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艺兴古巷 文毓新坊——广州洛场村中国民间工艺博览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邓经纬 罗羽丝: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2级城市规划专业
指导老师:
产斯友、王劲、刘立欣: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讲师
该作品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2016年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佳作奖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前世:广州花都洛场村建村于1750年,座落着200多幢青砖房屋和46座碉楼,碉楼形制各异,蕴含着深深的岭南本土文化内涵与浓浓的民俗风情气息。
新生:“机场旁的慢生活”是洛场村的名片,远离城市的喧嚣,物质的短缺并没有磨蚀村民的生活热情,村民以慢节奏生活,享受着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1.2设计说明
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园”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选址洛场,未来将打造集展览、创造设计、研究、体验、营销、孵化、交易、接待、拍卖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随着民间工艺园的引入,洛场村南部自然村落率先开发西式餐饮与西式娱乐休闲活动,吸引民间艺术工作者进驻。但新村落业态的改变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支持与理解,未来将有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与游客进入村落,他们是否能与村民和谐相处、有机互动成为本村发展的一大焦点问题。
2地块分析
2.1区位分析
2.2文化发展
2.3现状分析
2.4未来构想
3问题发现
3.1平行时空零交集
由于消费结构差异,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游客的活动轨迹并没有交集,村民对新业态的冷漠态度将影响到未来民间工艺园创作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加强双方互动的空间?
3.2原村落街巷失活
如今,巷道被新建房屋挤压得越来越狭隘,东西向为主的巷道由于缺乏南北向的连接,导致相互独立,杂草丛生,交通不畅、可达性差,封闭、不透光性,缺乏交互,失去人气与活力,成了村民不愿停留的消极空间,只具有连接街道与家门的单一交通功能,如何能活化巷道,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3.3民间工艺园加入
新民间工艺园的加入必然引起艺术创作者与艺术品购买者等外来人群的加入,但现状的传统村落并不具有相应的功能,新事物的加入需要一个怎样的空间存在形式,如何满足民间工艺园的需求,如何引导外来人群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村民的互动?
4概念设计
4.1规划目标
4.2概念推演
5方案生成
5.1空间问题梳理
5.2区域协调策略
5.3文化提升策略
5.4空间改造策略
5.5空间演变
6方案展示
6.1总平面图
6.2A-A剖面图
6.3“一水两岸”东立面——新坊
6.4“一水两岸”西立面——古村
6.5空间分析图
7细部改造
7.1街道改造分析
7.2街坊格局演化分析
传统的街坊格局尺度单一,建筑形态封闭,无法满足新注入的功能与新时代居住需求,因此从传统的街坊格局出发,提取街坊邻里关系构筑方式与建筑形态的核心价值,运用到新的空间与古村的更新上。
7.3建筑材质分析
洛场村传统建筑以红砖、青砖两类材质为主,少量夯土建筑。体现了村落的多样性,以及当时多文化融合的状态。因此,延续其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包容,可增加现代材质,如玻璃、钢材等,将旧建筑材质进行连接,形成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促进新旧互动。
7.4建筑立面改造
对当地特色碉楼进行要素提取,挑选其精美的装饰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构建,然后进行现代化设计处理,并且运用新的建筑材质,如钢材、玻璃、穿孔铝板等,进行复刻、重组,最终形成与碉楼相呼应的建筑立面。可以将其立面元素运用到古村落中的破坏村落风貌的建筑上,同时运用在新区的建筑上,运用现代手法还原洛场村的特色,为居民、游客、创作者营造古朴与现代融合的氛围。
7.5公共空间类型
8人群未来活动
8.1人群行为流线构想
8.2人群活动时空分析
8.3人群行为流线引导
8.4流线景致策划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报名日期不变,提交日期顺延两周】深井村历史古建筑活化利用策划及创投竞赛通知
【国外规划4】别人家的湾区:旧金山湾区2040年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