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拼贴】色彩、气味与人,沙坡尾鲜为人知的魅力

2017-07-26 周金苗 李郇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撰稿人:周金苗

指导老师:李郇

资料来源:《沙坡尾的“第101种可能”》——沙坡尾共同缔造工作坊


  在那文艺气息浓厚的厦门,有一湾宁静的渔港,名叫沙坡尾。它是老厦港的发源地,孕育了渔业文化、造船文化、手工艺文化等海洋文化。海洋是开放的,沙坡尾也是开放的。建国以来,本地文化、舶来文化在此汇聚、冲撞、重组,经过时间的筛选和沉淀,最终演变成沙坡尾时空要素多维统一、动态稳定的拼贴风貌。


  留心观察的话,从沙坡尾的建筑、色彩、气味、街巷、活动人群等可见一斑。不同时期特征的建筑部件组合,不同品味追逐的色彩拼贴,不同场景散发的地域气味交融,不同尺度材质的街巷空间并存,在沙坡尾包容开放的环境之下,吸引了多元人群,使沙坡尾成为不同时期时空碎片拼贴而成的多样、混合、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具有独特的后现代魅力。


图:沙坡尾一隅


  为什么说沙坡尾这种魅力是“后现代魅力”呢?

 

  首先要来了解,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普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是去中心化的一种批判,是时空非一体化形成、不具有强权威和秩序的空间/主义。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终结的东西,它是一种混沌的、没有结构的状态。


  整个后现代的过程就是,在全球化中,我们的文化、社会、空间逐渐脱离,不再是一体,这种脱离发生后,很多地方逐渐被掏空了(hollow out)。在城市发展中,整个过程都是流动的,全球地域化之下,生产要素不断流动,每一次流动都使原来的空间衰落,也就是说,每一次流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尺度下,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老的东西不断地“被脱嵌”,最终导致旧城的衰落。


图:后现代使沙坡尾色彩呈拼贴风貌


  沙坡尾作为依海而兴的老厦港,厦门的发源地,开放和全球化的先锋地区,也不可避免在经历“被掏空”的过程。随着城市现代化,现代化跨海大桥横空架起,“两把刀”双子塔拔地而起,宽大的沥青车行道路逐渐包围木道石路的窄街巷,掩盖了昔日渔港的风光。水刷石、水泥外立面的砖砌屋开始替代传统条石屋、红楼,而后又出现贴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变迁带动色彩变化,在传统灰黄、砖红的基础上,不断更替为近代白绿、现代文艺彩。空间活动场景也在不断变迁,捕鱼卖鱼不再,青蓝海水、海鲜美食和宗庙烧香依旧,新进文艺风的咖啡、西餐等,使得沙坡尾气味愈加复杂。

  

  这让沙坡尾看起来是有点“乱”的,不同时空的元素“乱糟糟”地拼贴在一起。这是它正被“掏空”和填充的过程,老的在脱嵌,而新的也在不断进入。而这也就是沙坡尾独特的后现代魅力。


  接下来来聊聊沙坡尾的魅力具体所在。


1

不同时期特征的建筑部件组合

  沙坡尾避风坞中,存在各个时期各个样式的建筑部件。在同一栋建筑中,也有不同元素共存,形成一种混搭拼贴的形式。


  首先是建筑部件,可以分为五大类:门、窗、栏杆、墙和店招。


图:建筑部件分类

  

  下图的门,木的、铁的、玻璃的、铝合金的都有,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后也都有,多种多样,低调地嵌在建筑上。


图:沙坡尾的门


  窗户呢,上世纪的陶瓷和红砖镂空、铁栏雕花、木框玻璃、横栏圆窗,本世纪的铝合框玻璃、复古木框玻璃,相衬成趣。


图:沙坡尾的窗户


  栏杆呢,贝壳雕花的老石栏,八十年代的镂空石栏,90年代的铁栏,新世纪的不锈钢栏杆、玻璃现代风格栏杆,共存于同一街面上。


图:沙坡尾的栏杆

  

  墙呢,传统的红砖墙、石砌墙,近代的水刷石、拉毛墙,90年代后的水泥墙、贴砖、铁棚,墙壁形态迥异多元,细细观察饶有趣味。


图:沙坡尾的墙


  店招本身是多元化的元素,很多地方的特色街,往往会统一店招风格,避免各家各户自行其道,造成风貌混乱,而在沙坡尾短短数百米的街道上,店铺大多小而别致,五花八门的店招只在自己地盘张扬,倒显得和谐可爱。


图:沙坡尾的店招


  前边是沙坡尾多时空维度的建筑部件,这些元素是拼贴风貌的基础,将这些本该存在于同一时空的元素重组构成,才形成沙坡尾混搭拼贴的建筑风貌。 


  以下图这栋建筑为例,它是一栋商住混合建筑,居住为主,晚上经营海鲜大排档。咋一看似乎无甚特别,定睛一看,发现值得玩味的地方有许多,一楼是传统的板石叠砌而成,二楼却盖成了钢筋混凝土,二楼的栏杆形式很多样,既有早期带有渔业文化图案的石栏,也有传统镂空图案,还有现代化的钢管。


图:沙坡尾典例建筑1


  再来还有以下这排建筑,看似一致的红楼,内藏玄机。


图:沙坡尾典例建筑2


  首先是红砖墙,图中可分为三种红砖墙面:A是红砖砌成,材料和工艺要求高,形制相对较高,是典型闽南红楼;B是红砖砌成,材料和工艺要求相对较低,形制相对较低,典型闽南红楼;C是红砖贴面,装饰性墙面,以示传统,已无传承和发展,不是闽南红楼。


图:红砖墙分类


  窗户的差异比较明显,从窗户材质、开窗方式可分为图中四类,虽然难定具体年代,但也可以看出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传统的纯木窗,进一步改进的利用玻璃,现代的铝合框玻璃窗,最后彻底打破传统建筑开窗位置,连排开窗。


图:窗户分类


  门楣的差异不易觉察,店招对其有不小影响,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传统是浮雕石门楣,后期覆盖了店招。


图:门楣分类


  将墙面、窗户、门楣分门别类,可以发现,看似统一风貌的红楼建筑,其实是多维度时空要素的组合。


图:建筑部件组合


不同品味追逐的色彩拼贴

  色彩是沙坡尾拼贴风貌的重要表现元素之一,沙坡尾的色彩是斑斓的,体现在建筑和渔船上。


  建筑方面,传统闽南红楼,现代白色建筑,文艺小蓝屋,墨绿海水与蓝色天空,构成不同的向往与追求。从不同时代不同建材的建筑中,可以提取到不同时代的显著色块,这些多样化的小体量色块,汇成沙坡尾色彩拼贴斑斓的魅力。


图:沙坡尾临水建筑色彩


图:沙坡尾建筑色彩提取


  渔船方面,沙坡尾传统渔船以钓槽船为经典,主色艳丽,以红色为主,搭配蓝色、绿色、黄色和白色等,船身和船帆为红柴汁染制的赭红色。渔民认为红色能带来好运,而鲜艳的颜色是对古代神明的一种敬畏,同时能恐吓驱逐海洋中未知的邪恶力量。近现代出现了机动的木质或玻璃钢渔船,用色上延续了钓艚船的搭配,形成撞色拼贴的景观,与建筑丰富的拼贴风貌交相辉映。



图:沙坡尾钓槽船经典色彩分析



图:沙坡尾现代渔船与建筑


不同场景散发的地域气味交融

  在沙坡尾避风坞周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味,可以将25种细分气味归类成8大类:宗教、饮料、食物、自然等,共同组成了沙坡尾的气味环。


图:沙坡尾气味环


  基于沙坡尾滨海的区位,海水成为了沙坡尾整个基调;其次以海鲜为主。另外,由于庙宇的存在,烧香也成为当地印象特色。随着更多的咖啡店入驻,咖啡味成为新的特色。


图:沙坡尾气味分布


不同尺度材质的街巷空间并存

  大学路和蜂巢山路两条城市道路切割了区域,道路东侧是车行尺度的场所,以沥青材质为主,西侧避风坞是步行尺度的场所,木栈道、石板路、水泥路等材质均有。城市道路将人流、车流不断往外疏散,沙坡尾避风坞成为慢行才能发现的世外桃源。


  街巷肌理呈梳状分布,隐于市,面朝海。沙坡尾一面是车水马龙,一面是静谧避风坞,低调地藏于繁市中。穿过小巷子,顿见豁然开朗的水面,主街环水蜿蜒,朝海而兴。



图:沙坡尾街巷

 

  主街出入口包括东南口和西北口。东南口曲折狭窄,转角过后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之妙;西北口比较宽敞,可以凭眺双子塔,穿过巷子后视野大开,有藏海借景之巧。小巷子虽然不起眼,却能窥见海色天光,有“巷中窥海”的惊喜。



图:沙坡尾主街出入口


多元活动人群集聚一方

  沙坡尾是一个多元群体集聚的地方。沙坡尾存在各类不同的人群,如本地居民、工作者、游客等。尽管不同人都有自己想法,但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喜欢沙坡尾的地方,对沙坡尾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意象,发自内心地认可沙坡尾的地方特色。


图:沙坡尾的多样人群


图:沙坡尾意象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厦门沙坡尾工作坊】沙坡尾的第101种可能

城市化头条一周热点(7.17-7.23)

【微改造】微改造如何推?“自主联合更新”提供新思路!

【喜讯】鼓浪屿申遗成功!两次共同缔造工作坊助力申遗

【麦肯锡城市报告】全球经济中的美国城市——增长模式、发展机遇与挑战

【研究】此研究可帮助你避开扒窃者

城市化头条一周热点(6.12-6.18)

【学生作品】行走的村志——广州洛场村华侨与岭南文化博览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