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懂你、爱你”后,市委书记再发邀请:让梦想照进现实!
11月4日,第三届进博会期间,2020威海市产业推介活动在上海举行。山东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致辞,面向企业家们推介威海,金句满满。同样的开放品格,让威海有机会相逢上海;
“千里海岸线”一定能带着黄海之滨的质朴,一路向南延伸,融入黄浦江畔的热情,让“浦江潮涌黄海滨”的美景,从梦想照进现实!
携手打造南北贯通的“创新链”,共圆海潮互动的“创业梦”!
两年前的2018年9月28日,威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产业推介会暨重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时任山东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张海波在致辞中,用“读你,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懂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爱你,千里海岸线,一个创业梦”三句话,也曾向四海宾朋发出共建创新链、共圆创业梦的邀请。
这一次,威海期待通过进博之约,在上海找到可以打开千里海岸线“圆梦”的钥匙。为何要把“筑梦”的地点,放在黄浦江畔?一起来看:
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
上海与威海,都有一个带“海”的名字,都是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开放之城,都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上海浦东新区与威海还同时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18个典型地区,开放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两座城市的血脉。
张海波说,近年来,威海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15年威海与韩国仁川获批共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为首个写入两国自贸协定的城市。抢抓机遇,创造性提出并大力推动威海海港、空港与仁川海港、空港的“四港联动”,以威海和仁川为支点,构建起一条对外联通日韩欧亚、对内辐射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双向互济国际“黄金物流大通道”。未来,这条黄金大通道将日益畅通,将为落户威海的企业带来巨大发展红利。
而同样的创新活力,也让威海有信心拥抱上海。张海波表示,上海的创新在于资源多、实力强、机制活,威海的创新在于后劲十足的潜力。
这股潜力活跃在全链条配套的新兴产业体系,威海坚持不懈涵养产业生态,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七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了10条产业链,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领跑、各类中小企业紧跟”的梯次发展格局;
这股潜力迸发在全要素协同的高效创新体系。围绕七大产业集群,我们建设了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构建起了“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同时,沿千公里海岸线布局了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等11所高校,建立了361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这些创新资源可以为各类企业、项目提供强力技术和人才支撑。
这些产业集群,每一个都蕴含着巨大的创富空间,每一个都孕育着广阔的创业舞台,欢迎更多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来这里互动,到这里落户,一起创造更多美好的“威海故事”。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留下了“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威海牢记嘱托,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为目标,突出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不断丰富着城市的精致内涵。
对于威海的精致,张海波说,
精致体现在宜居的生活环境。威海处于北纬37°的黄金海岸线上,整座城市拥山面海,城在海中,海在城中,山景线、海景线、天际线和谐交融、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精致体现在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和国内外先进城市,大刀阔斧地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技术需求、资金需求、产业链配套“四张清单”,努力为来威投资兴业的广大客商提供最贴心、最专业、最高效的服务。
最后,张海波发出邀请:我们始终以最大的诚意欢迎各界人士到威海投资兴业,以最大的努力创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环境,竭诚为心怀梦想者提供一方创业的“沃土”。
相信,有大家的参与,威海这条“千里海岸线”一定能带着黄海之滨的质朴,一路向南延伸,融入黄浦江畔的热情,携手打造南北贯通的“创新链”,共圆海潮互动的“创业梦”!
阅读深一度
一边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边是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城市;一边是长三角“龙头”,一边是胶东经济圈的“精致引擎”;一边是长江经济带“排头兵”,一边是连接国内腹地和日韩、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
为什么学上海?此次高规格赴沪“取经”,威海发展要补哪些课?一起来看:
为什么是上海?
首先是战略背景。威海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中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背后重要的战略地位。威海拥有中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和欧亚大陆的海上战略支点的定位,是连接国内腹地与日韩、东北亚乃至全球的重要节点型城市。
时代与国家赋予的使命,决定了威海市必须要在新时期有一番新作为。
2020年,面对大疫当前、危中有机的复杂形势,中央历史性的提出内外“双循环”战略,即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了当下各城市所面临的共同发展课题。
随着全新发展格局的浮出水面,“南北东西互动,进而推动整个北方地区在中国产业链、价值链地位的重塑”,必然是国家接下来的施策着力点。说白了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内大循环,必然是跨越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这是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威海市,在这样的发展大背景下,必须借“机”借“势”,更快更好更牢固地树立自身国内大循环中的区域支点地位。
而现在的上海,正在全面实施增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这里有进口博览会、有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选择。
可以说,无论从战略区位、综合实力还是城市辐射力、资源聚集度,上海显然是威海最理想的联动对象。
其次是城市的具体规划布局。2018年6月12日,总书记曾亲临威海视察,对威海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临行前总书记嘱托“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
面对总书记的新期许,威海不断完善产业架构,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轴带和产业隆起带,按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思路来提升城市品质,用精致的理念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方式等层面来做规划布局……一幅“打造精致城市样本”的蓝图,正在徐徐拉开。
而此次“取经”的上海,不但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更是现代化精致城市的典范。
为此,张海波在致辞时表示,上海是包容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既有高颜值又有深内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总书记曾这样评价上海:“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每到上海,我们都认真地品读、体验这里的开放与热情、优雅与精致。
而这样的“一见倾心”,也为接下来的“具体学什么”,创造了良好的互动条件。
“取经”上海,威海到底学什么?
结合威海的城市走向与上海的发展优势,目前的威海已经锁定“精致城市样板”的目标,围绕城市建设、对外开放、产业架构、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深耕,力求全面开启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上海的优势在于已经探索并形成了一种由不断迭代的产业体系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为基,辅以卓越的营商环境,进而与现代化精致城市建设间“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的关系,这是威海学习的重点。
再就是创新,学习上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改变一些规则,利用制度性改革来释放红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发展环境。这一点,威海需要充分吸收,为己所用,创造能叫得响的城市品牌,提升威海吸引力与影响力。
如果说上海的创新在于资源多、实力强、机制活,那么威海的创新在于后劲十足的潜力。
①产业布局:“创新威海”夯实新兴产业
先看上海的产业布局,首推先进制造业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助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特别是2019年以来,上海工业投资增长11.3%,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投资清单中不乏国产大飞机、特斯拉这样的王牌项目,上海致力于在新一轮全球高端装备制造话语权的争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底蕴,发力工业互联网和产业数字化,2017年就引进海尔卡奥斯,推动松江区获批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今年更是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2.0升级版,加速城市新兴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度“绑定”。基于此,上海正加快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集群。
2020年上半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5976.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95.7%,新能源产值增长22.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10.5%。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32.7%、29.5%和20.2%。发展速度势头迅猛。
之所以强调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原因在于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很好的带动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只要城市生产供给能力与需求能力间的平衡不被打破,那么即使制造业比例减少,三大产业间也就能保持良性循环关系。可以说,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走向的健康值。
为此,目前威海聚焦优势制造业梳理了10条产业链以及24家链主型企业、35家具有撒手锏产品企业,逐步形成了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七大产业集群的格局。
虽然产业整体发展尚处于起势阶段,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资源聚合等工作的挑战。但拥有342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和91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威海,创新促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②对外开放:利用制度改革达成目标
其次是制度引领下的对外开放。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开放之城,在上海的历史上拥有多个“第一”:从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自贸区到第一块土地批租、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上海始终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期间上海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威海,是至关重要的。毕竟没有大门户大通道,就没有大开放大合作;没有大物流大外贸,就难以带动大资本大产业。
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放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骨血里,这里更多依仗的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改变一些规则,利用制度性改革来释放红利。
上海的改革覆盖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更加注重市场化、法治化。不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政府改革上更加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在国企改革上更加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国资的市场能力;在社会改革领域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不再通过特殊政策,扭曲市场价格、市场环境,突出普惠制的改革理念,为各类社会主体建立平等、透明、高效的制度环境。此外,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按照合理的程序,将改革创新的内容固化,使改革成为可预期、可监督、可参与,避免改革成为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对于威海而言,如何学好上海制度性的改革经验,如何用系统化、制度性的创新方式做好对外开放工作?进一步助力精致城市建设,这是留给威海的又一道课题。
如果能顺利“解题”,围绕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这一目标,威海的突破口也不少。例如复旦大学供应链协会副会长徐波提到的供应链,他说道:“在国家经济高质量精益化发展的大背景下,2018年,具备强大基础和先天优势的威海,成为55个供应链创新和应用试点城市之一。同时在数字化新技术、新基建带来的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迎来大发展的时代。威海如果在已有的东北亚供应链物流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流中关键节点的打造和把握,突破物理区域限制,转换物流为商流资源,把握一些有优势的垂直行业的商流节点,相信威海可以在供应链的创新和试点方面,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③营商环境:打造“威海服务”
第三则是“上海服务”。上海拥有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顶尖企业与人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说道,上海是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选择,也是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最好跳板。达成这一目标,“上海服务”下,卓越的营商环境必不可少。
2017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制定实施了优化营商环境的1.0版和2.0版改革方案。2020年更是制定了上海营商环境改革3.0版方案和加强投资促进32条举措。务实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可谓精益求精。
在2019年度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10个指标上,上海总得分提高超过8分,以55%的权重,为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中排名显著提升作出贡献。
2019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这样体现“上海服务”:开办企业的办理环节从原7个压缩为4个,办理时间从原来的22天缩减到9天。获得电力办理环节从原来的5个缩减为3个,平均用时由原来的145天缩减到34天,小微用户获得电力接入成本由原来的19.2万元降为0元。获得施工许可办理环节由原来的23个缩减至19个,办理时间由原来的279天缩减至169.5天,办理费用由原来的近20万元减少至7万元……
优质的营商环境,为资本与创业铺平的道路。2019年2月至11月,上海吸引外商投资项目6168个,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3;获得新到外商投资1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除此之外,同期城市创业“成绩单”格外耀眼,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企业期末户数约为220万户,其中,新设企业367620户,同比增长约8%。据悉,上海市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全部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50万家以上,相当于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当“老板”。
如此大的变化与提升,是对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好证明。而随着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入,威海市越来越意识到,营商环境改革应当围绕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
而威海也积极对标像上海这样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和国内外先进城市,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部署与行动。张海波表示,威海正在紧盯招标采购、获得水电气、纳税、获得信贷、企业开办等关键领域,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技术需求、资金需求、产业链配套“四张清单”,为来威投资兴业的广大客商提供最贴心、最专业、最高效的服务。此次赴上海,正是威海践行对标营商环境先进城市承诺的最好回应。
上海市政府曾提及的一句话:“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要看企业评判。”可谓一针见血。围绕学好“上海服务”为契机,将“威海品牌”打造成威海全新的城市品牌,也是本次取经沪上的重要任务。
眺望未来,同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城市行列的上海与威海,都承担着国家战略任务,合作前景广阔。正如黄奇帆在演讲时所说,威海有美好令人迷恋的山川湖海,有天赋异禀的对外开放承载平台,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劲头,潜力十足。
伴随此次以上海为师、申威的顺利联动,也为两城下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战略协同,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END --
来源:凤凰网山东、澎湃新闻等
编辑:胡心玥 / 审稿:王运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