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凉山》:用纪实的眼睛,看见凉山
4月28日,竹内亮导演最新扶贫题材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正式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线。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全片
竹内亮,知名日本纪录片导演,曾在NHK等日本电视机构从事纪录片工作。2013年移居中国后,竹内亮与爱人赵萍成立南京和之梦工作室,并独立制作了一系列客观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作品,其中《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和饭情报局》等系列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2020年,竹内亮导演的《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三部中国抗疫主题纪录片登上中日社交媒体热搜,在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走近大凉山》剧照
本片由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和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联合制作。在深入彝区的旅途中,导演用镜头生动记录了大凉山人民淳朴好客的文明乡风;影片也通过一个个彝族同胞的故事,真实展示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
1
进山 :时隔十年,重返凉山。
2010年,竹内亮导演带领摄制团队来到中国,为NHK制作了三集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在摄制组沿江跨越的数千公里旅途中,凉山是他们的重要一站。
十年前,竹内亮团队溯流而上进入凉山,路上热情的彝族人家让当时影片的主人公阿布力流连忘返;十年后,竹内亮选择沿江而下,乘坐绿皮火车开始了属于他的凉山之旅。
10
2010年 2020年
十年前,因山势险峻,竹内亮团队只能靠肩扛驴驮将拍摄设备送进大山;十年后,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让拍摄团队可以驶到拍摄对象的家门口。
2010年 2020年
十年前,凉山州17个县级行政区有11个深度贫困县;十年后,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脱贫,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十年过去,凉山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凉山人民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故事?脱贫攻坚给凉山风貌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些问题答案,或许就藏在竹内亮这次重返凉山的旅途中。
2
下山 :走下悬崖村,拥抱新生活。
2010年,在《长江天地大纪行》的航拍画面中,竹内亮导演记录了云南和凉山交界处的绵延群山。一些远离水源的山坡上,大片土地被开垦耕种。为了生存,山坡上的居民也世代不愿离开脚下的土地。
“为什么要在这么险峻的地方开垦田地呢?难道不可以离河岸近一点?”
2020年,悬崖村成为了竹内亮导演凉山之行的第一站。
这个村庄位于昭觉县支尓莫乡,曾经以“天梯”作为贫困标识而广为人知。村庄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从山底小学到山顶人家海拔高差近1000米。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直到2017年,2556级钢梯代替了过去的藤梯,村民出行才得以保证安全。
面对已经改良过的“天梯”,竹内亮导演还是感到阵阵不安,陡峭的山体让他在半路就败下阵来。虽然没有探访到山顶的村庄,但导演在半路也体会到了悬崖村的巨变:
银行工作人员背着打印机上山,为村民提供移动金融服务;在半山腰卖水的七旬奶奶,从口袋中掏出微信二维码让导演手机支付……随着4G网络开通、银行助农服务点设立、旅游业开发,悬崖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快。
2020年5月,也就是竹内亮导演来这里的两个月前,悬崖村84户贫困户集体搬迁到了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
安置点的技能培训班吸引了导演的注意力。他来到一群身穿彝族传统服装的绣娘们身边,欣赏她们用针线缝制出的精美作品。而这些手工作品,还需要一个合适的组织和平台来打开销路。
在这里,竹内亮导演采访到了刚刚从悬崖村搬到楼房的俄木依伍。
面对镜头,俄木依伍有些羞涩,不会普通话的她用彝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的两个女儿几年前走下悬崖村,拿着奖学金读完大学后双双成为教师;独自一人住在悬崖村的她,在了解到搬迁政策后决定下山。如今她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3
出山 :扶贫,扶的是人心。
在凉山拍摄的过程中,竹内亮导演发微博向网友征集有价值的拍摄题材,其中一条来自凉山皇家马德里足球项目工作人员的私信让他兴奋不已。
2020年2月,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推动下,皇马俱乐部旗下教育部门(皇马基金会)在凉山州正式启动足球项目。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用足球带动当地扶贫,用足球改变孩子的命运。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接受中外教练的联合培训,成绩优秀者还可以获得去西班牙学习足球的机会,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
《走近大凉山》剧照
竹内亮导演拜访了这个足球项目,也见到了一群目光清澈的足球少年。这群足球少年平时在山坳中一个简易的球场中练习,场地虽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足球的热情。
竹内亮导演问到:“你们将来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成为像武磊一样的球星。”其中一个男生回答,“我的梦想就是想一直努力把足球踢下去。家里条件很不好,想买件新衣服都很难。父母也没有去过别的城市,长大了想带他们去城市里住。”
跟许慧晶镜头下爱心棒球基地的小双和马虎一样,凉山的皇马足球队队员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新的人生轨迹。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踢球的机会,也不是每个球员都能成为佼佼者,但足球的存在为山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让孩子们的目光越过大山、看见未来。
《棒!少年》剧照
在影片后半部分,竹内亮导演来到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本片摄像师徐亮曾经支教一年的地方。正是徐亮的邀请,竹内亮导演才决定故地重游、回到凉山。
竹内亮拜访了女孩俄木的家,在采访中他问家里的孩子:“想去城里还是想呆在这里(凉山)?”俄木的哥哥回答:“呆在这里比较好,城里的环境很陌生。”这一刻,竹内亮终于了解到了教育对彝族家庭的意义:
“脱贫的关键是教育。就算他们现在有房子,有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只要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获取的信息量跟大城市的人不一样,就无法与城里人有共同的话题,所以就无法理解城市的人。”
回到采洛村双河小学的课堂上,竹内亮成了孩子们的“老师”,一遍一遍鼓励着他们,“有梦想的话,一定要说出来,不说出来的话永远都不能实现。”摄像师徐亮也重新站上讲台,一边拭着眼泪一边对孩子们讲到:“我希望你们都能走出大山。”
竹内亮也不止一次问到孩子们的梦想:有的孩子想成为武磊一样的球星,有的孩子想为父母买车买房;有的孩子想成为舞蹈家,有的想成为成龙一样的电影演员……
影片的最后,一位想要成为音乐家的女孩弹着支教老师送给他们的尤克里里,和朋友们唱起了五月天的《知足》。歌声在大山里回响,久久萦绕在观众耳边。
- 结 尾 -
我们不妨问问身边的朋友:“你印象中的凉山是什么样子?”
或许大部分人对凉山的印象都来自于图书或他人的见闻,而自己从未亲自造访;亦或许囿于过去对凉山的印象,没注意、也不了解今日凉山的改变…忽视、误解、他者化,这些由时空阻隔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正在后疫情时代的传播中凸显,而弥合它却需要特殊的介质和极大的努力。
这就是我们为何在寻找一种让现实“被看见”的方法。而近一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方法似乎与“真实”紧密相联。
这种方法叫做——纪实。
正如竹内亮去年导演的一系列抗疫题材作品传播了当下真实的中国形象一样,《走近大凉山》也为脱贫摘帽后的凉山更新了在广大网友心中的形象。
真实的故事和影像,让我了解到了全民战疫的价值,也让我们认识到——扶贫成就远不止是可量化的指标,贫困地区人民观念的改变、全社会的融合与进步是更具意义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党和政府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之处。
目前,《走近大凉山》在各平台播放量已经突破千万,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纪实的力量,正在当下显现。
看完影片,竹内亮与大凉山的故事到此就暂时告一段落;而我们与大凉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THE END -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调研采访+云上连线:四国联手探秘中国脱贫减贫背后的故事
纪实影像中的养老议题和社会观照
纪录片《发掘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国内宠物题材纪录片的平台化生存之道
《我不是笨小孩》:教育应当回归“人之为人”
CDRC×微博| 《小小少年》点赞自由逐梦的勇气,《一级响应》见证抗疫背后的故事
在现场| 全篇划重点!《发掘记》执行总导演朱允分享纪录片创作干货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