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十三邀》到《奇遇人生》 :那个一直没变的李诞

陈醒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2021-09-11

时下,纪实类网络节目火了。李诞,因为《吐槽大会》也火了。当二者相撞,我们就看到了《十三邀》和《奇遇人生》里的李诞,那个一直没变的他。


 

李诞在两个节目中的形象



《十三邀》作为一档谈话类节目,本身就带有纪实的性质,因为著名的知识分子许知远的存在,它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节目气质。为了在信息烟尘里不被裹挟,信息社会需要一个个小小的绿洲,而《十三邀》就是这样一个绿洲。

 


《奇遇人生》,腾讯视频的一档纪实真人秀节目,用旅行的方式为明星提供话匣子,用全程“无台本”的方式,展示明星的另一面。

 


许知远和李诞发生了激烈的观点碰撞,他们讨论欲望、讨论金钱、讨论社会化、讨论死亡、讨论偶像、讨论理想、讨论艺人身份本身等等,李诞总以一种调侃的方式甚至一种“接近”自我的方式,来软化以许知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这代“佛系青年”的好奇,显现出一种幽默的姿态。当然,这也非常符合李诞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一个会吐槽的、会写东西的娱乐艺人。



笔者以为,李诞作为当下时尚青年价值观的一个代表,他在《十三邀》中展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对金钱的至上崇拜,不得不让人警惕。当他毫不忌讳地将这种庸俗成功观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尽管有三分道理,但也显得太赤裸了一些,令人心生反感。他所理解的笑,是对世俗规范的逃避,是躲过规训的载体,是不受时代影响的,但这更像是茫茫娱乐洪流里的一种不自知,无数个不自知的行为,才渐渐构成了这个时代样貌的轮廓。



等到阿雅和李诞来到日本时,他们更像是一对朋友去拜访老友。他们拜访58岁的红灯区老炮儿李小牧,他们拜访结婚开酒馆的僧侣羽田先生,李诞此间展现出来似乎更冷静的样态,像一个采访者,像一个观察者,等到他收起了娱乐吐槽的姿态,观者仿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清醒者”



但是,李诞没变,因为他知道镜头底下的“分寸”了,他一直呈现的是被社会驯服后的真实自己,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显得有些过度克制,“不要高估观众对内容的承受力”是他对当下内容生产消费业态的理解,是自我保护的底线。换个角度看,他不敢说出“我想死在女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他显得那么油腻的原因。他说人间不值得,可是“咣”一转身,他顺带着把钱也赚了,留下”傻呵呵“的观众帮忙数钱。如果说连当局者都明白那条底线的存在,我们旁观者就更不应当沉迷于屏幕前的“真实”,寻找快乐,但要保持怀疑,我们能过好的只有自己的生活本身。


纪实类网络节目的魅力与问题


如果说作秀让一档节目使人反感,那么纪实性的节目则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弊端。真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力量,虽然这是相对意义下的。我们能在《十三邀》里看到许知远和李诞是怎么将话题一步步深入的,能看到李诞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能见到一切真实而生动的反应。我们能在《奇遇人生》里看到日本红灯区的李小牧也可以有政治诉求,看到僧侣也有“世俗”的追求,看到李诞与他们的世界格格不入,看到不同的人生追求与际遇。



但一个以真实为走向的节目不能没有风向标,这个风向标就是主持人,他把握节目的节奏与纪录生活的深度。许知远毫无疑问是《十三邀》的掌控者,他的知识背景、提问、思索让节目充满了看点,虽然有时不免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中窥视一个70年代知识分子的疑问与考量。而就从这期的《奇遇人生》来看,主持人阿雅的作用显得有些局限,其光芒似乎完全让给了嘉宾,也很难说起到了节奏掌控者的作用。



纪实类节目需要一个规定情境,进而才决定视听语言的风格,就像做饭之于《中餐厅》,待客之于《向往的生活》,谈话之于《十三邀》,以及旅行之于《奇遇人生》。《十三邀》的手持镜头别具一格,其晃动的呼吸感似乎对应着跳动的心绪和思维,多个谈话场景混剪在一起也有一定的逻辑可言。相比之下,这期《奇遇人生》的镜头中规中矩,让人奇怪的是,它的剪辑逻辑不那么清晰,两个拜访的人物混在一起,似乎片段式地被割裂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在现场|《生活万岁》点映:众生皆苦,笑比哭好
分享人类学:一种与拍摄对象进行互动的方法莱尼·里芬斯塔尔:创造神话与无罪辩护从《风味人间》看腾讯IP运作
国产美食纪录片,为何《风味人间》更胜一筹?《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看见梦想的绽放
这趟绿皮火车上,有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中国……
在现场丨纪录片《二十四号大街》放映 : 大时代变迁与小人物情感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乔梓文 尼罗日亚

美编:陈醒

文字:陈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