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学习时报发表《着力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修班学员谈高质量发展本领》主题教育专版,其中刊发了5位市地党政主要领导的体会文章。
分别是:
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加快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浙江省绍兴市市长施惠芳《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重庆市潼南区委书记文天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黑龙江省黑河市委书记李锡文《以乡村全面振兴助推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马鞍山市市长葛斌《统筹规划建设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5名市地党政“一把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就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各抒己见。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加快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甘靖中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作为首都的党员干部,要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按照党中央关于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出创新驱动,自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建设由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产业体系。昌平科教资源富集,辖区的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包括生命谷、能源谷和沙河高教园,在首都乃至国家创新发展大局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加紧完成未来科学城内的拆迁腾退,全面拓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空间。园区入驻6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是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在服务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美妆智造园等园区,连片构建生命科学创新走廊,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国家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突出高端引领,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坚持以高精尖产业为引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统筹实施先进制造产业跃升、医药健康产业倍增和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三大行动计划,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辖区传统工业重镇南口的三片老旧厂房,采取城市更新方式,规划建设清华科学城。集中承接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膜生物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在周边建设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各类配套设施,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空间。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和长期低息贷款,组织编制高水平工业遗产利用规划设计方案,目前已正式开工,将构建国家科技新战略、产业转化新高地、人才培养新平台、城市更新新地标。
突出数字赋能,服务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布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数字基础设施,抓紧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依托全国首个国际研究型医院等平台,打造一批数据赋能的创新应用场景,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统筹支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技术企业发展,重点探索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培育壮大一批“灯塔工厂”“小灯塔”等数字经济标杆企业。
突出融合发展,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服务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依托区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扶持乡村民宿、露营营地等业态健康发展,继续办好北京农业嘉年华等农业主题节事节庆活动,力争走出一条有特色、高品质、规模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重点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步办好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生命科学国际论坛等品牌活动,努力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和项目落地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施惠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走向,在服务业开放、数字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为我们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在新时代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提供了根本遵循、路径指引。
打好增值服务“改革牌”。
依托“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式”改革,构建增值服务体系,全面归集证照数据,构建共享体系,通过线上核验、告知承诺等,实现地方设定证明事项全部清零。针对高频事项,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出延时错时服务,布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加快“随时随地办”。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协调问题、全程帮办、保障要素,助力企业集中精力抓建设、促投产。围绕“企业政策奖补一类事”“企业上市筹备一类事”等具体事项,提供全量化服务菜单,让企业按需点单形成个性化清单,集中提交、集中审批。
打好政策扶持“组合拳”。
着眼提高政策集成度、精准度、时度效,全链条抓好承接、汇集、兑现环节,推动政策直达快享、放大“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提升政策集成度,以产业、科技、金融等9大领域政策为基础,全面对标、顶格承接上级政策,拓展本地政策,构建“1+9+X”政策体系。提升兑现加速度,动态迭代“越快兑”平台,打通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接口,实现政策发布、推送、兑现“一站直达”,奖补项目全部采用限时办结模式,办理时间平均压缩至7个工作日。
打好抢单拓市“攻坚战”。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帮助企业融入大循环、增强竞争力。着力推动产品“走出去”,实施外贸保稳提质“2335”行动,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强化“十业百展千企”拓市攻坚,引育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拓展新市场、提升出口额。着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实施培育本土民营跨国公司行动,引导民营企业承接国企资源、联建境外工程。稳妥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提供厂房设施、政策咨询、风险防范、物流仓储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企业“走出去”投资风险,为企业整合海外资源、加速全球布局提供良好平台。
用好爱企行动“暖心招”。
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规上企业驻企服务员全覆盖,实现问题广收集、快流转、实解决。以“企业需求+困难诉求”为核心,依托“企业码”应用,建立大、中、小问题分类办理机制。围绕政策扶持、市场拓展、科技创新、人才招引、准入准营等方面,汇聚分散在各个部门的39个涉企服务事项,编制企业增值服务事项清单,逐条明确具体内容、服务流程、路径渠道,打通企业服务痛点、堵点。聚焦“10+2”链群,开展“链长+链主”协同试点,举办“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锻造链群核心竞争力。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文天平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战略思维、厚植发展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突出主导产业补链延链。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取决于产业的发展能级。在全球产业链专业化深度分工背景下,不少地区的主导产业自身优势不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突出、风险增多。作为地方党委,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特色,找准产业主攻方向,科学编制产业链、供应链全景图,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补上断点,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间横向耦合,集聚成势、延链成群。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抓手,盯住瞄准主导产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以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突出企业主体保链稳链。
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重在“链”,需要大中小企业协力整合上下游资源要素,实现融通发展、内外联动。面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等“断链”风险节点,我们要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小巨人”企业。鼓励大中小企业抱团发力,创新分工协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链成圈、保链稳链。
突出科技创新增链强链。
把科技创新作为关键变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多点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先进技术和各类资源,“一条龙”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超前布局区块链、量子信息等重点前沿科技领域,促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支撑服务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努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类脑智能、元宇宙、“双碳”、新能源等未来产业,形成新质产业链。
突出开放合作联链融链。
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大通道,用好各类多边贸易机制,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引导支持企业主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提升竞争优势,抢滩国际市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坚持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优势互补、联动升级,打造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联合体。
以乡村全面振兴助推高质量发展李锡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我们要坚决扛起新时代的责任,全面振兴乡村,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让乡村经济、环境和生活越来越好。
持续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培育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作出的“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要指示精神,扛牢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全国大豆生产最大地级市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建设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大豆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国家级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建设。用好用足“黑土优品”省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做优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金字招牌”,全面提升“极境寒养”区域公用品牌和“黑河大豆”地理标志影响力、竞争力,推动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集群,促进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坚持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立足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推动乡村颜值内涵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并举推进厕所革命、黑臭水体治理、菜园开发利用,以“六清一修一改一建”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厚植生态底色,加快龙江民居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学生就近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大力实施健康黑河行动,加速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持续抓好乡村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好瑷珲上元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等民族特色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党旗耀边疆”实践活动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文明风尚,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防止返贫致贫放在重要位置,重点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精准掌握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等情况,对纳入重点监测范围的家庭,逐户分析返贫致贫风险,织密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保障网。充分调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以务实的作风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力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通过强化联农带农益农机制、集聚发展要素等举措,采取“五联五带”方式,结合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吸纳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促进农户共享资产收益,由点到线、由线带面,一步一个脚印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加快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统筹规划建设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葛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规划建设治理,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高起点规划,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
落实“一尊重五统筹”要求,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引入顶尖团队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单元控规编制全覆盖,构建“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实现全域全要素融合。完善规委会议事规则,县区、重要乡镇规划均由市级审议,对所有村庄实行规划管理全覆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将具体项目落在详细规划中;强化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构建“总体—片区—街坊”三级城市设计体系,严格落实天际线、建筑色彩等管控要求。
高标准建设,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城镇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既建设繁华的城市、也建设繁荣的农村。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尊重城市肌理、织补城市功能、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延续历史文脉,变“拆改留”为“留改拆”。坚持公共服务配套先行,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小区到好社区、好社区到好城区的转变。围绕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统筹推进交通路网、市政公用设施等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
高质量协同,构建城乡现代产业体系。
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制造业为“纲”,梯度培育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风口”产业,加快打造“1+3+N”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深入推进“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一体推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挡升级。以全域旅游加速城乡融合,按照“旅游+文化+体育+乡村”思路,大力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
高效能治理,提升城乡普惠共享水平。
组建市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建设“城市大脑”,推广村居“大管家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加大民生投入,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类民生事业,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创新开展“信访门诊”,推深做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治安防控,推动社会大局稳定向好。
高水平保障,汇聚城乡融合强大合力。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畅通城乡人、地、钱等关键要素流动。集聚人才人口,构建以“诗城英才”计划为龙头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实施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等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工业上楼”、建设多层厂房等举措,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新融资方式,通过经营性资产注入等方式增强政府平台公司投融资能力,创新推出城市更新贷、产业园区贷、乡村振兴贷等信贷产品,设立“三农”金融工作服务站,联合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设计、建设和运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投入产出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