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迟到的正义”,还是不是正义?

摘编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9-07-31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长久以来,在关于司法的网络讨论中,这都是一句出现频率最高的话之一。在冤案、错案或延后的审判终于到来的那一刻,人们拍手称快。正义重新到来的时刻,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而这段时间,湖南16年前的“操场埋尸案”如今持续受到关注,被埋尸骸确为受害者邓世平,犯罪嫌疑人杜少平将面临审判,这“迟到的正义”再次成为一个话题。在为作案手段残忍感到震惊之后,人们也为即将到来的正义感到欣慰。这些表述,象征着人们对正义非常朴素的渴望和礼赞。


“正义终于还是来了。”

“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那么,“迟到的正义”是否完全等同于正义呢?或者说,“迟到的正义”是否还是正义?法学家陈瑞华在《看得见的正义》一书中从司法程序上对“迟到的正义”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迟来的正义之所以为非正义,倒不是因为实体结论发生了错误或者造成了实体上的不公正,而是由于实体结论的过迟产生而造成了程序过程上的不公正”。“迟到的正义”也是对实体正义的追求,所以绝不意味着迟到的正义就不需要了,但它在程序上造成的不公正令人深思。



原文作者  | 陈瑞华

整合 | 罗东


《看得见的正义》

作者: 陈瑞华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该版本为《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第一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近期第三版也由法律出版社推出。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第二版页面。


实体正义、程序正义与非正义

正义要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作为人类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正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之中,贯彻于司法裁判的结论上,构成一种对法官的实体性道德限制。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实体正义具有一系列明确的价值标准。刑法学者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对相似案件给予相同处理等法律原则,大体上可以视为实体正义的主要内容。


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实体正义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中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几乎所有案件在事实和情节上都不完全相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互有差异,而案件在裁判结论形成之前,多多少少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想给所有案件的裁判活动确定一个统一适用的公正标准,确实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延伸阅读:近年国内学术界“司法正义”研究书单

《司法理性与公平正义》

作者: 李少平

版本: 法律出版社 2013年4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尽管如此,人类法律价值中还有一些内容与裁判的结果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体现于法律程序的设计以及司法裁判的过程之中,具有明确、具体且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属于“看得见的正义”。


如果说一个案件最终裁判是否公正,往往只有当事者自己心知肚明的话,那么,一个案件的裁判过程是否符合公正的标准,有无明显的不公之处,则不仅能为当事者所感知,而且还能为一般社会公众所判断。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公众进行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律实施的过程来进行的。很明显,这种“看得见的正义”也就是程序正义。


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和精神,而且还应当使人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换句话说,司法机构对一个案件的判决,即使非常公正、合理、合法,也还是不够的。要使裁判结论得到人们的认可,裁判者必须确保判决过程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因此,所谓“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延伸阅读:近年国内学术界“司法正义”研究书单

《背叛程序正义: 协商性刑事司法研究》

作者: 魏晓娜

版本: 法律出版社 2014年5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作为“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所最终要求的就是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官员或者机构,在作出使一个人的权益直接受到有利或者不利影响的决定之前,必须给予这个人以参与决定制作过程的机会,对那些利益处于对立状态的当事者,必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并确保参与者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能力。


与此同时,决定者在作出限制或者剥夺个人权益的决定时,还必须极其慎重,内心具有并向外部表达出充足的理由,以便能尽量说服受到不利对待的一方。


或许,人们永远不可能将程序正义的内容揭示到“穷尽”的程度。但无论如何,程序的不公正和非正义都是有着确定标准的。那就是使人仅仅成为手段或者工具,而不成其为目的。只要人们受到这样的对待,非正义也就发生了,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的道德正当性也就会引起人们的质疑。


而一般来说,正义和非正义也是人们评价法律制度正当与否的两个对立的价值标准。但是,相对于过于理性、抽象、含混的正义标准而言,非正义具有较为明显的确定性和可感受性。一项法律制度设计得再合乎正义的要求,人们往往也会熟视无睹,或者认为“本来就应当这样”。但是,某一制度或者司法实践一旦明显背离了正义的基本标准,形成一种为人们所公认的非正义,那么直接遭受这种非正义的人就会产生深深的被忽视、被贬低、被看轻甚至被侮辱的感觉。


什么是非正义?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非正义主要是指实体裁判上的不公正。例如,法院对无罪者判决有罪,或者对罪轻者判处了过于苛厉的刑罚。当然,近一段时间以来,程序的正义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一项法律决定的制作过程如果使人受到无视或者轻视,那么一种程序或者过程上的非正义也就随之发生了。


程序上的不公正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控辩双方受到明显的不平等对待,裁判者对控辩双方中的某一方有所偏袒。作者陈瑞华在书中所主要分析的是一种特殊的程序非正义,“也就是由于正义来得过于迟缓或者不及时而造成的非正义”。


司法裁判与速度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英国有句法律格言:“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有人可能提出辩驳: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只不过这种正义晚到一步而已。实际上,迟来的正义之所以为非正义,倒不是因为实体结论发生了错误或者造成了实体上的不公正,而是由于实体结论的过迟产生而造成了程序过程上的不公正。这种正义的迟到现象所损害的是司法裁判的及时性(timeliness)


这种司法裁判的及时性一般有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一是裁判的形成不得过于迟缓,二是司法程序的运作不得过于急速。换言之,及时性讲求的是一种典型的“中庸之道”,是在过于迟缓和过于急速之间确定的一种中间状态。在司法裁判过程中,过慢和过快构成了与程序正义直接背离的两种极端。


延伸阅读:近年国内学术界“司法正义”研究书单

《迟到的正义: 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

编著: 何家弘 

版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年7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首先看过慢所带来的后果。一般来说,裁判结论形成得过于迟缓会导致结案周期的任意延长,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可能大量地流失,了解案情的证人可能出现记忆的模糊或者丧失,甚至死亡。即使是那些“当年”直接负责办理案件的“公检法”人员,也会因事过境迁而无力提供有关案件的一些必要线索。这些都会导致案件的事实真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查明,判决结果出现错误的几率在增加。可见裁判过程的迟缓和低效率,所带来的很可能不是公正的裁判结论。


退一步说,即使迟来的裁判仍然是正义的结论,但有关各方却因为这种结论的迟到而受到直接的伤害。


对于被告人而言,案件的久押不决会使他长时间地处于未决羁押状态,人身自由受到长时间的限制,其自由、财产甚至生命等实体性权利也因此一直处于待判定的状态,其法律身份和地位也一直处于不确定的局面。


而对于被害人而言,案件一直不能形成生效的裁判结论,“真正”的凶手无法被及时地绳之以法,其随犯罪的发生而来的报复的欲望得不到及时的实现,其权益也得不到及时的恢复和补偿。


这种迟来的裁判所造成的非正义对于不同的被告人、被害人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被告人、被害人往往对此都较为敏感。这种非正义感经常使被告人、被害人以及其他与案件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产生一种受歧视甚至被抛弃的感觉。他们会据此认为,司法裁判机构并没有将他们“当回事”,其人格尊严和应得的权益受到了深深的忽略和无视。


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很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不满的往往不是自己最终被判处什么罪,科处多少刑罚,而是在裁判过程中所受到的对待方式。


延伸阅读:近年国内学术界“司法正义”研究书单

《法律程序的意义》

作者:  季卫东

版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年12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过于迟缓的裁判是形成非正义的一种源泉。但是,司法裁判是不是形成得越快越好呢?答案同样也是否定的。


如果说裁判过迟、久拖不决会使被裁判者产生被慢待的感觉的话,那么,过于急速的裁判则容易使被裁判者无法充分而有效地参与裁判的制作过程,其权益也同样会受到忽视。在以前强调“从重从快”地惩治犯罪的时期,很多地方经常发生在短时间内使犯罪嫌疑人受到侦查、起诉、第一审、第二审、死刑复核直至执行死刑的情况,民间甚至有案发7天后被告人被定罪并被剥夺生命的传言。这就是典型的裁判过于快速的例证。


裁判过快会大大限制被裁判者参与裁判制作过程的机会。毕竟,程序正义的维护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加以保证的。没有必要的时间投入,被告人、被害人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调查证据、准备防御和有效影响裁判结论方面,就很难有所作为。没有必要的时间保证,诉讼各方在法庭上也难以展开充分的举证、质证和辩论,使得法庭审判往往因此而流于形式。


延伸阅读:近年国内学术界“司法正义”研究书单

《亡者归来: 刑事司法十大误区》

作者: 何家弘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裁判的急速进行对裁判者的公正形象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为裁判者在极短的时间里无法从容不迫地审查证据、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辩论,也难以冷静地对案件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评议。


根据人类生活的基本经验,过于快速的裁判往往是在外部压力下造成的,因此快速裁判经常与裁判不独立如影相随。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那么法庭审理过程就将彻底失去决定裁判结论的能力,这种裁判往往与各方的参与甚至法庭审理过程毫无关系,而成为外部权威强加而来的非理性结论。到了这种地步,司法裁判的公正性也就随之丧失殆尽了。


归根结底,司法裁判活动不应过于迟缓,否则,“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裁判也不应过于急速,否则,“急速而来的正义”会走向正义的反面。裁判制作过程无论是过于迟缓还是过于急速,所造成的都是程序上的非正义。


本文内容经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整合自《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摘编顺序有调整、有删节,正文第一部分内容来自第一章、第六章,第二部分来自第六章;标题由编者所取,未经作者审校。原文作者:陈瑞华;整合:罗东;编辑:西西;校对:翟永军。题图素材来自电影《烈日灼心》(2015)剧照。未经出版社或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是“不放过一个坏人”,还是“不冤枉一个好人”? | 辛普森案25年

在法律面前,舆论节节败退还是步步紧逼?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好书致敬礼|2017十大好书|聚会方式第一批90后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黄仁宇社会我XX 孩子们的诗 | 2017年度好书 call | 至爱梵高 | 南京大屠杀 | 隐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华》 | 西南联大  | 性社会学 | 11 | 秋季书单 | 江歌案 | 鱼山 | 龙榆生 | 阅读评审团 | 霉土豆 | 我和你 | 儿童性侵 | 广播体操 | 嘉年华 |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二十二》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 古典诗词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岩波新书精选》折上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