查看原文
其他

不够“惨”的流动儿童,太少被关注

2016-08-17 王会贤 公益时报

近日,新公民计划研究部发布第一期《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简报》,重新梳理并更新了流动儿童数据、2016非京籍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流动儿童公益组织图谱等内容。勾勒出我国流动儿童工作的基本现状。


先看一组数据:


▲ 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


▲ 近十年来流动儿童的数量变化(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


流动儿童在当代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浪潮中出生和成长起来,城市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了他们的观念、气质和认同,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已经随父母在城市定居,在事实上构成了城市的第二代移民,但因为政策界定,仍被官方定义为“流动人口”。新公民计划曾联合8个城市的10家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公益机构撰写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显示:包括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总计有超过70%的打工子女在学龄前来到城市;有超过50%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在城市生活。


“流动人口”背后,是无法正常获得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尴尬现实,而对于其中的流动儿童和家长来说,更麻烦的是无法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地方政策可能赶不上变化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亦多次表示“要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的流程、证明的要求”。但在各地制定具体政策时,仍面临着许多非常具体的问题。


以北京和广州为例。4月15日,北京市公布了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相关政策,各区县也陆续公布了相关政策及“非本地户籍适龄儿童的五证审核细则”。五证的要求延续了过去两年的审核标准,整体难度与2015年相当,但其中7个区县要求提前在网上提交五证审核资料(错过日期将无法在街道办理)。


广州于2014年制订的异地中考政策有3年过渡期,2017年将全面实施。这一政策取消了以往非户籍生入读公办高中需要交纳的几万元择校费,另一方面则新设置了针对非户籍升公办高中的门槛及招生限额,“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不超过学校所在批次招生计划的8%”,将一部分非户籍考生拒之门外。研究显示,2012-2015年,成绩排名前10%-25%的考生读公办高中的空间均有不同程度压缩,排名25%以外的依然不能被录取。在非户籍考生人数持续增加、本地户籍考生逐年减少的趋势下,2017年异地中考政策全面实施,将很可能在中高分数段的非户籍考生中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4年前,报名参加广州市中考的非广州户籍考生约占总数的20%,4年后这个比例超过了32%。作为重要的人口流入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及升学出路已经不是影响“少数”孩子和家庭的公共议题。如何在“同一蓝天下”更充分利用以及更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仍然是流动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所要面临的政策挑战和关乎民生的重要选择。



流动儿童教育公益组织“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有1亿儿童受父母迁徙影响,成为留守或流动儿童,这类群体的受教育情况常常被问题化,而公众对其认知模糊,随之而来的是参与度较低。


根据新公民计划2015年搜集到的信息,目前全国有不到80家社会组织参与到具体的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中,由于各个组织地域性和服务内容的差异,他们对彼此之间项目开展情况等了解甚少,无法借鉴和交流经验。


▲ 流动儿童教育公益组织图谱(点击查看大图即可)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王会贤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薛之谦为小崔公益项目站台:在我还有人气的时候,多做一点公益

支教带上联合国,让大部分孩子性教育知识先及格

“非视觉太极”:给盲童的礼物

“活”该健康,花滑冠军在14号线邀你来“爬梯”

东莞社工不眠不休 为市民抗台风提供有力保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