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疆域,建造天堂城堡 | 2020年新京报夏季书选
不平凡的2020年终于过半,疫情和洪涝依然揪住人心,时序的更迭,并未因人间的罹难而加紧步伐——不过,好在还有书籍,好在还有艺术。人们常说,人在自然伟力面前渺小如尘埃,却又时常忘记谦卑地去理解和对待世界。经此一“疫”,或许人们会对个体生存和时代困境有更深彻的领悟。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命运的脆弱性,并非放弃进取缴械投降,而是仍然如西西弗斯一般绝望地反抗,在人的精神疆域里建造天堂城堡。
尽管外界纷扰不断,书评周刊编辑部却未忘初心,仍然按照传统惯例准时地向读者朋友推送一份夏季书单。这些书的出版时间是2020年4月至6月,它们涵盖文学、艺术、社科、历史、思想、生活、新知、儿童等类别,凡36本。在遴选的过程中,编辑部非常慎重地对待每本书的取舍,它们一定要有出类拔萃之处,一定要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品质。我们始终相信,书籍是让人克服时代局限性的有力武器,也是建造天堂城堡必不可少的砖石。
文学艺术类
(11本)
《候鸟》《织巢》
作者:西西
版本:青马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候鸟》和《织巢》是西西的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时间上前后衔接,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在历史潮流中无奈的变迁,及其带来的成长与消逝。作品的主要叙述者是两个对世界似懂非懂的少女,她们经历着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经历着由“逃难、定居,逃难、定居”的颠簸,到在遥远的“南方”谋求安定生活的繁难。这是一个家庭不可逃避的命运之重,也是一代人的命运之重,西西用少女的近乎纯真的轻盈语调细密地讲述,形成生活、历史之重与文字之轻的对比,但正是在这“轻”里,在她们对生活的持续疑惑和成长中,又让人更确切地感知到人生之难。候鸟不断迁徙,远方之外还有远方,幸而还有记忆留下,让逝去的一切重新返回。
《猴杯》
作者:张贵兴
推荐理由:马华作家张贵兴的作品已在台湾获得许多认可,《猴杯》是其首次引入的简体版本。作为华语文学的一部分,我们对马华作家使用的文字再熟悉不过,但细看内容,乃至文字的使用,又必然觉出陌生。在张贵兴的叙述中,热带几乎过于繁盛的雨林散发着腥臭,残忍又包容万物地存在着,闻所未闻的动物在其中繁衍,又和植物一起以缠结式的方式与人难以分割,让人分不清主宰那片湿漉漉、充满欲望土地的到底是谁,而这一切用汉字承载,使汉语仿佛也感染上热带的绚丽与铺张。
张贵兴正是用这种文字和视角写下自己的故乡马来西亚,《猴杯》也成为这位“婆罗洲之子”离乡多年后对故乡的再认识,也是作者对马华人的历史文化、土著文化、经济开发、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思考之旅。
《闹城》
作者:苏丹
版本:新经典·琥珀|花城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闹城”即太原城,是作者苏丹的出生、成长之地,也是他在天命之年回望的地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对故乡的讲述往往免不了诸多感慨,但《闹城》更明显的特征却是理性的语调。作为全国重点工业城市,在作者出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太原是中国工业化的前沿阵地,具有典型的工业文明特征,作者生活于其中,记下一个个个体的存在,同时感知到宏大的特定历史氛围,正是二者的相互印证组成了这部“图文对照的个人口述史”。作者关注时间及社会变迁,更关注工业文明造就的空间关系对社会关系、生活形态和人的思维、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并对此作出深入剖析,形成对过往时代的“判词”。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无需多言,余世存在本书序言中说:“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回忆是重要的,它是当下极为缺失的参照中重要的镜子之一,作者的这本书就是明证。”
《遗忘通论》
作者:(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译者:王渊
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阿瓜卢萨近年在英语世界声名鹊起,成为国际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但他写作的故事情节从不曾远离非洲祖国。《遗忘通论》讲述了一段安哥拉的政局动荡历史。在这段时期,无数的个体如幽灵一般来来去去,在黑夜中行进,在白天被遗忘,如何对待自身残缺的记忆,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找到完整的自己。在这本12万字的小书中,阿瓜卢萨用多重奏的叙事讲述了不同人的故事,以充沛想象力完成魔幻现实叙事的同时,也精准刺中了安哥拉人民痛苦的源头,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包括失去了语言能力的佣兵,监狱中的诗人,整理失踪事件的记者等等,他们都在与“遗忘”这个共同的敌人对抗,最后在拥抱记忆的过程中重新拾回了生命的意义。阅读这本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记忆”一词,它连接着私人世界与公共社会,记忆的形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面貌。
《光明共和国》
作者:(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译者:蔡学娣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1975年出生的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擅长以孩子与潜意识为切入点,发掘人类精神内在的蛮荒意识与原始自我。《光明共和国》作为一本讽喻型小说,将相关的心理学范畴带入了政治的领域。在小说中,一群流浪的孩子在死气沉沉的城市外建立了地下王国。孩子与森林的意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戈尔丁的《蝇王》,但是安德烈斯·巴尔瓦并没有将人类性本恶的概念施加到孩子们的身上。故事中没有社会意识的孩子代表着返璞归真的自然状态,他们逃离秩序的净化,投入尘土,在昏暗的角落中用无规则的自由反抗着城市的规则。在黑暗的秩序中,混沌,仿佛便意味着光明的可能。
《人的疆域》
作者:(英)埃利亚斯·卡内蒂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英裔德语作家卡内蒂被视为20世纪第一位文学大师。他的思想成就辐射了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人的疆域》是他1942年至1985年间的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在笔记中卡内蒂扩展了自我的精神体验,对小说、生与死、艺术历史、当时的政治、伦理学等都有涉及。这些碎片式的笔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道德地图,而卡内蒂在其中寻找着人类灵魂的真实与脆弱。它所回应的问题既是空旷的,也是永恒的,因为人类的困境总是如车轮般反复循环。如果说,意识到虚无的本质是作家们的立脚点,那由此诞生的思考则是一条由智慧与勇气开启的路径,如作家本人所写——“他把天空抽空了后,便开始无视虚无”。
《五万言》
作者:韩东
版本:磨铁读诗会|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3月
推荐理由:《五万言》是诗人韩东近些年随想的一次汇集。书中内容本是网上即兴发言,有其特定背景,成书时经过去粗取精、剔除背景的再编辑,成为类似格言的一则则短章。论及的内容主要是写作,是一个从事写作四十年的人的经验与心得,其中多有智慧之言,如对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之自觉的思量;更重要之处在于文字间透出的作者的诚实和坦然,这也让整部书带有明显可感的沉静力量。
此外,书中还写到对日常生活中道德、正义、善恶、死生等的感悟,尽管呈现形式多是点到即止,却也因此更易激发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思考,是触燃读者思维的语言的火苗。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译者:王隽妮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乏传记,但巴赫其人,始终是音乐史上难以捉摸的谜题,常有人断言巴赫相当无趣,“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我们并不缺少那种按照时序、生平与作品模式所书写的优秀传记,但如何深刻联结作品与“创作中的人”的生命体验,则是对于传记作者自身资质的考验——或许只有善于演奏巴赫的指挥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巴赫传》的作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指挥家之一,被认为是当今巴赫作品最权威的诠释者,他指挥过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乐团。六百余页的书写,呈现巴赫在康塔塔、经文歌、清唱剧、弥撒曲及受难曲中采用的技法,展现出他工作中的想法、性情偏好及文本的选择。该书穿行于音乐史、思想史、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维度,以解释巴赫广泛的哲学观。可以说,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他的行为方式也由此衍生而来。
《非凡抄本寻访录》
版本: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虔敬被灌注在羽毛笔中,通过墨水在粗糙的羊皮纸上书写通往天堂的道路。“手抄本”,提到这三个字,藏书家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那些令人寒毛一悚的名字。它们是中古修道院中虔诚之心的造物,也是取悦贵族豪门的把玩之物,如今已然是各大图书馆中视若拱璧的珍藏,是拍卖行中炙手可热的秘宝。千百年后今天的普通读者,自然难以亲手触碰这些稀世珍宝;即使是在这些书籍诞生的中古时代,同样鲜有人能用目光抚摸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字和插画。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所呈给读者的这本厚重之作,正是一种雄心勃勃的愿望,期望翻开这本书的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绵密如发的文字和精心遴选的插图,在想象的世界中抚摸并翻动那些常人无法触碰的珍贵手抄本书页。作者精心遴选了十二部世界驰名的手抄本,包括《圣奥古斯丁福音书》,古罗马帝国废墟上文化珍贵的孑遗;《凯尔经》,蜿蜒漫卷的首字母装饰和插图,令人浮想起古老而神秘的凯尔特文化;《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抄本,记录着中古英格兰最妙趣的文字。通过作者悉心记录的寻访过程,让读者感受那让手掌肌肤沉陷的重量,凹凸不平的纸面上的刮痕和印记,天然墨水和颜料透过时光的阴霾散发的独特味道,以及它们自诞生以来所遭遇的命运。
“书本自有其命运”(Habent sua fata libelli),本书展现了这个说法绝非将书拟人,每一部抄本字诞生以来,都在时光中历经流转。随着时代的不同更迭不断易主,从修道院的藏书室到教皇权贵的起居室,从书商的店铺到拍卖行的玻璃展柜,甚至还有纳粹统治时期的隐秘之所。一如作者所指出的,书的易于携带性让它成为一件可以不断被易手的微缩宝藏,而它的珍贵性又让它得以见证世胄豪门的兴衰苍凉。这让它们本身承载的意义更加非比寻常,它们不仅是各自诞生年代的工艺水平的代表和精神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成为一段起伏跌宕的历史的见证人。时代造就了这些珍贵、稀有而伟大的传世之书,而这些书也凭借它们所遭际的命运成就了这个时代。
《画外之意》
作者: 刑义田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在《画外之意》这本书中,历史学家邢义田通过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察,收集了七十余幅散落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结合文献与图像,将一个时代断面之上的艺术史、文化史、思想史打通。
在已有的文献记录中,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战国时期的儒、道并存逐渐转为儒学日盛。但汉墓出土的画像却频频出现孔、老相见,或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甚至孔子以老子为师的故事。与老子同时出现的,往往还有七岁小童项橐,《列子》曾载,两小儿辩日而孔子拜项橐为师。从这两个汉人津津乐道又多次刻画流传的故事中,也许能说明,在汉代儒生心中的孔子,并非“生而为圣”,汉代的“独尊儒术”亦非那么单纯绝对。
《苏联设计时代》
编著:英国费顿出版社
供图:莫斯科设计博物馆
译者:任梦欣
版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阅读这本画册是一场诉诸视觉的奇妙体验,各式各样的日常设计带我们走进苏联家庭生活。糖纸、玩具、香水瓶、收音机、电影海报……每一件物品都颇具故事感,它们讲述了构成主义艺术对设计的影响,解答了社会主义式的现代风格如何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再现了当时人们对未来科技的设计想象。在那些颇具先锋感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一窥那个年代涌动的思潮。这本书的编排让它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画册的收藏价值,民众、国家、世界三章分别展现了个人消费品、国家控制设计系统设计和面向国际舞台的设计,以三个维度浓缩了一个特别的时代。
人文思想类
(15本)
《亚洲与一战》
作者: 徐国琦
译者:尤卫群
版本: 理想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但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学界的研究却是薄弱的。在《亚洲与一战》中,徐国琦认为,一战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甚重。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一战是亚洲各国的共有历史。不仅中国对巴黎和会结果表示失望,当时作为殖民地的朝鲜、越南和印度,都对一战的结果感到失望。包括作为一战实质获利者的日本,也对一战的结果感到失望。这些情绪都为二战以及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更为重要的是,徐国琦视一战为亚洲各国的共有历程。他所持有的共有历史的史观,也给如今人类如何解决共同面对的挑战,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东西街》
作者: (英)菲利普·桑兹
译者:吴筱筠
版本: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在现代国际司法体系中,危害人类罪与种族灭绝罪是两条最为严重的罪行。这两种罪行概念的形成过程,正是新书《东西街: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起源》的主题。本书作者菲利普·桑兹参与过独裁者皮诺切特引渡案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国际人权案。与一般的法律史写作截然不同,作者从四位亲历者的个人视角切入,追溯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诞生过程,并最终导向了纽伦堡审判的结局。
围绕着号称“希特勒御用律师”的纳粹头目、两位著名法律专家以及自己的外祖父这四位二战亲历者,作者细致精巧地勾画了纽伦堡审判的全过程,把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的诞生过程置于历史的脉络之中。在作者精心搭建的故事构架之下,本书的读者可以享受小说般的阅读快感,也能感受到沉重历史之下的司法尊严。
《战场之外》
作者:魏舒歌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仍然是愚昧落后、盲目排外的形象,然而到了1941年的中日战争时期,西方的国家纷纷对中国的处境表示同情和支持,这种转变的背后,有着中国国际宣传的巨大贡献。
《战场之外》揭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列强在华拓展利益产物的租界英文报刊,其实反倒成为彼时国民政府连接国际舆论的重要平台。租界英文报刊绝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于报刊身份的模糊隐藏着多国利益团体的较量,成为国民政府打破对外宣传封锁的突破口。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搜集,向读者们展示了1928-1941年中国战时国际宣传体系建立中的这些曲折而复杂的故事。
《大宋之变》
作者: 赵冬梅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大宋之变》所探究的是宋朝由仁宗朝的清平盛世,转向徽宗时代的衰败末造之间的变化过程。这场由盛转衰的变化,从仁宗死亡、英宗即位到神宗去世、哲宗登基,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二十三年,是如何将一个王朝由盛世拖向末世?历史学家赵冬梅选择了一个主角作为这个转变时代的见证者,这个人就是司马光。这位《资治通鉴》的编撰者,以史学家名垂后世,但在过去的六十年中,也背负种种不堪之名,他被斥责为守旧、迂腐、不知变通的顽固派,偏执地阻挠王安石发起的变法新政。而后者则被寄予了复兴大宋的希望,甚至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也被归咎于王安石变法在保守派的打压下失败。
但赵冬梅在本书中,却以详尽的史料对这一教科书式的定说提出了最有力的雄辩,这次质疑直指惯常被论者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权力。一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礼仪也好,理财也罢,表象之下的本质正是权力。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一场集权变革,让国家权力通过那些理财的经济政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个由皇帝与臣僚结成的联盟,为达到目的,不惜对朝堂进行一场全面清洗,将异己者排斥在外。司马光之所以与之对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深信这样的变法会损害国家的基础,他所看似固执保守的“祖宗之法”,其目的正是期望用成规祖制将不受约束的皇权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他发觉自己道不能行,退隐洛阳编撰的《资治通鉴》,正是期望能用历史的教训来规劝皇帝。
但皇权的本性就是集中与支配,司马光的所作所为必然如蚍蜉撼树,也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终局。权力这头猛兽已然被神宗和王安石君臣携手从笼中释放出来,数次三番以聚敛为能事的变法已经让君主尝到集权的甜头。当司马光终于身登执政之位时,他已经是身负重疾的垂垂衰年,尽管他穷尽心力试图驯服权力的野兽,却只是孤军奋战。一如作者所引用司马光最后时光的那句自况,“如黄叶在烈风中”,忧其危坠而终于危坠,他的力挽狂澜也随着他的死亡而告终,他悲剧性的结局也兆示着这个失去了缰绳的王朝,将骑着权力的野马奔向终点。
《此时怀抱向谁开》
作者: 袁一丹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文史相间”的著作,所论之人事侧重于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包括汤尔和、周作人、钱玄同、顾随等人。对于生存于那段历史褶皱中的文人、学者、政客而言,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这些人之中,有的原本只是性情散淡的文人或者习惯居于幕后的政客,却被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合力推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因而沾染上历史污点;有的曾是激进的文化革命者,为保住晚节而采取不合作的温和抵抗姿态。凡此种种,皆有复杂的因果。
此书所研究的正是在那段特殊境遇下的人事与风景,或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之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生存策略;或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作者从大量日记、信件等一手材料出发,钩沉稽考,力图还原历史中人的本来面目,以及历史表象背后复杂的心路历程。行文通透流畅,深入肌理正本清源,将真实性、故事性和思想性很好地融为了一体。
《水浒寻宋》
作者: 虞云国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虞云国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宋史学者,著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南渡君臣》《南宋行暮》等学术专著,而这本《水浒寻宋》则是一部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历史随笔。全书在经典小说《水浒传》的字里行间不断开掘突进,游走于正史、笔记、话本和戏曲之间,去探究那些被前人忽视的历史细节。
众所周知,《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而取材于北宋末年。小说创作时代与故事真实发生时代的差异,导致小说中诸多细节丧失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诸如器物、风俗、地理、规制、人物等等皆有可待考证之处。这些地方被一般为追求故事和艺术性的小说读者所忽略,却给以考据为业的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发挥空间。虞云国在繁复的小说和正史文本比对中进行了精心考察,勘察出小说中存在的诸多史实谬误,同时,又从小说中发现了宋朝生活形态的蛛丝马迹,文史互证,形成了一部雅俗共赏的史著。
《历史的原声》
作者:桑兵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随着史料和史观的分离,研究历史如何把握求真和讲理,如何协调叙事和论述的关系,成为了难题。研究者将关心“事实如何”转向“我认为事实如何”。尤其在中国近代史上,近代史的著述者往往喜欢代古人立言,前人的本意和本相就被淹没在说理中。反而,许多本行不是研究历史的人,却喜欢讲历史故事。他们巧舌如簧,添油加醋,却大受欢迎。
在《历史的原声》里,桑兵认为,叙事并非不能讲理,只是应该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再讲道理。不管作为研究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要学会倾听历史的原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桑兵就将这种倾听历史原声的治学方法,用在考察“共和”和“汉奸”这两个今天大家耳熟能详却言人人殊的概念的演化上,尽可能完整地重现历史的本相和发展进程,从而发现以往大历史中被人忽视的人事。
作者:谭徐锋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清末民初是历史前所未有的变局时刻,深处激变中的人们,会因各自的身份、立场和观念对时势世事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生成不同的个人记忆,并汇入时代的集体记忆当中。
谭徐锋的《察势观风》正是对这一段记忆史及心态史的考察,作者选取了诸如曾国藩在近代中国的阅读记忆、甲午战败的家国记忆,五四时代的学生们对自由恋爱和国家主义的激辩,以及一本题为《闲话扬州》的小册子所引发的出版界和地域文化的风波等等不同侧面的个案,展现了历史记忆是如何移步换形,在世变风潮中塑造自我、他人、地域以及社会。书中所引用以为佐证的史料,举凡个人日记、私人回忆,乃至报刊、杂志所反映的集体观念动向,无不奔走于这一变化的时世中。然而,书中提及的那些曾在某一时期因应世变,甚至掀起巨大风潮,曾经震动一时的事件,如今却知者寥寥无几,倘若不是作者费心竭力将它们从记忆的深渊中打捞出来,那么几乎无人问津。从这个角度讲,或许遗忘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作者:马德斌
版本:启真馆丨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经济史学家马德斌在论集里研究的是一个老问题,即怎样理解近代中国与欧洲的差距。这一差距或者说“大分流”,一般被认为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期间形成。此前东西方并无显著差距,中国在科技和土地市场等方面甚至在宋代等时期领先。不过,欧洲诸国、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在工业革命前都不大,而在欧洲内部,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革命也不是发生在当时经济更强势的荷兰,而是英国。论集副标题“跨国比较”,其实也是“多国比较”。
马德斌比较的领域包括工资、物价和去掉价格差异后的生活水平,从能源、人力成本到技术理解“大分流”的前夜,并回到秦代以来的“郡县制”与历代思想家对话,同时在“大分流”之后以蚕业为对象,比较中日两国经济现代化的不同路径。他兼具计量统计和新制度经济学特征的研究,克制思辨,让读者看到制度在促进与抑制经济增长之间的巨大张力。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作者:(德)贝蒂娜·施汤内特
译者:周全
版本: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自汉娜·阿伦特以特派记者参与报道阿道夫·艾希曼审判以来,艾希曼的神秘和阿伦特的“恶之平庸”概念,就成为至今仍在热议的历史研究和社会话题。无论汉娜·阿伦特对艾希曼是否存在误判,作恶何以不再羞耻依然是重要的哲学命题:平庸之人何以犯下滔天罪恶?人在作恶之时缘何心安理得?特殊的机制是否可以成为脱罪的理由?人在特殊时期的个人责任该如何界定?这些都是我们时代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德国独立哲学家贝蒂娜·施汤内特,借助档案材料重新审视“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剥开艾希曼的层层谎言,发掘出一颗真实而恐怖的“螺丝钉”,以及围绕这颗“螺丝钉”的运转和逃亡的国际协助网络。无论是对于历史的真相,还是对于时代的启示,从个体的责任问题到社会的结构因素,这本书所谈论的都足够我们引以为戒。从艾希曼的逃亡协作网络到艾希曼的个人罪恶问题,仍旧启发着我们不断思考个人之于社会的角色和社会之于个人的关系。
《秦砖》
作者:刘三解
版本: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
推荐理由:刘三解的《秦砖》无论是体量还是重量,都如书名一般,是一块质量上乘的实心砖头。作者不仅使用了常见史书材料,更深入发掘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材料,通过帝国构建下基层政务运作的细节,揭示了被许多人推崇为中国古代“法治”代表的“秦制”的真实面目。所谓的“秦制”绝非是“法治”的代名词,而是围绕着加强帝国权力、削弱民众基础的社会控制之道。秦法不仅并非自天子乃至庶民共守,恰恰相反,它制定了严格的等级,无人可以逾越。
所谓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军功授爵”就是作者接连戳破的秦制神话之一。刘三解通过对文书简牍的解读发现,所谓军功授爵保留着一系列不可逾越的等级高墙,平民授爵的顶点只有“不更”,根本无法进入真正统治的大夫、五大夫和卿这些高阶权位的机会,即使他们斩首获得军功升迁,也无法与真正的贵族竞争。最具讽刺性的,一如作者在睡虎地秦简中所发现的两则案例,一则一名士兵看到别人获得了首级,心生嫉妒竟要拔剑强夺;另一则则是两个人争夺一个首级,验看之后,竟然发现很可能杀的是自己人。为了争抢军功竟到了戕害同袍的地步,也就不难想象后世将秦制发展到极端的明清时代,为何有那么多杀良冒功的恐怖案例了。
秦制下的所谓庶民公平荒诞而不可靠,即使在上位者也同样难以自全,刘三解通过对始皇帝一朝的丞相生平进行考证,发现“已知事迹的丞相,退职下场无一是正常死亡”,这恰恰是因为秦制组织权力的绝对化到了空前的地步,以至于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安全,恐惧层层下达直至庶民,自官吏而至庶民,每个人都是皇权的受害者,也都是施害人——所谓秦制的本质,就是控制加恐惧。
《过去之死》
作者: (英)J.H.普勒姆
译者:林国荣
版本: 雅努斯译丛|华夏出版社
2020年3月
推荐理由:过去之于人类命运的关系总是一言难尽,但我们总习惯于论述过去之于未来的作用。不过,对待过去的不同态度影响着我们面对未来的不同取向。古老的过去或近世的历史,往往因为太多的顽固偏见、民族虚荣或阶级霸权等元素而遭遇曲解与滥用,反而让历史成为了记忆的敌人。历史学家如何从过去的废墟中发掘出新的命运意识,让过去的力量重新在当今时代活跃起来,是历史如何作用于当下与未来的重要环节。
《过去之死》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J.H.普勒姆根据纽约城市学院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在撰写这本书的1968年,世界局势与当今社会的暗潮时涌多少有点相似,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历史学家也因新学科的方法论而使用另一种态度重新对待历史。在黑人运动与左右分裂的年代,在大数据算法横行的当下,包括网络课程和自媒体写作成为流行的今天,普勒姆当年对过去和历史的角色论述,仍然启发着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如何审视人类的历史,以及如何去想象我们的未来。
《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
作者: 梁治平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为政》是法学家梁治平近年少有的新论集。“为政”之“政”,在这里取其传统之广义,包括农事、伦理等范畴。全书分为五篇,一篇一观念,即“天下”、“为公”、“民本”、“家国”和“礼法”。天下,是地域,也是文明秩序。天地之间,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以“礼”与“法”规定君臣、家庭等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这些观念虽也有过转变,而大转变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家国天下”让位于现代“民族国家”、“民本”终于民主主义,“天下为公”被用来诠释社会契约等思想。
论述起于前秦,止于20世纪初。梁治平追溯了传统政治哲学在地理、伦理和学说方面的起源、谱系。不过他不认为它们在近代史上就必然已经退出舞台,相反,在大转变之后以不同方式影响至今。我们只有理解了古人的智慧与限制、近世变革的进步与局限,才能在观念上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当下和未来。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邹韵、薛梅
版本:绿林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
推荐理由: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厌女》可能是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知名度最高的一本书。不过,《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则更为系统地介绍了她的女性主义理论。这本写于30年前的书虽然译介来迟,却恰逢其时。上野千鹤子推崇一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这种视角的贡献在于以历史化的方式厘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曾阐明的女性无偿劳动问题,以及父权制的物质基础。女权主义最初开始关注的焦点,是作为“生育的性”的女性以及她们所谓再生产者的角色。上野千鹤子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这与近代社会“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相关,她也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书中的日本女性的困境,令同为亚洲人的我们感同身受。在“她经济”兴盛、女权主义的呼声与批驳同样高涨的当下,想要厘清性别问题的真正焦点,免于因误解、对立而陷入的性别战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或许是必读书目。
《找工作》
作者:(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译者:张文宏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入职后的生涯,“关系人”的影响或许都随处可见。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发现,他们不是家人亲戚,而是同学、以前的同事或偶尔认识的人。“强关系”由同质性较高的熟人组成。“弱关系”才能带来有差异的市场信息,而这在他看来是一种信息桥。
在一般经济学的假设中,市场信息的流通能让供求关系比较均衡。换言之,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求职者追求什么样的工作,两者在市场信息的流动中能大概率实现匹配。格兰诺维特则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中的,个人的求职行为也一样深受社会关系网络影响。青年学者会痴迷于格兰诺维特在20世纪60年代如何通过前后共计三百人的研究对象,仅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便完成了一项经典研究。我们则在他的研究作品中看到无法摆脱却往往又绞尽脑汁寻找的“关系人”影子,只不过因为文化经济差异,既可能是“弱关系”,也可能是“强关系”。
生活新知与儿童类
(9本)
《城市的语言》
作者:(英)迪耶·萨迪奇
译者:张孝铎
版本:启皓文化|东方出版社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关于城市,我们已经听了太多罗马、巴黎或是威尼斯的古老故事。水源、食物和交通曾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城市的语言》展示了现代城市不一样的生长逻辑。在全球水资源最为匮乏的沙漠国家阿联酋,发展出了拥有全球最高建筑和最大人工岛的旅游城市迪拜;世界市值最高的四家公司,有三家诞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一片弃用的海军基地,这里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在地图上甚至找不到名字,却因其孕育的高科技产业而得名“硅谷”。
当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因素不再成为人类开拓城市的阻碍,是什么定义了现代城市?作者迪耶·萨迪奇通过本书证明,城市既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个道德系统和技术体系,同时反映着一种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而界定城市的标准可能仅剩两条:其一,它是否能创造财富,至少让穷人不像过去那样一贫如洗;其二,它是否允许同性恋者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正如它为信仰宗教的人提供宽容。
《消逝世界漫游指南》
作者:(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姬茜如
版本:新经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踏上了一场探索全球濒危动物的旅程,自述这本记录他旅程经历的《消逝世界漫游指南》是他最珍爱的作品。这是一本只有亚当斯才能写出来的科普书,文字幽默十足,没有丝毫“来吧无知的人类,我要教你一些大自然的真相”式的说教派头。亚当斯把自己当作一只普通的灵长类,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反复思考人类语言和拟人化思维会陷入的困局。
他的科普写作是“漫游”型的,文章的主角不只是濒危动物,既有濒危动物身边被唤作“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迷惑行为,还有记错时间在半夜12点打鸣让他有幸一夜无眠的公鸡。东拉西扯的叙述带着类似“地球灭亡了,逃跑要记得带毛巾”的幽默,阅读时大脑获得一种自由漂浮式的舒适。而合上书页落地的时刻,又能品出其余韵悠长:当濒危动物彻底消失,我们将陷入一个多么黑暗、孤独、贫乏的世界。
《孟买:欲望丛林》
作者:(印)苏科图·梅塔
译者:金天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这是“读城”系列中的一本,与同系列中的柏林、威尼斯等城市相比,中国读者对孟买相对陌生。这里拥有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同时也背负着贫民窟的伤口。如何去展现孟买的复杂气质?新闻纪实的写法引人入胜,除了扎实的细节调查,作者罕见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切入点在城市写作中也颇为难得,帮助我们补足了对孟买这座欲望丛林想象的细节。
苏科图·梅塔用历时两年半的调查实录,用《权力》《欢娱》《旅途》三卷、53万字的篇幅细致描写了孟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宗教到住房,从教育到交通,再从饮食到娱乐,我们得以从这些文字进入孟买的毛细血管,了解这座城市复杂的政商体系以及贫穷与梦想、金钱与欲望交织的日常。
《中国妖怪故事》
作者:张云
版本: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志怪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中国的妖怪文化记录着社会变迁、先人对于世界的想象,也是对世界观、价值观与彼时生存状态的综合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妖怪文化不能被粗暴地判定为“封建迷信”,相反,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这些典籍中对妖怪的记载,成为“妖怪学”重要的基础与来源,但我们很难看到如《中国妖怪故事》这般集大成式的妖怪研究。作者张云一直对妖怪文化情有独钟,他花费十几年时间,从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妖怪故事,同时参考民间传说、地方志,用妖、精、鬼、怪四部统筹,细致梳理了一千零八十种中国妖怪。可以说,本书是目前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整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著作。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挪威》
作者:(挪)彼·阿斯别约恩生、约·姆厄
译者:乔步法、朱荣法
版本:乐府文化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5月
推荐理由:那些最古老的故事,隐藏着人类自童年起共同的快乐与悲伤、获得与失落、幸福与不幸,而越是简单直接的故事,越是能在人的心里扎下根来。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一套包含着许多秘密的民间故事集,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无数个遥远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重新激活。其中的挪威卷,是迄今为止唯一直接译自挪威语《挪威童话故事》、最接近完整的译本,它们由19世纪的故事搜集者阿斯别约恩生和姆厄历尽千辛万苦发掘整理,自1841年出版以来,在挪威流传了一百多年,既忠实于西方许多故事的原型,隐含了朴素而诗意的象征,同时又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它充满着北欧的气息和味道,但又好像是全世界最典型的故事。
《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
作者:(美)塞斯·勒若
启蒙编译所译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这部著作,与其说讲述的是我们当今流行的儿童文学史,毋宁说作者考察的是作为文本接受者的儿童阅读史。塞思·勒若从文本阅读史的角度,考察了西方不同时期的儿童所面对的阅读文本,从写作者、教育者、阅读者乃至于出版者等多重社会角色的互动关系中去考察儿童与文学之间的阅读史,呈现的不仅是“儿童的文学”,还呈现了“文学的儿童”。
儿童在成长中所受到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我们当今流行观念里的那些儿童读物,还有儿童以阅读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所接触到的其他文本。通过儿童、阅读文本及其相关的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能看到儿童的读物在历史中的变化,也能看到儿童读物是如何逐渐独立出来的。当然,这部著作谈论的对象仍然是西方的儿童及其读物。
《猴子捞月》
作者:张俊杰 文/图
版本:信宜图画书丨明天出版社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猴子捞月”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但如何把传统故事创作出新意,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仍然富有妙趣?张俊杰改编的新版《猴子捞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古老的故事中,“猴子捞月一场空”的寓意,将猴子捞月的举动和愚笨联系在一起,希望警醒世人以启智。
做事情一定要有结果吗?张俊杰笔下的《猴子捞月》选择回归本初与自然,抛却成人的目的性、功利心,以孩子的视角,追寻过程中的快乐。作品画面张力十足,充满野性,粗糙的笔触下是作者柔软、细腻的内心。在作者笔下,三只小猴子勇于尝试、追求美好的精神跃然纸上。猴子们用葫芦瓢儿捞出月亮,希望把光明的“月亮”带回家,但葫芦瓢儿掉地上,水洒了,月亮不见了。如果费尽周折却是白忙活一场,这样的事情我们还应该去做吗?张俊杰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答案:要。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探索的乐趣远远比获得的结果更加重要。此外,作者所用的语言也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颇具动感。
《大山里的小诗人》
作者:“是光”的孩子们
编者:果麦
版本:果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4月
推荐理由:乡村诗歌教育曾经是一个鲜少有人提及的领域,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在四年的时间里,让64700名孩子体验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诗歌课,《大山里的小诗人》一书中的诗,正来自于这些孩子。
孩子的语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富含趣味和想象。对于这些生活在山里的孩子们来说,生活给了他们比很多同龄人更多的考验:孤独、贫穷、分离……但诗歌让美和光的力量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只有我一个/家里的牛圈大大的/只有小牛一头/当我抱住它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朋友。”这些脱胎于“小诗人”常态化生活的作品,也许略显苦涩和单薄,却清新质朴,闪烁着动人的光泽。
《每个人都重要》
作者:(挪)克莉丝汀·罗希夫特
译者:邹雯燕
版本:奇想国丨明天出版社
2020年6月
推荐理由:表面看来,这是一本玩数字游戏的图画书,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包含着我们每个人生命故事的推理书。在这个奇妙的游戏里,作者埋下了许多隐秘的线索,每个数字背后都隐藏着不同性格与样貌的人,每条线索都在开启一个新故事,小读者被邀请进入书中,去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其中的故事,由此获得极大的观察和侦探乐趣。
譬如两个人在森林里,一个人正在说的话,另一个人将铭记终生;两个陌生的人,当他们相恋并最终结婚的时候,并不知道彼此曾经搭乘过同一班电梯,而当时的他们都曾觉得自己是如此孤独。当孩子变成侦探时,同时也获得了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版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
往期关键词
2019年度阅读盛典|2019人设盘点|2019性别观察|2019诺贝尔文学奖|2020值得期待的新书|五四100年|知识分子|坂本龙一|加缪逝世60周年|迟到的正义|童书里的性别歧视|杜威来华100周年|生育与身体伤害|家庭暴力|消费主义|图书促销|俄罗斯文学|抑郁症|敦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