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们好! 我是中国的孩子
学院奖报名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影像志,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选择,生动的记录着各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来反映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认同,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然而近年来,在全媒体时代复杂的媒体背景下这一类型纪录片的发展也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2016年海豚传媒出品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走进我们的视野。该片总共两季,第一季八集,第二季共十五集,每集时长二十六分钟。相继在湖南卫视、重庆卫视、旅游卫视、优酷B站、央视等平台播出以后,在豆瓣获得9.6的高分,是国家广电总局2016年度第三批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目录。
《我是中国的孩子》是第一部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系列纪录片,主要面向7-14岁少年儿童。该片讲述了各民族孩子的真实成长故事。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他们是不同的却又非常相似,跟随这些孩子们的脚步,可以欣赏到祖国各地未经雕琢的纯美自然风光,也能感受到各民族的风俗以及不同的文化,孩子本身“绿色无添加”的梦想更是该片关注的另一层主题。它试图通过讲述不同民族的孩子成长故事来呈现生命的多样性,引起反思。在浮躁的社会使我们回归自然,认清自我,通过孩子们的梦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每个观众追梦与寻根的的意识。
摄制组通过4年时间,踏过11个省,5个自治区,上百个村寨,逾30万公里的行程,才将这些以儿童为视角的美好与问题收入镜头。
爱上另一只“眼睛”
片中记录了以各民族孩子作为小主角的真实成长故事,从儿童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作旁白,更贴近受众,吸引儿童观众,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孩子的另一只眼睛是“绿色无添加”的梦想,像种子一样正在发芽。片中塔吉克族卡巴努姑娘说;“我今年十岁,我的梦想是去北京当一个舞蹈家。
她说:幸福不是目的,而是好好生活的结果
略带天真,却是“天然”的梦想
在以第一视角介绍家乡的时候采用了动画形式,且色彩鲜明,如地图动画的色彩加上了树木,绿叶的绿颜色,以及主人公的动画形象,都呈现出了童真的色彩,能感受到色彩之美。这部片子也可以说能当成风景人文纪录片看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大兴安岭,拍的每一帧景色的特别纯美,连光看片头的山河景色令人不禁感叹祖国的山河壮丽。
在现代化进程中,离原生态越来越远的我们,镜头是记录,用另一只眼睛欣赏自然风光,眼里看着梦想,因此爱上了另一只眼睛。
片头山河
帕米尔高原
慕士塔格峰
“我”在哪儿
在全球化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 记录成了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传承好传统文化?
《我是中国的孩子》每一集的片头都用了各民族具有表达性的民谣, 通过民谣来交代各个民族的历史背景, 也让观众更了解当地文化背景;让小孩作为主人公来讲述故事,接触更多并传承好民族文化,故事的选取都是在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更好的展示民族文化特色,减少了大篇幅介绍故事背景,直接引出故事人物及情节,让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更丰富。
朵洛河(民间舞蹈)
彝族火把节
"我“要去哪儿
在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全球化时期,少数民族纪录片应从民族文化出发,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解读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民族工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这部片子儿童视角的选题并不是很能引发世界观众的共鸣,缺少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少数民族题材要从纪录片选题、叙事、制作等方面不断创新, 有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的兴趣。
相比之下,另一部民族纪录片《蜡染湘西》讲述了一位残疾的民间艺术家石杰忠传承湘西蜡染艺术带领苗族当地农民走向致富之路,走向世界的故事。该影片把镜头对准湘西传统工艺,世界观众都有共通点,通过记录让湘西文化与世界相遇。因此,民族纪录片也要打造适合国际传播的精品。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报名后组委会将反馈PDF文件到您邮箱,届时可打印报名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图文:黑阿呷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