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第一敷衍梗:为XX打call
《甲方乙方》(1997)。
“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二十年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片尾如是说。
跌宕起伏的2017年,而今,也要走了,带着我们一言难尽的情绪。
我们不会忘记,“中年危机”、“保温杯”、“油腻中年”……是它们激化和烘托出了一种紧张感。但现在,我们要盘点的不是一种由文化精英热议的流量爆点,而是落地、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语或表达。
前段时间,书评君已发出第一弹《2017年度第一尴尬梗:社会我XX》。现在是第二弹。
简言之,“打call”说的是赞美、肯定、助威,是为你加油。你可能说是出于好玩或有趣,甚至说对“打call”这个梗跟爱豆文化的关系其实一无所知,也不关心,“就是一个梗,喜欢而已”,而问题其实就在这里:“打call”怎么就好玩了?换言之,是出于何种好奇或需求要去使用一个听起来很奇怪、很陌生的梗?敷衍的套路而已。“打call”因其悖论注定要走向消亡,于大众而言是被遗弃的流行词,于wota而言是面目全非的昔日挚爱。
请等待第三弹。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罗东
网络流行语的更新或许只在弹指间。 “点赞”退出潮流,“打call”随之崛起。它还有“疯狂地为XX打电话”和“打call双击666”等变体,简言之,说的是赞美、肯定、助威,是为你加油,像支持和呵护爱豆(偶像“idol”一词的音译)一样。
这个梗肇始于日本演唱会的应援。
日本女子偶像团体“欅坂56”演唱会台下的集体“打call”矩阵。
你可能在一些歌迷论坛或竞技新闻中见过“応援(おうえん)する”,它在日语中是一种声援,表现为挥舞、唱歌或喊口号助威。而偶像文化中的应援呢?“打call”即为一例,在日本,指偶像LIVE现场wota(粉丝)根据节奏和要素喊口号、拍掌、挥舞荧光棒,根据歌词复唱、回应,共同应援偶像并与他们建造一种互动的沸腾氛围,蔚为壮观。
据此可见“打call”的基本姿态:台下与台上,是仰望与被仰望、追随与被追随、崇拜与被崇拜,且通过集体合作表达出来。统一的节奏、统一的动作或口号。荧光棒下的舞动或高喊,于wota而言,兼具参与感和仪式感。波涛汹涌的荧光海洋是他们集体行动的见证。
意外的是,他们圈内的“打call”竟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在更广阔的外部主流世界,而这时候,我们已经目睹到一种网络流行语的狂野诞生。
2017年6月以来,“打call”的媒体报道指数(下)与百度搜索指数(上)简易曲线图。数据来源于“http://index.baidu.com”。
据百度指数和微信搜索等数据显示,“打call”一词是在2017年6月瞬间起来的,并在之后持续增长,直至10月抵达目前最高峰。无疑是年度最热流行语之一。此前呢?虽然已经在国内互联网传播,各地城市也有“wota艺”(包括“打call”在内的应援)团体,但一直都保持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姿态,偏安一隅,止步于娱乐论坛、新闻和游戏等领域。
“打call”刚流行起来的时刻,是什么事件或文章推动的,还是偶然的“不约而同”涌现,显然需要可靠的数据追踪。问题是,流行或“主流”文化,何以要对一个爱豆文化里的“打call”情有独钟?还来得如此突然?
要知道粉丝和wota艺并不受主流观念欢迎。他们被贴标签经常是“狂热”、“疯狂”、“幼稚”、“不理性”,甚至包括“被洗脑”等贬义词。赵丽颖、林更新主演的《楚乔传》播放量云里雾里突破428亿次,杨洋主演的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陷粉丝“锁场风波,中超要为TFboys组合演唱会比赛延期,等等,他们疯狂地耗费物质和时间帮爱豆刷成就,饱受诟病而不被其他人接受。
你可能说是出于好玩或有趣,甚至说对“打call”这个梗跟爱豆文化的关系其实一无所知,也不关心,“就是一个梗,喜欢而已”,而问题其实就在这里:“打call”怎么就好玩了?是出于何种好奇或需求要去使用一个听起来很奇怪、很陌生的梗?
我们在网上赞美,渴望让对方看到诚意,即便是伪装的、应付的、匆忙的,也不希望被理解成敷衍。
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是丰富的、完整的、感官的,“言由心生”,措辞、语气、眼神、举止和面部表情等等都可能表现出诚意的纯度和程度。身体自然也可能骗人,但要把“心口不一”演成“心口合一”通常都需要说话者经过刻意或潜移默化的训练,以控制自己的神经和一肌一肤。职业化的笑脸即是例证,而“老司机”一词所指的,也是例证。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版本: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年
“你的笑容正在出售。”
网上的说话诚意往往只能交给文字,或社交工具提供的“点赞”等功能。赞美的词已滥,表情包也不够用,老掉牙且简单的“支持”或“加油”显然已经难以彰显诚意。更毋论“点赞”。碰见朋友圈更新,是“点赞”还是评论,诚意很可能不一样。点赞容易操作,秒间完成,而评论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思考和斟酌,评什么、怎样说,颇费心力,纠结者或审慎者还可能经历一番“自我审查”。面对领导、同事或敬畏之人尤其如此。
权衡利弊,网络流行语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既简单也显诚意。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同样有其前提,比如,用词必须是最流行的、最新的,而诸如“加油”此类旧的则都可能被理解成不经选择的敷衍。
潮起潮落,新旧更替。“加油”退出,“点赞”上场;“点赞”落幕,“为XX打call”、“社会我XX”和“厉害了XX”崛起。
而当下“打call”最为流行,原因既可能在于,“打call”的陌生感最强、最潮,更可能在于,“打call”自诞生起便有它的基本姿态,是向上仰望的、追随的、崇拜的,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降低姿态的谦卑——“我可是像崇拜爱豆一样赞美你”。按照人之常情,谦卑即可能真诚。
然而,悖论其实刚好也在这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误以为“打call”演变成当下最流行的网络语是一件令wota群体高兴或骄傲的事。他们创造的文化毕竟正在改变其他人的用语习惯。这样的猜测却不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打call”于他们而言更是一种参与、仪式,是成就爱豆的一种私人荣光,而走向流行,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庸俗化,是“被扭曲”。
更何况,使用的任意性致使这个梗在关系上扁平化,被迫祛魅,因为说的对象最常见的往往只是同学、同事或泛泛之交。换言之,他们与爱豆两者间“打call”的基本姿态,仰望与被仰望、追随与被追随、崇拜与被崇拜,跟荣光一起都可能在此间被解构。
据此推测,“打call”变成网络流行语看来注定要被祛魅,在关系上也必然要扁平化,且被使用的频率更高,祛魅和扁平的速度越快。换言之,它最早的基本姿势被解构得越快,其中表达的“谦卑”和“真诚”之意消逝得越快——而这是流行或“主流”文化当时觉得它有趣的基础。既而意味着,被淘汰的时间越近,直至彻底落幕。
那时候,它下坠成一连串网页历史记录片段,剩下一个在主流文化红尘中走过一番、而变得面目全非的语言,让亚文化中的wota们空悲切。
落幕既然迟早要到来,那么,落幕的时间有无可能延后?
“打call”的使用除了私人社交语境,还有一种公共语境指向单位、城市或抽象意义上的祖国想象,为他们“打call”,是仰望的、追随的,或是崇拜的,基本姿态与“打call”成为流行语之前相同。
《关于爱国: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作者:[意]毛里齐奥·维罗里
译者:潘亚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
通过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内涵差异,作者提出回归到没有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的见解,为构建共和爱国主义的美德提供一种方向。
照此而言,向集体“打call”不太可能被扁平化,也不可能被祛魅。然而,挑战同样存在,原因在于,集体概念之下的问题或矛盾会冲击它的光辉,比如单位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公或同事关系纠葛、被质疑的城市政策、社会发展不平衡或不公平,等等,而即便如此,“打call”自然也无可厚非,有其朴素的正当和自由,可如果还要把“打call”变成一种不容合理置疑的大合唱,难免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反感。同样导致“打call”被迫祛魅。
纵观其上“打call”何时落幕、退出潮流,跟它自身关系不大,而要取决于私人社交的套路有多深,与被“打call”的集体怎样面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怎样处理不同的声音。
私人社交是其中使用最广泛、最关键的领域。遗憾的是,按照往年的流变规律,私人社交的语境必然不靠谱,判断是否真诚只能通过日常的、持续的和琐碎的接触,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由此不过昙花一现。
到此时,“打call”离开最高峰即将两个月。落幕时间是否就此到来?下定论或许为时尚早。如果除夕夜,2018年2月15日,春晚节目上出现“打call”,这一网络流行语还可能迎来其流行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搜索指数甚至超过第一座也并非没有可能。然而,所有这些终将抵达不住“打call”滑向落幕的结局,于大众而言是被遗弃的流行词,于wota而言是面目全非的昔日挚爱。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罗东;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图片,给你听点好听的~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 郭敬明 |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 《二十二》| 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