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捂秋冻”?这类人不光不能冻,还要做好这“三防”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经历了壬寅年酷暑煎熬,转眼夏去又是一年秋来。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逐渐开始转凉。秋季是阳气始衰、阴气渐生的季节,万物萧条,肃杀将至。中医学基于“天人合一”“因时制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论基础,提出“春捂秋冻”“春治秋防”等养生防病治病理念。但是“秋冻”“秋防”也是有讲究的。

1.什么是周围血管病?

大家对呼吸疾病、消化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等都非常熟悉,而对周围血管疾病可能就相对陌生了。其实,周围血管病也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除心血管、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病变,都可以归属于周围血管病的范围,包括外周动脉系统疾病、外周静脉系统疾病和淋巴系统,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淋巴水肿等等。

中医学认为,周围血管病多由于脏腑机能渐衰,加上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过度劳累等,导致脉管中阳气不足,温煦、推动能力不足,血流缓慢,血停为瘀,肌肤失于濡养,出现肢体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水肿,严重者破溃、坏死。

2.周围血管病适不适合“秋冻”?

“春捂秋冻”是一条中医养生原则,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春捂一点或秋冻一点,可以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抗寒能力,对于身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但是,对于周围血管病患者,是不建议“秋冻”的。周围血管病多发生于下肢足部。中医认为,足是人之根,是人的第二心脏,人体中有一半的经脉都始于足部,这些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和贯穿人体上下的通路。同时,足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气最重,“寒从脚起”大家都不陌生。秋季阳气始衰、阴气渐生。人体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体表血管多数也处于一种收缩状态,血液相对夏季来讲是凝聚的、流动缓慢的;再加秋季气温骤降,阳气骤减,推动温煦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脉管中血液运行不畅,甚则凝结不通,不通则痛,故而周围血管病病情出现或者病情出现加重。

3.周围血管病该怎么“秋防”?

01

 一防“秋冻”



秋季由于气温降低,阳气始衰,周围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防范寒邪入侵,防止周围血管病的复发或加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足部保暖:天气转凉的秋天,周围血管病患者更应当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加衣保暖,特别是注意下肢的保暖,穿上棉袜,不光脚走路,适当温水足浴。

勤查四肢:周围血管病患者应勤查四肢情况,看看有没有皮疹、皮肤破溃、肤色改变、肢体水肿、皲裂外伤等。若发现问题,一定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


02

  二防“秋燥”



燥是秋的主气,燥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比如鼻干咽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皮肤瘙痒、皮肤皲裂等等。秋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患者,会出现奇痒难忍,皮肤抓红、抓破,从而导致糖尿病性溃疡、糖尿病足等病变。所以,秋季,周围血管病患者要防“秋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皮肤保湿滋润:在秋季,洗澡、洗手、洗脚后,应该涂抹甘油、羊脂油类润肤剂滋润皮肤,并且轻柔而充分地按摩皮肤。如果有皮肤干燥破裂、皲裂的情况,更应该小心处理,以免出现溃疡、感染。

减低洗澡次数:洗澡过勤容易使自身分泌的油脂丢失,从而加重皮肤干燥。所以建议降低洗澡次数,一般每周2-3次。洗澡时间不要过长,避免用力搓澡。洗澡后要特别注意用柔软毛巾擦干足趾缝、手指缝,同时予以护肤霜或者润肤油,以减少皮肤水分流失,缓解干燥瘙痒症状。

适当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选择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的食物。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雪梨等滋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



石斛玉竹排骨汤:沙参30克,玉竹30克,排骨250克,食盐适量。

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20g,去芯莲子150g,银耳20g,冰糖少许(糖尿病患者不加)。

03

 三防“秋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外物开始萧条。受外界的影响,容易情绪低落,加之周围血管病秋季较夏季容易加重或复发,所以容易负面情绪包围,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秋季应“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秋刑”,需注意精神调养,在情志上忌悲伤,遇伤感事应主动排解,或多与亲友倾诉,必要时咨询心理专科进行疏导。此外还可以多参加社交兴趣活动,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可根据体质状况及气候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爬山等,除锻炼外亦可以起到舒缓心情的作用。

科室简介

重庆市中医院周围血管(创面修复)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由重庆市名老中医彭厚荣创办,是重庆市成立最早、最具中医特色的周围血管病(创面)治疗专科。2011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2022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以中医中药为主、局部治疗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周围血管(创面)的特色专科。

常见治疗病种

  1. 各种慢性难治性创面: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压疮、褥疮)、血管性(动脉、静脉)溃疡、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术后慢性难愈合创面、其它医源性创面(肿瘤放化疗溃疡)等;

  2. 外周动脉系统疾病: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3. 外周静脉系统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静脉炎、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等;

  4. 淋巴系统疾病如丹毒、淋巴水肿、淋巴管炎等;

  5. 免疫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血管炎、白塞氏病、类风湿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干燥综合征性血管炎、硬皮病性血管炎、红斑性肢痛症、结节性红斑等;

  6. 其他:痛风性关节炎、蜂窝组织炎、手足紫绀症、雷诺氏病、网状青斑等。

医师简介

周小莉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学历 硕士生导师

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重庆市第二批中医高级人才,江北区中青年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先后至北京协和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美国Upstate医科大学进修学习。负责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要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性血管病(血管炎)如类风湿性血管炎、狼疮性血管炎、硬皮病性血管炎、系统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血管炎、白塞氏病、雷诺病等,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痛风性关节炎、蜂窝织炎、丹毒等。

张小渝

副主任中医师

从医四十年,擅长周围血管疾病、外科疮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诊治方法,对脉管炎、下肢溃疡、动脉硬化、下肢静脉血栓、淋巴水肿、小火烫伤、疮疡、糖尿病足、高血压、痛风、丹毒、骨关节疾病、颈椎病等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彭玮

副主任医师

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外科专委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青年委员,糖尿病足学组青年委员,淋巴专委会委员。师从重庆市名老中医张嗣兰主任医师及国医大师尚德俊主任医师。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外周动静脉及淋巴系统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慢性溃疡、糖尿病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炎、混合性结缔组织性血管病、丹毒、痛风、外科疮疡等疾病。

罗恩艳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负责重庆市科委课题1项。从事周围血管疾病工作13年,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慢性溃疡、糖尿病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丹毒、蜂窝组织炎等。

杨九一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学历

擅长慢性伤口、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痛风及各种血管炎等周围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调理介入手术后周围血管疾病等。

视频号推荐

往期精选

美丽医院 | 生命接力:溺水儿童的“重生”

院史资料征集令:120年风雨芳华,期待您的独家记忆!

“‘渝’见中医药”获奖视频:想成为“大医”吗?先学会养生十二时辰

庆祝建院120周年系列活动 | 重庆市中医院隆重举行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颁奖仪式暨2023年申报启动大会

文稿:周小莉

编辑:王瑞娜

校对:鲍   佳

责编:陈   英 

审核:王成虎 庄文革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部分稿件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