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咪蒙洗稿了吗?当抄袭泛滥成灾

2016-08-19 张畅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碰到这篇文章,书评君写按语都自觉尴尬了起来。 现在语言概念界限分离得这么清晰,说不定敲一段按语都可能会落得个“洗稿”之嫌。如今在“抄袭”这一理念都被审美厌倦了之后,“洗稿”通过凤凰新闻主笔王路以“老司机带带你”的姿态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如果按照粗暴得不能再粗暴的理解,“洗稿”大概可视为一种不露声色的高配版“抄袭”。 将三位当事人都纳入到这场纠纷之中。按照发文时间顺序,书评君发现了一个隔空喊话的局面:《口红很贵吗?你为什么不能自己买?》(bamboo,8月8日)-《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咪蒙,8月15日)-《为什么我说咪蒙老师抄袭了我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bamboo,8月16日)-《咪蒙洗稿了吗?》(王路,8月17日)。 再投放一组数据:2015年底,微信公众号的总数已突破1000万,并且以每天1.5万的速度疯长。如此庞大的数目,意味着很可能存在着一个简单的现象:每当新闻热点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会绞尽脑汁,穷尽思路的可能性追上这个热点新闻。当“可能性是无限的”这个幻觉消失之后,要面对的就是一个这样的局面:在这么大样本的框架下,可能性是有限的,也是可以被穷尽的。 多的话不必说了,相信书评君。看完这篇文章,你心中的直觉会更加清晰。


撰文:(新京报记者)张畅


 

8月17日早,一向以文风犀利著称的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在豆瓣上发布了日记《咪蒙洗稿了吗?》,在网上引发热议。文章中,作者以“更年司机”自称,教“新手司机”bamboo,如何用对比的方式,发现端倪,考证“老司机”咪蒙是否抄袭了她的文章。

 

这件事起源于bamboo 8月16日上午在豆瓣的一篇日记《为什么我说咪蒙老师抄袭了我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8月8日,bamboo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口红很贵吗?你为什么不能自己买?》。时隔一周之后,咪蒙在她的公号上发布了一篇《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发现了两篇文章在语言、结构、思路上的重合之处,bamboo才愤而撰文,说自己被抄袭。

 

大号被举报抄袭并非首例。之前闹得轰轰烈烈的meiya抄袭事件至今余波未平。今年3月,豆瓣作者treasure撰文举报豆瓣大号meiya的文章《女性出轨比男性更加不可饶恕?》抄袭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中国影视剧只允许男人出轨后回归家庭》。迫于舆论压力,meiya在举报发生3周之后发表道歉声明。之后,豆瓣作者mumudancing又举报meiya的另一篇疑似品牌付费的营销文章《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才是上上之选》抄袭自己的《没有青衣的中国电视剧》,并指出作者很有可能从中获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泛滥,抄袭洗稿之风愈演愈烈,大到坐拥几十万粉丝的大号,小到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从有头有脸的媒体机构,到蔚然兴起的创业型公司,都加入到这场“洗不清”的争斗当中,来势虽凶猛,最后却往往不了了之。抄袭的依然抄袭,委屈的还是委屈,道理并非愈辩愈明,最后围观的群众反而不明所以:不是说是内容的黄金时代吗?这究竟是怎么了?


1

什么是洗稿?

 

洗稿,从“洗钱”(money laundering)一词衍生而来,是新闻传媒行业内部的专用词汇。简单说就是一些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通过一系列手段,将稿子“洗白”,使之看不出真实的内容来源,争取新闻上线的时间,逃避著作权。

 

尽管这个词乍听起来很新鲜,但在日益繁荣的网络阅读时代,却是新闻媒体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缺乏供稿源的媒体机构,为了省时省力,争抢新闻上线时间,其手下的员工会先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将稿件转载至论坛,再从论坛转载至新闻频道,出处标明为“某某论坛”;或者直接照搬过来,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出处注明为“某某网站”。这样一来,原媒体维权的难度系数就会翻倍。洗稿的媒体,不仅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内容源,还能省去大量的人力成本,甚至在行业内部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把别人原创的稿件,经过个人的处理、整合、修改之后,重新示人,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是剽窃和抄袭。但由于新闻内容生产规模的庞大,内容需求量大,网络监管不可避免会有漏洞,加上著作权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洗稿”这种行为是否侵权,以洗稿见长的转载网站往往能逃脱责任。

 

经常有一个栏目,反侵权通告(欢迎点击图片查看)

 

加上一些从业人员深谙此道,知道如何打擦边球,会在转载时改写修辞,调整语序,进行适当的删减。有经验的编辑甚至会快速提取另一篇文章的架构,然后塞进新的内容,新瓶装旧酒。或者干脆直接翻译国外网站上的文章,却不标明出处,按照原创登载。通过这些手段生产出的稿件,连用于学术领域的查重软件都难以查出,如果不是原作者碰巧遇见,加以申诉,其洗稿的事实可能永不见天日。

 

2014年1月15日,财新传媒通过其官网发布反侵权公告,称“旗下财新网编发记者王和岩采写的关于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贪腐系列特稿,包括《总后副部长谷俊山被查已有两年》《谷俊山崛起之路》《谷俊山的河南将军府》等在1月14日发表后,立即遭到数十家媒体未授权转载,且绝大部分媒体在转载时篡改来源,以掩饰侵犯财新传媒知识产权的事实”。侵权公告一经发出,支持的呼声和质疑声都纷纷而起。支持者认为,应该尊重原创,维护内容生产领域的生态健康。而批评者则认为,侵权公告本身就是炒作,恰恰是媒体的竞相转载和转发,才让一些内容火起来,得到了更多关注。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与之配套的《实施条例》解释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名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转载未注明作品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话虽如此,但对于大部分没有单独采编权的网络媒体而言,为原作者开转载稿费本来就费时费力,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而新闻本身的时效性又不等人,情急之下只能靠洗稿逃过一劫。事实上,转载传统媒体上刊载过的新闻、通过洗白的方式发布消息,依然在行业内部被默许,甚至形成了一条难以攻破的隐秘链条,有着一整套流程来推动实施。


原本只是新闻行业的内部公开的秘密,当它终于随着微信公众号、各类自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进入了文学创作领域,珍视自己文字的作者自然愤愤不平,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反击。但反击的最终结果如何,不乏先例,不说也能明白。

 

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之间站在了灰色地带,在灰色地带,要求公平和正义本身就是一件吊诡的事。


2

原创作者的血泪史

 

常年在网上写文的作者都知道,自己的文章动不动就被某某公号转载是件太正常的事。转载标注来源、姓名,并保留原题目的,都是良心之举。给转载费的,几乎不可能。大部分的转载,不仅不标注原作者姓名和出处,甚至还改头换面,连作者的名字都会被偷梁换柱。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发表洗过的稿件,还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去年7月,头条签约作者,在豆瓣上拥有5万粉丝的李小丢怒了。月初,她在豆瓣和微信号上首发的原创文章《婚姻不是改写命运的唯一途径:当我足够好,才会离开你》在短短两周之内,被七家微信大号未注名转发,不仅文章雷同,而且连标题和前言推荐都一模一样。为了摸清情况,李小丢在各大公众号的后台留言,要求“在十二小时之内回复此事,否则只好举报和走法律程序”。二十四小时过去,没有一家公众号回复或删除推送。李小丢的读者们也发现了这些公号的抄袭行为,在微信后台进行举报,结果却显示“目前提交的资料无法证明此抄袭行为成立”,举报一概没有通过。

 

2012年,李小丢被人民日报出版社营销经理郭玥抄袭

图为李小丢公布的豆邮聊天记录

 

事实证明,这篇文章是由今日头条组织互推时,提供给媒体的,今日头条提供文案时没有署名,后续几家媒体在转载时或是没有在意,或是在网上查不到出处,迫于时间,就直接发布了。

 

当然,李小丢的案例在众多被抄袭却申诉无果的原创作者中,只是巍峨冰山的一粒冰晶。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对抄袭者进行有效的约束,大量的内容网站都顶着“原创”的名头,日复一日向社会大众输出剽窃而来的文章和信息。

 

原创作者们的遭遇更是千奇百怪。有的未经邀请就莫名其妙“入驻”了某专栏,有的作者的文章被平台抓取之后没有得到通知就公之于众。更有甚者,竟然拿作者的名义建了公众号,不仅擅自盗用内容,而且在原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作者的名义筛选和回复留言,胡乱打起了广告,通过“赞赏”功能获利。

 

自动抓取原创内容并无出处转载,看似是帮小作者宣传了他们的内容,实际则无异于流氓行径。可怕的是,这种流氓行径,无论多少原创作者如何伸冤,最后都会不了了之。一些公众号因此被封了号,一些抄袭的文章被撤下,抄袭者失去了一部分读者的信任,除此之外,整个内容产业的巨大车轮依然在前进,洗稿的洗稿,抄袭的抄袭,只是换了人,换了地点,换了方式。

 

所谓的内容黄金时代,并不是说高品质的内容真的能受到特殊的礼遇,而是内容的生产者,从原先有限的几个机构或个人,到普罗大众,打破发声的壁垒,让每个人都有发布内容的权利。权利是有了,人们却还没有学会如何为自己的言论负责,鱼龙混杂的现状于是愈演愈烈。

 

“蹭热点”的极致表达

 

单就微信公众号而言,这一趋势就格外明显。2015年底,微信公众号的总数已突破1000万,并且以每天1.5万的速度疯长。其中个人的公众号占据了大半江山。平台原本是抱着“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开通原创、赞赏、评论等功能,大力扶持优质的内容生产者。结果,看到利益的人们蜂拥而至,通过一系列手段赢得关注,比如标题党的盛行、图文内容的无下限、发布虚假信息吸引眼球、为了抢占时机四处剽窃等,使得微信公众号整体的运营乱象丛生。

 

有趣的事远不止于此。有的原创作者表示,通过机器识别的原创,无论是在头条还是在微信公众号,都已经成为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先于剽窃者抢夺原创,作者需要第一时间在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文章等平台发布自己的文章。如果晚了一步,文章就是别人的了。


3

为什么洗稿泛滥成灾?

 

根据《2015年微信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

 

“2015年,微信共处理涉知识产权案件1.3万件,其中,原创声明功能保护了515万次原创申请,品牌维权平台处理了7千多例涉嫌售假举报。微信维权中心平均每天要处理35.6件涉知产案件,原创声明功能平均每天保护1.41万次原创申请。”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原创保护机制采用的是类似于论文查重的技术,虽然原创保护本身已经是一大进步,但仍然无法避免洗稿的发生。

 

微信公众平台登录页面

 

其次,版权意识模糊的互联网时代,处理侵权行为的依照只是《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没有明确的赔偿标准,只是要求删除文章或赔礼道歉。如何断定侵权,又如何权衡其轻重,就成了一件无比尴尬的事。如果情节不严重,原作者多半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官司是需要人力物力成本的,写作者宁愿选择说服自己:源源不断的灵感是无法剽窃的。

 

现实远非那么简单。在需求量极大的内容产业,平台已经足够多,缺的是真正吸引人的内容。有了好的内容,才能迅速传播、圈粉、获得10万+的阅读量,继而满足广告主的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引爆”的内容来源一般有三种:爆炸性娱乐新闻的评论分析(比如原本婚姻幸福美满的明星被爆出轨或离婚)、直指都市人心理问题或生存状况的营销文案(比如送机票,帮你逃离北上广)、解决生活难题的心灵鸡汤或拆穿真相的心灵耳光(比如咪蒙、六神磊磊、和菜头等)。从文体上看,以上三种能形成的观点看似庞杂繁多,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那么几种:男人/女人、婚姻/家庭、压力/孤独、梦想/现实。

 

此时此刻应当有插图

 

在人们疲于奔命的当下,能够引发共鸣的话题无非就是上述几种。这类文章的观点看似花哨实则简单、易于理解、极易复制。电子阅读时代,对于那群只有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才有阅读欲望的人们,文章再也不需要像从前那样,讲究气韵、灵性、风骨或和作者本人的神采贯通,更加不需要观点深邃、哲思,以及发人深思的节奏和结构。而这些,才恰恰是一篇文章难以抄袭的核心成分。

 

读者的耐心越来越少,性子越来越急,不在一个手机屏幕的长度告诉我你在说什么,我还不如去逛逛网店,聊聊闲天,为什么要读你的文章?你的观点不够新,不够爆,我为什么要看你长篇大论?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中,本雅明就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进行了开拓性的讨论。当工业革命的到来,手工复制品逐渐代替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品,艺术就从圣坛上被拖到人群之间了。于是,传统艺术最根本的审美特性——光韵(Aura)——作为艺术作品的原真性、膜拜价值和距离感就被打破甚至摧毁。艺术品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艺术逐渐丧失了人的膜拜,重复和雷同也不再令人感到不齿,人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大幅度降低。艺术最终走向大众,看似其乐融融,实际碾碎了艺术之为艺术的最为本质的东西。



《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类似的道理,当文章再也不需要通过其精美、缜密、优雅、浑然天成受人关注,作者不再需要靠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来获取写作经验,对于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和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从原先的为社会和历史提供思路、直视人类的生存困境,降低为10万+的点击量和高昂的广告费。

 

我们都学聪明了,写作变成了只要有键盘、有手就能做的事,谁还在乎所谓的独特性和价值观呢?

 

最终,当抄袭和洗稿最终都变成了营销手段,鸡汤、标题党和咆哮体写手们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不是这些易于复制的文字吸引了读者,而是饥不择食的读者们养活了这些写手。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并非事事与我无关,每个人都为骆驼的倒下,分摊一根稻草。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采写:张畅;编辑:一一。未经授权其它公众号、平台皆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加缪 | 巴西 | 抑郁症 | 阿城 | 朋友圈 | 汤显祖 | 葛优躺 | 安妮宝贝 | 心灵鸡汤 | 赵薇 |  | 帕慕克 | 龙榆生 | 逃离北上广 | 精英教育 | 未来图书馆 | 一流大学 | 冰与火之歌 | 奥兹狗肉节 | 奥威尔 | 文艺青年 | 黄永玉 | 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有故事 | 网络直播 | 高考 | 国学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  史铁生 | 《斯通纳性解放 | 《我的奋斗》| 钱穆 | 孔飞力 | 剩女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钱理群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凉山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