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生活是否如你所愿?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眼看2016年就要过去了。每到年底,总是各种盘点与总结的好时机。在今年出版的书籍中,有这样一本书或许少有人注意--西班牙漫画家帕科·罗卡的绘本《皱纹》。一位前银行管理层人士住进了养老院,普通人与迟暮之年的对抗开始,没有武器,充满哀伤。
书评君今天想在2016年的末尾,跟大家聊聊“衰老”这件事。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而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如此看来,我们早已经是个老龄化社会。在我们的人口构成中,漂泊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年轻人是一大独居群体,而年轻人漂泊在外的同时,意味着这些年轻人的父母,也在另一处独守空巢。
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使得社会化养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选择。可如今的年轻人又难以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父母的养老重任。我们的梦想与父母的安稳之间,似乎总存在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悖论与矛盾。你有没有与父母谈及“养老”问题?在强调孝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你愿意让父母生活在养老院吗?又或者,再追一步落到现实,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你会如何想象自己的老年生活?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你愿不愿意进养老院?
撰文、采写|孔雪(新京报记者)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无论是书、歌还是《陶姐》《飞越老人院》等电影都在以不同角度展现当代老年人生活的面貌和可能性。尽管宏观政策和话语环境都在直面养老,但大多数年轻人岁月正好,对养老院的围墙或老人的孤独,同情有余,共情很少;对于父母这一代的养老,又似大潮未到,不太去想。
可养老是个“狠”话题,我们终有一天会以各种形式遇上。所以这次,书评君与从事“老年服务管理”教育的教师李红武对话,尝试将养老这个话题、养老院的现实场景以及养老从业者与大家拉近。其实,随着对养老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你会发现镜头对准的并非只有那些已经老了或已身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还有你,还有每一个将会成为老人的人。我们老了之后的生活场景将会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代人关于养老的认知与理念如何进深。
在嘈杂的影音资讯中,不知多少正值中壮年的人会留心当下社会的养老现状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就在本月,又一个关于养老教育与服务的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等三所学校被授牌“北京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学院”,旨在向社会提供养老人才的培训服务。
《皱纹》
作者: (西班牙)帕科·罗卡
版本: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4月
从大众心理对老幼的关怀度而言,我们的社会更关注各方面如何从娃娃抓起,对老年人的关照则缺少从抽象的“敬老爱老”到人性化养老服务的落地实践。随着社会老龄化呈上升趋势,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这一群体中,将有很多人正在或将面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照护的情况。
与此同时,养老从业者呈现出巨大缺口。以北京为例,按养护比的要求计算,北京需要9万老年服务和护理人员,但现在全市不超过7000人。在机构养老之外,更符合中国传统理念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也提出了新需求,并将养老人才缺口推近10万人。
《皱纹 Arrugas (2011)》(电影)
导演: 伊格纳希奥·法雷拉斯
类型: 剧情 / 动画
上映日期: 2012-01-27(西班牙)
这10万人,目前主要通过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提供高职教育向社会输送。但长期以来,养老护理员被认为是“伺候人”的职业,学校招生较困难;毕业后,学生在工作中也常遭遇养老行业发展中的不稳定性、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落差。
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又会如何看待或是否能接受日益偏向社会化的养老?不妨设想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姥姥那辈人的答案。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的前提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尚在发展中,当老人不能自理、子女无法照护时,社会能提供的主要是机构化养老,而很多老年人对此持排斥心态。
因此,你或者你的父母是否愿意住进一家养老院,并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以下的对话或能为我们直面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路径。
“养老”误解与执念
别在垂垂暮年时还为儿女考虑
新京报:你曾带岳母、岳父看过一家北京养老院,本意是希望他们了解养老院是什么样,但老人有几天都没理你。
李红武:当时,我岳母的母亲摔了一跤,身体失能。岳母60多岁,包括岳母在内的几个子女--也是老人,轮着照顾,原来是半年一轮,后来是一个月一轮。大家都有一种感觉,怕老人“老”在自己这里,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态。老人在家的最后阶段,整个人蜷缩成一团,情形可怜。我当时想,把老人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会更好。但在家人看来,有这么多儿女,还要把老妈放到养老院,那是“不孝”。老人自己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我带他们去看养老院,初衷是想改变他们对于养老院的误解:养老院是特别低等的的地方,那里的老人很凄惨,也没有人管。这可能是很多人对于养老院的刻版印象,其实他们没有去过养老院。
《两个人的老后:真正的人生从变老才开始》
作者: [日] 平安寿子
译者:欧凯宁
版本: 时报出版 2012年3月
新京报:有人觉得养老是“家事”,大家认可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却容易忽略国家、社会赡养老年人也是当尽的责任,对社会化的养老反倒认同度不高。公众对公私生活界限的不分明,在这个问题上的反映值得玩味。
李红武:大众对于“养老”的理解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养老院是针对鳏寡孤独的社会福利机构。但随着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养儿防老的模式不足以应对现实需求。当家庭养老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走向社会化的养老,国家目前也在提倡社会化养老的模式。从专业照顾角度而言,传统中国家庭养老的概念,就是给老人一口吃的,给老人清理得干干净净,这就已经算是很“孝顺”了。但专业化的照顾和简单的清洁、饮食照料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老人,专业服务会包括定期翻身、扣背以及心理照顾。从商业角度来说,养老行业也是有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领域。近几年,不如往年景气的房地产也开始进军养老机构,万科、北控等都圈下一部分地投入养老行业。
《论老年论友谊 论责任》
作者: [古罗马] 西塞罗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03年12月
新京报:老人不想进养老院,除了我们对“家事”“孝顺”的固化界定和理解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李红武:一些北京的老人排斥养老院,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经济压力大。其实换个方式来想,很多本地老人在北京有房子,如果把它租出去,再加上养老金或是子女的支持,完全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老年生活场景。问题还是观念转变不过来,一是觉得有儿有女又去养老院,会被人笑,二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父母还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着想,比如要为子女多留一些钱。所以中国父母很伟大,已经到了这一地步,还在为儿女打算。但中国父母已经为子女付出够多了,真的不必要在垂垂暮年的时候还为儿女考虑。作为子女,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够活得潇洒一些。
观念的改变
要寄希望于我这一代“老人”
新京报:就你的个人经历和行业观察,改变老一辈人的观念是否可行?
李红武:对于老一辈人,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去适应他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我做这一行,更多地是增加了一个理解父母那代人思维的一个维度。我们只能培养“下一代”老人,寄希望于我这一代“老人”--当我这一代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人老了。比如我老了,肯定不靠孩子,找一个好的养老院反而会让生活便捷很多。某些专业服务,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成为老年人时,就会成为必要的追求,就像现在“银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潮流,下一代有经济储备的老人会自主做这样的选择。所以,“我们这一代老人”会像某种“阈限”,是一个模糊的、过渡的阶段。其实如何对待孩子和如何对待老人这两件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观念教育和改变上,孩子是一个人身上就可以看到改变,而老人是一代一代改变的。
《老龄化与老年人》
作者: 保罗・帕伊亚
版本: 商务印书馆 1999年8月
新京报:刚才的讨论更适于观念相对开放、养老行业的硬件、软件更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还在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覆盖的农村,撬动人们的传统观念会更艰难吧?
李红武:在农村,父母对于“孝顺”的理解主要是子女会供养,会给予定期的经济支持。改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有国家投入也在向农村倾斜这种宏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在都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很多村里的老人早已经改变了生活模式。比如广场舞,一般大家会觉得都市里的老年人才热衷。但我回到我们村,村里已经有了广场舞队。村委会的喇叭一响,四五十岁的妇女就会出去跳舞。当农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之后,的确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也有这样的空间让他们去改变生活模式。虽然观念的变化会慢一些,但这种生活模式的变化很快。
老年服务与管理
这是个“叫好不叫座”的专业
新京报:角度从养老的服务对象转到养老从业者,对“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个专业,大家还是很陌生。18、19岁刚进校的学生,自己正青年,父母正壮年,学生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进入这个专业的?毕业后的选择还是这个行业吗?
李红武:虽然社会老龄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知道的常识,但是养老相关的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却不高。学生还是不太愿意学这个专业。2010年,我所在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老年服务管理”专业第一年招生,我们缩小了班级的规模,从常规的40人缩到20人,但当年只招了19个。这个专业从来没有招满过,而且多数是调剂过来的。2015年招生更少,只招了15个人。毕业后,就我大体的观察,第一年大概进入养老院工作的有50%,后来逐年递减了。这是个“叫好不叫座”的专业。到今年,我们已经有4届学生毕业了。
新京报:大多数人一听到“养老”,会有一种矛盾心态:应该有人做,但自己不想做。
李红武:一些人理解“养老”就是“伺候人”,因为养老从业者面对的老年群体中大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我们去服侍,有时候要把屎把尿,琐碎而且脏。但生活照护这类辛苦活只是养老工作的一部分。养老行业里面也有很多增长点,比如中层、高层的管理人才非常紧缺。就北京来说,目前养老院的院长、执行院长主要是从从医疗队伍、酒店管理行业转型过来的,就老年人心理、生理的照料而言,的确存在管理人才来源方面的问题。所以有养老院会问我们,你们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来我们这里做院长。做院长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层次和积累上肯定底气不足。不过这也说明在这个行业,考虑供需情况,还是存在一个从基层到管理层的快速发展通道。
《我患有老年痴呆症》
作者: [荷] 斯黛拉·布拉姆
版本: 花城出版社 2012年8月
新京报:进入养老院后,这些专业的学生遇到的境遇如何?有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
李红武:确实有一些学生在这条路上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提是他们既要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也有“灵气”,包括快速吸纳知识、身体、心理照护能力,以及经营、营销能力。现在学生毕业以后的薪资水平在3500元,养老院这个行业是包吃住的,所以比起其他行业的毕业生会省去很大开支。
但当他们踌躇满志进入行业,发现理想和现实差异比较大。除了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国外养老院强调的以人为本在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传统环境下很难做到。养老行业投入大,前期会处在负债模式,需要耐心等待转机。很多企业老板没有耐心。我们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就遇到过企业老总第二年撤资,一线职工被迫离职的情况。这种事在一届一届的学生中影响很大。这个行业现在没有规矩,很随性,老板说了算。
在具体实践层面,老年人还有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种“鄙视”的心理,觉得这些年轻人就是“伺候人”的角色,会颐指气使;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我到了这个机构,如果我对你不好,你会不会在各个方面苛待我?这种心理很普遍。
有围墙的养老院
养老机构尚以管理和免责为本
新京报:我们理想化的养老是相对自由、完善的老年公寓,老年人住在这里享受专业护理服务,但有比较大的自主权。但从《飞越老人院》这类电影中传达出的现实情况,是严格的管理制度。
李红武: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养老院是有围墙的,有严格的准出入的制度,需要家属的同意。因为老人出去之后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养老机构是站在机构管理方便和免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达不到国外的以人为本。比如为了避免老人在休息的时候出现危险,国内养老院的门上都有窗户。在国外,这是侵犯隐私;在国内,这是方便观察。当然国内也有自己的考虑,是为了不打扰老人睡眠就能观察到他们的状态。再比如,因为有些老人空间认知退化,一些养老院会把老人绑在椅子上。其他老人看到心里特别难受:我会不会有一天也被绑在这里?
在管理细节方面我们的确需要提升。把老人固定在座椅上,用安全带那样的工具就要比寒酸的绳子好很多;或者绑好之后,再给老人盖一个毯子。细节反映的是人员素养,很多从业者不会考虑老人是否体面、舒适,不会考虑老人尊严和社会影响,而这些就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
《全球老年住宅》
作者: (德)艾克哈德·费德森等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1年11月
新京报:这也和整个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关吗?在权责分配还没有达到精细化和共识的情况下,养老院难免会因精神紧张,抓紧管理。
李红武: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全部怪养老院,背后有深层原因。比如把老人绑在椅子上,外人看了会觉得虐待老人,可目前国内养老院平均一个工作人员要照顾三位老人,当他没办法时刻照看,就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再比如,门上开窗户这事,老人糊上窗口,可以和院方签针对性的免责协议,但中国很多老人的心态是:我糊上但不签,如果我出事,你还是要负责。
这种免责协议需要社会对这一行业达到比较高的认知,而我们现在还做不到。目前的情况是,院方和家属都在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如若换位思考,老人在家里也会磕到碰到,但家属认为老人到了养老院,所有的事情都要养老院负责。所以现在养老机构特别小心,因为小磕小碰在机构中容易被放大;如果一个老人出事,整个机构就会处于无限的官司、赔偿之中。其实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的时候,需要双方理解和退让一步。
对话结束时,李红武说由于这几年的招生形势不好,他所在的专业很有可能被撤掉。在主流文化中,“敬老”一直被强调的,但很多年轻人觉得“老年”离自己很远。主流教育疏忽了要告诉每一个人:你会老去,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如何老去。当人们对名校、本科的追逐完全盖过了我们对高职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们不妨停下来自问一句,父母老了,当你老了,当我老了,你和这个社会能给自己什么样的老年生活?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雪;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青春版《红楼梦》| 美国大选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你的名字。》| 疯狂学而思 | 作家的脸 | 语文教育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 黄永玉 | 高房价 | 追风筝的人 | 胡适 | 钱理群 | 南锣鼓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 洗稿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国学 | 民国试卷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点击图片
购买《大家文丛》
(汤一介、乐黛云、文洁若、叶廷芳、柳鸣九)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