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若每个人都能像丰子恺一样,那此生就更值得过

2017-08-26 新京报书评周刊

没有谁不喜欢丰子恺的画。白描,简洁,却极多趣味,都是熟悉的众生相。而丰子恺的散文也是一样,挑一个安静的午后,翻上一会儿,或者在繁忙的间隙,随便打开一篇,都能在劳顿中获得一些慰藉、一点启示,或者一点莞尔宽心的理由。


丰子恺漫画《天气晴和》


写的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琐碎平常的日子,然而却偏偏能被他看出特殊的趣味和想不到的道理来。


今天,书评君和大家一起再读几则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文字,看他怎样做父亲,怎样度一生。



怎样爱孩子,怎样做父亲


摆得干净整洁的书桌,几个孩子围过来便糟了殃。墨水翻,材料乱,焦头烂额只想发火。这种焦虑丰子恺先生也没少遇到过。


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


好一个鸡飞狗跳的场面。丰子恺也并不是不恼,他也会不耐烦,忍不住喝止,但是转念就后悔了。


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这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丰子恺漫画《新阿大旧阿二》


在很多人眼中,儿童只是准备成为成人的一个阶段,他们幼稚,胡闹,不可理喻。许多家长对待孩子,还奉行“打是亲骂是爱”的金规玉律,把孩子当做需要管教和规训的对象。这种规训和管教背后,是对儿童的不信任和占有欲。


对待儿童,也需要尊重和智慧。且看看丰子恺是怎样做父亲的——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他几乎是儿童的崇拜者,他对自己子女的爱,不仅仅是出自亲缘和血缘,也出自对儿童的崇敬和热爱。而子女就是和他因缘最深的儿童。在他眼中,儿女占有和神明、星辰、艺术同等地位。他欣赏他们、崇拜他们、热爱他们。


所以他也并不渴盼这子女“懂事”,甚至因这“懂事”陷入遗憾和忧愁。在长女阿宝十四岁那年,他发现她不再宝贝着吃巧克力糖而是开心地把自己那份分给弟妹,在自己离家时候不是哭闹而是宽慰自己,便在轻快之中又感觉到悲愁,便写了《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你往日的一切雄心和梦想已经宣告失败,开始遏制自己的要求,忍耐自己的欲望,而谋他人的幸福了;你已将走出惟我独尊的黄金时代,开始尝人类之爱的辛味了。


长大是人面对痛苦的开始,所以他忧愁。这是一个父亲纯真而纯粹的爱,他欣赏儿童,珍视子女的纯净天然的心眼,希望他们能一直过无忧无虑,自然美好的生活。这对孩子的宠,近乎一种形而上的宠,其中带有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敬畏和热爱。


当然,遵从天性不等于过度溺爱。自然纯真的孩子和“熊孩子”并不是一个概念,这其中的界限明晰却也微妙。大抵是要遵从天性,却非放纵欲望;要欣赏天真却也非不加引导。丰子恺先生的几个子女都十分优秀,各有成就。



一棵梧桐,一只蚂蚁,也能照见宇宙


丰子恺先生是对生活很耐心的人。在琐细的物事里,他总能有慧眼,看得见,又有自己的顿悟和发现。


比如邻居种了梧桐树,看起来树归邻居所有,但是真正看到树的全貌,欣赏了树尽态极妍,四季更替,并从中看到“无常”的,却是与树隔了合适距离的自己。得意之余,也发现,美是无法有归属权的。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所以啊,走在街上,别人园子里翠郁的白菜小葱,一闪而过白衣飘飘的姑娘飞扬的长发,别人手里牵着的憨态可掬的小狗可亲的眼睛。这些归属于别人的事物,却有那么一个部分,只要落入了自己的眼睛,便归自己所有,那便是美和美带来的愉悦。


他在桌子上做翻译,放手臂不小心压伤了一只蚂蚁,忙碌之中决心不管,任其挣扎自生自灭。却在间歇时看到另一个前来救助的蚂蚁,吃力地要拖着同伴回去养伤。这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也可能忽视的情境,让他十分触动。不管是看上去怎样渺小的生命,都在努力活着,这里面有生命的奥义和力量。


文字有时候会替我们打开眼睛,让我们由此能够看得到平时眼睛忽视掉的事物,那些小虫,大树,人潮,花树,因为文字的启示,在眼前放大,细枝末节尽显,并在细节里穿透事物本身,抵达人生某种通透的境界和带着清澈的涩味。


他的画中,物也有物的生命。如《惜别》一图,画中一个蜡烛和闹钟相对,蜡烛燃烧,烛泪四溅,烧一分短一截,如人生,走一天少一天,早晚要在时间里彼此别过。在这里,物也就是人,并没有什么分别。


丰子恺漫画《惜别》。


人生本就在细微处。那些被我们匆匆忽视和忘却的,或许里面藏有生命三昧。



“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人生仿佛步步为营的战役。而人在成长中,也总是一次次地站在十字路口,似乎哪条路都潜伏着诱惑也潜伏着危险。


是不是人生要有明确谨严的时间计划表,按部就班如履薄冰地走,一步都不能出错?还是人生本就是一次随缘而来随缘而去的旅程,只能在无常中,在命运中泊舟,尽己心力,用心而活?


丰子恺漫画《前程远大》


丰子恺的人生也并非一切笃定而明确。他的父亲是最后一科进士,此后科举废除。父亲离世后,丰子恺在时代的波澜诡谲中也如一叶彷徨之舟。


小学毕业后,丰子恺跟着邻居的儿子去杭州投考。他的母亲和今天很多母亲一样,希望儿子离家近,将来有稳定工作,便再三叮嘱他投考杭州第一师范,将来回乡当个安稳的小学教师。


而他虽然最终确实去了这所学校,但并非抱了和母亲同样的考虑。他报考时同时报了三个学校,只为求不落第,在选择时也是单纯因了求知欲的冲动,觉得这所师范学校规模最大,最能满足自己。


在学校,他前两年屡次得第一名。而后来因为上了李叔同先生的绘画课,偶然地沉迷绘画,后两年逃课去西湖写生,“成绩一落千丈“。——大师的青春也任性过,这任性乃是随了性情和机缘。


“我的心犹似暮春的柳絮,随了机缘与风向而乱走,全部抱定自己的主见。”


因为对绘画的热爱,他并没有认真修习教育学方面的课程。他的人生被求知欲和对艺术的渴望驱使着莽撞而行,并没有对未来明确的盘算和规划。毕业后,一方面他无法如母亲所愿回乡做老师,而西洋画的专业性也使业余学画的他无法跨进门槛。本县的小学循环指导员的工作,一个月三十块钱,他不想去,后来去了上海,在友人创办的专科师范学校当西洋画老师,但慢慢觉得自己见识不够,想去日本留学,却没有钱,一直不得成行。


这种窘境是很多年轻人身上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故事。这种没有计划和规划所带来的困窘,现实和渴望之间的龃龉,与其说是教训,不如说是青春和命运的独有馈赠。路还长,何必那么早就定了固定的航线。没有固定的路途,就还有广大天地。


丰子恺先生的日本游学最终得以成行,他和姐丈、岳父和朋友借得资金,游学十个月,学绘画、学音乐、学日语,虽然他觉得这十个月太匆匆,想学的都没有真正学牢靠,但是对于他的艺术人生,也是一次有转折作用的停靠。


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偶然入师范学校,偶然欢喜绘画音乐,偶然读书,偶然译著,此后正不知还要逢到何种偶然的机缘呢。


丰子恺先生作画,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故事他写起来平静淡然甚至有些无奈,夹杂着让母亲担忧的悔恨,和最终还是回归工作而不能安心专研读书之憾叹。但读起来还是觉得热血沸腾。让我们似乎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式:逃脱既定轨迹,在无数偶然里磕碰,随着心中的光向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应劫应缘,何去何从随缘酬,于歧路中望星辰。



一切都在于对待生命的态度


丰子恺的文字里,最有兴味的是形形色色的人。


你会遇到蹲在丰子恺西湖旅居的小平屋门口的水边垂钓,每次却只钓三四只虾便去下酒的酒徒,看着他就着三只虾慢慢细细地吃,一壶酒缓缓地喝,趣味也就慢慢生发而出;也会遇见六岁的小和尚菊林,看着他把拿到的糖果分给师兄弟,还会看到总能发现身边笑料的慧弟,听他讲“太”的笑话,跟着大笑,又转眼哀伤起他的早逝,人世的无常。


寻常人在笔下,生命中的某个一瞬被放大,被留存,成为一个让人会心的定格。


丰子恺漫画《麦野桑村有酒徒》


而他笔下也有和他交游过的大师。大师看大师,总会比资料里的大师更鲜活。比如李叔同,我神往着弘一大师的云游和洒脱,而丰子恺笔下的他最大的特质却是“认真”;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学生间的外号是“夏木瓜”,多愁善感,为人直率又话多,但这之中是对学生的热爱。这些熟悉的名字,也就化作了一个个有眼睛有嘴巴的形象,浮在眼前。


这里面也有烦恼,这烦恼和我们寻常人的烦恼也没什么不同。中国的传统是,不管说什么事儿,都要吃个饭喝个酒,所以吃饭也变成了局,心中厌烦,表面却非得挤出笑来,看人看的眼晕,却还要起身敬酒,维持一个体面。丰子恺老先生也有此烦恼。


宴会,不知是谁发明的,最不合理的一种恶剧!突然要集许多各不相稔的人,在指定的地方,于指定的时间,大家一同喝酒,吃饭,而且抗礼或谈判。这比上课讲演更吃力,比出庭对簿更凶!我参加过多次,痛定思痛,苦况历历在目。


认清宴会的本质后,丰子恺先生对此的做法颇为决断:一概不参加。杭州的报纸后来给他起过一个外号:“三不先生”,即不教书,不讲演,不宴会。他自己说“三不先生的资格,我也许不能永久保有。但至少,不宴会的‘一不先生‘的资格,我是永远充分具备的。”


或许很多人说,自己不是大师,只是个要委曲求全的平常人,饭局和酒局推不掉不敢推,只有羡慕的份儿。然而想想,是不是只有委屈和扭曲本性才能换得相对安全的人生境遇?是不是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人只有一生,不敢拒绝而带来的安全,许也是在一个烦扰的泥潭里安稳却窒息。就越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不”,其实乃是对人生的珍重。


《此生多珍重》
作者:丰子恺
版本:天地出版社 2017年8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引用图文素材来自《此生多珍重》。整理撰文:张林;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载到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王者荣耀 | 空巢青年 | 宗萨仁波切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山寨《人类简史》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朋友圈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心灵鸡汤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