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林容生:坊巷吹来“无声的风” 钟情青绿山水以容万物苍生

2016-12-21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林容生,男,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林容生自小在文风浓郁的三坊七巷长大。1965年至1971年就读福州宫巷小学;1971年至1976年就读于福州第二中学;1976至1978年在福州市钢管厂当了三年工人;1978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福州第一中学任教;1984年回到母校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直到2009年。他还曾于1986年于南京艺术学院进修。2009年,林容生前往北京国家画院任职。


林容生·《无声的风》

天上的云,聚着,又散了,那是因为有风的缘故。树上的叶子绿了,摇曳着,那也是因为有风的缘故。水波荡漾着,花开了,那还是因为有风的缘故。没人知道风的形状、风的色彩、风的声音,但我们置身于山水自然之中,总能感觉到风的存在……当风有了灵性的时候,它是五行五色的。万物之形即是风之形,万物之色即是风之色。当一切都被我们用笔墨丹青凝固的时候,风是无声的。无声的风,是一个美丽的梦!


初读完,你是否也和记者一样产生错觉,主角是一位诗人。但他其实是一位画家,只是喜爱追逐想象,更喜欢被想象追逐罢了。

与林容生的初次见面让人印象深刻。当打开电梯门的一刹那,一个清秀“书生”彬彬有礼地站在面前:个子不高,一头渐白的长发飘逸着在你眼前甩过;一副半框的黑边眼镜下一双眯成一条线的小眼睛,正看着你,仿佛在寻找什么,空灵又神秘。从进门到落座,林容生话不多、也不会主动搭讪,只是径直一人在百来平米的巨大画室内作画。若不是画笔沙沙声,你听不到任何声音。

静谧、温婉,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但是当谈到他对青绿山水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时,林容生滔滔不绝。他特别喜欢一个词组——“无声的风”。这本是他一幅画作、一首短文名,后面成了他一本文集名,现在索性成了他的微信名。日前,记者有幸在林容生画室内,在他这股来自三坊七巷的“无声的风”引领下,走进他的山水世界、驻足他的精神家园,触摸它“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情怀。


为找寻心中静谧而钟情“青绿山水”

“选择青绿山水跟我生活环境及心境有关,南方自然处处是青山绿水,这种方式契合我所想表达的温婉的、平和的情愫。”林容生介绍说。青绿山水的画风又来已久,它始创于唐代,作为一种国画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以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

林容生在画中那种直抒胸臆的“乡愁”,是解读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林容生的作品有着让人感到亲切的意境和可以步入的空间,他以传统的“大景山水”结构为基点,在画面经营中着重表现“身临其境”的感受。他对生活过的福州三坊七巷作艺术的“发现”,以对话之心,以朗净之笔,造南园巷陌民居之境,把自己与文人一样向往的理想生活依次缓舒。


记者总结出林容生画作的几个重要关键词:青绿山水、乡愁、民居、温和。这些词不仅仅是解读他画作的关键词,也是了解他性格、文化背景甚至是价值观的关键。


“我的画现在画成这个样子,其中经意或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情趣和感觉,不能肯定是不是由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或经历,然而我想大概总有些关系吧。”谈到故乡和自己画画的关系,林容生如此表述。

对于自己为何会选择当画家、画作特点形成原因,林容生表示,是他小时候生活的坊巷培养了其文人的气息。加上身体、家庭等原因,让他多少有些自卑、内向。他说,“我开始画画后发现,对于娓娓道来的温情,以及在静谧中感受生命的动感,特别享受。而国画这一画种可以清晰表达我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我所想要的生活。”

于是,跟自己性格契合、成长环境契合、文化氛围契合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无疑成了林容生一心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到达的精神家园。


改名“容生” 取意“容纳苍生从容生活”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林容生的本名叫“林榕生”,本意福州出生,随遇而安。到大学后,他自己把名字改成“林容生”,取意“容得下所有生命,从容地去生活”。而这正是他此生最喜欢的生存状态。

1958年,林容生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由于父母收入微薄,年幼的林容生由外婆带大。“外婆全靠政府困难补助和兄弟姐妹资助维持生活,幼年的我营养匮乏,体弱,常患呼吸道疾病。”林容生介绍。

虽然家庭经济不好,但外婆在也受过好几年私塾教育,会作律诗、小楷毛笔字写得很好,给了他最初的文化熏陶。在外婆带领下,他第一次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结缘。据他回忆,有次去拜访舅公龚礼逸——彼时福州书画界名流,首次看见他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年幼的林容生虽看不懂笔墨沟壑的奥妙,但那“奇妙”的画画方式及舅公案头上五颜六色瓶瓶罐罐,都深深震撼了他。


而真正让他找到艺术世界中那片精神家园的,却是福州的黑瓦白墙。林容生在三坊七巷一处木结构老屋里前后居住了34年,他家南面的窗对着邻居后花园,老桑树常常探着嫩芽伸进自己屋内。“到了夏日夜晚,凉风习习,月光透过摇曳的枝叶洒在白色的院墙上,那景色美极了。就是透过这小小的窗口,我得以欣赏和感受生命在大自然之中一年四季不同的韵致与情境。”

除了带给他对美好生命的感悟,老屋还带给他一双发现美、架构美的眼睛。由于身体孱弱,林容生主要在老屋范围活动。幼小的他发现:透过东边窗望出去,不同斜面的大屋顶一片连着一片,错落间嵌着的曲线流畅的山墙有节奏地起伏;屋脊墙边几颗细弱的小草随风飘摇,形成了线与面、静与动的对比与和谐。


三坊七巷刮起“无声的风” 一路刮到北京

逝去的风景

闽北桂林乡

园林清梦


从此,林容生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股默默涌动着、参与着生命体验与改造的“无声的风”,从他心头升起,并透过他的画笔,“席卷”全球,不论国内还是国际、个展还是联展。

2009年,林容生做了一个大胆决定,51岁的他晋京当了一名专职画家。谈到临近退休年龄为何还要“北上”,林容生表示自己在这些年来跟天南海北的画家交流越来越多,在交流的冲击中对画艺有了更深认识。“而北京是中国文化中心,精英聚集、包容性强。而教师是一个很庄严的职业,当个专业画家能有更多的创作时间,也期望通过在新的生活环境里,获得新感受、新认识,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去北京前,林容生代表作主要以“民居”为构图主角,其中就不得不提“三坊七巷系列”。2000年左右,林容生听闻三坊七巷将要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出于对自小生存环境依恋的本能,他一口气画了数量众多的相关题材作品,取名“三坊七巷系列”。

“民居与个体的关系密切,经过历史积淀后也成为了一种“自然”。就像人类依赖的山山水水,变成了更大的家园,与自然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特别钟情。”林容生说。“三坊七巷系列”后来又拓展成“民居系列”,主要以闽地民居样式为主,从客家的“土楼”到闽北山区的村庄。他用画笔反映在改变、在消亡的农村,用这种发端来关注我们的家园,也释放着他的“乡愁”。

“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写生,但回到福建是最让我舒服的。”林容生说。自从2009年来到北方之后,他常回福建采风,不论是闽北山居还是客家土楼,不论是武夷山下还是东山海边。他用手中看似无力的画笔,注入自己饱满的“乡愁”。他的画作让许多业内人士推崇,获赞“满满的诗意、满满的乡愁”。


美术馆是了解一座城市居民文化品味的窗口

林容生在画室内作画。王礼林  摄


目前,林容生常在全国各地跑,当然也少不了回福建。身为国家画院的画家,他有许多本单位的工作、创作任务和社会艺术活动;身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他还得兼顾教务。公务缠身,在林容生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就多次被电话打断。但是谈及对家乡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意见时,他毫无保留。

“福州是我成长的地方,天然就很亲切。但除创作外,我还需要交流和参加展览活动,北京明显平台更大。”去哪里发展,他考虑更多的是这座城市否更切合他对生存状态的要求。自己只是一个手工劳动者,不断出作品、出好作品,提升自己的人生修为和艺术表现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说,艺术家最高级的作品应该是用世界性的语言,让不分国别的人都能看懂你的画。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认可,画家也一样。他建议,政府首先要提高软环境,在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肯定加强对青年画家的鼓励,让他们放手创新和成长。其次,要提高硬环境建设。国外那些著名的文化之都,最好的地方是美术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但福州目前还没有独立而且有规模的、硬件设施齐全的美术馆。
他以国际大都会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为例,该馆是法国仅次卢浮宫和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第三大艺术美术馆。藏品以印象派绘画为主,有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画。现有油画作品2300幅,1.5万件图版、建筑模型、都市发展规划草图等各类艺术精品和资料。藏品多、规模大、精品多,体现着巴黎人的精神及生活态度,是许多游人必去目的地之一。

“文化设施是一座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体现,美术馆是了解一座城市居民文化品味的窗口,美术馆应该是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标配。”他认为,闽都文化不输其他地域文化,美术馆也可以打造成福州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代表作品


曾参加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1997年中国当代艺术大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2001年百年中国画展、2003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07年《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画展、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009年精神家园—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十人展、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2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13“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2014“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2015“写意中国——2015中国国家画院年展”等重要展览。

出版有《当代中国画精品集——林容生》、《林容生新工笔山水》、文集《无声的风》、《当代中国画名家 林容生》、《从传统走来---林容生解析渐江》、《中国当代名家研究 水墨风格---林容生》、《中国当代美术名家 林容生卷》、《林容生中国画作品集》、《当代中国实力派画家作品集林容生》、《林容生作品集 2010---2014写生》等30多部作品。


各方评说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林容生的山水作品总散发出南方湿润、清幽的气息,有一股柔静的、温婉的文人意味。画中那些密匝茂盛的林木、草丛,构成自然界生命的蓬蓬郁郁之象,那些似云非云、似烟非烟的虚白,使实景溶入朦胧或微茫的氛围,山水肌肤如沉沫在一派匀平的呼吸声中。它们是一方方可供驻停的人间小千世界,又是一种种唯精神可接近的清凉大干世界。这种意境就不仅是出自林容生关于山水画的更改进性思考和绘画的技能,而是出自他内倾而报守恬淡的心境了。



薛永年(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林容生的新青绿山水,继承了最富于大众性的重彩传统,包括高度加工的艺术匠心。在建筑和树石造型上,他继承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念,形成了极简的图式,在构图上把西方的平面构成转换为面的韵律与节奏的组合;在颜色的使用上,继承了青绿的样式,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他首先淡化了用线,其次以青绿平涂为体,以没骨化写意的流动、西方绘画色彩的色象、冷暖、色调、补色的对比为用。他还强调了肌理,从而增加了色彩的主观性、艺术性,把古代青绿山水的灿烂辉煌的装饰之美转换为清静典雅、细腻清新的抒情之美。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林容生生在江南,他表现江南的秀润山水,把色彩和笔墨运用结合得恰到好处。他的山水画区别于北方的大山大水,他善于画丘陵,秀润的江南景色,气息很高雅、清新,给人一种可居、可看、可游、可赏玩的感觉;很和谐,表现了一种我们现在追求和谐社会的愿望。他的技法也有一些独到之处,他是色墨并用,线面并用,达到了一种前人所没有的写实感,但是他有时很提炼、很概括,跟纯粹的照片、写生是有很大的距离的。他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优美的艺术世界。



洪惠镇(中国画家兼美术史论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画研究生导师):

一座苍苔斑驳的庭院、贴着红联的门洞、窗前或墙头养着盆花、偶尔檐下挂个鸟笼、门道里停辆自行车、园里宅后种些花木或菜蔬、兰天白云倒映在屋前池塘……日光熹微、没有风、也没有人影、时间凝固了,一切笼罩着悠闲、恬静与平和的浓郁情调,那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桃源境界。然而它却不是文学虚构,是画家深入生活,面对真实的农居产生的诗意感受。或者说,他用艺术筛选净化了生活真实,把它们酿成醉人的春醪。为了达成高浓度的艺术效果,画中的建筑造型被高度地概括和巧妙地变形,然后随心所欲地根据立意的需要剪裁组合;布局虽有某些传统成份但更多地应用了现代构成,简练的景物借助精到的勾染和丰富的肌理来加强耐看性,这一切使作品焕发出鲜明的现代气息 。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林容生的山水中,重色积染与水墨氤氲兼施并举,使渲染制作的坚实厚重与冲淌渗流的墨迹幻化同时呈现出来“工匠”与“文人”、“色彩”与“水墨”、“工致”与“写意”等观念与手法融汇在他的作品中,使他实践了进古典青绿山水的创造发展,山石、民舍、河塘、石桥、芭蕉等都被符号化,变作一种与其整体装饰画风相统一的造型元素,一起装点着诗意化的风景。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文化部造型艺术成就奖评委):

青绿山水如何兼容墨与色、工与写、雅与俗,如何获得更鲜明的现代性格,是当代山水画的一个重要课题。林容生以青绿画南方的乡间景物,在空间结构、屋木形象、色调意趣各方面都做出了突破性探索。



付京生(《中国画苑》主编,中国国家画院《国家美术》杂志“焦点论坛”栏目学术主持):

林容生的绘画风格,属于“新具象”的风格范畴,他成熟期以后的绘画风格,即是这种“新具象”总体风格范畴中的重要样式之一。在林容生的绘画风格中,蕴涵着古典写实,蕴涵着浪漫的移情想象,蕴涵着风格化的几何表现派因素,甚至,也隐含着冷抽象和热抽象的诸多因素。概而言之,正是囊括了以往如是的诸多优秀文化遗产的风格,因此使林容生的绘画图象成为了“新具象”风格的最佳解说物。



徐恩存(画家、美术评论家):

我们最终被林容生作品征服的,就是他的那种还乡精神,这是以抒情性质的“乡愁”溢满画面的诗意,整幅作品因而覆盖着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相当朴素、沉寂、清澈、澄明,却又弥漫着闽地浓浓的乡思。“精神还乡”,这是贯穿林容生作品始终的深刻意蕴并由此触动人心。在林容生的作品中,“乡愁”导致的精神还乡是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情感,它是一种永恒美,而林容生正是以自己的艺术把这种境界推向高度。“精神还乡”,体现在林容生的作品中,其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和感悟积淀千百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目标。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 “铁骨铮铮”吴文娟:破茧成蝶 仗“剪”起舞

➤ “山海作曲家”林荣元:音乐的根,世界的声音

➤ “八闽好汉”陈章汉:文章翰墨书经纬 承启斯文写春秋

➤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 “山河强音”王华元:让“花儿”更红,“榕树”更绿

➤ 闽派书画研究拓荒者梁桂元:水墨人生 大爱无言



来源:福州新闻网

记者:王礼林

编辑:刘必泳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

昵称

微信号

福州日报

fuzhouribao

福州晚报

fuzhouwb

福州新闻网

fzxww83762780

福州晚报东街口

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

fzrbjiaoyu

福晚招考通

fzwbzkt

福州日报HAPPY团

fzrbhappy

爱晚团

fzwbaw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