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群里妈妈有不少在讨论“识字”问题:
但毕竟那时叮当还小,没到识字敏感期,所以没有很系统地给大家介绍,不过这半年,我发现叮当开始对认字很感兴趣了。读绘本会问:“妈妈,这个是什么字?”拆新玩具也会先看说明书上的字,在外面吃饭看菜单、认路标都比以前积极。既然这样,我想着干脆多研究下这块,把目前市面上口碑比较好的识字书,APP,识字游戏等,结合自身体验来篇全面点的推荐。结果在准备时,让编辑先整理下后台关于“识字”的留言,却发现大家首要关注的,并不是识字方法,而是对“识字”本身就有些争议和疑虑,也有不少读者踩坑。光重点问题都有将近40个,虽然各家情况有不同,还是非常值得挑出一些典型,先来篇“科普文”,至于识字方法下篇再说。当然,所谓“科普文”,也不是我说的是权威,因为这块内容网上早已众说纷纭,各有道理。为了更专业些,我也有去“知网”和一些相关书籍,看完几十份论文,整理出一些研究心得,给大家参考。 这个问题问的最多,有些孩子2-3岁就识不少字了,有些直到幼小衔接对识字都不感冒,导致很多家长会陷入焦虑。关于这点并没有一个官方说法,我们分情况看,如果是平时生活中“非正式识字”,那无所谓,孩子问到了家长回答就好。如果是准备有意识教娃识字,根据科学研究,4-5岁之后最佳,原因在于: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之南》里明确指出,在阅读和书写准备方面,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征有所不同。● 4-5岁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可适当在游戏、故事、亲子阅读中加入识字启蒙。● 5-6岁对书和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意义,可以为大量识字做准备。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也曾做过实验,孩子在4岁以后,进入“图形知觉期”,而汉字恰好是一种特殊的有规则的图形,能认形状才好认字。● 5岁以后,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萌芽,可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比如看到“西瓜”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实物“西瓜”。所以综合下来,4-6岁开始教识字,效果和兴趣会比较好。如果还没有识字敏感期,教孩子识字建议不逼迫,不勉强。说完年龄,肯定很多人要提“识字敏感期”了。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识字敏感期具体时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不用根据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只要发展正常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会对识字产生兴趣的。
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想要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就需要了解文字,因此会有一种内驱力不断迫使他们去识字。
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敏锐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呵护他们的这个兴趣,用正确方式引导他们。
怎么辨别“识字敏感期”呢?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自测下:1、是否有强烈的认字意愿。比如孩子会经常问,“这是什么意思”“那上面写的什么”,有了意愿,孩子学习才是愉快专注的。2、学习认字以后是否有胜任感,成就感。表现出这点,说明学习难度和内容是适合的,孩子会愿意继续突破。敏感期的表现也有不同,有些孩子能很好的认字,有些喜欢画字,可能大人不一定认识理解,他们自己却可以读出来,表达所思所想。如果没有明显表现,家长也不要急,可以在环境上稍微做些准备,比如把家里的物品贴上对应词汇,等待“敏感期”自然到来。关于识字量,最终还是要回到目的上,应该不外乎两种:● 客观上,到了小学,识字技能会直接影响语文成绩,甚至其他科目也因“读题困难”受牵连。按情况分析,要是为了小学做准备,我查了下语文课本,根据每学期生字要求,一、二年级上完,大概1600字左右,能支撑起早期需求。那么学前认字,500-1000字应该都OK,不必单纯去刷识字量,孩子只会认,缺乏对汉字背后的字义透彻理解,无法把字、音、物、生活联系,反而是机械式学,意义不大。要是为了尽早自主阅读,按《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识字量2000左右,是能达到独立阅读。但这里我想插一句,识字技能≠阅读能力,很多孩子即便识字了,也没办法自主阅读,究其原因,可参考下条。首先,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有三个技能:认读文字、理解语意、流畅阅读。而中文句子的字词都是连在一起,把句子读通,在认字基础上,要先会断句,然后是标点符号的认知,再是与内容情绪相关的语义、语感。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概念,得边读,边调用自己从口语中获得的经验(书面语跟口语表达又有难度不同)只有不断练习,先字词、句子、再段落、篇章,才能真正进入自主阅读,学龄前,低年级孩子刚建立汉字意识,磕磕绊绊很正常。其次,阅读是个融观察、理解、想象、推理,判断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孩子自主阅读还不熟练时,选合适的书也很重要。大家可以按 图大字少图画书——图少字多桥梁书——插图简写版——原版 这样的顺序来,坚持阅读习惯,自主阅读会水到渠成。另外,有点要提醒下,识字了,并不代表就会自主阅读。自主阅读的基础,是孩子对书产生阅读兴趣,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归根结底是一种能力;而识字只是一项技能,就像我们大人,都会识字,但有多少家长主动爱读书呢?所以想要孩子自主阅读,根源还是要大量阅读,先把孩子的阅读兴趣建立起来再说。这个其实没有很严格的定论,不过建议先识字,因为拼音只是识字的辅助“柺棍”看部编版语文教材改版,也是把汉字放第一位,为了幼小衔接放缓坡度。一上来就拼音,等于给刚上学的孩子来个下马威。再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汉字,比拼音要多得多,更方便上手。另外,从脑科学研究来看,孩子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语音要强,也就是说,看到“水杯”这个词,比拼读“shuǐ bēi ”更快联系到实物。 在低龄阶段,拿“指读”达到识字目的,可能会打断孩子注意力,也容易产生压力和紧张,扼杀阅读热情。 而到了识字敏感期,孩子不抵触,那么指读的确可以建立一字一音的文本意识,培养逐字阅读习惯,未来读题也会减少漏看、粗心等小毛病。我陪叮当的做法是,叮当识字敏感期时,每本书的封面字词我会多指读几遍;或是选一些桥梁书,插图占比不大,会先征求他的意见,习不习惯指读,如果他觉得没问题,那就指读。再或是专门的汉字启蒙读物指读,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学前快读600》等到一定程度,会考虑让他自己指读,这样不仅对认字有帮助,也可顺便提高朗读和阅读理解水平。好多家长都想在阅读中,孩子能自然识字,这是最轻松理想的方式,但有些娃阅读坚持也不错,识字却很少,咋回事?一般来说,4岁之前,都更倾向于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图画,再结合想象力去理解和感悟故事,所以这阶段没必要担心。视觉型的孩子,对文字和图像比较着迷,更喜欢从文字中找答案,因此从阅读过渡认字很顺畅,继续保持就好。而听觉型孩子,本身就对听更敏感,不喜欢主动看字,记字形。这时,采用集中识字,或家长先读一遍,理解了再孩子指读,对提高识字量更有效。不管怎么说,亲子共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识字,更重要的是架起亲子互动的桥梁,让孩子知识面的扩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养成等都能在阅读中得到培养。因亲子阅读孩子不识字而产生焦虑的家长,也看看这位读者的分享:
一般来说,4-5岁注意力为15分钟,5-6岁为20分钟,在娃注意力集中时教自然吸收多一些。孩子识字有选择性,那些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经常出现,且新颖方式记的内容记得更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你们懂的,在记忆前期遗忘越快,所以刚认的生字,及时复习就不容易忘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仍在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意音文字,并且融合了传统文化、艺术和现实意义。本身也是由形象到抽象的发展演变,如果孩子对造字有一定了解,不仅加深字义、读音、应用的认知,在识字延展上也有帮助。● 象形字,以图造字,如“日、月、山、水、鱼、木”等,根据实物逐渐演化为今天的造型。● 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符号,比如“刃”是刀锋加一点,“本”是树根加一点。
● 会意字,用两个符号组新字,比如“日+月=明”表示日月交辉,大放光明,“人+木=休”表示人在树下休息。● 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声,比如以“青”为母体—— 清、请、蜻、晴、情、晴,只要理解一个,其他都可举一反三,了解大意和应用。
通过这样归类,找出汉字中的通用元素,孩子记得牢不说,组词造句错别字的几率也少很多。“没有任何研究说明,文字比图画缺乏想象力,图画带给我们的是形象、直观的空间想象,而文字带来的想象,是超越时空、超越眼前的。”想象力的关键在于观察和发散,我们不主张“过早识字”和“死记硬背”。但孩子本来就对认字有兴趣,再加上有趣愉悦的学习方式,识字不也是锻炼视觉辨别和观察力的途径么。郭尚花.(2010).陈鹤琴关于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思想探析.罗咏梅.(2010).关于我国早期阅读的文献综述.张婷.(2019).字源识字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翻阅了不少资料和论文,识字问题终于回答完毕。如有不同见解的,也欢迎一起探讨。
最后我还想啰嗦一句,识字只是孩子学习中的一小块,不是啥大问题,就算学前不认识几个字,到了小学自然都会了,咱千万不要拿识字量当比赛,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第一前提。
况且识字最终就是为了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而阅读,除了认字,还需要孩子思考、感受、理解,运用,不要本末倒置了。下篇写识字方法,你们有好经验,给我抄下作业呀~
这两天我们全家提前回老家过端午节了,大肚婆终于回家吃到妈妈做的饭了。更新会不稳定,但只要是干货,一定会保证文章品质的。祝大家新一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