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西明1,2*、武沛琦1、钱雅婷1、陈劲2,3
1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3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创新研究,原载于《科学与管理》2024年2月1日网络首发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能级跃迁。如何把握新范式开辟新进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但现有相关研究与实践尚未实质性突破传统线性范式,难以有效破解制约转化的突出瓶颈。本研究立足新质生产力培育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使命新要求,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场景驱动、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进一步结合腾讯公司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进路。最后提出应重视场景驱动成果转化范式,建设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深化数字要素赋能五链融合,产教融合培育新型人才,优化相关制度环境,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和高效率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式将新质生产力写入中央文件。2024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激发创新动能,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其要义在于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高效转化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能级跃迁。尤其在当前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以新范式和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高质量成果供给、高效率成果转化和高效益产业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学术界和产业界以往主要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转化机制、组织模式与制度环境建设开展理论探讨和政策实践,如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平台建设,以及构建创新联合体等,但多遵循传统科技成果转化的线性范式或模块化思维,难以解决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闭环难畅通、模式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难以有效应对产业和国家重大场景需求的现实瓶颈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我国海量应用场景的优势,优化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要素流动和高效配置,释放科技成果的场景价值,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微观基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能,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议题。
与此同时,场景驱动创新正成为数字时代科技创新的重大新兴范式。企业作为场景的主要建设者、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的主导者,在场景驱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场景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逐渐成为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创造和高效率转化的新型组织模式。早在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要“制定场景创新计划并面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举办场景驱动的全球技术转化大赛”,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并将“丰富应用场景”作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央部署之外,各地纷纷加码场景驱动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实践,如广东省发改委2023年6月发布全省首批包括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包含56个应用场景机会项目和110亿元的项目总投资,并相继举办多次场景机会项目供需对接与路演活动;安徽省科技厅2023年6月印发《加快场景创新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庆市2023年7月出台《重庆市以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湖南省工信厅2024年1月发布湖南省智能网联汽车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引导也凸显了场景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价值。
综上,本文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与实践路径,为推进我国驶入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以高质量、高效率成果供给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参考。
1.文献回顾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内涵与影响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私营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旨在通过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市场推广活动,将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知识资本向经济资本的有效转化。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将“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定义为“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与国内常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概念在主体、客体及运动的过程上具有共同点,都强调是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社会生产力的动态巿场化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经费投入、大学创业导向、技术商业化潜力等内部因素以及数字化水平、地理位置、市场需求、政策制定等外部环境因素。例如经费投入提供重要保障、大学创业导向对技术供给方识别市场机会提高技术商业化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将直接影响企业是否愿意采纳应用对应技术。数字化水平影响创新速度及交易成本、地理位置直接影响主体的交流互动频率、质量及知识共创效果、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速度、政策制定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2 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创新体系可以被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国内学者在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陈劲探索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沿革、理论框架及作用。柳卸林阐释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位及作用。尽管我国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做出了科学的制度安排,但仍存在企业创新体系不够具体、产业创新体系明显缺失等明显不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亟需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据此,面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和新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建立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的全新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并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1.3 研究述评
总而言之,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科技市场,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超越技术轨道锁定、破解“创新者悖论”等问题悬而未决。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然而,现有研究仍主要聚焦于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条件因素,却忽略了转化的成果是否符合市场的真实需求,能否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真实需要,只有当科技成果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转化时,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有利于调和市场期望与企业科技成果产品供给现实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指导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活动,提升转化质量、加快转化效能,创造市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科技成果转化:场景驱动新范式
Straw将场景正式引入文化研究,此后有关场景理论的探讨逐渐从文化研究和城市社会学领域拓展到管理学等领域。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效能难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能不足,其核心在于缺少面向场景的体系化设计、缺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组织韧性发展场景的精细化任务设计。
顺应现实需要和理论发展趋势,尹西明、陈劲等学者基于国内外数字时代的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系统论述了场景驱动创新(Context-Driven Innovation)这一新兴创新范式,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新思路。场景范式超越传统的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逻辑,强调以场景为载体,瞄准数字化场景和具象化、复杂性需求痛点,在场景中完成技术、产品和服务迭代,实现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的高度融合。场景范式注重数字赋能资源汇聚融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解决特定场景的复杂综合性需求,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复杂多变、模糊不定的创新情境特征。
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逻辑从高校院所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发挥企业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联合产业链生态伙伴打破传统科技成果转化线性模式的瓶颈。在场景驱动、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逻辑下,把握场景创新范式机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精准、高效,加快突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并形成反向牵引科技创新的“创新飞轮”。
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作用于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的全流程,包含组织内部协作及其与外部生态的合作。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场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激励组织在多样化的场景中采取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策略,以实现知识的生成和应用。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转变为针对特定环境的解决方案。如何理解和构建精确的场景,推动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围绕场景中的各个主体打通数据与场景,创新产品组合,实现科技成果和数据要素在多个场景中迅速转化应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以新技术新产品赋能产业创新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进路——以腾讯为例
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公司,作为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秉持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以创新实现科技突破,并面向海量用户、企业和产业场景加快数字技术价值释放。近年来,腾讯把握场景驱动创新范式,在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和多元场景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不但放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经济社会价值,也反向加速了自身的创新速度和企业韧性增长。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产学研多元创新主体,以场景驱动、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多路并举推进新要素、新技术、新产品赋能产业发展,形成了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景创新循环。
本文结合腾讯的实践探索,凝练了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进路(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围绕数字时代场景驱动创新的新兴范式开展实践探索,强调在特定场景下,通过整合战略、技术、市场需求等创新要素,实现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识别和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发展问题,从而释放科技创新引领企业、产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价值。
3.1 战略引领与场景构建
在腾讯的创新实践中,公司首先确立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战略方向,专注于医疗健康、消费零售、制造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发展。在战略引领下,腾讯把握企业、产业和国家等场景的需要,持续构建了一系列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的应用场景。例如,面向医疗健康场景,腾讯通过“天籁行动”项目,将自主研发的音频AI技术应用于助听器开发,显著提升听障人士的听力体验,不仅解决了特定群体的实际需求,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面向消费零售场景,腾讯利用其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600家头部零售企业搭建用户服务网络,让供需匹配更高效,既激发了消费活力,也让企业销售额获得突破。在航空航天场景,腾讯与南航联合开发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通过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模拟,为飞行员提供了高效且安全的培训平台,这一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飞行训练效率,也实现了国产自研视景系统关键技术突破,成功打造了我国首个完全自研的全动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
3.2 场景识别与需求分析
继场景构建后,腾讯识别与分析场景需求,通过深入基层洞察场景,精准把握场景需求。以天籁助听器项目为例,腾讯不仅关注听障用户的直接听力需求,还深入探究用户在社交互动和心理福祉方面的需求,天籁实验室团队“下场”深入调研听障用户需求,发现其对降噪技术中仍然希望保留自然声音(如雨声)的需求。基于此,进一步迭代技术,不仅满足了用户对声音的美好需求,也在过程中升级了腾讯会议的音频技术。通过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与用户画像的全面构建,腾讯能够设计出更加贴合用户实际生活场景的产品,确保技术创新不仅解决基本功能问题,还能提升用户的生活质量和社交体验。腾讯的场景识别与需求分析策略体现了场景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即通过精准定位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用户满意度,让三千多元的国产助听器实现了上万元进口助听器的性能,也为腾讯在竞争激烈的科技市场中确立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腾讯以此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同时确保其产品和服务创新面向用户的真实场景化需求,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3.3 技术适配与场景融合
在腾讯的技术适配与场景融合过程中,企业展现了对技术实用性和场景适应性的深刻理解。以腾讯会议的实时音频技术为例,腾讯不仅致力于提升音频的清晰度和流畅度,还通过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显著增强了降噪和回声消除功能。这种技术适配与场景融合的策略,使得腾讯会议能够在多样化和复杂的声场环境中,如家庭、办公室或公共场所,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音频通信体验。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沟通效率和会议体验,显著增强了腾讯会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基于场景进行技术适配,以解决场景下特定的实际问题,不但能够推动产品服务的持续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持续升级,同时通过场景牵引能够加速突破性技术创新步伐。例如腾讯通过这一策略开发出了支持100万人同时参会的技术“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设备”,获得2021年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这种技术创新与场景形成的创新循环,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并持续强化其在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3.4 数据赋能与精准创新
数据作为新质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质态,对赋能要素生产效率全面提升,推动企业、产业能效升级跃迁具有成熟效应和倍增价值。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腾讯充分把握数据要素,面向场景精准整合创新资源,引领产业提质增效。腾讯云与瑞泰马钢联合打造的“透明工厂”是典型案例。起初,瑞泰马钢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产业中普遍存在的库存管理混乱、生产数据孤岛化、缺乏统一标准和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挑战。对此,腾讯云帮助瑞泰马钢打造“透明工厂”,将瑞泰马钢的五条生产线和上百台设备的生产节拍都还原在一块数字孪生大屏上,将生产制造、订单跟做、流程管理等多个系统无缝连接,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客服等各个环节的提速增效。在此过程中,腾讯云团队成员直入一线,深入学习耐材行业,以充分洞察场景需求,实现生产场景与数据关联匹配,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将核心数据呈现给管理者,高效赋能组织的精益管理,真正实现数实融合,帮助瑞泰马钢颠覆了整个耐材行业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质量提升10%、故障率降低25%、工序能耗降低10%的质效跃升,获得了行业和国家的认可,入选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评选的2020工业互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案例。在拥抱产业场景的过程中,腾讯高度关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与产业场景深度融合,以数据赋能用户、企业、产业乃至国家重大场景,也反向牵引了腾讯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快速生长。迄今,WeMake平台已服务61万家工业企业、覆盖22个工业子行业、开放3000多个工业APP、沉淀工业模型数量达5300个、链接工业设备数达120万台,连续四年入选国家双跨平台。
3.5 持续迭代与敏捷开发
场景驱动的成果转化范式超越以往的一次性转化模式,强调持续迭代和敏捷开发。通过面向复杂场景下的需求分析和用户反馈,创新团队能够精准定位技术和产品改进方向,实现现有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持续迭代,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合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以腾讯会议为例,在疫情初期线上会议需求爆发,研发团队紧密围绕用户在不同会议场景下的需求,通过敏捷开发流程,迅速响应并集成用户反馈,不断丰富和完善会议功能,一百多天里更新了20个重要版本,实现“赶火车”式迭代。例如,针对远程工作场景中用户对专业形象的需求,腾讯会议增加了虚拟背景功能;为了提升多语言会议场景中的沟通效率,引入了实时字幕服务。场景驱动的敏捷开发和功能迭代,确保了产品能够紧跟用户需求的变化,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进一步提升了腾讯对复杂场景下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响能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视频会议市场中保持活力和领先地位。
3.6 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
场景驱动成果转化不止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品的迭代,更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场景驱动跨界合作,激活“小核心-大协同”的合作模式,助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在推动现有技术跨场景应用的同时,能够前瞻识别新场景新需求,开辟新赛道和新增长机会。例如腾讯深入实施场景驱动的合作策略,与多个行业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前瞻识别并聚焦于产业关键应用场景,进而整合各方的技术专长和资源,共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与南航的合作中,腾讯将自身的游戏引擎技术与南航的虚像显示技术相结合,共同研发了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仅用3天就能“建好”一座机场,建模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飞行训练的真实性和效率,而且通过场景驱动创新,实现了飞行训练技术的革新。这类实践探索,不仅增强了腾讯在特定场景下的市场竞争力,也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参与方实现价值共创共享,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4.场景驱动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场景驱动成果转化范式,形成创新循环
一是凝练场景问题,找准技术创新方向。在重视场景驱动的创新战略下,首先要凝练“国家-区域-产业-组织-用户”等多维场景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了解和研究特定场景,分析其中的痛点和需求,聚焦特定场景问题,确定技术创新方向,避免盲目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二要直面场景痛点,推进技术攻关与工程化。深入了解场景中的技术挑战并设计场景化解决方案。强化高质量技术研发和供给能力,通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特定场景中存在的难题,并保持对未来科学场景的密切关注与探索,持续创新。
三是要主动对接场景主体,释放科技成果价值。在技术攻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市场洞察力和拓展能力。主动对接场景主体,如政府、企业、用户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试点项目、共同开发和推广等方式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在场景中释放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4.2 支持企业主导型创新联合体,引领创新突破
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建设企业主导型创新联合体成为推动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强调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链条。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能有效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研发、市场、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参与,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种模式的实践,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创新体系,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科技强国目标提供新的动力。
4.3 深化数字要素赋能五链融合,提升创新效率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必须重视并深化数字赋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五链融合”策略,特别强调数据链的构建与优化。通过建立高效的数字化平台,可以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信息流通,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创新效率。此外,数据链的强化能够为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提供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需求分析,确保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还能够推动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4 产教融合培育新型转化人才,激发创新源泉
探索新范式开发新模式依赖具备新思维和新能力的人才。为了激发创新源泉,必须坚持培育具备深厚专业知识、敏锐市场洞察力、卓越项目管理能力和跨学科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不仅要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的设置,还要通过实际项目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增强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实战经验。支持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方式开发技术经理人才培养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人才,确保成果转化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为成果转化注入源动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库,并跟踪支持人才持续成长和优化配置。
4.5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环境,激活创新生态
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方资源,构筑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简化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保护机制,激活创新生态。通过政策引导为创新提供方向和支持,通过产业界的合作与投资为技术创新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资金保障,支持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凝练科学问题,提升问题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效能,以新技术解决场景问题、提升用户体验,甚至催生新产业。捕捉场景中涌现的新需求新机会,形成场景驱动成果转化和逆向创新的循环。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开源开放的技术创新社区和平台,推动公共科研数据和科技资源的普惠共享,降低跨界协同成本,激发跨界交流、知识碰撞与场景化协同的生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