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互联网上半场”的上海,拿什么赢下半场?
互联网产业的十年大潮中,上海一直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焦点之一。
有一段时间,“上海错失互联网机遇”,“上海为什么没有BAT”等声音,曾一度议论纷纷。
“为什么上海诞生不了阿里巴巴?”这个“世纪之问”曾经压得上海的政界、学界和媒体喘不过气来。这些说法虽然能博得眼球,严谨性却经不起推敲。
上半场比速度,下半场比耐力
2019年9月,总部位于上海的互联网企业拼多多市值超过百度,成为中国第五大互联网公司。这不仅在业内引起震动,也一石激起舆论千层浪。
外界对这一新闻的解读,多集中于两种商业模式的此消彼长,惊叹于拼多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其实,拼多多崛起的背后,是整个上海互联网产业在“下半场”的集体爆发,而拼多多只不过是其中最为抢眼的一个。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在纽约、上海两地“隔空敲钟”上市
实际上,在中国市值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中,上海已占据两席。除了拼多多以外,上海还拥有多家新经济形态的企业,如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美团、新消费社区小红书、年轻人的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图科技等等。
而在2019年8月14日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强榜单中,上海更是以19家公司上榜的成绩,成为仅次于北京的互联网重镇。
那么,在互联网上半场,上海为何没能像北京、杭州、广州那样耀眼呢?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大潮兴起。不过,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多是门户公司,具有非常强的信息服务、新闻服务性质。很遗憾,上海既不具备北京独有的“中国信息(新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没有北京那么多的科研院校及其支撑起来的技术优势,这就使得像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这样的门户型互联网公司不可能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错失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潮”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在所谓上海“失去互联网”的20年里,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并不少:
国内互联网游戏的鼻祖盛大游戏1999年就在上海成立,国内电子商务的鼻祖易趣网同样是1999年在上海诞生,当时的BAT尚不见踪影。1999年创立于上海的携程,至今还是这个行业的领军者。视频网站土豆网成立的时间比优酷网还要早1年。大众点评2003年在上海成立,比美团足足早了7年之久。
携程上海总部
回过头来看,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往往是行业里最早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弄潮儿。上海的互联网企业过于专一,缺乏多元化,被不少人认为是一大缺点。
然而,这恰恰是上海互联网企业的独特竞争力所在。从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看,上半场是短跑竞赛,而下半场是耐力竞赛,进入发展深水区,决定最终战局的,是产业深度和区域广度。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赛道,侧重于微创新,把自己的护城河越挖越宽,越挖越深。而上海独有的产业、政策和贸易优势,更使得上海互联网企业如虎添翼。
城市互联网基因,是个伪命题
城市的互联网基因,其实是个伪话题。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天生就有互联网基因。
互联网作为城市产业的一种,其发展说到底取决于城市整体的营商环境,如果一个城市营商环境开放而透明,公共服务以企业和民众需求为导向,能给新兴产业发展以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城市产业的崛起,其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上海的营商环境向来有口皆碑,尤其是最近几年,上海的营商环境改善更是日异月新。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聚焦开办企业、跨境贸易等评价营商便利度的关键指标,上海积极开展改善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计划,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等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企业办事便利化程度因此逐步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针对互联网等新经济发展,上海更在政策上不遗余力地扶持。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任之初便要求,政府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2019年2月,他还提出,要把信息消费作为重点领域,抓住发展机遇,持续推进创新。
2017年,上海正式公布《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结合目录,上海对新经济企业逐渐采取了既包容审慎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政策。既放宽准入门槛,精准扶持新经济企业,同时又主动在事中事后加强监管,及时排除新经济企业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企业在包容审慎的环境之中健康成长。
2019年6月,科创板在上交所正式开板,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推动力,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无疑占据地利之势。科创板作为我国新经济、新产业的摇篮,势必进一步激发本土互联网公司的活力,加速企业的成长和扩张。
美团CEO王兴此前曾指出赢得“互联网下半场”的三大路径:高科技、“互联网+”和国际化。而这三点,正是上海的优势所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土壤,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新经济企业的竞争更需要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和商业积淀的鼎力加持。
上海作为新经济、新业态的重镇和热土,以其国际性的影响力、独特的产业政策资源和深厚的商业文明积淀,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互联网产业格局。
上海的杀手锏,“AI+互联网”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已后来居上,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上海同样展现领跑之姿。
过去20年,其实互联网就做了一件事,消除信息差。把我们带入信息时代,靠的是技术进步,凭借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孕育了BAT这种超级公司。
但从目前来看,新的技术还没有起来,老的技术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下一波技术趋势或者说红利是什么?目前来看只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AI领域的技术进步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源动力。
任何一个新技术的成长,都可分为三个层面,最底层的是基础性的算法,第二层是技术带来的服务层,第三层是大量的应用层。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接近大范围的应用层面。
上海正迎来一个全新的机会,上海的科研实力在过去互联网产业扩张的时代被严重低估。上海的产业特色是非常的均衡,任何一块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实体产业的支撑,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实体产业”。
人工智能目前正在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方面进行应用,而上海在这些领域拥有全套产业链。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0余家。实际上,作为新电商平台,拼多多的成功就在于,将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子商务模式相结合,通过算法和大数据,了解并满足消费者需求。
最重要的是上海已然开始谋篇布局。近年来,上海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主动谋划,加紧布局,似乎铆足劲要在互联网下半场扳回一局。从产业角度看,高端工业、医疗、金融、汽车是未来会从人工智能受益最大的几个行业,而这几个行业都是上海的传统优势。
2018年,上海出台《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人工智能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要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和人才高地,局部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这也是上海互联网产业在“AI时代”崛起的最好注脚和最强助推。
-- END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编辑:胡心玥 / 审稿:王运宝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