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松:穿越荒诞梦境的冒险才是艺术的魅力和源泉

王姝 99艺术网 2022-09-20






我认识到,

绘画不止于绘画,

重要的是借助绘画而进行的思想上、

内容上和观念上的表达。

——周松



艺术家周松



2009年,出生于1982年的艺术家周松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展。对于一个在当时还不到30岁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已经找到了成熟的语言体系,并创作了相当体量的作品,着实惊艳。“早年成名”的光环似乎预示着周松之后艺术生涯的一路繁花。然而,这位不喜社交,专注于寻找艺术本质与宇宙规律的艺术家,并没有按照我们经验中的既定路线前行。



2009年周松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现场



在2009年个展后至今的13年中,周松创作了包括“熵”、“膨胀”在内的数个完整,但却面貌迥异的绘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在嘉德艺术中心刚刚结束的周松个展“质·能”中均有呈现。


周松个展“质·能”,展览现场,嘉德艺术中心,2022



周松说:“冒险才是艺术的魅力和源泉”。然而,每一次新系列的开启,对周松而言,都不是随意而为,他在绘画中的逻辑和内驱力,源于大量的阅读与严谨的思想推敲。艺术、科学、哲学……在这些学科中,他更愿意敲开覆盖在表面现象上外壳,去寻找问题的源头。


在绘画实践和写作的过程中,周松不断地为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它们。他不惧怕、不回避否定和挑战自己,而是轻松地应对。这份轻松,在我看来,既来自于他在精神上的淡泊,也是他对于“自我”的内在规律的肯定和自信。



在工作室创作中的周松



虽然在我们看来,周松的画面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转换颇为轻松,但他在创作中也并不是没有瓶颈。他说,“膨胀”系列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突破困境。从艳若桃李的残酷之美“鱼”系列、到映射后人类世界生存景观的“熵”系列,再到荒诞怪异的“膨胀系列”……从精致地超写实描绘,到超大尺幅的概括写意,再到突破形与空间的限制,玩转形式的新方法……卸下技法层面的包袱,周松在每个阶段的创作中,从来不会让技术成为他的负累。他说:“技法、构图、色彩等很多问题都应该围绕着创作展开,而不是在基本功达到所谓的成熟之后才开始。”然而,能让技术乖巧地服务于创作观念,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艺术家的一种天赋。



周松,赛博天堂,260x200cm,布面油画,2021



在与周松的对话中,让我感到时而轻松,时而烧脑,这源于他的逻辑并不仅仅建立在艺术这一门学科上。他既像个寻根究底的科学“怪蜀黍”,又像个鞭辟入里的哲学家。但,这些都是帮助周松触及绘画最核心的部分——“人”的途径。


正如他所说:“科学也好、哲学也好、艺术也好,都是在解决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上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观念不是简单地为艺术而表达,而是为人的自我境遇而表达。”



周松,逆时空,200x130cm,布面油画,2015




周松访谈

99:99艺术网

周:周松



绘画不止于绘画


99据说您自6岁起就对绘画有着疯狂的热爱,并一直坚持自学绘画。您对绘画的热爱,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还是自发的?

周:我开始接触并喜欢画画,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我印象中,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我几乎没有停过画画。


99:在学画的过程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人或者艺术家有谁?

周: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到中学阶段,我一直是在画水墨画。当时接收到的有关艺术方面的信息比较局限。


接触油画是从大学之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对油画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大一的时候,我读了一本杜尚的自传,这是让我对艺术有了重新理解的一个分水岭。此前,我认为艺术就是画画,别无其他,但在接触了杜尚和达利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后,激起了我对艺术观念的兴趣。


99:在天美学习油画的阶段,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周:我认识到,绘画不止于绘画,重要的是借助绘画而进行的思想上、内容上和观念上的表达。



大学时期的周松




大学时,创作状态和方法的

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99: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创作了吗?

周:在大一期间,我已经创作了一些观念性的作品,具体来说,是有些接近于达利的具有超现实意味的作品,内容上跟我当时的生活状态有一些关联性。我一直坚信,不应该是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才能去创作。


从大二开始,我就基本上不去学校上课和进行课业内的绘画训练了。这与教育体制无关,而是我自己认为,技法、构图、色彩等很多问题都应该围绕着创作展开,而不是在基本功达到所谓的成熟之后才开始。


这个实践的过程,让我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方法。



周松,意,200x200cm,布面油画,2003



99:“鱼”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要画鱼?又为什么会将鱼与武器相结合?

周:其实当时创作的时候并没多想,但现在回头看,以“鱼”为题材应该是有诱因的。


第一,画解剖过的鱼源于我小时候钓鱼、解剖鱼的经历。这是我熟悉的经历,所以画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第二,鱼的内脏在相机下进行夸张化处理之后,那种放大的细节与鲜活感打动了我。


周松,现场No.5,90x90cm,布面油画,2005



2003年左右,我买了一台索尼数码相机,进大学后买了第一台电脑。在第一次借助电子设备看到放大的鱼内脏时,我感到非常震撼。在此之前,我也画过别的东西,但都没有像鱼的内脏这样触动我。


除此之外,我想,这与我当时的情绪也有很大关联。



周松,现场No.2,90x90cm,布面油画,2005



99:什么情绪?

周:一是在大学阶段,我总想画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个初衷一直萦绕着我,我想表现自己的独特性,但具体这种独特性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晰。


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需求。上大学之前,我母亲的去世,让我在精神和情绪上需要找到一个表达的出口。


到大四的时候,把枪和鱼结合起来,相对来说那是趋于成熟并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一批作品。我认为,将这两种物质并置,会产生一种对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观念性的表达。



周松,兵·泣 IV,40x50cm,布面油画,2006



99:“鱼”系列对您至今的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周:“鱼”系列为我成为职业画家做了一定的铺垫。我从大二开始进行“鱼”系列的创作,那时我认为自己已经进入到了职业画家的状态。


我那时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画画,很少考虑作品是否具有欣赏性,也不怎么社交,就是一门心思地画。其实直到今天我也是这样的状态,只是画的题材不一样而已。


所以,“鱼”系列的创作让我找到了作为职业艺术家的状态。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同时,“鱼”系列帮助我解决了创作方法的问题。创作本身是由内向外的过程。内在的方向确定了,材料、技法、表现方式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从“鱼”这个系列开始,状态和方法这两个对于创作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在我这里都得到了解决。



周松,脏花,65x110cm,布面油画,2006 




冒险才是艺术的魅力和源泉


99“鱼”系列之后,您创作过几个在视觉上变化比较大的绘画系列作品,包括“熵”系列、“膨胀”系列等。与有些艺术家不同,您并没有基于一个语言符号,进行不断深化,而是完全转向另一种图示和风格,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法?在您看来,这种做法会不会比较冒险?

周:我认为冒险才是艺术的魅力和源泉,也正因为冒险,艺术才会有生命力。


同时,在我看来,画画并不只是技巧,重要的是借助技巧来更准确地表达观念。像《质能宇宙》这样大尺幅的作品,不可能用超写实的方法去画,所以我会换一种画法。但关键是,对于放弃所谓的写实技法,我没有任何负担,在精神和情绪上都是很轻松的状态。实际上,工与写、细与放对我来说是只有适不适合,而没有绝对的区别。



周松,质能宇宙,800x300cm,布面油画,2019



绘画最主要的是细节的表现是否充分,画面气场和感染力是否到位,视觉的张力是否足够,这是我在乎的问题。


在技法、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我认为画家不需要给自己设限,但不管作品面貌如何变,都要围绕思想和观念上的主线进行。



周松,暗意识,60x80cm,布面油画,2013



99:我很好奇您说的“轻松”来源于什么?作出改变与轻松在很多时候是不能画等号的?

周:画画对我来说本身就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一旦开始画画我就能够进入到最好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让我的精神得以稳定的状态;第二,我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掘自我的过程。如果长时间用一种方法、一个图式,尤其在当下,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今天是一个“去范式”的时代,绘画也是。所有既定的规范和方法,其实也是在阻碍表达。我认为艺术是一个不断挑战认知边界的学科。对我来说,知识和认知的边界被挑战之后,在反思自己的艺术的同时,是可以继续往前走的,所以非但没有负担,反而更有活力。



周松,不朽的躯体,布面油画,200x120cm, 2021




艺术需要批判与颠覆


99:您的这套创作观念,是在大学时候就已经成型了,还是经过之后大量的实践总结得来的?

周:准确地说,是在大学时期埋下的种子,但并不十分系统和清晰。从2010年开始至今,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不断地清晰和解决我的一些困惑——那些看上去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问题,包括:艺术是什么?绘画是什么?艺术的背后是什么?人类思想的演进过程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艺术的背后是思想,是一套逻辑方法;今天的艺术是基于今天的思想而建立的。大量阅读能帮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一些未来的趋势。



周松,一颗红心 VI,200x200cm,布面油画,2021



99:您比较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周:10年前我比较专注于历史方面的书。我认为历史是事件化的呈现,它不会透露太多表象之下的东西。面对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探究历史的真相是什么。但历史本身是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就会涉及到哲学。中国哲学我主要读《易经》和《道德经》;西方则从古希腊的思辨哲学开始,一路串起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的整个脉络。   


东方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吸取和融合的过程;西方的思想则是不断批判和颠覆的过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都是在各自的思想脉络上建立起来的。



周松阅读书单中的部分图书



整体来说,中国近一百多年的思想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所以在绘画思想上,也向西方的思想逻辑靠近,即不断批判和颠覆的逻辑。但在21世纪或者未来的时代中,某种单一的思想都恐难以面对未来诸多的新问题,如何融合演化出新的思想与方法才是人类的未来。


在“熵”系列中,我其实是在画未来后人类主义的内容。这个系列是从2010年开始在思想上建立创作体系,并结合量子力学、元宇宙、赛博世界、人机结合等问题进行研究;2013年正式开始画。



周松,新创世纪,510x250cm,布面油画,2017


周松,心,80x120cm,布面油画,2015



99:2013年,元宇宙、赛博人、平行宇宙……这些概念并不像这几年这么火。

周:2013年的时候,人类对于整个后人类、量子力学、宇宙学等相关学术研究已有诸多新的成果。


我从2015年开始进行一本探讨宇宙问题的书《超宇宙系统论》的写作,目前已经写了大概30万字。



周松《超宇宙系统论》写作文稿



99:写作完成后,会出版吗?

周:这本书的框架已经写完了,目前处在打磨阶段。完成后是一定要出版的,但具体时间很难确定,因为太难写了。而最大的难度在于没时间写,画画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




宇宙的膨胀与人的膨胀


99:“膨胀”系列是基于您对后人类研究的阅读和写作梳理出的思想而进行的吗?

周:我的绘画与写作在整体上是有关联的;同时,绘画与我的思想也完全是一体的。“膨胀”概念强调的是宇宙的膨胀,这是一种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是形式上的关系。


宇宙的膨胀是从单一向多元的演化过程,人也是一样。对于人类今天面临的问题,“膨胀”这个概念是一个线索,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内在的逻辑和规则。


在我看来,主导和支配人类的不是某些个体,也不是群体,而是内在规律。内在规律依靠什么来显现?通过“欲望”。所谓的欲望其实是人类为了演化、生存而产生的内在原动力。



周松,后生命,200x175cm,布面油画,2021



99:“膨胀”系列与新冠病毒流行这种人类共同的灾难有关吗?

周:我认为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我在“膨胀”系列里的观点,而不是呼应。“膨胀”折射出了当代人对“自我”的不断构建过程。实际上,今天我们对人、生命和自我的认识是极其匮乏的。


好比人对转基因认识的误区,但其实人体细胞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演变的转基因突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命运,但其实什么都主宰不了,因为是基因在主宰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生命周期、身体机能和思考能力,都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疫情的发生也是同样,不仅是对人类自身,我们目前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整个地球的内在规律而言,也太微不足道。



周松,荒诞社会学,布面油画, 160x200cm,2021



99“膨胀”系列中,在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一种潜在的危机感,在您看来,这些暗示了人类当下以及未来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吗?

周:从规律的角度来说,生存的危机是一定存在的,包括未来资源的耗尽、生存空间的匮乏,都是清晰可见的。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而我的绘画最核心的是人的问题。


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都是在解决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上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观念不是简单地为艺术而表达,而是为人的自我境遇而表达。这是我创作“膨胀”系列的一个核心。



周松,膨胀的世界 II,200x160cm,布面油画,2021



20世纪的艺术家对于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受约于他们的时代认知文明范围。所以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作出的创造是基于认知层面的维护和拓展,包括技术上的提高。但随着我们对宇宙内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对艺术的思考和呈现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


很多人谈绘画,讨论的往往是“怎么画”的问题,但我觉得技巧、题材、形式这些都是表面的问题。绘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背后隐藏的东西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在工作室创作中的周松




艺术家需要把问题看得太明白吗?


99对于创作而言,很多艺术家并不想把一些问题看得太明白,认为艺术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和思考方式。感觉您从根源的规律进入,把很多问题已经看的很清楚了,这会影响到您的艺术创作吗?

周: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家的定义的问题。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是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复合体。当然,我并不认为我把问题看得很清楚了,我只是把内生规律摸索出一些线索,为我的创作带来灵感和素材。   


回看历史,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带有某种前瞻性视角的,比如达芬奇。他的伟大不仅在于天才的绘画能力,而是他带来了人类思想上的转向,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向。


现代主义艺术家达利和毕加索属于典型的对“认知观”的转向。他们观察的不再是表面的客观世界,而是其背后的东西。毕加索画面中的结构是机械性的;量子力学对达利有着重要的影响……伟大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套前卫的思想在支撑其艺术创作的体系。我认为他们是很严谨的。



周松,踏着玛格利特的天空,100x100cm,布面油画,2020



99:在“膨胀”系列的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处理感性和理性的?

周:有时候,在某一天我会突然有很多想法,继而产生10张、20张的草图。这个过程完全依靠感性,捕捉灵感,再描绘出来。


正式创作的时候,我会根据草图做理性的推敲和细化。


“膨胀”系列中对细节的表达完全是靠感觉进行。这个系列与之前的超写实不一样,包括人物的动态、表情,很多都没有现实的参照。这其中,“编”靠的是多年绘画的直觉。


写作对我来说也是感性成分更多。我的写作通常是早上醒来突然想到某个问题,然后起来写半个小时。


画画和写作一样,都不是机械的过程,而是灵光乍现的过程。



周松作品草图创作阶段




图片致谢周松工作室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


  1. 弗朗西斯·培根新展,与情人、缪斯的爱欲和切肤之痛

  2. 杰夫·昆斯为什么是美式消费主义的代言人?

  3. 她是高古轩最年轻的代理艺术家,这个95后凭的是什么

  4. 爱和理解| 女艺术家眼中的伟大母性

  5. 掘金市场洼地,东南亚艺术市场如何锚定?

  6. 斩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这位女艺术家是谁

  7. 居家的五一假期,去两个美术馆“云看展”(文末福利)

  8. 北京保利拍卖唐丽丽:抓住艺术市场迭代机遇,巩固新绘画品牌

  9. 77岁的基弗在宫殿中建造废墟,是毁灭还是重建?

  10. 咸鱼翻身的“印象派”,逆袭之路与幕后大BOSS

  11. 这几位顶级藏家的“收藏经”,已经过时了吗?

  12. 市场|12.89亿港元,香港苏富比现当代艺术夜场拍得好不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