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杨际岚,福建平潭人,1948年出生,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1971年调到平潭县报道组工作,并开始业余写作。1978年调《福建文艺》(后改为《福建文学》)从事编辑工作。1984年6月参与创办《台港文学选刊》,担任责任编辑,1987年8月起担任该刊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1996年1月起担任主编。2011年4月退休,担任特聘编委、顾问等。
现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耕读书院副院长,《两岸视点》编辑总监,《海峡道教》编辑总监,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出生在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名字里最后一个“岚”是家乡的简称。因为机缘巧合,“时势造英雄”,杨际岚与中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结缘,这一缘分绵延了三十多年,至今不息。
2016年8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花城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其中,第三辑的《凭窗断想——杨际岚选集》收录了他关于学科问题的思索、关于作家作品评说以及关于编辑业务的叙写,他谦逊地表示,“算是世界华文文学事业发展和推进的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在场’书写。”
▲上图为杨际岚与金庸;下图为杨际岚与林青霞
在众多头衔中,杨际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港文学选刊》创办人兼主编。事实的确如此,从1984年6月筹办之初,作为唯一的专职责任编辑,后来历任副主编、主编,直到退休仍担任特聘编委、顾问,用他的话说,“三十余载,结下不解之缘。”
不论是发起创办十届的“海峡诗会”,还是致力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交流,杨际岚曾在创刊百期时这样表示:“返顾来路,时见蹒跚的足迹,但一程复一程,从未却步……一介办刊人,能有几多可为之事?横弥断裂,纵续绵延,或有其责任和价值;秉持道义与良知,永不懈怠地前行,面对万千世界、万千读者,也就无愧无憾了。”如今,他仍以此自勉,愿继续为文学事业尽一已绵薄之力。
日前,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在郎官巷里的耕读书院见到杨际岚时,他正把自己“埋”在书堆里,边上摆着一大摞待审的文稿。虽已卸任《台港文学选刊》主编,但目前他还兼任两家刊物的编辑总监,承担相关文化工作;学会工作也是千头万绪,都需要他耗费精力。采访之前,记者已先后预约多次,无奈事务繁杂,均无法抽身。见面之际,杨际岚不疾不徐地表达了歉意,轻声细语、慢条斯理却又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际岚上山下乡留影
话题就从小时候切入。“我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现在想来,估计和小时候爱看书有关。”杨际岚说,小学四、五年级时,他就很喜欢到离家不远的平潭县图书馆借书看,主要以小说为主,当然也包括古典文学。工作人员同他熟络了,和他开玩笑:“你借书这么勤,就像羊吃草一样。”
杨际岚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平潭第一中学度过的,这是那时当地唯一的一所完中,师资力量也最为雄厚,培养了众多人才。上初中时,他就开始编班报。上高中后,他把校学生会主办黑板报《东海潮》编辑任务承担下来,自己平时写些散文、随笔、杂文就往里填,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刊物主编。
上山下乡前,杨际岚来到三明将乐当民工,修起山区的小铁轨道路,这是用于林场运送木材的。第二年,回到平潭上山下乡。迷茫的时候,他就独自一人去城郊的海边林地,眼前海涛拍岸,浪花卷起千堆雪,傲然挺立的木麻黄一排排屹立,那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无形中形成自我激励,让他拾起百折不回的信心。
1971年,他迎来人生第一次转折点。他被抽调到平潭县报道组工作,从事当地新闻宣传报道。新闻报道员的工作一干就是七年。这期间他开始业余写作,并在报刊发表,逐渐小有名气,引起了关注。
▲杨际岚所编的部分图书
1978年初,《福建文艺》编辑部来函,要求调人。一边是刚刚恢复的高考的吸引和中断学业多年的顾虑,另一边是梦寐以求的文学编辑事业,杨际岚没有更多的犹豫,很快就作出抉择:“虽然没能进入传统意义的大学校门,我却上了一所终身受益的‘大学’,这所学校,就是我服务至今的福建省文联。”
杨际岚回忆,那时最惬意的乐趣,是想方设法弄到“内部购书券”,买限量的外国文学图书。只要能买到喜爱的书籍,上书店排队,甚至双腿酸疼,脖子僵直,也浑然不觉。工作之余,唯一的享受是“观摩”解禁的外国影片,但凡能“捞”到票,几乎场场不落。省府礼堂,福空礼堂,福州警备区礼堂,省、市电影公司,城内几家影院,全跑遍了。
又一次人生际遇降临了。1980年春夏间,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直属班招生,杨际岚报名并被录取,终于圆了大学梦。当时的主讲教师,有福建师大中文系李联明、孙绍振、李万钧、林可夫“四大铁嘴”以及其他名师,阵容超强,给杨际岚极大的文学滋养。300多人的班级,学员遍布全省各地,在职求学4年后,200多人如期毕业,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创办于1984年9月的《台港文学选刊》,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期刊,是福建文坛的一张靓丽名片,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一级期刊,最高峰时发行量曾达到42万册。杨际岚参与创办全过程,说起这份倾注大量心血的刊物,他显得感慨万端。
杨际岚说,《台港文学选刊》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产物。
▲《台港文学选刊》创刊号
上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时任福建省领导多次强调“闽台一家亲”,这是社会的“大气候”。从小环境看,早在1982年,《福建文学》就开设了“台湾文学之窗”,开始系统介绍台湾不同时期知名作家的小说作品,反响热烈。其间,杨际岚与章武一同兼任“台湾文学之窗”责任编辑,悟出了一些“门道”。
接到创刊报告,省文联领导立即研究批准,当天就报送上级主管部门。次日,便获得批复,并正式下文。就这样,24小时内,这份注定承载不平凡使命的刊物便取得了“准生证”,没多久,刊物正式问世。头两期,自办发行。刊物印制后,全体总动员,火速前往火车站搬运、发送。一时间,办得红红火火。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7月6日,项南亲自撰写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刊物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成为办刊宗旨。创刊十周年纪念,项南又应约寄来贺词:“台港文学选/窗口加纽带/苦斗十年整/骄骄海内外”。
30年多来,《台港文学选刊》先后介绍了3000多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40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中台湾作家作品约占60%,并与台、港、澳地区和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华文作家和文学团体建立了广泛联系。
杨际岚说,“雅俗共赏”是刊物的最大特色。“我们从不以个人喜好代替选稿标准,着重介绍艺术价值突出、创作风格鲜明、影响广泛的华文作家作品,同时也注意兼顾读者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尽可能使刊物在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上达到较好的统一。”
对于这份刊物,众多文坛前辈不吝赞美之词:
冰心
文学大师,著名社会活动家
祝她永远做个灿烂长桥。(在创刊十周年时题词致贺)
谢冕
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开风气之先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一座亲情、友谊之桥。
洛夫
台湾诗人
完成的不仅是一座桥梁的使命,更是一种使海内外中国人的,千万缕情的交融,千万颗心的凝聚的工作。
余光中
台湾诗人
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甘美,无论在选材、编排、美工,还是在评论等各方面上,都有显然的进步;不但令广大读者感到高兴,也令台港两地的作家有知音之感。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是杨际岚全程参与的另一项专业领域。从全国来说,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专门研究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省级学术团体,1988年11月成立时,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登翰被推选为会长,杨际岚则被推选为秘书长。2005年,杨际岚接任会长。
早期,以台湾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组织撰写《台湾文学史》是创会之初的主要学术活动。杨际岚参与的《台湾文学史》,由刘登翰主持,分成上、下两卷,包括总论、古代文学编、近代文学编、现代文学编和当代文学编,共计120多万字,分别于1991年6月和1993年1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郑愁予(左)与杨际岚
《台湾文学史》出版,在学界引起震动。台湾著名新生代作家林燿德在《雨后,跨海彩虹》中,称其“就资料汇集的能力,观念的更新,研究的扩张,以及全书规格与文体的整合等层次来看,都是目前两岸最重要的一部台湾文学史”。该书后来获得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此后,研究会又相继完成《香港文学史》和《澳门文学概观》的撰写出版工作,主办、承办或参与举办一系列学术会议活动,推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纵深发展,成果斐然。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现场
研究会还参与发起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2002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创立。这家学会由国务院侨办主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增进海内外华文文学作家、学者交流。2014年和2016年,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分别广州、北京举行,各有约四百名作家、学者与会。杨际岚承担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之责,全身心投入。
《台港文学选刊》还发起了一项不得不提的两岸文化盛事——海峡诗会。从2002年9月16日至21日首次举办,绵延至2015年第十届海峡诗会,杨际岚费尽心血,联络上下,协调各方,令不少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刊物是一条文化纽带,2002年我们倡议发起首届‘海峡诗会’。自那一年起,这项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纵深化,在推动华文作家共同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华语诗歌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杨际岚如是说。
万事开头难。那一年诗会在福州、厦门两地举行,主题是厦金门对门。回想第一次举办诗会时的困难,杨际岚说,主要表现在人手不足、手续繁复、经费紧张等方面。会前到厦门筹划,杨际岚疲惫不堪,事情多,心又急,两次不由地直流鼻血,浑身乏力。“好在总算挺过去了,等锣鼓一响,大幕拉开,精神立刻振作起来了。”杨际岚笑说,台湾诗坛元老向明、张默、大荒受邀前来,在数天行程里,他们兴致勃勃地探寻闽地人文历史,体验风土民情,还和大陆诗人、学者把酒言欢,交流碰撞,为此后历届开了好头。
▲杨际岚陪余光中先生回永春祭祖
2003年9月10日至19日,第二届海峡诗会在福州、武夷山、泉州等地举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作为主嘉宾应邀前来,这次主题很独特:原乡行。因为,余光中的祖籍是泉州永春,近些年常来大陆参加交流活动,但尚未回到故乡祭祖。
杨际岚介绍,为配合第二届海峡诗会,《台港文学选刊》特地推出特辑《余光中近年作品选辑》,刊发诗作12首,散文7题,2篇其他作家的人物特写及纪实文学,共计7万多字。
余光中曾经在《浪子回头》一诗中写道:
一百六十里这海峡,
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
此次海峡诗会,浸濡了无比浓郁的乡愁。
余光中说,“八闽之行,一尝半生夙愿”,一语道尽半世游子的无尽感慨。他一路踏访,仰“前贤之遗风”:
参观冰心文学馆,题词“如在玉壶”;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题词“八闽生辉”;
参观严复故居,题词“西学先师”;
参观林觉民故居,题词“不负少年头”。意犹未尽,又在旁加了一行:“台湾高雄有觉民路。”
前后三场朗诵会,两场在福州。
9月11日。中秋之夜。鼓岭。余光中诗文吟诵会。事后,余光中不止一次地说,今年中秋,他在福州鼓岭看到了一生中最圆的一轮满月。
9月13日。福州。“乡愁的滋味——余光中诗文Party”。在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沉郁、舒缓的旋律中,著名话剧演员李又子深情演绎余光中怀念母亲名作《招魂的短笛》。当朗诵到“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时,李又子情难自抑,泪流满面,这时,余光中连忙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在泉州永春祭祖是重头戏,余光中郑重其事。他亲自草拟了两篇祭文,请宗亲们会同挑选,又细加修改,才确定其中一篇。祭文中,余光中缅怀先古,称自己“裔孙久旅他乡,思祖勿念,万里跋涉,特归梓桑,谒祖省亲”,浓浓乡情汨汨而出。走进祖祠,余光中立刻严肃地“恳求”尾随的记者们,“请大家安静,我要和祖先交流,这不是游戏的事情!我的一生都在等着这一天!”他代表父母还愿来了。
▲余光中(资料图)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曾写出情深意长的《乡愁》诗篇的余光中,借助“海峡诗会”,透过蜂拥而至的各大媒体,完成了两岸民众关切的文学叙事,传达了质朴深厚的团圆情怀。
还有一位著名诗人也令杨际岚百感交集,她就是席慕蓉。
那是在2007年12月21日至25日,第五届海峡诗会,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举行。
▲席慕蓉(资料图)
席慕蓉诗文早就风行海内外,在大陆拥有大量“粉丝”。杨际岚的一位同事在学生时代即深深爱上席慕蓉诗文,曾一笔一划地抄在笔记本上。20年后,当面见到年少时的偶像,期待得到亲笔签名。笔记本的第一页就是《无怨的青春》。这位同事说,“席慕蓉看后良久无语,之后是令我不知所措的泪流满面!”
这种场景,在12月22日晚的“和谐之声——席慕蓉诗文朗诵会”上,又出现了。后来,席慕蓉在给杨际岚的《谢函》一文中说,她是“从《蝶翅》那篇开始流泪的,然后等到《暑假•暑假》那篇的后段,我更是无法抗拒,只能听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朗诵者的音色有一种安静从容的魅力,直入我心。”朗诵会接近尾声时,席慕蓉登台与观众见面,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出塞曲》《旁听生》《蒙文课》等作品。诗人与听众感情交融,令人动容。
▲2010年10月30日,痖弦文学报告会在福建省图书馆举办。左三为痖弦,左二为杨际岚。
此外,海峡诗会还先后邀请了洛夫、郑愁予、痖弦、简政珍、萧萧、汪启疆、陈义芝、白灵、焦桐、詹澈、侯吉谅、方群、陈克华、张国治、尹玲、古月、潘郁琦、陈育虹等台湾知名作家来闽做客。在台北一次座谈会上,痖弦评价海峡诗会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他说:“他们办的活动精致,都有文化的指向,文化的厚度,能把活动办成运动。”
对于过去取得的成绩,杨际岚淡淡地说,这是时代赋予的人生轨迹,是无数人的激励在时刻鞭策着自己,“做该做的事,做愿做的事,做能做的事”。
▲刘再复(右)与杨际岚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痖弦(台湾著名诗人):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咱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事业、伟业、勋业,其实做到中乘即可;要是进入大乘,那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和尚,少了一位名编,是得是失,不容易分辨了。际岚先生以为然否?一笑。
(四年前,杨际岚随痖弦“原乡行”。进湖北,返河南,转赴福建,一路上,痖弦多次提及从事编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那年刊有《走进痖弦》专辑的《台港文学选刊》第5期(10月出版),他特地写了这段话。)
萧乾(著名作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台港文学选刊》顾问):
“我佩服《台港文学选刊》的编者十年如一日的苦干精神。”
(杨际岚曾同萧乾老联系密切,《选刊》创办10周年,萧乾老题词致贺,1994年7月)
郭风(著名作家,曾任福建省作协主席):
“杨际岚同志是一位‘务实’的杂文作家……他的朴实的文风使我十分喜欢。”“……他的杂文主要引人入胜之处,在于能够把近在人们身边的某些社会弊端或祸害揭示出来;这在我看来,作品乃真正成为人们共同要发出的心声。”
(郭风为其杂文集《人世间》作序,1988年12月31日)
颜纯钧(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导):
“从杨际岚那个似乎心平如镜的外表上,我确实很难看出他内心有如翻江倒海一般的写作激情与工作激情。这种极大的反差使他从表面上看上去更像一位学者而不像一个作家。也许没有《台港文学选刊》,杨际岚会更多地往作家的路上走;他与同伴共同创办了《选刊》,当然《选刊》反过来也塑造了他。”
(《杨际岚与<台港文学选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3)
发表杂文、随笔、评论等数百篇,并结集《人世间》、《凭窗断想——杨际岚选集》出版,后者列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选编出版《台湾校园小说》、《台湾校园散文》、《台湾校园诗》、《龙应台杂文精品》、《台湾风情散文选萃》、《台湾当代爱情诗选》、《台湾社会问题小说选》(合编)、《二十世纪旅外华人散文百家》、《共饮一杯芬芳午后——欧美女性散文选》(合编)、《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台港澳小说》(合编)。主持编选《台港文学选刊十年精选》(五卷)、《最新台港及海外华文作品精华》,以及《郭风集》、《福建省杂文选》(合编)、作品选《东海玉麒麟》等。
部分杂文、随笔、影评作品在省内外评奖中获奖,并获十多项全省期刊评选编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