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州做对了什么?

袁杰 决策杂志 2024-05-02

 

一个常住人口仅500多万的城市,为什么能拿到“万亿”金字招牌?
这座城市就是江苏常州,是“万亿俱乐部”中常住人口最少的成员,这多少有些颠覆了人们对万亿城市“高大威猛”的想象。
按常理,万亿城市总是面积大、人口多的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常州为什么能?用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的话说,“我们的万亿之路,是改革开放壮阔全景的生动缩影,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
常州过万亿堪称标志性事件:万亿城市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而对于万亿城市的关注,也不再局限于量的增长,更在于质的提升。


江苏常州


01

特殊之处


铺开长三角地图,上海、南京、杭州和常州呈“A”字形分布,南京位于顶端,上海和杭州是那两只“脚”,常州就是中间那一“横”。常州同时位于沪宁线和宁杭线的中点,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交汇处。


2023年,常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116.4亿元,正式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城市”。在常州之前,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已先后迈过万亿门槛。


常州也是全国第25座GDP万亿城市。放在江苏,常州是苏南老牌工业强市,破万亿似乎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放在全国,很快就能感觉到常州的特殊之处。


常州是又一座既非副省级也非省会的万亿城市。在常州之前,也只有苏州、无锡、佛山、东莞等少数城市达成“双非”万亿城市成就。


常州确实不算是一个大城市,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辖5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溧阳)。如果说苏南城市“万亿密码”之一是强大的县域经济,但相比苏州有昆山、常熟和张家港,无锡有江阴,常州麾下并无超级强县。


由于在省内经济总量仅列第五,常州在江苏并不算是“金疙瘩”般的特殊存在,其主要领导也几乎从未由副省级领导兼任。这意味着,一直以来,常州在省内决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并无特殊优势。


相比之下,“万亿俱乐部”中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皆由所在省的省委常委兼任,部分地级市由于在各自省内经济地位较为重要,其市委书记一职也往往由副省级领导兼任,实现高配,比如苏州、佛山和东莞。


常州的常住人口之少,在“万亿俱乐部”中更是绝无仅有:截至2022年末,为536万人。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自然不用多说,各大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动辄也在1000万以上;而在“双非”万亿城市中,佛山常住人口超900万,东莞常住人口超1000万,常住人口相对较少的无锡和烟台,也都超过了700万。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在舞台中央的常州,却干出了和其城市规模并不“匹配”的骄人成绩。除了GDP已破万亿,常州2022年人均GDP高达17.8万元,和上海不相上下,跻身国内人均GDP城市前十强。


常州也取得了惊人的工业经济规模,其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超1.5万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超2万亿元。


要知道,大多数地级市甚至一些副省级城市,仍在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而努力。



02

最闪亮的标签是工业


常州是苏南名城,早年曾为常州专区,1983年设地级常州市。2002年,县级武进市转设为武进区,郊区更名为新北区;2015年,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合并为新的武进区,县级金坛市转设为金坛区,形成目前的5区1市格局。


常州最闪亮的城市标签在于工业。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常州早年依靠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种下了工业基因,打下了产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常州涌现出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等风靡一时的消费品,形成了纺织、农机、电子等产业集群。《人民日报》当年曾盛赞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引发“中小城市学常州”的风潮。


但是,正所谓“花无百日红”,进入90年代,更靠近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苏州、无锡开始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南模式”迎来嬗变。常州虽也开始走转型升级、接轨国际的道路,但走得并不轻松。


新世纪初,“铁本事件”的爆发又让常州遭当头棒喝,相关政府部门被认定失职,纵容铁本钢铁违规上马钢铁项目,最终以企业梦碎、官员被查、营商环境陷入低谷收场。再加上常州经济总量逐渐被苏州、无锡甩开,“苏锡无常”的嘲笑和质疑开始蔓延。


2004年,常州GDP破千亿,达1113亿,但彼时,无锡已达2350亿,两倍于常州;苏州已达3450亿,是常州的三倍有余。2011年,常州GDP仍在3000亿级徘徊,无锡则已逼近7000亿,苏州更是历史性跨过了万亿门槛。


2020年,常州达7800亿,初步定下“2025年破万亿”的低调目标。不承想,2021年常州直接越过8000亿区间、直达9037亿,2022年达9550亿,最终在2023年顺利完成撞线。


进击的背后,新能源产业扮演了“中场核心”的角色。


先来看一组有些“恐怖”的数据:2023年常州实现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7680.7亿元,增长1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新能源整车、新型电力装备、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26.6%、11%和6.1%。


近年来,常州抢占新能源产业巨大风口,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而且,常州新能源之强并非局限在某一领域,而是全面开花,已形成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于一身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产业链完整度全国领先。这也是常州新能源产业为什么有底气和副省级城市甚至超级城市“叫板”的深层原因,也是常州的“新质生产力”。


目前,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已占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占江苏全省的七成,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面对一个大招在手、绝技在身的常州,没人再提“苏锡无常”了。



03

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常州的成功不是一个奇迹,也不是一场豪赌,并非一日写就,也并非无迹可寻。当新能源产业在常州喷薄而出,人们回过头才发现,原来常州的工业体系如此完备,“隐形冠军”如此精锐,常州人对于工业制造如此执着。


国家工业41个大类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5个,同类城市中最为完备。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业离不开的常州”和“随时迎接机遇的常州”:任何新兴产业落地常州后,都能快速地就地找到上下游配套,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而且,常州的配套能力不仅全,而且强,常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同样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单项冠军又叫“隐形冠军”,往往不被普通消费者可感可知,但在工业制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且是“独门绝技”。练就这样的绝技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定力。


一直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为企业提供这样的环境。近十年来,当很多城市陷入发展焦虑,忙着寻找产业新增长点,甚至有些盲目地追求和上马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的项目,常州却坚持多年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坚持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用“笨方法”务实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空想,不折腾。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的一句话令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对于企业和人才,常州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这句话并非空喊口号,而是有真实案例:常州一家专注于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起步阶段曾遭遇难以运行的困境,有一年春节甚至发不出工资,还是市里面带着钱去给他们过了个年。最终,经历十年磨砺,这家公司终于“破茧成蝶”,进入收获期。


事实证明,越是中小城市,越需要这样的产业定力。因为,相比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在项目及人才招引方面往往没有太多优势,如果非要硬着头皮“烧钱”,出台各类不切实际的补贴政策抢项目、抢人才,往往会“烧”到自己,血本无归。冷静下来思考,项目和人才其实是用脚投票的,中小城市若能做特产业、做精产业、搭好舞台,项目和人才自然纷至沓来。补贴固然还是要有,但已不是决定性因素。


有产业定力,就有产业竞争力,就有城市竞争力。这是首个“中小万亿城市”常州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也不啻为对万亿城市的一种新的考量。


-- END --


作者系决策杂志特约撰稿人编辑:姚成二、赵晨 / 审稿:王运宝、纪海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刚刚,安徽省委这个新机构正式挂牌!2、宁吉喆、易纲、车俊、蓝绍敏、马建堂等最新发言,信息量大(视频)3、高福的新身份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