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字如面,见信如唔,这些书信总是让我们怦然心动

2017-01-21 新京报书评周刊

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最近,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综艺节目安安静静地“红”了。就像英国的Letters Live,这档节目的模式非常简单——请明星演员在现场读信。中国版读的信从秦军将士写给家中大哥,到蔡琴写给已经逝去的杨德昌,再到黄永玉与曹禺的书信往还……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们的精彩演绎让这些信件以鲜活的听觉形态拨动了观众们的心弦,这种感觉对于身处即时通讯时代的我们,已经遥远得相当陌生,但又因陌生而更受触动。



王耀庆和张国立在《见字如面》


“朗读”的好处,是它用声音和语调,让一封信恢复了原有的“慢”。但“读信”的“读”,还可以是是“阅读”,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哪怕是同一位作者,读信也和读其他作品不太一样,一个人的心性与见地、感情与追求,往往在信件中袒露得更彻底、更亲切。

 

今天呢,书评君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从古至今的动人的信。



致家人

字里行间,都是关切与希冀


家书可算是“古已有之”的中国传统,像《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都是多年来印行不断的畅销书。这些身居高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在公开场合的言行让人不免存疑,但作为一家之长,以父亲、兄长的身份出现在信件中,却一定存不下许多虚伪。他们看重什么,对子女之教育做了什么,都真真切切地在家书之中。而从另一个角度,这些家书乃是中国“家教”之典范。



01

《梁启超家书 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

编者: 汤志钧 汤仁泽

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这本书包括“梁启超家书”及近年公布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的函札部分,是梁启超先生写给夫人李蕙仙、弟弟梁启勋等人,更多的是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合集。这些家书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梁启超对儿女们的教育与未来极为尽心。梁思成留美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开开眼界”,并替他们筹措经费,规划行程。他还担心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因此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致思成书

 

汝母归后说情形,吾意以迟一年出洋为要,志摩亦如此说,昨得君劢书,亦力以为言,盖身体未完全复原,旅行恐出毛病,为一时欲速之念所中,而殆终身之戚,甚不可也。

 

人生之旅途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吾星期日或当入京一行,届时来视汝。

 

七月二十六日


致思成书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




02

《共悟人间》

作者: 刘再复,刘剑梅

版本: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这本书是一对“学者父女”——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的书信交流,他们的信中除了问候、生活与家常,更多的是两人的深沉思考与哲思涌流。这对父女的形象和关系与传统大不相同,两人虽在许多习惯、看法上差异明显,但他们的交流没有避讳和顾忌,没有功利和世俗之见,尤为重要的是,父与女之间的交流是对等的,父亲并没有行使他的“话语权力”。从这一点来说,这些信甚至比《傅雷家书》都更为动人。


爸爸:


……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一位极其特殊的父亲,你不仅给予了我普通父亲能够给予的爱,而且你是我心灵上的朋友。


中国传统的父亲总是过于冷峻,不管自己内心有多孱弱,还是要树起一个权威的形象,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让自己的子孙走正道、求功名、尽孝职。你不是这样的父亲。……你从不让我感到那种虚假的令人生畏的威严,而是让我们互相从心灵上沟通,在这两代人的心灵和思想沟通中影响着我,塑造着我。与下一代人心灵相通的慈爱才是坚实的慈爱。


……


小梅:


读了你在父亲节里所写的信,非常高兴。你是在中国和美国的新文化中生长的,但仍然能对父亲保持真挚的敬意和爱意,这也不容易。


……我还很高兴地知道你已从文学研究中感受到自己多了一个迷人的世界。这种感觉是绝对准确的。文学确实是一个丰富迷人的心世界,这是任何物世界所不能比拟的无比精彩的世界,但只有不怕艰苦而进入它内核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大美大丽。……我们有幸以此为职业,自然应当珍惜。职业中的艰辛和各种磨难,自然不应有太多抱怨。你能理解我的“逼迫”与唠叨,把这些唠叨视为父爱的形式,真使我高兴。





致爱人

文字诉说着我所有的爱


说信件,就不能不说情书。自从“恋爱自由”、“爱情至上”的风尚在中国扎下了新根,热情洋溢、缠绵悱恻的情书就成了不可忽视的存在;在电话、手机进入日常生活以前,情书更是谈情说爱过程中的必需品。我们熟悉的,比如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写下的情书,比如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比如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哪一封不动人呢。


03

《朱生豪情书全集》

作者:朱生豪 宋清如

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年2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朱生豪的译本至今依然是阅读莎士比亚剧作的首选,而这位著名翻译家的另一著名作品,就是他写给爱人宋清如的500余封情信,这些情信堪称是情书中的绝品,深情中透着俏皮,肉麻又总不失文雅。


阿姐:


不许你再叫我朱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上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你的来信如同续命汤一样,今天我算是活转过来了,但明天我又要死去四分之一,后天又将成为半死半活的状态,再后来死去四分之三,再后天死去八分之七……等等,直至你再来信,如果你一直不来信,我也不会完全死完,第六天死去十六分之十五,第七天死去三十二分之三十一,第八天死去六十四分之六十三,如是等等,我的算学好不好?


……



……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上最重要的人。


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你如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这是一个很古怪的说法,不是?)

一切不要惶恐,都有魔鬼作主。


我真的非常想要看看你,怎么办?你一定要非常爱你自己,不要让她消瘦,否则我不依,我相信你是个乖。


Lucifer


只是情书之外的真实并非足够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朱生豪和宋清如的恋情持续了十年,其间经历了漫长的离别,直到1942年5月1日,这对情侣终于在上海成婚,婚后的朱生豪继续投入地翻译莎翁作品,身体状况却逐渐恶化,1944年12月,年仅32岁的朱生豪因劳累过度患肺病去世,离开了宋清如和他们年仅1岁的儿子。


朱生豪与宋清如



04

《纯爱:冯亦代黄宗英情书》

作者:冯亦代 黄宗英

编者:李辉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05年6月


年青时的爱语不管多肉麻,人们总能以包容和歆羡视之,但若情书的两端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呢?怕难免就有人会说“为老不尊”。而知名学者、翻译家冯亦代与演员黄宗英的这本情书结集《纯爱》,就尽是这般的“为老不尊”。两位老人走近之时,都已走过各自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失去了生命中的伴侣,当他们在1993年结为伉俪,冯亦代已是80高龄,黄宗英也已年近70。


小妹亲爱的:


想你,想你,想你……清晨,我四点半不到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似乎我听到你在轻声叫我,于是我就想你。现在我才感到当巨大的幸福来临时,一个老年人真是无法表达的。昨天我刚把一篇给《读书》的文章写完,报纸就来了,还有你的信,不知怎的,我的心竟会怦然颤动起来。于是我急急地把信打开。我真想大叫一声,大笑一场,或者大哭一场,因为喜极也可以悲的,我不相信我的眼睛,幸福之感突然来临,我怎能不大叫大喊,大笑大跳呢?可是我只能坐在转椅上,看着你上封信寄给我的照片。


……


小妹,你觉得我是多么地想你的吗?两地相思是好事,因为这思念是十分真诚的。


吻你,亲你,拥抱你,for ever。

  

二哥

1993年5月1日晨


二哥老师:

 

二哥,你老是怕我变,我老是怕你病。我甚至想,如果我真的“不止亲一亲”,你的血压就“倍儿”地升高,升高,我吓煞哉。你现在持续烈焰般地为我燃烧,我也提心吊胆。咱们平静些好不好?首先你定心,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小妹是你的定了。我只依然还是赵丹夫人而已,你是大洋,你有博大的胸怀,摆脱旧传统观念,此外,没人会抢走你的小妹。所以我要求你我降温,像老夫老妻那样平和地相处,让我们的相爱使你益寿延年,使你创造一生事业上的高潮,使你享受从未有过的宁静的温馨的幸福。


你的小妹

1993年5月7日


晚年的黄宗英与冯亦代




致学生

亦师亦友,砥砺前行



05

《老乡:对中国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一线调查》

作者:吕延涛

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殷海光与学生林毓生亦师亦友的关系,是他们书信往还的动人之处之一。这本被选为2016新京报年度再版类好书的书信集,今年已经多次谈到。但这些短长书信中,相差十五岁的殷林二人共同的对于思想的热忱和对自由、法治的追求,无论何时再读,都是那么的炽热有力,这两个在荒漠般的时代中,孤寂却幸有彼此同行的思想者,至今仍能照亮我们的内心。


几乎你每次的来信,不仅给予我以学术方面的information,而且给予我以新的刺激,新的提示。尤其当着说到彼此的见解不谋而合之处,真使我欣慰,并且提高了自信力。所以,你每次来信,我总是读阅不下三次,希望每一次从里面发掘一点新的玩意。同时,抱着“美味不可独食”的心情,尽可能地把你的信给来访的青年友好阅读,让他们也好分享一点新的刺激。毓生!你是从台湾出口的人。你会知道新的刺激在这里是多么缺乏。


殷海光,1962年6月4日


你知道我在这个岛上是岛中之岛。五四以来的自由知识分子,自胡适以降,像风卷残云似的,消失在天边。我从来没有看见中国的知识分子像这样苍白失血,目无神光。他们的亡失,他们的衰颓,和当年比较起来,前后判若两种人。在这样的氛围里,怀抱自己的想法的人之陷于孤独,毋宁是时代的写照。生存在这样的社群里,如果一个人尚有大脑,便是他不幸之源啊!


我们的大门现在更是“门虽设而常关”了。寂寞在磨练着我们。你们的来信和帮助,表示这个地球上尚有人了解并关切着我们。寒冷中吹来一阵温暖。


殷海光,1966年12月1日


殷海光(右)与林毓生



06

《弘一法师书信》

编者:林子青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10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弘一法师乃是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奇人,从多才多艺的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到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一直为人所赞所叹。他的一生交游很广,信件写得非常多,但现存于世的有限。他书信的特色,往往寥寥数语,认真而简洁。其中他给自己颇为赏识的学生刘质平(后为著名音乐艺术家)的信,最能体现出他对为人处世、学习修为的态度。


质平仁弟足下:


……尊状近若何,至以为念!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无济于事,适自苦耳。吾弟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质平仁弟足下:


鄙人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弟子(或在近一二年亦未可知,时机远近,非人力所能处也)。现已络续结束一切。君春秋尚盛,似不宜即入此道。但如现在之遇事忧虑,自寻苦恼,恐不久将神经混杂,得不治之疾,鄙人可以断言。鄙意以为,君此时益详审坚决。如能痛改此习,耐心向学,最为中正之道。倘自己仍无把握,不能痛改此习,将来必至学而无成,反致恶果;不如即抛却世事入山为佛弟子,较为安定也。



古时候

当书信还叫“尺牍”


古人的书信还不叫“书信”,而单名为“书”,或叫做“尺牍”、“书牍”、“书简”、“书札”。写信对于古人来说,是社交上相当重要的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文体。所以自古以来的书信,流传成为千古名篇者,颇为不少,最典型的,比如《史记》中精彩篇目如此之多,也难有比《报任安书》更为动人者。那些书札之中审慎凝练的文辞,记录了历代文人的心迹,也见证了两千余年的历史。


07

《苏黄尺牍选》

编者:龙榆生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1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谈到尺牍,几乎无人不推重“苏黄”。苏轼与黄庭坚,二人相交甚笃,而他们的品性和修养都有过人的所在,信笔写来的东西便能“天趣盎然”,打动人们的心坎。这本书是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选编,书中苏黄二人尺牍,各有各的妙处。苏东坡有着潇洒的态度、超旷的胸襟和真挚的感情、热烈的抱负,难得的是还处处表现着“诙谐的风趣”。


比如苏轼在晚年病中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某两日病不能动,口亦不欲言,但困卧耳。承示太宗草圣及谢帖,皆不敢于病中草草题跋,谨具驰纳,俟小愈也。河水污浊下流,薰蒸益病,今日当迁往通济停泊。虽不当远去左右,且就快风活水,一洗病滞,稍健当奉谈笑也。

 

某食则胀,不食则羸甚,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饱蚊子耳。


即便病重临危,饮食难安、彻夜不眠,但“端坐饱蚊子”依然足以引人一笑,不失诙谐之趣。而且寥寥数语,境界全出,这就是苏东坡。



08

《古今名人书牍选》

编者:龙榆生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5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同样是龙榆生选编的书牍选,这本《古今名人书牍选》范围更广。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龙榆生自己说:“是注重内容的充实,而不很注重形式的美丽的。是希望读者了解些做人、办事、立身、处世的道理,和研究学术的态度及门径的。是希望读者把这里面所有的人物当做自己的师友,把他们所说的话拿来身体力行的。”翻翻目录,书信作者有曹丕、曹植、韩愈、柳宗元、范仲淹、司马光、朱熹、张居正等,编者之心,可从此窥见。

 

书中所选,比如司马光写给王安石(字介甫)的长信,两人在政治上意见相左,王安石极力主张变法,而司马光比较守旧。但他们的往复辩论,却是光明磊落。


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


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如龙榆生所言,一个人有抱负、有学识、有主张,而且抱着大公无私的态度,但如果过于“刚愎自用”,为一班谄谀逢迎的小鬼所包围,良法也会变为弊政。作为“政敌”,这样的话,可说是透澈诚恳。



还不要忘了,这些书信原本的样貌是信纸与手迹,甚至是苏黄的手迹。


最令你感动的信是怎样的呢?是哪本书中的哪篇文字?或者是你亲手从信封中拆出过的一封家信或情书?




本文为独家内容。整合与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青春版《红楼梦》美国大选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你的名字。》疯狂学而思 | 作家的脸 | 语文教育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追风筝的人 | 胡适 | 钱理群 | 南锣鼓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 洗稿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国学 | 民国试卷 | 弟子规 | 小王子

点击图片

购买定制的《阿赫马托娃诗文抄》礼盒银章版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