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累,心有倦怠,住进画里歇息几天吧
今天这条推送的主人公,他的生活可能会令很多人羡慕——画画,游园,逛山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北京这个让千万人焦灼的城市,怎能有人维持这样的生活?
这些“游玩”之事,对他来说既是生活,也是工作。他画的画,看过的人很难不喜欢。而究其深处,原因大概正在于,能像他一样生活的人极少,但内心深处向往这种状态的人,又很多。
这位作者叫“鱼山”——真名曾仁臻,他是生活在北京的80后建筑师,但画和人都散发着“古人”气息,同时又仿佛童心洋溢。
世界很大,生活很累,今天就和书评君一起,去拜访这位画家,再去画里歇一歇吧。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李妍
游戏于草间的白袍小人儿
采访过程当中,曾仁臻随手指了指面前茶几上的一盆细竹,说:“这个东西变大了就是竹林。”又指了指旁边的另一盆植物,说:“这个变大了就是一棵大树。”
这两年,他在这间屋子里,有过无数次类似的奇思妙想。他想,如果人的身体变小,小到手指那么大,那一个花瓶就是高大的房屋,一朵喇叭花可供洗浴,一片叶子足以乘凉,而剥一颗杨梅也需要通力协作。
他把这些都画了出来。
画完之后,他觉得很有意思。发到网上去,看到画的人都喜欢。于是他越画越多,小人儿们的游玩嬉戏也越来越丰富,多到足够出一本书,丰富到可以独立成一个“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微观世界,让人看着看着,只想住进他的画里去。
他笔下的小人儿,穿着白袍长袖,却又不是古代画中雅士高人枯槁温儒的模样,他们上蹿下跳,调皮捣蛋。虽只简单勾描,眉目五官一概没有,但身体姿态生动极了。曾仁臻说,“此乐自不限于眉目”,有了对身体和环境的生动刻画,已足够反映“居游之乐”。
小人儿们的居游之地,一是案头,一是草间。所谓“案头清供”,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绘画里常见的题材,总归是笔砚瓶罐,香炉假山石一类。曾仁臻把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加进去,突然就出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尺度和比例变了,原本平淡无奇的器物,一下子有了无数新的可能。一花一世界,瓶中有天地,比起正常尺度的人物风景,这些画“表现性的东西甚至更强,人更喜欢”。
“草间”就更为广阔,小人儿们游戏于红花绿叶、鸟兽虫鱼,乃至于登上五岳,飞入云霄,居游于天地万物之间而无所缚羁,曾仁臻说,“就当他们是忘记了时间的逍遥自在之人吧”。他数次谈及庄子的“逍遥游”,以及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所描述的“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轻灵的笔触颜色之下,有他精神上的追求与寄托。
《草间居游》
绘著:鱼山
版本: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0月
除了《草间居游》,曾仁臻的绘画作品集为《幻园》和《幻园第二辑:借天工》。题材虽有异,精神却相承,“幻园”所在,是现实中难以觅得的理想居处。他的画所以受许多城市里年轻人的喜欢,大约也正是因为自然有趣、率性自在的世界,永远让人向往。
园林山水中的“居游”理想
见到曾仁臻是在他位于北京宋庄艺术区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也是他的住处,而走进去的第一感觉,又更像是一间传统文人的书房。屋子里最先吸引注意力的,是两张大大的书案,一张上面是毛笔、墨、颜料;另一张上堆满着一摞摞宣纸、书,和前一天他刚从外面拣回来的一捧金黄红艳的落叶。——这些陈设合乎他绘画的风格,在活泼有趣之外,处处显露传统文人的气质与积淀。
曾仁臻工作室中的书案一角。
但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建筑师。曾仁臻是80后,大学学建筑,来北京实习时去了一趟北京大学董豫赣老师设计的园林式现代建筑“清水会馆”,他描述当时的感觉是——“太好玩了!”从此对园林建筑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多钻研的兴趣。
毕业之后,他在北京一间建筑工作室工作,因缘际会,又去北大旁听了董豫赣老师的小班课,不旷课不迟到,坚持了一年多。2009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跟董老师一起出去考察园林,虽然只是一个星期左右,但如今谈起来也还是兴奋——“发现太有意思了”。
曾仁臻,号“魚山”,笔名又为“鱼山饭宽”。建筑师,长期执着于有关中国园林和绘画的研习,曾工作于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2014年创立幻园工作室,创作了大量有关中国园林、山水、空间与人的关系的研究性画作,已出版《幻园》《幻园第二辑:借天工》《草间居游》。
到了2014年,曾仁臻果决地辞了职。辞职之后第一件事,是参照民国时期建筑学家童寯考察《江南园林志》的路线,去江南游园。苏州、杭州、绍兴、宁波、南京、扬州、常州、无锡、泰州……只算地级市就跑了二十多个,交通不方便的偏远小镇,也去。他到处寻访,发现了不少没有被记录过的废园,因为有些园子不开放,还要翻墙进去,做一下记录和测绘,再翻出来。两个月的时间里,曾仁臻逛的园林和庭院,总共有一百五十多个。
为他写序的董豫赣老师说,自己每次游园,“若超十日,必生倦怠”,由此感叹曾仁臻的“真认真”。但曾仁臻自己却是“真兴奋”,积累了直观的认识,他觉得自己对园林的好坏开始有了判断能力;再结合对山水画的研习,他玩味思考,探究园林建筑中的“居游”之义。他的第一本书《幻园》,就是他抱着一边创作一边学习的想法画出来。他让那些白袍子无眉目的人物出入于园林庭院之中,推敲人在园中的姿态、路径与感官所得的关联。无论《幻园》还是《草间居游》,曾仁臻想要把握的,是他认为园林中最核心的问题——身体感受。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怎样才是理想的?曾仁臻举例子,比如一棵树应该有它的姿态,可能贴在水面生长,让人可以坐卧其上;可能树冠挑出去十几米,成为可以为人遮阴的亭子。这样它和石头、水,以及人,能合成一个丰富的整体。——而不是像现在城市里的树,都是笔直一根的乔木。人能在园林和自然之中“行、望、居、游”,是他的居住与设计理想。
《幻园》
作者:曾仁臻
版本: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为了让理想有机会“落地”,曾仁臻这几年花了很大精力在几个实际项目上,然而建筑项目牵涉复杂,种种经济、社会原因都可以让建筑师张罗许久的项目盖不起来。说起这个,曾仁臻挺无奈:“这个可能是老天对我的安排,给我出各种难题。”
于是画画对他而言,有点像无奈之下的选择,但或许因为天赋使然,进展得极为顺利。以至于认识他的人,几乎都是通过他的画。但建筑师的身份与视角仍然是重要的,曾仁臻说,建筑学是刺激他长期创作的动力,他需要觉得是在探究某个专业中的问题,需要期待有机会把理想中的建筑盖出来。如果他单纯地是一个画家,依靠灵感和情绪创作,那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画这么多画。现在的画画,也是希望能指导日后的建筑实践。
《幻园第二辑:借天工》
作者:曾仁臻
版本: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这两年,曾仁臻又出了几趟远门,分别逛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山。他感受到了山水风格的不同,考察了历代文人画家对山水进行的改造经营。《幻园第二辑:借天工》收入的画,就是他出入各地山水名胜之后,关于“借天工以全天趣人意”的又一番深刻体悟。而最近,他又重返江南,再访园林,预期又要花上40天。
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
因为爱好方向是传统山水园林,画的画也颇带古意,曾仁臻说,很多不熟悉他的人曾以为他是个老头。“他们就是以为传统是古老的,山水是古老的,意识不到这个东西是可以年轻的”。
所以他反复强调这件事。在《草间居游》中,除了花草器物,他还画了手机,画了奥运,画了双十一。书中牵扯到的事物 42 35611 42 15288 0 0 3505 0 0:00:10 0:00:04 0:00:06 3505和事情,大部分都是现代人身边就有、方便感受的。他想,用现代的方式转换一下,可以更方便大家重新认识它。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他确实从古代吸收了很多。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难道不是从人类诞生就已存在,在我们死后百年千年仍会延续的关系吗?大自然永远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
《草间居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可能能够唤起一部分人利用身边的条件去重新构想对自然的理解”。曾仁臻得知一些小孩子特别喜欢这些画,他很开心,比起《幻园》系列,这本书真的没有专业的界限了。他有点期待,也许看他画的小孩子从此有了对身体和器物、花草关系的想象,培养出了对自然的理解。
何况,他一直在画自己的画,在过自己的生活。他用笔墨,刻印章,会以“中国文人的修养”来要求自己;但他也活跃于豆瓣和微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创作需要互动,愿意看到大家各种各样的回复。
而且,园林,山水,画画,是他的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他房间的窗子上挂着轻薄的白色布帘和写着“阴晴”“明晦”的宣纸,因为即使在室内,他也希望能捕捉到流变的风和丰富的变化;他用竹竿做了一盏“钓鱼灯”,四季干湿不同,竹子的弯度会随之不同。这些,都是他从身边的细节,去靠近理想中人与自然的互动。
重要的是在现代环境中实现一些想要的东西。有些人喜欢传统文化,就一头扎进去,觉得一切都是传统的最好。但曾仁臻不是,他说比较健全的时间观是“既往前看也往后看”,“你往回看能从前人的经验里头得到一些智慧的认识,就不至于格局太小,犯很愚蠢的错误;那你往前看,就不至于太呆板,没有发展”。
无古无今,不受限于古今,画中的白袍小人儿是如此,画者自己在现实中想要追求的,也是如此。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妍;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 郭敬明 |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 《二十二》| 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