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宫廷院体画”在闽传人刘子明:笑对人生“绘重彩”

2016-10-09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刘子明


人物名片


  刘子明,别名梅菁,193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的书香门宅第四乐轩。意外结识从北京避难于此的宫廷院体画大师线云平,学习重彩工笔画。她小学就读于坂东文泉私立中学,1951年从省闽中毕业后才17岁便投身工作,从事文艺创作。刘子明40年工作生涯在演员、导演与编剧三种身份中不断轮换。她是福建省艺术馆馆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0年,她从省艺术馆退休;随即在老年大学学美术,重拾工笔画技法,成为福建首屈一指的宫廷院体画大师。老年大学这十年间,她共绘制百余幅工笔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并被收藏。2001年,她应邀赴美国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进行交流访问;随后受邀留美开班授课,传授宫廷画的重彩技法。2012年,她出版《刘子明工笔画集》并归国还乡。回国以来,八十多岁高龄的她仍不遗余力,坚持在佛学院义务教学绘画,为宫廷院体画延续血脉。


代表作品

  她于2012年出版个人画册《刘子明工笔画集》。旅美十年间,先后参加国际日报主办的2008年“彩色绘出奥运情”美术作品评审、中美文物协会举办的募捐救灾画展和美国洛杉矶华裔艺术家联合书画展。2009年应邀参加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与国际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编入专集。

  在戏剧艺术方面:她创作了《沧海明月》、《张衡》、《光荣亭颂》等戏剧作品,在报刊发表或由剧团演出;主演过《江姐》、《小二黑结婚》、《布谷鸟又叫了》等许多剧目;导演过《龙江颂》、《海岛女民兵》、《平原作战》、《荔枝又红了》等100多个节目。晋京汇报演出时两度进中南海,受到中央首长接见。


  她说她只是凡人,“一个闽清乡下农村出身的穷人孩子”。但是她所经历的故事、所承受的苦难、无论是家庭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又显得不那么简单:她是三个孩子心目中“乐观、开朗,爱帮别人”的好母亲,母亲心中听话乖巧、最讨人爱的小阿明;她是善于将不同艺术“撞色”出彩的、从业40年的新文艺工作者;她是舞台上百姓只认可的女一号“小芹”,哪怕转身做编剧、导演也是众多部门争抢的好手;她更有一个令人艳羡的身份——北京宫廷院体画派入闽的传承人,师承上世纪40年代末著名宫廷院体画派大师、女画家线云平。她就是刘子明。


  “笑”是采访中刘老留给记者影响最深刻的表情。初到刘老家中拜访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伴着清亮的嗓音,一位笑脸盈盈的慈祥老太太迎面出来。


  她说,她一生有两位恩师,母亲和老师。在母亲那里,她传承了女人勤劳、持家的美德,学唱山歌、剪纸、刺绣;在恩师那里,她眼界大开,世界豁然开朗,沐浴到宫廷重彩工笔画真传。母亲恩师的厚爱,塑造了她乐观开朗、感恩宽厚的性格。在过去几十多岁月中,她收到过各样评价,但徒弟们赠予的那副提联尤深得她心:“慈心结善缘,浊世有红莲”。


四乐轩岁月:山歌书画绘童年


▲刘子明作品《翩舞春风》



▲刘子明作品《翩舞春风》刘子明作品《幸福生活万年长》

 “我一生我有两位恩师——妈妈和线云平。如果没有她们在艺术领域的指引,我自己单凭喜欢去学画是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刘老说。在她描述下母亲和恩师的面容,清晰地浮现眼前,让人一如走近那个战火纷飞、但仍有“桃花源”的时代。


  刘老用“兰质蕙心”形容母亲。“我天生的好嗓子是妈妈给的,自小爱唱歌是妈妈影响的,她是非常伟大的母亲。” 据她介绍,母亲人称“七母”,民国初还在洋学堂上了三年学。母亲不仅聪明能干,还才艺俱佳,唱民歌信手拈来;剪、绣、画的手艺都是老家有名的一把手,尤其擅长变形图案和色彩使用。


  “我有喜欢,但没有恩师线云平,我绝对不可能学到这种程度。”提起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人,她斩钉截铁,满载感恩。据了解,线云平是名噪一时的京城四大女画家之一,与张大千等大师同辈,得徐燕荪、于非闇等名家亲授,时有“一画二两金”的美誉。


  线云平此次为何选择了来到偏居福建闽东一隅的山城闽清呢?据刘老介绍,父亲在她1岁半时迫于生计便辞去小学校长工作,跟随族人入川成为渝铁路局会计师。在川期间,刘家兄弟和张大千等川籍名流结为好友,并结识了抗战期间流寓四川的线云平。


  上个世纪40年代,28岁的线云平结婚。好景不长,1948年春刚有身孕的线云平就赶上了战局动荡。挺着大肚子的线云平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了闽清。


  线云平抵达后,刘家四代人尽心照顾起这位身体虚弱的远方来客。作为家里唯一一个既会普通话又会福州话的人,刘子明当起了线云平的专职“小保姆”、“小翻译”。为此,每天一放学就往线云平屋里跑;帮线云平洗画布、照顾小孩,同时安静地在边上当小助手。


  “第一次看到仕女画时,我惊呆了!”那种令人惊艳、震撼的美,刘子明回忆说至今难忘。据她介绍,为了养家糊口,线云平刚出月子就开始画画,并常让刘老帮忙寄去北京出售。很长一段时间里,线云平就靠着画画养活自己和孩子。


  线云平曾多次要赠画给刘家,但他们都觉得太贵重了不敢收。画作高价对孩子来说并没概念,但宫廷画派的细腻之美让她深受震撼。凭着小孩好奇心性,刘子明硬是把线云平作画的程序全背了下来。


  一开始,她只是当个“小助手”帮忙递绘画工具,但渐渐地,线云平画什么她也都跟着记下,自己回屋后凭印象依样画葫芦。有天,线云平到刘子明母亲屋里串门,两人因艺术惺惺相惜。临走前,母亲拿出刘子明“偷师”画作给线云平看,问是否能教孩子画画。线云平欣然同意。


  “笔要洗干净;纸要放好、要保持干净;第一次染颜色要淡……” 60多年后,虽以耄耋之年的刘子明依能一字一句地将师父当年的话脱口而出。她说,从那天以后,师父一改画画时的沉默无言,反而每次都这般大声念出作画的每个步骤和细节。  


文工团记忆:苦中作乐练红心



▲刘老唱起《琅岐渔歌》


▲刘子明作品《载将春色来祝寿》。


  “民间才是大学,真的有很多东西学习。那些农民、渔夫,都是我的老师。”刘老感慨。她坦诚,近20年时光里,她几经波折,被借调、下放、要回、再借调,工作的奔波操劳也让她得到迅速成长。


  “我很感恩那段艰苦的岁月,虽然让我颠沛流离,甚至让我的画笔悬置高阁长达四十载。但是让我学会了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这些艺术精髓,对我退休后重拾画笔、提升宫廷工笔画修养,起到了巨大帮助。”


  1951年,17岁的刘子明从省闽中毕业,因在校期间多次参演并成功塑造了刘胡兰等角色而引起关注,她一毕业就被闽侯文工团招走。通过面试和培训后,就开始为闽侯地区文工团工作。腰鼓、秧歌、乌克兰民间舞、活报剧,甚至她还全程参与编舞、化妆、打击乐器等等,把文艺演出的“十八般武艺”愣是让她学了个遍。


  刘子明清楚记得,她在文工团主演的第一部剧就是《小二黑结婚》。她塑造的少女小芹的角色让她一举成名;那清丽的嗓音倍受观众喜爱,有次在台上竟连着唱了八首歌才让收场!这部剧让观众记住了她,“小芹”成了她的“代号”。“那时还不懂创造角色,全靠自然形象夺得观众喜爱”,她谦虚地笑言:“我本来就是农村姑娘嘛,辫子一扎,就是‘小芹’”。


  1953年文工团撤销,刘子明被调至闽侯县文化馆,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她把在文工团练就的底子发挥再造。她接过“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的任务就下乡去了。为融入群众,她机智地从山歌入手,和农民兄弟们“唱山歌唱出了感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民舞、民歌的演唱和创作方法。


  聊到高兴处,刘老甚至会手舞足蹈,忍不住给记者唱起一段《琅岐渔歌》。她说这些歌她至今唱起来还觉得很有感情,因为是群众教的。


  “觉得每做一件事都会想感谢他们”,刘老说,那时的群众喜爱文艺干部,她跟群众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 “刘老感慨,“那时也不会记谱,就靠着硬唱、硬背,把每首歌唱到和他们一样才算过”。


  和幼时偷师学画“硬背程序”一样,这次她又靠着“硬着来”学会了歌舞创作。同样的,在1962前后她受命去闽剧编导班学习时,再次靠着“死背戏曲”掌握了闽剧剧本创作的基本功。再加上“山歌的押韵方法用来写唱词刚好”,她就凭借“硬着来”和“巧融贯”在文艺领域如鱼得水。


  1959年至1977年间,她在文艺研究和表演实践两头切换:在省文化局做过研究;在闽侯单枪匹马办艺校大半年;又为上杭写了当地第一部样板戏《光荣亭赋》……她先后辗转闽侯、螺洲、龙岩、莆田多地,在省属和各基层岗位从事文艺工作。


  18年间,她还作为新文艺工作者为省闽剧院效力近10年,身兼演员、编剧、导演多重身份。1978年,她被调回省艺术馆,此后才开始专职担任编导工作,直至退休。


  回忆起最艰苦的岁月,刘老没有抱怨,天性乐观的她认为,生活苦一点没关系,精神上充实了,生活就有干劲。


续“重彩”情缘:多种艺术“撞色”出新


▲刘子明作品



▲刘子明作品。


  “一个中学生怎么敢写剧本呢?”“能达到这种程度,有时我都不相信是自己画的”——采访中,刘老多次发出慨叹。她说回想这辈子自己做的很多事,会觉得不可思议:20年舞台表演历程的转变,20年群众文化工作的收获,40年后还能重新拿起画笔……


  据刘子明介绍,她一退休就去报考了老年大学学美术,迅速重拾童年心中对工笔画的热爱。1990年,省艺术馆少了位资深编剧,老年大学里却多了一位工笔画新锐。


  她的这份热爱历经40年风雨有增无减。在老年大学,刘子明一画就是10年。她每天带个馒头去上学,在美术系课堂上她逐渐地系统掌握了墨的运用等科班知识;结合当年线云平传授的宫廷院体画精髓,她精益求精。


  虽然放下画笔已40多载,但当她重拾画笔,并未感到吃力,甚至还感到前所未有的得心应手——因为多种艺术形式的融汇贯通后的气韵、气势,让她画中的人物鲜活起来,使画作既有古典宫廷派的韵味,又有靓丽青春的气息。加上她自己聪明和勤学苦练,她的宫廷工笔画艺越磨砺越光芒。


  “艺术上有很多东西是融会贯通的:为什么有人说我画的美人脸那么美——这是我做戏剧工作、学化妆练成的;为什么说我画的花叶有动感——因为我搞舞蹈艺术很多年,熟悉形体动态美。”刘老说,“现在我常用‘线条’、‘气势’给学生讲画。我向学生讲解‘圆的无限之美’时,就拿戏剧中转身、打动等动作举例。”

刘子明作品


▲刘子明作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2000年初,刘子明接到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的来电邀请赴美办个展。68岁的她,扛起80多张精品画作来了一场被女儿笑称“洋插队”的十年旅美生涯。


  刘子明画展在美国洛杉矶长青书局画廊展出后,引起热烈反响。美国中华艺术学会会长于潜心赞叹:“刘子明的工笔画,张张精彩,难得一见。”展出结束,当地华人组织和绘画爱好者们再三登门挽留,最终刘子明被感动,留美教画。


  刘子明在她2012出版的画集尾页写下《星夜心语》:“望着满天繁星,我在想:人生总有许多梦想,想做许多事,然而最终总有做不完的事、实现不了的梦。编印这本小画册,是我想做的其中一件事,是为圆我的一个梦。”而把重彩工笔技法传承下去、让宫廷遗韵后继有人,是她如今正为之努力的另一个梦。


  这不,2012年春当刘老回国后,每天和时间“赛跑”边画笔不辍边在省佛学院义务授课,将一生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恩师的桑梓情怀早已渗透在刘子明血液里。她说未来她一定还会坚持:让宫廷重彩工笔画的种子,洒遍八闽,代代盛开。


 ▲在过去的八十多年中,她收到过各式各样的褒奖评价,但徒弟们赠她的那副提联尤其深得她心:“慈心结善缘,浊世有红莲”。


各方评说


《国际日报》(2001年12月4日)

中国工笔画,从秦至清,在近两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古代宫廷画的顶峰。师承著名工笔画大家线云平的刘子明,继承和发扬了宫廷工笔画中最有特色、最具魅力的仕女画和花鸟画的绘画风格,画风工整,淡墨细钩,层层渲染,色彩浓艳,清新明丽,充满意趣。


《明日报》(2001年12月4日)

刘子明从小师从著名女画家线云平,深深受到她的画风影响,同时也吸取多家名家之长。笔下的仕女图端庄妩媚、轻柔秀丽,花鸟画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她本身也是戏剧家,这种特有的背景,使她在为仕女作画时容易兼顾到诸如衣饰结构、仪态等细节,自然可使画作更逼真传神。工笔画其实包容精神的中国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


《洛杉矶晚报》(2002年1月17日•《刘子明女士工笔画展观后感》韦仲凰)

刘女士笔下的美人、花鸟,彩色丰富而不缭乱,高雅而不冶艳,也才“耐看”,经得起久看细看。所谓“著粉则大白,施朱则太赤”。而且比例也好,“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更难得的是每幅作品都保持同一水准,实在不易。


往期回顾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金生”林培新:潇洒演绎让“闽剧小生”焕发新生

◆军旅著名作曲家葛礼道: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山河强音”王华元:让“花儿”更红,“榕树”更绿

◆“正大气象”蒋平畴:吟哦养气,浩然作书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刘兴淼:画家要有信仰,用作品服务社会完成自我

◆闽派书画研究拓荒者梁桂元:水墨人生 大爱无言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百岁诗书大家赵玉林:翰墨载道,期颐之年再攀艺术高峰

◆闽派书画研究拓荒者梁桂元:水墨人生 大爱无言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

昵称

微信号

福州日报

fuzhouribao

福州晚报

fuzhouwb

福州新闻网

fzxww83762780

福州晚报东街口

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

fzrbjiaoyu

福晚招考通

fzwbzkt

福州日报HAPPY团

fzrbhappy

爱晚团

fzwbaw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