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路径——以厦门鹭江为例

黄耀福 李郇 城市化研究 2019-12-27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黄耀福 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自2013年来长期参加厦门市、沈阳市、广州市、珠海市等多项共同缔造实践项目,与李郇院长等合著《共同缔造工作坊:社区参与式规划与美好环境建设的实践》,在核心期刊发表《共同缔造工作坊: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新模式》、《新社区规划:美好环境与共同缔造》等多篇文章。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版权声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摘要:

  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后,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发展转型的战略,中国即将面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浪潮。然而传统旧城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需要面对极高的复杂产权成本与高昂的建安费用;同时对地区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睦邻关系的消失,激化社会矛盾。此外,重建后城市肌理发生改变,面临社会关系重组、城市产业重构等挑战。传统的改造方式难以为继,城市更新可行的切入点在哪里?


  厦门鹭江的实践从旧城改造最缺乏的公共空间切入。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对拆除后的老剧场平地进行设计,通过建设文化公园带动周边环境改善。鹭江街道委托中山大学、华侨大学等开展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对旧城产业、建筑风貌、更新路径与制度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共同缔造工作坊的方式推动旧城的更新。在此基础上,鹭江街道推出以奖代补制度,鼓励周边建筑的自我更新;同时发挥旧城的文化资源,在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商家、热心人士等共同努力下,举办多种特色文化活动,以此增强当地居民归属感。


  本研究从厦门鹭江的经验总结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的可行模式,在充分认识与解读城市更新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基础上,找到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业空间(“益生菌”)进行场所营造,通过地方文化挖掘与再现,逐渐消除地区现状功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培育良好外部环境激活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让公众成为城市更新的主体,在空间上延续城市的文脉与肌理。


  实践表明,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路径有效得改善旧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为我国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更新;益生菌效应;文化导向

改造后的鹭江老剧场公园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设计单位: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土地资源的紧张促使各个城市从存量中找空间,开展了大量更新的实践。为了获得土地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借助改造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城市更新成为下一阶段的城市重要发展战略;我国城市发展步入城市更新时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产生变化;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目前城市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型——以“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为主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因此,城市更新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通过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阳建强,吴明伟.;1999)。新常态下更注重以人为本,出现城市人文空间的变动和重新建构(Wei Lang, Tingting Chen, Xun Li;2016)。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更新不再仅仅为城市提供发展的空间,而且蕴含了更加深层的内涵。新常态下,城市更新不能被简单视为谋求经济增长的手段,应该结合以物质为载体的环境改善和以组织培育为主的社会建设,统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内容,借助空间的发展实现城市的转型。


  然而传统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忽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对已有文化造成割裂,饱受诟病。城市更新需要新的可行的方式。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城市由多种多样的元素构成,并且各个元素都是相互作用的;“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Wayne Attoe,Donn Logan;1994)。触媒的作用效果有方向性,有大小等级之分,因而不同的触媒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力度不同(金广君,2006)。


  厦门自2013年开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活动以来,在城市更新领域展开新的讨论与探索,是国内城市规划创新和变革的先锋城市之一。对厦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益生菌”是在厦门鹭江城市更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文化导向的城市触媒,“益生菌”效应促使鹭江旧城发生从点到面的生长作用,逐渐实现城市的自我更新。


1. 城市更新中“益生菌”的内涵

  “益生菌”(Probioti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希腊语,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与城市有一种共生关系,能够针对现状问题,通过益生菌效应产生“多处改良的相对完整的微生态环境,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吴良镛,1994)。“益生菌”包括开放空间与建筑物两大类型,如广场、公园、祠堂、庙宇和房屋等。“益生菌”是城市空间、经济、社会一体的载体,将现实与历史的演变动态的结合起来,延续文脉同时能够满足当前发展新功能要求,以此在空间上实现历史维度的连续性;并且其具有足够的活力,能够持续带动周边地区自我改善。一般来说,“益生菌”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符号价值;其中符号价值是能否充分发挥“益生菌效应”的关键。


①选取益生菌   ②带动周边产生新的“益生菌”  ③实现整个片区的更新

图1 城市更新益生菌效应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1“益生菌”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益生菌”(特别是建筑物类型的)本身就拥有类似市场资产的价值。传统的经济价值完全依靠区位,很少考虑建筑/场所本身和其内涵能够为地区带来的增值部分。“益生菌”作为特定业态的载体,比如文化创意、客栈宾馆、休闲旅游、餐饮小吃等,能够以崭新的姿态、蓬勃的活力触发该行业,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彰显该地区的“身份”(identity),在全球化中保持自身的影响力 “益生菌”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作为附加的价值——能够在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中起到积极的正外部性作用。


1.2“益生菌”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价值

  “益生菌”对城市的包容、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往往被剥离,空间变为买卖的商品被批量化生产,城乡景观越来越均质化。“益生菌”不是抽象化的空间容器,而是有意义、价值、社会关系的共同体,能够为社会交往创造持续的可能性。“益生菌”能够为城市带来真实生活存在的“社会空间”的产物,它不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也具有建构社会的能动性。“益生菌”是小规模邻里的集聚中心,是小尺度内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形态,能促使邻里之间的人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与网络(Friedman,2010)。通过“益生菌”的植入、生长,能够逐步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氛围,增强城市的认同感。


居民在改造后的鹭江老剧场公园喝茶


1.3“益生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益生菌”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本土化的产物。不管其全球化内涵还是本土化内涵,其中的“符号价值”意义非凡,是决定能否充分发挥“益生菌效应”的关键。一方面,符号价值体现了“益生菌”中“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的属性。如何彰显自身的地方特性和充分保护发展自身的建筑遗产,从而应对全球化下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的一大挑战。建筑物本身具备的特征或者内涵是发挥“地方认同”作用的核心,因为现有建筑物是过去历史的空间呈现,提供了地方身份认同重要的物质载体。“益生菌”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符号化生产(比如纪念碑、综合体、特色开放空间等),来发展一种“集体属性”的精神意象,传达对建筑一致的归属感和集体的记忆。这种认知效应可以将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范围聚集到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一种空间和认知的映射关系。另一方面,符号价值是展现城市形象、与时俱进的需要。全球化下城市更新日益需要糅合多样性、多元性,如果对“益生菌”本身应当具有的鲜明特点的事实视而不见容易导致城市更新堕入全球化下城乡景观风貌同质化的结果;但刻意强调本土性缺乏包容与多样性容易在自我封闭中被时代所淘汰。“益生菌”的符号价值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能够适应城市空间新的需求,并且体现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愿景,回应社会与时俱进的需求。


公园内部左侧飘逸的钢板廊架支柱如“电影胶带”干板两边冲孔,下边结合“老电影院”座椅,供周边居民休息,交流。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 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是指在充分认识与解读城市更新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基础上,摒弃激烈的“器官移植式”的大规模“外科手术”方法;从微观切入,通过策略性的选取“益生菌”进行地方营造,改善城市局部“微生态”,作为城市自我更新的示范;并且培育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城市发展愿景、以奖代补政策、市场培育前景、文化维度认同等多方面作为支撑,引导其他地方逐步开展自我更新——此即“益生菌的生长”;通过“益生菌效应”不断在城市内部进行发酵与扩散,在不破坏城市正常运转、延续文脉与城市肌理基础上,从微观尺度激发城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活力,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重新恢复城市应该有的良好社会文化格局。


2.1策略性的植入“益生菌”能锁定地区朝向实现美好愿景的路径

  “益生菌”的生长并非漫无目的,而是需要结合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愿景进行策略性的引导;植入的“益生菌”核心是要发挥示范效应,锁定城市朝向实现美好愿景的路径。“益生菌”效应就是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整体,而非零星地、自我孤立地发挥作用。“益生菌”的选取需要综合性的思维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通盘的考量,深入了解城市的文脉和肌理特征,以城市问题或者城市资源为切入点,通过“益生菌”化解问题或进一步发挥资源的优势,从而协助城市从微观层面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在促进整个城市更新之前,需要让市民恢复对这一区域发展的信心,或者是创造一种对未来培育某种功能的自信,以此逐步树立此区域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体系中的竞争地位,使其能够具备在功能上进行更新的潜力。因此需要城市地区的居民与政府、社会组织等达成对未来发展的共识。





愿景:益生菌的生长带动城市活力再生

(图片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


2.2文化导向的活动能消除旧城的过时,增强居民归属感

  旧城的过时核心在于无法满足当前使用的新需求,体现在物质结构的过时、功能的过时等多方面。而文化通过怀旧的空间再现、创意植入的空间表达能够营造一种新的氛围,重新将老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仅只是居住的空间,甚至可以是消费体验、互动交流的场所。与文化的密切结合可以激发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能够满足城市与时俱进的需要。文化既能彰显自身特色,也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蓬勃的竞争力。文化是实现旧城更新的强大动力。对本地人而言,文化还能够塑造城市或地区特色,培育居民的归属感。城市文化反映了城市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能够延续城市发展脉络,推动社会融合。因此在城市更新可以通过建筑发挥文化符号精神,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凝聚社会活力。通过活动,可以将一个物质的空间变为具有特定象征意义和空间体验的场所,显得与众不同;并且在反复的活动中,逐渐建构个人的体验记忆与集体的共同意识,激发社会邻里的活力与凝聚力。在城市更新中,文化是一条贯穿始末的线,可以运用到城市更新的整体策略,也可以与建筑改造结合,以此提升建筑空间品质与体验。


传统戏剧曲艺表演


2.3培育市场能够吸引社会资金,形成旧城更新的推动力

  城市衰退除了物质结构的衰败,产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也会面临衰退的危机,加剧失业率。城市更新中的市场培育需要因地制宜,或者培育面向游客为主的消费文化产业,或者培育服务本地居民为主的生活服务产业。这两种产业往往最容易形成,同时不需要大规模的物质建设。市场逐步培育的过程,也是活力不断增加的过程,有助于居民产生更新的动力,自发自愿采取更新措施。


2.4制度设计能够激发城市自我更新能力

  政策优惠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减免有关税费、调整地价及提高回报率等措施,在规定的范围内满足投资者的一些要求,以此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到城市更新中,从而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常见的措施包括“以奖代补”、“租金优惠”等。“以奖代补”不同于直接提供财政补偿,而是对做的好的项目、活动予以奖励,以此鼓励投资者兴建城市所需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环境,保护城市资源和特色。“租金优惠”则是通过减少或减免相关建筑、土地的使用租金,鼓励使用者充分发挥建筑作用,扶持特定产业等。


3. 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的路径

  城市更新离不开物质环境的空间载体。区别于传统大规模物质更新方式,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在尊重城市文脉、社会关系基础上,通过促点成面的方式逐步进行城市更新,实现空间上的有机连续。其路径核心是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基础上促点成面,包含纵向的尺度嵌套关系,以及横向的空间生长关系。


  立足城乡组成单元的尺度,“益生菌”城市更新的尺度逻辑关系可以阐述为:在充分认识与解读城市更新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基础上,找到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业空间(“益生菌”)进行场所营造,通过诸多策略性的“益生菌”的集合能够实现特定街区或社区的复兴。街区或社区的复兴在更宏观的尺度中等同于新的“益生菌”;通过更多类似的街区、社区“益生菌”效应能够进一步实现再上一尺度的复兴。通过场所营造、街区活化能够吸引、集聚人,为城市提供集聚的社会交往空间;而集聚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能够带动城市产业转型。


图2 文化导向的“益生菌”作用的尺度嵌套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场所营造: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微观聚焦

  场所是最能反映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交融互动的“益生菌”。优秀的场所营造在集中和强化邻里关系基础上,有助于实现城市空间的再生与人居化;通过彰显自身独特性在全球化中增强自身竞争力。鉴于此,需要寻找反映城市发展轨迹,或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空间与建筑,进行策略性的营造,包括文化植入与功能提升,以此丰富地方的空间内涵。同时,结合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活城乡的社会活力,重塑地方居民的认同感,吸引青年、文化人士甚至艺术家的青睐,促进人群的多样化与回流。


3.2街区活化:延续城市文脉与培育多样化业态

  场所营造首要是活化所在的街区。街区是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场所,其营造的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是构成城市魅力和活力的重要部分,具有活力的街区能够重新定义城市的生活、工作体验。街区可以成为城市对外的窗口,既可以是生活性的舞台,也可以是具有多样性的购物场所。通过富于地域特色与归属感的“场所”将原来分割的城市街区重新连接,形成特殊的公共空间的整体。在进行物质环境更新的基础上,引入新元素激活原有的关系网络,通过活动吸引街区的就业,逐步培育商业、旅游业等。


3.3城市复兴:城市社会、产业和文化的有机体

  城市复兴是街区活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城市更新的目标。城市社会、产业、文化是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的拆分为几大板块,以孤立的方式寻求盲目的复兴;也无法单纯借助物质规划的宏伟蓝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空间的有序、发展的有序。


  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能够把握不同时空下人居环境发展的不同特征,与时俱进延续城市独有的发展路径与文化脉络,以弹性的方式处理复杂体系中的过程问题。从更大尺度来看,原先尺度的城市复兴实际上是更宏观区域的“益生菌”,能够从城区的层面帮助城市整体提升竞争力、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就业、实现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4.厦门鹭江城市更新的规划实践

  剧场公园前身是厦门市鹭江影剧院,由于年久失修,鹭江剧场2600㎡的建筑被鉴定为危房,不得不对其进行拆除和收储,之后一度成为城区里的停车场。鹭江的城市更新便是从鹭江影剧院改造为剧场公园着手。剧场公园的建设能够有效增加老城的公共空间资源,对促进居民之间日常交往、开展邻里活动、凝聚社会网络具有重要作用。剧场公园的营造对老城区发挥了极大的“益生菌”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以人为本的公共属性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以此唤醒居民的乡愁,以不同的空间景观再现老城历史,并且将公园前身“影剧院”的元素保留到公园的场所营造中,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原来剧场拆除后改建为临时停车场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随着老城知名度不断提高,它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地域文化滋长的地标场所,并吸引厦门其他居民、外来游客前往游玩。然而焕然一新的广场与周边陈旧、简陋的店铺形成较大反差;由于装潢、空间营造上的欠缺导致店铺难以吸引人群。伴随环境的改善与政府自上而下制度设计的更新奖励与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公园所在的大元路街区的店铺率先发生自我更新,出现咖啡、同安封肉等新的业态,街区活化雏形显现。与此同时,“益生菌”的示范效应迅速蔓延到周围片区,尤其分布在主入口等区位较好的商铺也发生建筑更新,通过文化植入、创意的彰显营造独具特色的骑楼店铺,吸引更多游客。在公园广场由点及面的带动下,片区居民对鹭江旧城的发展再一次充满信心。伴随建筑质量的更新改善,产业活力焕发,社会凝聚力增强,鹭江旧城逐步实现有序、灵活的城市复兴。


图3 鹭江剧场公园“益生菌”效应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1剧场公园的场所营造与社会建构

  公园将两侧收储的可用楼房改造成老人活动场所,以工作坊、博物馆等形式引入民间老艺人或者文创青年,增加文化公园的文化氛围,让市民在这里可以寻找到老城的记忆。同时增设茶座、健身区、图书馆等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要。剧场公园广场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通过多样化的功能促进不同人群的交往,是本地人与外来人和谐相处的场所,也是老人、小孩一起活动的乐园。剧场公园为老城里的社会交往打开了一扇门,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图4 鹭江剧场公园航拍图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设计单位: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老城原本属于“熟人社会”,然而老城的衰败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产生逃离的想法。人口的流动不断让原有的社会人际网破碎,居民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针对这种情况,老城剧场公园开始举办各类活动,其中最有名的为鹭江“早市”活动。早市活动联合了营平片区的商家、居民、社工机构、社区居委、街道共同参与,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外来的纯粹“表演式”活动;而是从本地文化特色出发,再现传统年代的历史场景,通过参与式活动促进人群之间的交流。在长期的早市活动的社会建构中,改善了居民与政府之间、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对共同家园的集体认同。



旧物早市活动

(图片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


  通过以剧场公园为集聚中心的社会建构,将空间与居民的认同联结起来,激活这一片区的微观邻里关系。而这种微观邻里关系又会投射到实体空间上,包括对资源的珍视、空间环境的改善、和睦邻里的营造等。早市活动不断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通过活动延续老城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片区存在的资源要素,珍惜这一片水土。老城具有的资源潜力丰富,在居民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不断被唤醒的时候,资源的潜力也被激发出来;发生变化的不再仅仅是剧场公园这一片土地及这一片的居民。


4.2大元路街区的产业复兴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鹭江片区原本在“传统建筑”、“传统产业”与“传统居民”一体的文化底蕴逐渐消逝;骑楼建筑越来越老旧,且难以满足当前日常居住需要的基本功能,比如缺乏厨卫等。久之,老城发展活力日趋下降,旧城的一切仿佛成为了包袱;老字号等历史与人文底蕴不断被淹没,传统产业走向衰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在老城就业、创业,老字号也“后继无人”。


  不同于传统的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鹭江老城通过自下而上、公众参与为主体的文化植入,逐步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传统老字号等产业。大元路是100m长的步行街区,广场集聚的人气让大元路焕发活力。位于大元路上的信记陈茶、同安封肉、黄胜记等均开始更新,在逐步融入公园广场所创造的新的美好营平的愿景当中。吉治百货、旧时光家具、以乐剪纸、老城咖啡店等通过建筑实践与文化创意相联系,逐步消除市场与现实的不匹配,营造了富于地域特色的文化街区,逐渐焕发旧城隐藏丰富资源的活力。在大元路街区,我们可以看到极具地域特色“古早味”老字号与文创氛围的“小资场所”并存,通过消费文化与传统地域文化的接轨,焕发街区产业的活力。


老剧场咖啡馆更新前后

(图片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


  在大元路街区,既有消费文化下出现的创意体验产业,也有根植于地域文化的老字号产业;二者有效推动了旧城产业的更新,也让老城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在提高居民收入同时,逐步培育老城的消费市场,重新建立公众对老城发展的信心,带动社会对旧城的资金投入与更新活动。


图5 大元路街区的业态愿景图

(图片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


4.3自上而下的更新奖励

  为了鼓励居民、商家开展自我更新,鹭江街道推出《鹭江街道旧城有机更新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思明区区出台老城区私危房翻建解危的“以奖代补”办法。对符合《鹭江旧城有机更新总体风貌控制导引》中的设计风格、对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和内部改造的项目予以奖励;对改造后用途为居民自主或者发展民宿、青年旅舍、咖啡店、旧书店、画廊、古玩店、传统工艺品商店、传统特色食品店及其它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业态予以奖励。以第一家享受以奖代补政策的同安封肉为例,老板在改造期间,除了停业三个月失去的机会成本外,外部装修、设计费、改造费基本由政府以奖金的方式全部予以补贴,而内部装修费用由政府奖励成本的一半。除了同安封肉店,赖厝埕扁食店、黄胜记店铺等均享受了政府的以奖代补,并且释放促进城市更新的触媒效应,催化其他危房建筑开展更新改造。

 

赖厝埕扁食店改造后整洁的外观与内部结构加固

(图片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


4.3公众参与下的城市更新

  公园广场的文化氛围尽管很多店铺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早味小吃,但以陈信茶店为例,更新之前店主经营海蛎面线糊,简易、鲜红的招牌与主体骑楼建筑风格冲突,缺乏艺术上的美观。改造之后,通过水刷石墙面,恢复骑楼的廊道,并且用海蛎壳铺设招牌,崭新又怀旧、复古的外观与骑楼本身质朴的颜色吸引了许多路人停留。



路口信记陈茶更新前后

(图片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


  2014年7月剧场公园开始改造,建成后成为旧城城市更新的催化剂,不断激活老城自我更新能力;公园周边出现不少自我更新的建筑(表1)。除了剧场公园是政府推动进行的改造外,吉治百货、荒岛图书馆、以乐剪纸、老城咖啡店等主要是社会各行业人士进入营平片区进行的投资;而同安封肉店、赖厝埕扁食店、信记陈茶店等是在原本居民开设的餐饮店基础上进行的更新。由此可见,老城不仅吸引了社会的关注,成功激活了市场要素,也让本地居民看到未来升值的空间,愿意去投资改造。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路径,是指在充分认识与解读城市更新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基础上,摒弃了激烈的“器官移植式”的大规模“外科手术”方法;从微观尺度切入,找到城市和人们最需要的场所或者最薄弱的地方率先开展更新活动,以此培育地区的活力及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增强居民对当地社区发展的信心。文化导向的“益生菌”的核心是基于在空间上延续城市的文脉与肌理,通过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接轨实现功能的翻转,逐渐消除地区现状功能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差距,培育良好外部环境激活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让公众成为城市更新的主体,逐步恢复城市原有的社会文化格局。


  鹭江旧城的有机更新不断发挥着城市触媒的效应。由于旧城区整体系统性的过时(包括建筑、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等方面的过时),鹭江不断走向衰败,活力持续下降。然而其悠久的历史、特色骑楼建筑群、浓郁的市井文化却对老厦门人具有重要地位。鹭江的发展并非缺少资源,只是缺乏撬动其与现代生活接轨、或者说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的契机——通过这种撬动实现旧城整体有效的运转。剧场公园的改造拉开了老城自我更新的序幕,让公众看到未来发展的信心,而文化的注入、转化成功将老城由过去的时间坐标拉回到当前的时间坐标,实现了建筑过时、功能过时、就业人员过时的翻转。政府提供的以奖代补政策奖励、策划的系列浓郁地域特色活动,激发了社会基层的活力,促使居民、商家有更高动力开展自我更新,实现危房改造、建筑加固、功能提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一点一点渗透到鹭江老城中,发挥着更多的示范与催化效应。实践表明,文化导向的“益生菌”城市更新路径有效的改善旧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为我国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阳建强,吴明伟. 现代城市更新[M]: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Wei Lang, Tingting Chen, Xun Li. A new styl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rural communities.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

[3]. Wayne Attoe,Donn Logan.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 台北创兴出版社,1994:

[4]. 金广君. 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 规划师,2006(10):22.

[5]. 吴良镛.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 方可. 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调查• 研究• 探索[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John Friedmann. Place and Place-Making in Cities: A Global Perspective[J].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 2010, 11(2):149-165.

[8]. 易晓峰. 从地产导向到文化导向——1980年代以来的英国城市更新方法[J]. 城市规划,2009(06):66-72.

[9]. 于立,张康生. 以文化为导向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J]. 国际城市规划,2007(04):17-20.

[10]. S. Miles, R. Paddison. Introduction: The rise and rise of culture-led urban regeneration. URBAN STUDIES,2005,42(5-6):833-839

[11]中山大学,华侨大学. 思明区鹭江街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M].2016.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城市化一周热点(4.23~4.29)

【研究】第三方组织参与社区规划的协作机制研究

【好文共享】大数据告诉你:哪个城市的酒店更好(豪)

【研究】是什么影响了居民外出休闲活动的时空差异?

【聚焦乡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之路

【研究】基于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导向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 ——— 以广州市为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