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写得一手好作文,答案全在这里啦
前两周,我在公号向大家征集了关于“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问题,邀请蒋军晶老师来作答。我把收集上来的疑难困惑做了统计和整理,最后汇聚成14个问题给到蒋老师。
蒋老师对我们公号读者的问题非常重视,我没想到竟然写了近8000字来解答大家的疑难困惑,有理论也有实际的解决方案,极其认真了!我自己学习,认真拜读了两遍,也是受益匪浅。
而且他还给孩子们手写了亲笔信哦:
字写得太好啦!
感谢蒋老师,辛苦!可能有些读者对蒋老师还不太了解,我先做个介绍哈:
■ ■ ■
1 、孩子很喜欢看书,但词汇量贫乏,请问如何提升?需要平时刻意摘抄好词好句,以及看一些写作技巧的书吗?
为什么这么多家长关注“词汇量”问题?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很多人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章,就看有没有好词好句,有没有华丽的修辞。这种评判有偏差,然而是现实。
很喜欢看书的人,词汇量却很贫乏,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是“书”的问题。
每一种书都有存在的意义,但如果你阅读它的目的是“增加词汇量”,那有些书就可能帮助不大。
漫画类的书,图画为主,字都没几个谈何丰富。
一些畅销的“口水书”,追求通俗表达,都是大白话,本身词汇就不丰富。
还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文学品质很高,但也是用白描的手法给你呈现一个好看的故事,这些作品的作家不会刻意堆砌好词好句,因为过多的修饰,过多的细节描写,会影响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
所以,有的人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会刻意推荐一些追求典雅表达的文学作品,推荐一些优美的散文,例如老舍、朱自清、刘亮程、李娟等作家的散文,和前面提到的书比起来,这些作品语词明显丰富,描写明显细腻。
其实,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推荐蛮“功利”的,但在对文章评判标准有偏差的当下,又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个是“人”的问题。
有些孩子对语言不敏感。即使看了修辞比较多、词语比较丰富的散文,进步还是不大。那是因为他是一个对语言不太敏感,对表达不太关注的读者。
所以作为大人,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对语言敏感起来,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乡村学校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语文课,他在孩子回答问题时,如果发现有一个词汇比较优美,比较“高级”,他就会作为奖励把这个词语抄到黑板上。
久而久之,孩子们在发言的时候,就希望说一个不太一样的、新鲜的好词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而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搜索那些好的语词,这就转变了他阅读的视角,这种阅读视角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经常问我,让孩子摘录好词好句有没有用?如果将“摘录”当作沉重的任务,肯定没什么用,因为摘录并没有转变他的阅读视角。
但如果孩子在摘录时是兴高采烈的,是心甘情愿的,而且同时也在努力把这些摘录的词语记住,并尝试用到自己的表达当中,那摘录对他来说肯定是有用的。
还有,教写作技巧的书,对有这类困惑的孩子基本没有帮助。
2 、阅读量不小,但一写作文,就是流水账。蒋老师,救命!
呵呵,没到需要救命的程度。如果一个孩子文章愿意写、能写长,只不过写出来的文章是流水账,那么,买一本靠谱一点的作文书,针对性地练习几次,应该会有改善。
比方说,小学生经常要写活动、写比赛。一次乒乓球比赛,就规定他只能写最后一局,就只能写最后一个球。几秒钟的事怎么写到几百字?教方法。
比方说,小学生经常要写景。有的人光去景点的路上就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到景点了却草草了事。就规定他第一句话写成“终于来到黄山脚下”,就规定只写一处景点。一处景点怎么写到几百字?教方法。
比方说,小学生经常要写事情。就要求他把复杂的事归结到一个场景,要尽快进入这个场景,要集中笔力写场景里的主要人物,凸显主要人物的主角光环,写这个人的神态、动作、语言。
上面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好的作文书会教方法,会提供练习。讲解几次,练习几次,总有进步。当然,如果孩子自己不以为然,不爱听,不愿写,另当别论。
3 、孩子想法很多,说话时侃侃而谈,但却不能流利的写出文章,写作时也没有逻辑。
如何把口语转为书面语,以及学会运用关联词等给作文添彩。
现在流行一种方法:孩子刚开始写话时,孩子说,大人记,或者机器录,稍加调整后一篇文章就出来了,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挺牛,出口成章。
我个人不太赞成这样做法,这样做可能会提升初学者的写作信心,但也有可能妨碍孩子进入书面语写作的思维模式。
我还是主张让孩子拿起笔来自己写,写短一点没关系,但要一次次亲身感受写出一百字要多长时间,要付出多大努力,要怎样组织语言……
我给很多班级上过课,有的班级能说会道,但写出来的文章普普通通、语不惊人;有的班级内向甚至木讷,但写出来的文章却有章有法,颇有文采。可见,口语和书面语两者并不等同。
口语和书面语没法简单转换,这在在古代表现得更明显,文言写作中用词、语法都自成体系,需要长时间“训练”。
近代转为白话文写作以后,口语和书面的距离明显缩小,有些人在某些场合用“书面语”来表达,说话“文绉绉”“书生腔”;而有些人写文章有意“口语化”,追求亲切自然。
从这个角度看,白话文写作,能说会道的人,流利地写出文章的可能性更大。但书面语和口语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书面语词汇更丰富,句子结构更复杂,更讲究逻辑自洽、连贯照应,并尽量排除废话。大部分孩子书看多了,会自动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异,时间长了,也能区别对待。
如果一个孩子爱看书、善交流,但书面表达比较薄弱,我们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
介绍几个小方法吧:
⑴ 遇到好文章,大声读出来并坚持一段时间。
⑵ 每周准备一篇短小的美文,让孩子看一遍,然后尝试“还原”出来。
⑶ 孩子写完一篇文章,大人修改一遍,两相对照。
介绍完这些小方法,我自己都想笑。因为能做到的不多,比较累。往往心甘情愿做这些练习的孩子,不会有这样的困惑。教育啊,就是这样一件复杂的事。
4 、如何引导看图说话?孩子经常一句话就概括了,请问怎样来丰富描述画面呢?
“看图说话”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
很多老师喜欢让一二年级的孩子“看图写话”,这只不过是给个“拐杖”,让观察力不强、生活经验少的孩子练习完整地讲完一件事,练习具体地描述一个画面,也就是借助“看图写话”练习叙述、描写这两种能力。
到了三年级,“看图写话”这种手段就很少用了,考试中也很少出现了。
很多孩子确实不会描述一个画面,一个原因是我们大人片面强调用“好词好句”,不教“描述”方法导致。
我们的传统文学更重视诗词散文的写作,小说开始得晚,明清小说兴盛时也更注重情节的推进,描写具体人、景、物时喜欢用“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花红柳绿”“金碧辉煌”等概括性很强的词语。
这种写法优点是简练,缺点是画面“脸谱化”,个性化、生动性差一些。
所以,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可以教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把画面描述清楚”。
例如,引导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从前往后,从远到近……句子多了,段落也长了。
例如,引导孩子用“五官”去观察,花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有几片,花蕊是什么形状的,凑近去闻是什么气味,用手摸是什么感觉,然后自然地串连。
低年级可以借助图画来练,中高年级可以让孩子实地写生,例如,用四五百字描写一片树叶,一朵云彩,一次日出……现代白话文写作比较重视这些,让文字有画面感。
练得多了,孩子慢慢大了以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需要,或长或短,或详或略,或白描或细绘,自如控制了。
5 、请问大人教授的句子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要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把话说好了?
为了那一篇文章看起来不错,为了那一次写作看起来成功,有些家长会教自己的孩子写作,会直接给词语,给句子。
我个人不赞成这样做。在我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看到太多这样的个例,家长辅导过度,周记篇篇精彩,孩子独立完成的文章却总是差强人意。
那怎么帮助孩子?
我更倾向于做孩子文章的“句子迷”。与别人家的孩子横向比较,你孩子的文章暂时是不够好,可再差的文章,偶尔也会冒出一个好词,出现一个好句,我们要及时捕捉住,要不遗余力地表扬,而且要言之有理地表扬,要说出好在哪里。
事情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的“好”,孩子在下一次的写作中就会争取出现更多的“好”。我们不要追求一蹴而就,而是要追求真实地慢慢提高。说说容易,做做难啊!
至于句子好坏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标准是很“低”的,通顺的句子就是好句子,流畅的句子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精彩的句子。可是老师和家长都不会止步于此的,因为有“比较”嘛,因为想“胜出”嘛。
大人喜欢直接教句子,就是大人希望自己孩子的文章超过别人,得到一个好分数。就是大人想自己还力所能及的时候,让孩子知道好的句子是怎样的。
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找好文章让孩子读,让他大声读出来,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感受、揣摩、领悟怎样的句子是书面化的,有表现力的、精彩的。
领悟的能力有强有弱,领悟的时间有长有短,同样的方法,不同的孩子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大人嘛,按理,看到进步就应该感到高兴。
6 、请问作文从什么时候,哪些方面启蒙锻炼比较好?如何从平时的阅读中有效获取写作技巧?
所谓写作启蒙锻炼,应该是指面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吧?我的建议就是多读书啊,为孩子选这个年龄段适合的好书,其实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样做就可以了。
至于如何让孩子从平时的阅读中有效获取写作技巧。如果你有精力,那就引导孩子以“写作者”的角度去读书。
一个写作比较好的人,他在阅读时会经常问自己:他为什么选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为什么要这样开头?故事高潮是怎么营造的?修辞有什么特色……
这就是“写作者”的阅读视角:了解内容的同时还在发现写作方法、写作规律。
这种“阅读视角”不是天生就有的,有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能领会出来,而大部分是是有经验的人教出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会发现,自己也经历了中考、高考,但是真要给孩子讲一点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写作方法,也非易事。那么,你可以为自己为孩子挑选靠谱一点的教写作的书。
一类教写作的书是“文选型”的。
这类作文书就是把一篇篇范文装订成册,通常以优秀作文选的面貌出现。这类作文书,写作方法是隐含在一篇一篇具体的选文当中的,还是需要孩子自己通过阅读去感悟、去摸索。
一类教写作的书是“范文点评型”的。
这类书往往以“眉批”“总批”“旁批”这样的形式出现,总结的写作方法往往比较笼统,点到为止,例如“文章要详略得当”“要有细节描写”“要有真情实感”“要点明中心”等。
一类教写作的书是“方法讲解型”的。
这类写作书是最难编的,讲解的方法要能解决孩子的实际困惑,要孩子“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要和文学写作也不对立。在我的视野内,还是有一些的,我希望大家能选到这样的作文书。
7 、想系统了解如何幼小衔接,特别是如何培养学习的内驱力,急需蒋老师实操指导!
我是语文老师,只讲语文方面的“幼小衔接”,所以解答系统不了。
今天只建议一点,我建议注重亲子阅读,让孩子在亲近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一些字。
当然我也不提倡孩子去上识字班,或者购买简单、粗暴的识字书籍,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认字优势”在入学几个月后就基本丧失殆尽。
为什么?因为常用汉字一共才两千多个,小学一年级需要认读的字也就两三百个,零起点的孩子很快就会追上来。
但是,如果这些字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自然而然认识的,就非常好,因为小朋友在认字的同时,思维也在发展,审美也在提升,一旦语文学习涉及到“篇章”,一旦课堂里有了多元深入的讨论,这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就开始展现出优势。
那让孩子读什么书?“丹妈读童书”就一直非常专业地给低龄段孩子推荐书籍,包括绘本。
读图,读“字很少的书”也能发展思维、提升审美吗?当然。
孩子一旦进入故事,预测、推理、梳理等许多思维活动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有些人对绘本一直是轻蔑的态度,我对这种态度一直是轻蔑的态度。
有的家长会反问,我很重视亲子阅读啊,为什么我的孩子语文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呢?我的回答是——因为如果不注重阅读,不和孩子对话,您的孩子学习能力可能更弱。
至于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个人认为“内驱力”是学习者到一定年龄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了,对所学内容真正感兴趣了,自信心形成了才会产生。
在小学阶段,真正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不多。小学生表现得爱学习,一部分是争强好胜的性格使然,一部分是外因所致,例如他觉得学习内容学得会并且有意思,例如他被奖励和表扬了,他喜欢那个老师,他喜欢那种学习方式与学习氛围等。有些因素我们能控制,有些因素我们可能把握不了。
8 、阅读理解题,孩子没办法很好的理解题目意思,请问怎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让孩子会抓住和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其实,现在的语文课都在努力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把握主旨的能力低,其它的能力也不太会高。
我最近几年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我所能给出的建议好像只能是——有反馈和讲解地练习。
9 、阅读后做思维导图有必要吗?请问蒋老师该怎么引导呢?
“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将思维视觉化,它是一个工具,是用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思考的。
例如读一本小说,人物太多,人物关系太复杂,画张思维导图帮自己梳理。
例如读《鲁宾孙漂流记》,思考鲁宾孙为什么能做到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画思维导图能暗示、帮助自己更周密、更有逻辑地整理。所以思维导图当然是值得了解、学习的工具。
但是,现在有些人过于强调思维导图的美观,还有人将思维导图制作程式化了,读不同的小说,都要求学生按作者、背景、主题、表达方式等思路整理一遍,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10 、如何让孩子学会准确审作文题,有时偏题厉害被扣分严重?
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啊,就是反复提醒,在下笔之前,圈出写作要求里的关键词,让你写人,就不要写事;让你写一件事,就不要写两件事……现在小学阶段的作文题也不太有古、怪、偏、难的,找一些作文题,讲解几次,应该有效果。
还有一种“偏题”,其实是因为他写的这件事情,诸如恶作剧、恶搞,不够“有意义”而被扣了比较多的分(为什么会这样不作讨论),那就跟孩子理性分析,说清因果,帮孩子“避雷”。
会不会“偏题”,选择权其实在我们手里。
11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深度阅读,大量的阅读依然比不上精读吗?蒋老师,精读和泛读要如何平衡?
“精读”和“泛读”是不对立的,无从比较。它们不仅不对立,而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首先,书应该是读得越多越好。这种好处在有些孩子身上效果不明显,是因为我们又横向比较了,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力有差异。
其次,“总是泛读”效果肯定不如“泛读与精读结合”。也就是说,大部分书允许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但其中一些好书需要细嚼慢咽,反复体会,内化迁移。
再回到精读,如果大人和孩子能经常共读一本好书,大人能释疑,能点拨,能讲评,效果肯定更好。可是这样有时间、有能力的大人也是一种资源,资源稀缺啊。
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社会上开始流行让孩子自行努力、探索的“精读”方法,就是让孩子读书时完成规定任务——查字典、摘录、批注、写读后感。
我们得承认这些都不是坏事,但是这种程式化的“精读”,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就是超负荷的、高强度的阅读练习。当老师的要让所有孩子按时完成简单的抄写作业都要想尽办法,何况是这样艰巨的阅读任务?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试试看,但跟他们建议的时候要讲明“查字典、摘录、批注、写读后感”的意义。
以“摘录”为例,我们摘抄一个词,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词,是因为以后想把这个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打卡”任务……建议之后,如果孩子愿意做、乐意做,那就做呗。
如果孩子抵触、厌倦,那就减少频率,或者找一些轻松一点的替代性活动,例如“用荧光笔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替代“摘抄”,例如“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集中抄写到某一处,待读完后再集中查字典”替代“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查字典”……
12 、写作文时不能很好掌握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什么好书籍推荐吗?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不要寄希望于买一本书能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修改文章,写一篇改一篇,直到孩子学会用标点为止。需要强调的是,“改”的时候要对他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改。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老师应该做的事吗?说实话,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人,不太可能经常面批面改,老师讲评作文一般是面对群体指出问题,提出要求。
而“不会正确使用标点”是属于个别情况、特殊情况,想改变,家长介入是一种办法。
当然,如果孩子面对帮助,不以为然,不愿配合,那也不太有办法。
13 、有必要背一些优秀的范文吗?当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作文时,是不是刻意先从模仿开始?
如果您是指背经典美文,如果孩子愿意,当然可以,且是好事。如果孩子不愿意,生拉硬拽,适得其反。
如果您是指背“作文选”里的同龄人的文章应付考试,我个人是不主张的。
写作从模仿开始,这句话当然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慢慢让孩子清楚自己在模仿什么。一篇文章写小狗写得很好,然后依葫芦画瓢写一篇关于猫的,段落一样,内容也差不多,其实没多大意义。
我自己写了一套作文书《作文敲敲门》,我是希望孩子能够明白,写作归根结底是通过模仿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解释、说服等写作方法。
例如我们让孩子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就事先设定好了一篇好文章的大概的样子,这个“大概样子”是怎样的呢?
就是我们期待学生这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不要平铺直叙,要写出波折,这实际就涉及到了“叙述”的能力。
我们期待学生在写一件事时,穿插一点细腻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这实际涉及到了“描写”的能力。我们期待孩子在开头和结尾写一些类似“时间是一条长河……”或者“在余晖下,默默注视着离去的背影,内心心潮澎湃”这样的句子,其实这涉及到了“抒情”的能力。
写作能力一般的人,要积累的是描述、抒情的语段,要学习的是叙述、抒情、描述的方法,举一反三。
简单地讲,孩子学习的不是如何写好这一篇文章,而是学习写好这一类文章。
14 、作文如何才能写作新颖,不落俗套,取得高分?
日常作文没大问题,只是不够新颖,这样的烦恼已经是比较“凡尔赛”的烦恼了。
我们不要把“套路”看得特别俗,孩子之所以用自己熟悉的套路来写作是想“低投入”取得“高回报”。
兴趣不强、意义不大(就是写给老师看,取得一个分数)的情况下,花很少的时间,拿到一个不低的分数,何乐而不为?
语言要如何写出新意太复杂,暂时不讲,我们来谈谈内容上如何写出新意。
有些孩子总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那是生活敏感度高,这其实是一种天赋。史铁生,海伦·凯勒,他们身体残疾,因此生活范围小,生活“履历”少,但是他们都成为了非常有名的作家,因为他们生活敏感度非常高。
他们就一阵风吹过,一片叶子落下,一滴雨飘进来,都可以写一篇文章。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感受力是“迟钝”的,那怎么办呢?
不断地表扬、激励、强化,并且这种表扬、激励、强化放在集体环境中最有效。只要发现一个孩子写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就大张旗鼓地表扬,于是其他孩子就被暗示、提醒、激励了,他们开始尝试留意生活当中的事。
如果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在不断的心理强化和暗示当中,生活敏感度还是提升不了,那就说明……不用明说了吧?
孩子不愿意创新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是孩子觉得保守一点更安全。
前面说了,或许有一次,一个孩子写了新鲜的、滑稽的、特别的、令人愤慨的事,但老师出于“好意”,提醒他应该写有意义的、正能量的、美好的事。
没被欣赏也就算了,还被“提醒”,你叫他怎么创新?如果我们无法影响整体的评价氛围,一味要求孩子努力创新,是不是也不太公平了?
所以一个作家朋友曾经告诉我,他对自己的孩子说好文章分两类:“好的作文”与“好的考试作文”。孩子立马领悟,平时的文章撒开了写,考试文章能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就可以。
作文比赛是选拔性的,当然需要孩子创新,如果自认为孩子有这方面天赋,那么找一个靠谱的人点拨引导当然可以,且有必要,或者为孩子找一些经典著作让他去自读自悟吧。
所以,今天的回答,并不完全是解决问题,而是和大家分析问题。
阅读与教育• 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自主阅读就是独立阅读吗?• 大量阅读的孩子,未来的成绩会好吗?• 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如何给孩子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