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波伏娃之后,既美又聪明的女人是怎么当哲学家的?

2017-01-09 李佳钰 新京报书评周刊

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今天,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波伏娃的生日。109年前的今天,她出生于法国巴黎,从巴黎高师哲学系毕业之后,她便走上了一条与哲学相伴终生的道路。


波伏娃当然是女权主义开山鼻祖级的人物。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能够数的出来的女性哲学家仍然寥寥无几,关于哲学与女性的争论也曾经来了一波又一波。但总有人突破藩篱,成为惹人注目、与众不同的存在。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美国哲学家玛莎•纳斯鲍姆的生活与哲学成长之路。这条道路,与女性成长、学术志业、哲学思辨都紧密相关。



撰文|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


照片中的玛莎•纳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看上去远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中长的金色卷发,未过肩,搭配颈上金色的粗项链。要知道,今年纳斯鲍姆就要70岁了。可年龄丝毫抵挡不住她的美——苗条高挑的身材、健康的小麦肤色、款式简明却合身的裙子、淡雅精致又得体的妆容——《纽约客》专职作家瑞秋•艾维芙(Rachel Aviv)形容她“美得紧致且硬朗,言谈举止像个女王”。


“女王”纳斯鲍姆其实还是在意她在这个年龄是否仍然散发魅力,她告诉艾维芙,“在我这个年龄,我不得不非常当心自己的形象,随时有可能被认为不够迷人。”为此她曾经请医生在她的额头上注射肉毒杆菌,并且垫高了她的鼻子。或许因为这样,她的五官线条看上去似乎更硬朗了。



玛莎•纳斯鲍姆


仍然足够迷人的纳斯鲍姆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90分钟的跑步或者其它锻炼,之后她会练习演唱歌剧。她年轻时真的当过一阵职业演员,只是后来觉得学术道路更适合她。她爱好表演和歌唱,她甚至在艾维芙面前毫不掩饰地称赞“自己的声音从来没像现在这样美好过”。


这就是纳斯鲍姆,从不惮于展现自己的美,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她另一个更为光鲜也更为重要的身份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她曾任美国哲学协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女性地位委员会和公共哲学委员会的主席。1999年至2000年,她是美国哲学协会三大主席之一,并在中部分会场发表主席演说。她被全世界56所大学或学院授予荣誉学位,已经出版的24本著作涉及古典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学、女性主义等众多领域。


2012年,纳斯鲍姆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the 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in the SocialSciences),被称为“当代哲学界最具创新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2014年,她受邀任牛津大学约翰•洛克讲座主讲,这在哲学界是极高的荣誉。2016年,她荣获素有“日本诺贝尔奖”的京都赏(Kyoto Prize)艺术与哲学类奖项,尤其肯定“她发展了一套提倡可行性能力方法的新的正义理论。”


“从来没像现在这样美好过”,纳斯鲍姆仍然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坚持锻炼,享受歌唱。2014年,她曾在接受一次访问时被问到“如果你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一句话建议,那会是什么?”“努力工作,爱朋友,每天练习唱歌,每天锻炼,然后享受生活。”


她确实是这么做的,她是当之无愧的女王。

 

灵魂的船长


艾维芙2016年7月为纳斯鲍姆写了篇人物特稿,登载在《纽约客》上,标题叫“她灵魂的船长”(Captainof Her Soul)。它出自于纳斯鲍姆父亲最常爱给她念的一首诗,威廉•埃内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的《不可征服》(Invictus),“我未曾畏缩退后或放声大哭,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击之下,我头破血流,却从未屈服⋯⋯我是我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船长”。


纳斯鲍姆1947年出生在纽约,不久后全家就搬到费城。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纳斯鲍姆曾在2006年9月接受加州伯克利大学哈里•克莱斯勒(Harry Kreisler)历史系列访谈时毫不吝啬对自己父亲的亲近和认同,“我的父亲是一个特别坚定的,而且工作非常努力的人,他从最先开始很穷一直做到最后成为一间大法律公司的合伙人。他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他热爱工作,而且他认为你应该把你所拥有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他教会我永不气馁,并且总是要从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寻求有尊严的生活》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译者: 田雷

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年6月


纳斯鲍姆的妹妹盖尔•布什(Gail Busch)把纳斯鲍姆和父亲比作“同一枚豆荚中的两颗豆子”,布什告诉艾维芙,“我知道他把她视为自己的镜像,于他而言这可能非常完美。”


相较之下,纳斯鲍姆对母亲的印象好像并不及父亲那么正面。母亲在她看来一直都不怎么快乐,并且长期酗酒,经常醉得不省人事。母亲原本有一份室内设计的工作,可后来被迫放弃了,这也让纳斯鲍姆认识到“那些被迫放弃事业的女人都过得并不快乐”。


母亲的不快乐或许让纳斯鲍姆对自己的学习和事业有着特别的执着和投入。1969年,22岁的纳斯鲍姆完成了她在纽约大学戏剧和古典学的学习,拿到学士学位,并考入哈佛大学古典学系。六年后,纳斯鲍姆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当讲师,教授哲学和古典学。



玛莎•纳斯鲍姆


纳斯鲍姆在哈佛大学呆了十四年,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虽然她在这段时间里结识了日后对她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但曾被她在古典学系的导师G. E. L. 欧文(G. E. L. Owen)性骚扰以及1983年终身教职申请被拒绝这两段重要的经历也让她同年就离开那里。


1984年到1995年,纳斯鲍姆一直在布朗大学古典学和比较文学系。期间,她从1986年至1993年在赫尔辛基世界发展经济研究院担任研究顾问,在那里她遇见了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1988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受到森的影响,她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存状况,她去了印度,并自学了很多有关印度的知识,她用一种哲学的方式发展了森的可行性能力方法,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正义理论,这也是日后她最为人称道的理论贡献。


1995年,纳斯鲍姆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她现在是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法学院、神学院合聘的恩斯特•弗罗因德法学与伦理学杰出贡献教授(Ernst Freund Distinguished ServiceProfessor of Law and Ethics),并同时受聘于古典学系、神学院、政治科学系,也是南亚研究的委员会成员,人权项目的董事会成员。


2008年,哈佛大学曾回聘她再去母校担任终身教职,但她拒绝了。迟到的正义总会到来,但纳斯鲍姆同父亲一样,“他们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上”。

 

情感的哲学家


或许因为纳斯鲍姆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闪亮又坚硬的宝石,她对那些未能熠熠发光的人群有着格外的关注。“我所呼吁的是这样一种公民社会,其中所有人都承认自己脆弱并且需要别人。”


纳斯鲍姆的早期著作《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和伦理》(TheFragility of Goodness: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Philosophy,1986)就关注脆弱,赞美脆弱,“人的卓越之美最特别的部分在于它的脆弱性。植物的柔韧不同于宝石的坚硬。”


《善的脆弱性》也是纳斯鲍姆的成名作,她在开篇借品达的诗把人的卓越比作葡萄藤的成长:人追求卓越成长为一个好人、过上一种繁盛生活的过程就好像葡萄藤“得到了绿色雨露的滋养,在聪慧而公正的人当中,茁壮成长,直达那清澈的蓝天”。纳斯鲍姆关心的问题是:就像葡萄藤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阳光、雨露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一个好人(being a goodperson)在过一种繁盛的人类生活(live a flourishing human life)、一种尤其包括道德活动的生活(a life prominently including virtuousactivity)的过程中会不会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运气。



《善的脆弱性》

作者: 玛莎·纳斯鲍姆 

译者: 徐向东 / 陆萌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07年9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纳斯鲍姆把我们拉回到了古希腊时期,从戏剧和哲学作品中寻找启迪:古希腊悲剧在伦理生活中明显留有运气的的痕迹,而柏拉图会坚持理性的力量足以摆脱运气的左右,亚里士多德又在某种程度回到了古希腊诗人的直觉上来。纳斯鲍姆通过展现悲剧诗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点,澄清情感在认知上的作用,“悲剧诗人持有这样一个信念:有力的情感(主要包括怜悯和恐惧)就是关于好的人类生活的洞见的源泉。而且,这个信念也在他们对文学体裁的选择中展现出来。柏拉图否认这一点,并发展了一种伦理理解的观点,即尽量从感觉和情感的干扰性影响中将理智分离出来。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至少回到了悲剧诗人的某些洞见上,而这些洞见则关系到两个事实:第一,灾难很容易摧毁人类繁荣;第二,情感告诉我们这种不幸的意义所具有的重要性。”



玛莎•纳斯鲍姆


“你可以看到,在我的政治哲学以及关于情感的作品中,有许多洞见是我从古希腊、古罗马那些思想家那里得来的。我认为斯多亚派对情感的解释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情感理论,我从中受益良多。我同时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派提出了许多政治哲学方面有价值的见解,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获得灵感。”纳斯鲍姆在2010年接受中山大学谭安奎访谈时也讲到情感一直是她关注的问题,因为情感对于人类生活太重要,“哲学,尤其是一种好的道德或政治哲学需要说明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情感无论是作为动机的社会来源还是作为生活的丰富性与人性化之源都无疑极其重要。因此一个人如果要思考一种繁荣完满的生活,而一种生活如果有各种各样有价值的行为,却没有什么爱或其他的情感,那不会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


看看纳斯鲍姆之后发表著作所关注的议题,就能发现她在探寻情感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她关注痛苦、同情和爱——《诗性正义》(Poetic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1995);关注厌恶和羞耻——《躲避人性:厌恶、羞耻和法律》(Hiding From Humanity: Disgust, Shame, andthe Law ,2004);关注爱和正义——《政治情感》(PoliticalEmotions: 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 ,2013);关注愤怒和宽恕——《愤怒与宽恕:怨恨、慷慨、正义》(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Generosity, Justice ,2016)。


纳斯鲍姆延续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如何才能过上一种繁盛的完满的生活的追问。没有什么好隐藏的,勇敢地袒露自己,直面人本身的脆弱,接受它的不完整,拥抱那些丰富的情感,无论它们是什么,痛苦、愤怒、羞愧、厌恶……,不要拒绝它们。“不要轻视你的内在世界”,这是纳斯鲍姆在给下一代年轻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我们的情感生活反映了我们的不完整:一个没有任何需求的生物并不会有理由去害怕,去痛苦,去希望,去愤怒。”她的第二条建议是,“去读很多故事,听很多音乐,然后去思考你读到的那些故事对你自己和你爱的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佳钰 (新京报记者);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青春版《红楼梦》美国大选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你的名字。》疯狂学而思 | 作家的脸 | 语文教育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追风筝的人 | 胡适 | 钱理群 | 南锣鼓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 洗稿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国学 | 民国试卷 | 弟子规 | 小王子



如果你爱文学、爱艺术、爱科学,

就请快到书评君的碗里来。

入口可点击图片或左下角“阅读原文”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