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21世纪中国城市群发展新理念——《中国城市群新论》
2017年1月11日,姚士谋教授受邀请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作了主题为《21世纪中国城市群发展新理念》的学术报告,参加的单位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姚士谋教授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十分迅速,广大的地理工作者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并在社会调查中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地理学发展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姚士谋、中山大学许学强、原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俞滨洋、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张平宇等十多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早在1992年第一次出版了《中国城市群》著作,并在以后的20多年里,又先后4次印刷共出版了1.2万册《中国城市群》,开创了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先河,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领域的空白(科学著作印数超过1万册较为少见)。
1992年版
2001年版
2006年版(2008年再次出版发行)
近来年,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经济实力已仅次于美国,超过了德国、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这种高速增长导致城市群内城镇化综合质量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较低,生态环境等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城市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于中国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给予极大关注。地理学界、规划学界和社会学界等积极参与城市群相关问题研究,发表了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城市群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主持编制了各地城市群规划。2015-2016年,姚士谋教授等研究者经过多次讨论,对《中国城市群》(2006年版)进行修订,于2016年12月份全新推出《中国城市群新论》。该书在原创基础上,围绕国家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与道路,饶有兴趣地深入探索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状态、特征、格局与过程等一些重要问题,顺应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中国今后城市群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规划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16年版
全书主要创新观点有:
(1)基于系统论的新视角认识城市群本质问题
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一个复杂系统的学科,需要用系统的思想来解释地理现象。城市群是一个城镇密集区的城市空间分布的区域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地理基础且经济、社会、交通信息和商贸金融活动频繁的区际网络系统。本书用系统论的思想理解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发展模式与类型;提出了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认为城市群的界线是相对的,边界是开放的,不可能封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其空间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
(2)从时间的深处和时代的高处跟踪探索城市群新问题
《中国城市群新论》一书是在原《中国城市群》著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修改,增加了许多新理论分析、新论述、新观点、新材料和新图纸;分析概况了中国城市群生长发育的因素、空间扩展过程与类型;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群发育成长的经验;详尽地分析了中国5个超大型城市群和9个重要地区城市群的发育条件、环境基础、集聚状态及发展趋势;参阅、引用了中外知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群区域发展的动态特征、网络体系、发展趋势与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超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中心城市)走向国际化,融入全球性城市网络系统。
(3)从空间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空间流去分析复杂问题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网已有2万多公里的营运线路,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总长度已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沿海5大城市群中,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最为完善,总运输量占了全国的一半左右。城市群内外信息网络、互联网与物流网络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城市群内集聚以及城市群内集聚效应的外溢。信息网络、互联网与物流网络已成为城乡人民快捷、便利与全面的联系方式。本书引用了“空间流”概念,对部分城市群内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大的节点、门户型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空间流”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4)基于中国国情和区域协调发展原则探究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群如何科学合理发展,区域空间网络系统、新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协调以及构建绿色环境的生态空间等等,都可以从《中国城市群新论》新书中找到基本的答案与解读。全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建设大型城市群,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宜居城市,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城乡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空间品质为目标,实现各地城市群综合发展、特色发展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21世纪城市化的新时代,中国应按照具体国情,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行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高综合性的城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走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全,建设美丽中国,逐步走上以质量效益型为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学生作品】“回”到广州 聚留有“缘”——广州回民教缘纽带调查
新数据环境下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 |Human Settlement Study In New Data Environment?
【会议速递】2016 年“亚太住房研究网络”国际研讨会——城市化新进程中的住房问题:机遇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