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咱厝人”陈玉峰:“百画”归来成“一峰”

2017-05-05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陈玉峰

陈玉峰,笔名陈一峰,男,汉,1943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园镇后港村,著名画家,擅长中国画。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五届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曾受聘为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评委。福建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六届百花文艺奖评委。


1964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72年任福建省歌舞剧院美术设计;1978年调福建省文化厅美展办公室;1980年任《福建艺术》美术编辑;198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4年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92年当选福建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95年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8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99年当选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2011年为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陈玉峰,主张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渊源直追宋、元,以自然为本,兼收各画种之长,融入现代意识,取新意入画。许多人认识他,都知道他是著名国画家,但其实他是“半路出家”,他学的是舞台美术,本来他的画布是舞台背景,但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自强不息,从“幕布”走到“画布”用了几十年。他也从闽南海边石厝里的少年成长为享誉八闽的知名国画家。


近日,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在陈老位于洪山桥的家里,与陈老“把墨”言欢,透过窗外西河游泳场里劈波斩浪的游泳健儿,回忆似水年华。


初见陈老,还没推门,闽南人特征十足的普通话已经入耳。一个十分慈祥的老人,端坐面前。陈老在福建惠安海边长大,父亲开杂货铺,母亲是农民。祖辈们的勤劳朴实、纯朴憨厚的优秀品格,在他身上也展露无遗。而这一“土生土长”的优秀品格也早已烙刻在他的画风里。友人评价“品味玉峰的山水画就像见到一个大海边的大汉,憨厚的躯体中内蕴着一股灵动的生命力,壮实的造型中饱含着一种时代的阳刚美。”


他爱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他并非职业画师,曾任省美协主席、秘书长的他,工作中更多的是行政事务。但即使如此,几十年来,不管工作多忙,他始终坚持作画练字。创作并没有成为他的负担,甚至在工作之余画画早已成为他的习惯。在他看来,一个夜晚、一个周末,如果能够在画室里静静地完成一幅画的某一个步骤,都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他也难免被下放乡下,但是他硬是凭借自己的乐观豁达,对画画的执着追求,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去实践自己对绘画的各种想象:除了舞台装饰画,油画、漆画、版画、连环画、中国画……他无不涉猎。最终尝遍世间冷暖、身经人生的种种挑战后,他“百画归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在中国绘画的崇山峻岭中,竖立起来属于他的“山峰”。

陈玉峰作品


有些人成为某方面的大家凭后天努力,有些人是全凭天赋,但是陈玉峰似乎两者都占了。1943年,他出生在惠安海边一户农民家里。父亲农民出身,解放前靠开杂货铺养活一家,解放后公私合营便成了供销社职工,而贤惠的母亲则在解放前用嫁妆变卖后买了几块碎地、务农为生,小时候的陈玉峰就犹如下乡的野草,无拘无束,自由生长。


直到那天,野草找到了方向。陈玉峰记得,阿姨是华侨,而且还是裹小脚的女人。大约6岁时,母亲便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任务:去陪阿姨。彼时阿姨丈夫、儿子都在海外,家里只有媳妇和养女。小孩子总是爱动,为了不让陈玉峰乱跑,阿姨便买了许多小人书,但是谁知,“我刚一接触,便深深被画面中人物惊醒,那时不知道哪里拿来的笔,就不自觉地画,一个个乱画。而且说来也奇怪,别人画叫‘涂鸦’,但是我画,还真是有板有眼嘞。”回忆此处,陈老不禁笑道。


从此,陈玉峰便知道了自己生命中将不可缺少一样东西,那东西叫“画画”。陈玉峰才5岁便上私塾,也因此开始识字。他记得父亲爱看书家里有许多武侠小说,但这些小说在他和同学眼中都是宝,因为有精美的插图。于是同学便出主意,叫陈玉峰借出来,借出来后便盖上白纸对着书中各种三国、水浒人物认真临摹起来。陈玉峰从此也知道了何为“临摹”,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此他的临摹比谁都勤快。


童年的时光是愉快的,因为有画相陪。陈玉峰的童年回忆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这些人虽然出身草根,但在当时的陈玉峰眼里,就跟自己看小说中的“大侠”一样无所不能,并且让彼时的他大开了眼界。


他记得邻村有个民间手艺人,定位不出来是什么职业,他的工作就是不管村里哪里需要“画画”,第一个就会被叫上。那人专门为彼时乡下的木雕床画窗花,“一个床就像小房子,四周有围板就像一块块墙,那人就在围板上画上各种人物:花鸟鱼从、神仙大侠……”因为在海边,渔民还有一个需求,就是为船画各种装饰画,既有神像也有各种花鸟鱼虫。有次,陈玉峰刚好看到这个人当场表演画画。“我当时心想,‘哇,好厉害’。以后我就成了这人的粉丝,他有画画我就去看,对我感染很大。”陈玉峰说。


村里还有一个人,也是年幼陈玉峰的偶像。那人住在他家对面,是一个糊灯笼的老手艺人。陈玉峰彼时像“中了邪”对这门艺术着了迷,他没事就跑到邻居家,整天看着对方做灯笼,扎纸人,以及最重要的——给灯笼画各种图案。看着看着,陈玉峰边手痒,回家便自己学着做,在父亲帮助下竟然也做的有模有样。于是每年正月十五,他家的杂货铺便多出了一块产品——灯笼。


回忆起这些趣事,陈老依旧忍俊不禁。他还补充了一个细节,由于阿姨是三寸金莲,爱绣绣花鞋,而绣的花需要花钱请人先画下来,然后做成模子对着绣。阿姨看见陈玉峰爱画画,便把这个“省钱任务”交给了他,想不到陈玉峰竟然“接活”了,而且不但按时完成还完成得很好。


陈玉峰


命运就是如此巧合,陈玉峰在乡下崇拜的“偶像”们,不论是在灯笼上画还是船上画,都是装饰画,陈玉峰的大学专业竟也选择了“舞台艺术”,1959年他考入福建省艺术学院舞台美术专业。


从此他算是和“正规美术”结了缘,陈玉峰笑称“总算沾了边”。他专业主要为舞台服务,为舞台需要画幻灯片等。但是这好歹也是画画,陈玉峰也因此扎实了自己的美术基础。


“如果没有遇到上山下乡,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可能还是一所高校的教师,直到退休。”陈玉峰说。1964年大学毕业,成绩优秀的他留校任教。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潮中是小船。1969年,他被下放到霞浦县崇儒公社。这是他人生事业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被安排到公社底下一个大山里头的大队工作。由于是搞舞台美术出身,所以陈玉峰工作的“阵仗”都很大,对他来说是“小手笔”,但还是一下子就把公社的农民们震撼到了。


他来到大队后,搞了一个专栏,规模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陈玉峰就靠自己一个人画的满满当当,而且艺术形式多样,既有漫画,也有各种美术字。“当时把公社附近学校的老师惊讶到了,纷纷带学生来学习。”提起此事,陈玉峰还有点小自豪。据他介绍,他还曾被选中在福州五一广场画过毛主席像。当时他抽签选中画主席头部,“单单鼻孔直径就接近50公分。”


后来此事被一个公社领导知道,他在大队没呆半年便被借调到镇上的公社去了。陈玉峰很快进入公社宣传队,除了布景还帮忙搞服装设计,甚至是化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陈玉峰自己也没想到,因为从此他获得了艺术实践难得的舞台。公社在一个大院里办公,院内有两个天井,围着两个天井有八堵墙。一天,闲来无事的陈玉峰便向大队书记提出“画八个样板戏”。书记很高兴,立即批准。很快,八面大墙上出现了8个栩栩如生的样板戏英雄人物。


画完后不久陈玉峰便被调到县革委会。革委会宣传组组长爱才,把自己分配的房间让给陈玉峰住。在县里他主要负责画毛主席像、大宣传画,他的才能很快得到施展,半年多的时间内,他便画遍了整个城关。

陈玉峰作品


在陈玉峰眼里,没有哪段走过的路不值得感激。“其实在下乡期间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当时只要我想画的地方,几乎领导没有不同意的。对于当时年轻的我们,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陈玉峰说。


但是即使如此,回城仍是每个知青的梦想,“调令,是每个人的希望。”在霞浦,陈玉峰等到了他的“希望”,只不过一开始这个“希望”一直被压着。


1971年,28岁的陈玉峰接到了从省里来的调令,只不过,告诉他此消息的是一个同乡人。而县革委会爱才,把他的调令压着。他找了几位好友商量后决定:找组织组组长。当时组长说“没有”,而且还反问“你怎么知道?”陈玉峰便答“我省里很多同学,写信告诉我的。”领导又打感情牌,“县里不让你走的。但是你干嘛要回去,县里对你很好啊。”陈玉峰便答“我女朋友在福州。”领导问:“叫她来霞浦,不然县里帮你介绍个。”陈玉峰答:“她福州人怎么回来。而且我一定要回去。”


陈老回忆起来,不禁哈哈大笑,当时为了“回城路”真是“斗智斗勇”。县里甚至给陈玉峰放半个月假,让他好好放松,“再深思熟虑下”。但是他回城的态度依然坚定。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县革委会讨论后给出解决方案:为霞浦培养一个可以接替陈玉峰工作的人。


“当时舞台投射天幕有四盏灯,幻灯片是圆的,光打在幻灯片到天幕上,四张幻灯片接在一起得是完整的图。难度有多大,你可以想象。”陈老笑到。但是他还是找到了一个人接手,教了基础后,他便回省宣传组报道了。


1972年,他调到福建省歌舞剧院为样板戏画天幕。彼时一幅又宽又高的天幕一个星期就得绘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1974年艺校恢复招生,他又兼了艺校舞美专业的课程。陈玉峰表示,这段时间“值得一提”,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实践,让他巩固了从艺术学院学到的各种美术技法,对各种风格、门类的绘画艺术有了全面了解;在巨幅天幕上的二度创作,更让他对大的布局有了整体把握。这段时间,他的宣传画《高唱国际歌奋勇前进》、国画《初踏青山》,在各类展览中开始受到人们关注。


1978年是他人生另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从舞台美术正式步入“正规美术创作”,他作为“画家”而非教师的身份开始得到同行认可。当年,他被调到福建省文化厅,负责接待各地画家及筹办画展等工作,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期。水粉画《花》、漆画《吹箫引凤》等作品陆续问世。


1983年他调入福建美术家协会,他渐渐开始生命中真正的国画阶段,他也完成了从“画家”到“国画家”的定位。

陈玉峰作品


许多同行对陈玉峰画的评价指向有一共同点:装饰性与写实性结合,常富生活味。他学舞台美术,却吸收各种画法的精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画风。


其友人曾如此评价道:他画如其人,他的山水画中,画如其人,在他的山水画中,严谨磅礴、深邃、厚重,均得之于他落笔不苟,不急功近利,不逐时流。而是沿袭勾、皴、染、点步骤,去刻画一山一石。画好泉流的虚实黑白相间和树木的分布与组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结合,工写相掺。画面朴素,造型严谨,清新大气。品味玉峰的山水画就像见到一个大海边的大汉,憨厚的躯体中内蕴着一股灵动的生命力,壮实的造型中饱含着一种时代的阳刚美。


谈起为何钟情“国画”,他说,美协的工作与专业画家相比,使他更容易接触大师,他也接触了不少国画家。他依稀记得,1990年初在陕西,他就曾跟大师黄永玉面对面地画画,并认识了刘文西等大家。但是他补充了一句,或许自己来自农村,身上“土味”十足,让自小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他在各种磨砺后回归传统。


为了创造自己的画风,陈玉峰付出了许多努力。据他介绍,舞台美术多以西画为基础,而中西文化与思维差别大,使得中西两种绘画风格和技法迥异:西画多重视光线色彩,中国画倚重水墨的表达。


要想完全扭转已实践20年的西画思维与作画习惯,对陈玉峰来说不亚于一座挡在面前大山。为摆脱西画习惯的干扰、准确体味并表达中国画的韵味,陈玉峰彻底放弃了西画,甚至连绘制西画的工具也送人。他立誓要从头学起。


有件事情陈玉峰印象深刻,1987年盛夏,省美协组织了一次26人的闽江航行写生活动,从源头到海口,历时40天,白天上岸写生,夜间露宿在船。通过此行,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开始了国画创作。在那一年的美展上,他拿出了一幅以闽江为主题的中国画,这一地道的国画,让美术界的同行生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从此也更加奠定了他在福建画界的一席之地。


陈玉峰本就追求创新,他也提倡后生小辈们要勇于创新,他觉得“创新是不断新生的过程,可以寻觅到更多、更美的风景。”随着国画造诣的不断提升,原先扎实的西画功底放倒成了陈玉峰创新国画的翅膀,国画创作中适当加入一些西画技巧反倒让他的画更有浑然天成的国画韵味。他的画常给人“排布式、阵列式”之感,而这些恰是西洋画讲究透视的特点,赋予了他的山水画更加具有磅礴气势。


退休后的陈玉峰并没有闲着,他走遍八闽大地,访遍全国名山大川,游历世界各国,用自己的画笔,把家乡山水之美用笔墨传递给世人。


他说,福建一直以来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纳各种优秀的文化,作为福建人我们要自豪,我们的福建画界不仅要吸纳全国各地优秀的画室扎根八闽,自己也要走出去,不仅在画布上为家乡添光彩,也要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把闽都文化深厚的底蕴传递,让他在世界各地落种、生根。


陈玉峰作品

代表作品

其作品涉及面很广,对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宣传画插图均有研究,尤以中国画见长。画作以歌舞为题材的作品有《走雨》《吹箫引凤》《红绸舞》。外国题材的作品有《印加古堡》《美国大峡谷》等。1979年水粉画《花》参加全国第五届美展获奖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漆画《吹箭引风》参加首届全国漆画展并被中国展览公司收藏;《石城崇武》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中国画《新城》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


曾近80余次入选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作品曾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展览公司、中南海、中国驻外使馆、菲律宾文化中心及原澳门总督韦奇立将军、原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等单位和个人收藏。出版过《陈玉峰画集》《一峰画集》等共15集。几年来应邀赴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澳洲、亚洲几十个国家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举办展览并讲学。


各家评论

郑征泉,福建省画院副院长,曾评价道:陈玉峰的国画是排比式的,阵列式的,多次渲染的,运用传统的绘画方法,脱去了他原来装饰性的色调,用比较素雅、干湿相济的点线面构成他浓烈的地方乡土气息。


杨启舆,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在一篇名为《读陈一峰画有感》的文章中写道:作为一个美协工作的组织者,陈玉峰竟以坚实的脚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进了传统的艺术殿堂,觅取堂奥。然后,融注他往日多能的功底,去创造自我画风的个性模式。在这条画路上,他十分勤劳,从基本功扎扎实实地练起,行万里路,外师造化,求得满腹丘壑顺手拈得,不断地创作。取北宗之雄浑、南宗之秀峻,上至宋元,下至近代,凡可取者均认真揣摩,不论门户和派别,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去借鉴。把握传统精神,以意气取胜。尊重生活感悟,力求创新,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硕果。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闽都赤子”林瑞武:三十载春秋埋首耕耘剧坛 诗意重现先贤绝代风华

► “素心幽兰”潘主兰:不与万花颜色斗,素心相对闭才门

► “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收藏昨天”为乡土文明“留底”

►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 “画印双绝”陈子奋:享誉中国画界的一代“白描大师”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