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山海作曲家”林荣元:音乐的根,世界的声音
▲林荣元
人物名片
林荣元,国家一级作曲,1939年出生于福建漳州,196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分配到莆田一中担任音乐教师,1963年调至福建省歌舞剧院,先后任手风琴演奏员、指挥、作曲及创作中心主任等职务。期间,曾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师从杜鸣心教授。原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现任福建省文化厅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文联艺委会委员。
代表作品
独唱歌曲《骨肉同胞盼团圆》、《明月啊明月》、《啊,鼓浪屿》于1980年获福建省优秀歌曲奖;《深夜的风,黎明的云》获1982年福建省优秀歌曲奖;歌曲《小小花伞》多次在全国获奖,1985年被中宣部评为向全国推荐的12首优秀歌曲之一,并被编入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的课本;歌曲《台南姑娘》获首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大赛三等奖;大型交响音诗《雪山飞狐》获得福建省政府的“百花文艺”奖;舞剧《丝海箫音》和吴少雄合作,获第一届全国舞剧会演一等奖、文化部的“文华大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
▲林荣元作品《台南姑娘》
在福建作曲界,林荣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将”。1939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77岁高龄,一部《丝海箫音》囊括国家级大奖。可是在圈外人看来,林荣元几乎不被外人所熟悉,低调的他不喜欢抛头露面。沉醉于艺术创作的他,甚至抽不出完整的时间,来接受媒体的专访。以至于网络上关于他的报道凤毛麟角,多是与他的儿子、知名独立音乐创作人林海“共同出镜”。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祖籍漳州的林荣元,50多年前就来到福州工作、生活,“故乡”赋予了他艺术创作的无穷养分,其音乐作品也因此变得乡愁满满。就像林荣元作曲、蒋大为演唱的福州话歌曲《老乡》中唱到的歌词:“老乡老乡,齐喝一坛福建老酒,醉在异国梦在故乡。”
林荣元从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形式,他就像个“音乐顽童”,涉猎广泛,从山歌小调到儿童歌曲、从独唱合唱到歌剧舞剧、从交响音乐到民乐合奏,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福州有位音乐人是这样形容他的:林荣元就像榕树,既有深根,也有茂叶,“音乐的根,世界的声音”。
从小着迷音乐 站在马路上听广播放二胡曲
▲林荣元说,小时候练过钢琴,却因手太小,转攻小提琴和手风琴。
林荣元从小就显示出对音乐的喜爱。作为生长在农村的儿童,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爱听、爱唱福建漳州的地方戏曲——歌仔戏“芗剧”。
林荣元回忆,“为了向当地的戏曲老艺人学唱戏曲,我会帮老人家烧火做饭,再让老艺人教自己唱戏。”读小学时,林荣元就自学吹奏口琴,接着再学拉二胡,还和志同道合的高年级同学交朋友,互相交流切磋。上初中时,林荣元就能演奏刘天华的大部分二胡作品。
上初中时,林荣元举家迁居城区,有更多机会接近音乐。晚饭后,林荣元经常到安装有线广播的马路边站着,就为了听广播里的乐曲。那时,他特别喜欢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和由张锐演奏的刘天华二胡曲。
初中毕业时,恰好“福建省民间歌舞团”在全省招收演奏员,林荣元得知消息后去报考并被录取;后因家庭原因,没被录用。
后来,他考上了福建师范学院五年制音乐专修科,从此走上了专业的音乐道路。
科班钟爱器乐 凭琴技从中学跃入歌舞团
▲手风琴演奏是林荣元的看家绝活,曾凭高超琴技进入省属专业歌舞院团。
师范学院音乐专修科,是为培养中学音乐教师而设置的,所以专业学科样样都要学,不要求很专,而要求样样都懂。除钢琴外,其余每门功课都只学一年,同时还要学习高中的文化课。
在这五年中,除了学习简单的音乐理论外,林荣元还学习了笛子、三弦、二胡、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由于悟性好,各专业课都得5分,这为他后来搞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班学习过程中,他尤其热爱器乐演奏,特别是钢琴、小提琴和手风琴。后来,他觉得自己手小,不利于弹钢琴,便专注练习小提琴和手风琴。
“我主修小提琴,只学了两年,就能在音乐会中担任小提琴齐奏的领奏和独奏任务。”林荣元对记者笑道。更值得一提的是手风琴演奏,他连乐器都没有,只是从高年级的同学处借来练习、自学,就能为声乐老师上台演出作伴奏,还能独奏,成为该课程唯一获得免修的学生。
毕业前夕,他的梦想是到文艺团体工作,成为专业演奏员,驰骋在舞台上。可大学毕业后他还是被分配到莆田一中,担任音乐教师,为此他也一度感到失落。
咬牙熬了一年,林荣元终于忍不住了。他背上手风琴直接来到福建省歌舞团,当着领导的面,演奏了《马刀舞曲》等高难度乐曲,获得高度赞赏,并当场表示要录用他,让他回单位等待调动。不到半年,调令来了,他从音乐教师跃入专业院团。“这就叫有志者事竟成。”林荣元说。
勤学苦练有回报创作当时福建最优秀歌剧作品
▲年轻时候的林荣元。
实际上,林荣元从学校毕业时,就开始尝试歌曲创作。到省歌舞团之后,也一边当演奏员,一边写歌,还给乐队写配器、排练指挥,成为多面手的骨干人员。
在这期间,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他自学了乐器法、配器法、和声学、复调、曲式等专业知识。虽然不系统,但它像海绵吸水一样,边学边用,非常管用。尤其是每次乐队排练都自己指挥,在排练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受益匪浅。
据林荣元介绍,当时比较成功的作品有男声表演唱《找班长》。这是福建省歌舞团演出曲目中的优秀保留剧目,也成为全省许多文艺小演出队的剧目,广为传唱。
还有大型歌剧《前线女民兵》,这是由林荣元作曲、配器兼指挥的一部作品。曲子旋律优美动听,深受演员们的喜爱。演员们常在演出完回家的路上,坐在敞篷车中,一路齐唱歌剧中的歌曲。
此后,他已不再只是手风琴演奏员,而成为歌舞团创作组的专业作曲兼指挥。
1980年,林荣元创作的另一部大型歌剧《相思曲》参加全省的歌剧、舞剧会演,好评如潮,被誉为当时福建省最优秀的歌剧作品。
创作需突破藩篱 曲师从杜鸣心吸收现代作曲法
1982年,武夷音乐舞蹈节中,有一场交响音乐作品比赛。在三部获得创作奖的作品中,有林荣元作曲的《D小调交响曲》,该作品是按奏鸣曲式创作的单乐章乐曲。音乐素材全部来源于歌仔戏,极富地方色彩的音调,用管弦乐队演奏,让人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当时,著名指挥家韩中杰正在福建。他认为林荣元有创作才能,但创作思维已跟不上形势,应该到北京进修一下;那时首都音乐界十分活跃,已经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你应该到中央音乐学院去吸收一些新鲜血液,哪怕是去听一听,感受一番,也会有很大提高。”韩中杰建议。
这一席话触动了他。于是,他北上首都去进修,和杜鸣心教授学习作曲,这也是他作曲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批优秀经典之作自此层出不穷。
应福建省文化厅少儿办委托,林荣元创作了一组代表福建三个民族的少儿歌曲,包括汉族的《海龙王要娶亲》、高山族的《我是一个小山胞》和畲族的《小小花伞》,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少儿歌曲会演”,获得巨大成功。
其中,《小小花伞》在国内众多刊物发表、获奖,后来编入小学生六年级上学期的课本,在1985年被中宣部评为“向全国推荐的12首优秀歌曲”之一。
在谈到这首歌曲的特点时,林荣元显得意犹未尽:“这首歌曲完全取材自畲族民歌,但我加强了律动感,让原来柔和抒情的音调,充满跳跃活泼的儿童情趣,歌词中还加入畲族常用的‘哈鲁哈鲁’的衬词,成为一首全新的畲族歌曲。”
小提琴独奏曲《随想曲》将漳州民谣和西方器乐有机融合,既具备本土音乐元素,又赋予清新的音乐气息,描绘秀丽山川的画卷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曾被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用作教材,也被许多小提琴演奏者用作比赛曲目。
还有一首《民乐赋格曲》,是由高胡、二胡、中胡、筝等四样民族乐器组合的四重奏乐曲。这首采用西洋传统的“赋格”曲式创作的作品,在当时国内还属首次;在北京学术交流演出中颇受关注,后在福建省音乐舞蹈节获创作奖,在全国广电音乐节目会演中也获得创作奖。
海上丝路掘富矿 法《丝海箫音》成就音乐巅峰
▲1993年,《丝海箫音》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围绕“海丝”主题的文艺作品长盛不衰,舞剧更是容易彰显福建特色的艺术形式。
2014年8月,由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国家大剧院首演;2015年赴联合国总部演出;2016年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演出,掀起“海丝”观剧热。
担纲《丝海梦寻》舞剧作曲之一的正是林荣元.《丝海梦寻》脱胎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丝海箫音》,讲述的是泉州刺桐港一家两代水手远航西亚国家的航海故事,艺术再现了8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繁华景象。
全剧音乐由林荣元和吴少雄各分担一半创作任务:吴少雄写序幕、二场、五场;林荣元写一场、三场、四场。由于共同商定音乐主题、音乐素材来源、和声结构原则等,在动笔写作之前取得完全共识和默契,结果整场音乐浑然一体,取得巨大成功。
著名作曲家王世光曾回忆,当时全国有八九十部舞剧在文化部要进行评选,评委们看到后来都麻木了;当听到《丝海箫音》时,大家都振奋了,觉得音乐很新鲜,很有特色。
著名作曲家石夫评价称,这部舞剧音乐手法新颖,用笔巧妙,气度恢宏,作曲家把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使之具有浓烈的闽南风格和舞剧音乐特色。
1992年11月,才诞生半年的《丝海箫音》就在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中荣获“优秀剧目演出奖”等7项奖;1993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年获得“文华大奖”。
好友邂逅台南姑娘 巅峰父子上阵谱写闽台情缘
▲林荣元正在教儿子林海弹奏钢琴。
“那天我在阿里山下弹起曼陀铃,你在我的身边唱起美妙的歌声,樱花树下我们一起合影,你说来自台南那片香蕉岭。”这是歌曲《台南姑娘》中的一段歌词,词作者是林荣元的好友、福建著名词作家魏德泮。
事情要从2007年说起。那年,魏德泮带着福建榕树合唱团访问台湾,在阿里山中的一片樱花林前,大伙走累了,都坐下休息。魏德泮闲不住,摘下随身携带的曼陀铃,自弹自唱起来。
“樱花林间满是雾气,那位姑娘就在那漫山氤氲中,隐隐约约地走了出来。”在姑娘的主动提议下,魏德泮和她合奏了一曲脍炙人口的《阿里山姑娘》,后来还合影留念,只是没有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成了一桩萦绕心头的遗憾。
回到宾馆当晚,魏德泮就写出了《台南姑娘》的初稿,后来将此事告知林荣元,并邀请他来谱曲。林荣元和儿子林海一看歌词,才思泉涌,很快就写出谱子。
在首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大赛中,这首歌从5万多首参赛曲目中脱颖而出,名列第十,获三等奖。传唱开后,《台南姑娘》受热捧,甚至成了福州的“广场大家唱”的保留曲目。
魏德泮也在两岸媒体关注下,成功找到这位“台南姑娘”王恩琦。
“娜鲁湾,台南的姑娘,美丽的姑娘,曼驼铃自从与你分别,琴声再没那么动听。曼陀铃自从与你分别,就在期待你那深情的歌声!”明快清新的曲调搭配通俗易懂的歌词,充满乡情味道,林荣元父子齐上阵谱写闽台山海情缘,成就一段动人佳话。
“我一向把作品看成说话,说话就要说真话,就得把话说好。 ”林荣元始终认为,经典的音乐是真正反映人民的生活,更多地具有人文主义,饱含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退休后,林荣元喜欢旅游,到处走走,寻找音乐创作的灵感。
葛礼道(著名军旅作曲家):林荣元为人实诚谦和,不会弄虚作假,做起事情十分认真,但不是拘泥刻板的类型,头脑也很灵活,反应速度很快,与音乐界同仁相处和谐。在创作上,他的意识比较新潮,运用技法很敏锐,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创作出来的作品效果很好。
廖克勤(福州市歌舞剧院院长助理、艺委会主任):林荣元老师是作曲界的常青树,他的歌曲创作,器乐作品及舞蹈音乐等的创作均获得业内外专家、人士的好评。林荣元老师的奖项举不胜数,作品既有豪迈奔放、大气磅礴的一面,又有委婉、细腻、小桥流水人家的叙述,可以说他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完全能够将我们带入作品的真正含义之体会。在我眼里,林荣元老师就像榕树,既有深扎于土地的根,又有叶茂枝繁的满树榕叶,音乐的根,世界的声音,这就是林荣元老师。
赖董芳(福州知名音乐人、福州语歌曲专业委员会会长):林老是福建音乐界特别是作曲界的前辈,也是交响乐学院派的代表人物,虽然饱含学识涵养,却始终为人谦和,没有架子,也乐于助人,时常提携后辈,指点迷津,值得敬仰和钦佩。他创作的福州语歌曲《老乡》深受激情广场等中老年朋友喜爱。
顾伟(福州资深媒体人、文化评论人):林荣元这名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有点陌生,可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福建省歌舞剧院非常有名的作曲家,曾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后的林荣元非常低调,不爱宣传,而是尽情享受生活。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福州日报 | fuzhouribao | 福州晚报 | fuzhouwb |
福州新闻网 | fzxww83762780 | 福州晚报东街口 | dongjiekou-FZWB |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 | fzrbjiaoyu | 福晚招考通 | fzwbzkt |
福州日报HAPPY团 | fzrbhappy | 爱晚团 | fzwbaw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