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们的诗”热传,被这些语句击中是我们的荣幸

2017-12-09 张畅 新京报书评周刊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我开心时开花/我不开心时落叶”、“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近日,一组3岁到13岁的孩子写下的诗在网上热传,网友们纷纷表示:“败给了一群孩子”、“语文白学了”、“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小朋友,后来,没有后来了”。

 

诗句间飞扬着成人难以企及的想象,文笔天然通畅、不着痕迹,却在不经意间给人的内心以最真实的触动——这些诗来自新近出版的《孩子们的诗》,在全书收录的七十余首诗歌中,这样奇妙的诗行不胜枚举。


王子乔(六岁)手写稿《风在算钱》。当时,老师教了罗曼蒂的诗《谁也没看见过风》,然后让小朋友仿写,才有此诗。


诗人写诗时追求的高远境界,孩子们从出生起便已轻易获得。而成人呢?日日叫嚷想要快乐、幸福,却连对快乐的感知都变得麻木、迟钝。习惯了每天拼尽全力奔跑,却常常不清楚路的前方是什么,于是安慰自己: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所以当我们读到孩子们写的诗,会恍惚间从琐碎的工作、无聊的生活中抬起头: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也会这样,抬头望云时,感觉自己也变成了那朵云;二三十年过去,却再也无法变成那朵云了。我怎么了?

 

孩子们写的这些诗可信吗?它们是如何与我们相遇的?作为成年读者的我们,为什么会被如此简单的诗打动?当我们喊出“败给了一群孩子”时,我们真正败给的,又是什么呢?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畅


出版始末

孩子们是天生的诗人


2016年冬天,果麦文化编辑曹卓彧在上网时,在“天空城”儿童原创诗歌网站“偶遇”了孩子们写的诗。“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儿子……”她一下子被打动了,“一页页往后翻孩子的诗,停不下来”。出于好奇和编辑的职业敏感,曹卓彧开始在网上搜索全国各地的孩子写的诗。


挑妈妈


朱尔| 八岁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姜二嫚 | 六岁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青蛙


陈宛扬| 八岁


夏天真热啊

青蛙喝了一肚子水

都不觉得凉快

唉,要能吃个瓜就好了

难怪他每天都在喊:

瓜!瓜!

《孩子们的诗》摘选


自己心中的孩子仿佛被唤醒了,曹卓彧想要唤醒更多人心中的孩子。为了将这些诗集结成册,除参照网站外,她和同事们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比赛获奖作品、相关新媒体公众号发表的作品中,发掘更适合成书的诗歌。“找到之后,我们去逐个联系、落实版权。”为了能让诗集更好看,他们又一一邀约国内优秀的插画师,为孩子们创作的不同诗歌题材,配上“既有童趣、又不过于幼稚,既有诗意、又不太过抽象的插画”。

 

由于直接以孩子写的诗成书的先例较少,很难有经验上的借鉴,编辑们制定了严格的挑选标准,选诗前后耗时超过半年。孩子们的诗,一些题材出现频率较高,比如太阳、月亮、星星、春天、影子、爸爸、妈妈等,“综合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后只取了极少数特别有想象力的”。

 

“选到的诗作,我们就尽量不去修改了,最大的改动或许就是对姜馨贺的《很多》——删去了最后两句‘你们会不会自豪啊/这么多女儿’。当时征求过小作者的意见,她也同意删减。”除此之外,由于孩子的作品中有错别字、标点的错误,专业的编校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们的诗》内页。


《孩子们的诗》自今年10月出版后,不到两个月之内,在网上得到的好评不断。截至发稿,这本书依然保持着全渠道日销一万册的成绩,目前已出现断货的情况。

 

12月8日,易中天在微信公号上发文《易中天对话孩子们的诗》称:“最近,读了写孩子的诗。那些诗真好,我写不出。”于是他通过写诗的方式,与这些孩子对话。

 

十一岁的麦国桥在《秋天·花叶》中写:“秋天是残忍的房东/花叶是无奈的房客/它们的合同到期了。”易中天:“总有一些合同会到期/比如我们跟这个世界的。”

 

十二岁的姚铭琦在《白天与黑夜》中写:“我们都不喜欢白天/白天属于多数人/白天是面具批发市场/更重要的是/白天没诗人/不适宜聊诗。”易中天回:“白天是面具批发市场/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但是我要告诉你/很多人会戴着面具睡觉/到了我这把年纪/也卸不了妆。”

 

易中天在文末写道:“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也许他们并不认为是在写诗,只不过童言无忌,但千万不要给他们也穿上皇帝的新衣。”

 

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孩子需要被唤醒的呢?


《孩子们的诗》
版本:果麦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


成长与文明的代价?

我们如何丧失了对世界的新鲜感


诗人最为可贵的,是一颗不被世俗与欲望蒙尘的赤子之心。也是因此,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最接近诗的人类。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他穷尽一生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保持孩子般的纯真与直觉,对一位诗人的创作有多重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诗人江弱水在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采访时,反问:“人类为什么向往希腊时代?因为就像马克思所说,希腊时代是人类的童年。”

 

初读这些诗,江弱水的第一感觉是“很奇异”:“我们一般人只想得到开心得上天了,可是诗人会想到怎么下来。小诗人说,我做一件伤心的事,就会下来。我们一般人也只会想到,开花可以代表树儿开心,哪里会想不开心时落叶呢?四岁的孩子能发现,人挥手时就有许多手,跑步时就有许多脚。你四十岁的人只会看见两只手,两只脚。诗人与常人的差别就在这里。为什么说诗人都有童心?因为童心就是初心,是与世界头一回相见的那种直觉和想象力。”


很多


姜馨贺 | 四岁


我挥挥手

就有很多手

我跑步

就有很多脚

小狗朝我摇尾巴

就有很多尾巴

然后

我打秋千

就有很多我



骨头


董其端 | 六岁


我们的骨头

穿上了人肉

我们一笑它就笑

我们哭了它也哭

我们的心里有神秘

我们的骨头会和我们一起生活

《孩子们的诗》摘选


童心,就是与世界头一回相见的那种直觉和想象力。但很遗憾,成长和文明钝化了它们。“童年时代,人们看待世界的眼光那么新鲜,文明进化事实上也就是钝化了我们看世界的新鲜感。初民出口成诗,现代人要去除多少翳障,才能脱颖而出一行美妙的诗啊!”江弱水这样感叹。

 

“这次看到这么多孩子写的奇妙的诗,大家都叫好,许多人不免想到自己,也曾有过新鲜的童年,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家长们又会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到一位小诗人就在眼前,可不要轻易地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江弱水补充道:“但是,我很悲观,诗的天性、诗的直觉,一定会在公式化的对外界的反应中被磨损掉的。”


《诗的八堂课》
作者: 江弱水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从什么时候起,潜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孩子不见了、死掉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理性甚于冲动、聪明甚于智慧、成熟甚于纯真,所见之物、经历、事件、观点,都很难激起我们半点兴趣了?我们不仅习以为常,还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名字——成长。

 

在《论文化》一书中,英国学者、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探讨了文明之于人的作用:“‘文明’这个词指称的是一个人造的世界。它让自然归于这样的状态:我们所面对的一切无不是我们自身的映射。如今,我们已经很难重新发现这种人造环境的新奇之处,不像在之前由自然统治的生活中那样。毫无疑问,我们希望打破这种集体对镜自怜状态。”


《论文化》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张舒语

版本: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年1月

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早在19世纪中叶的大工业时代,就有诸如弗里德里希·席勒、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D.H.劳伦斯等人,将工业化的英国视为“对自然之美和生活愉悦的完全否定”,认为由工业定义的社会“缺乏鸟兽皆有的追求形态美的本性”。

 

如今,无可避免地,我们无一不生活在一个由我们自身映射架构的现代社会之中,不断改换的城市图景、每天翻新的社会事件、驳杂的公共话语、消费的欲求、各色网络平台的情绪挑逗,都是我们“集体对镜自怜”的佐证。

 

从自然中被迫隐退的我们,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特地选择初春的一天去公园赏花、和花合影;会在银杏落叶前,找到一条街拍下金黄色的落叶,发朋友圈留念;我们偶尔爬山、旅游,却避免不了在拥堵的人群中失去雅兴。如此种种,不仅是为了打破文明造就的“对镜自怜”的孤独感,也是为了找回大自然中失落的人类野性。



《太阳》(张圣杰,九岁),引自《孩子们的诗》。


可悲的是,当我们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拥有了固定的工作、家庭,接触的人与事也随之固定了下来,所见与所闻不再超乎我们想象,对于外界的感受慢慢退化成最舒服,也最单调的样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哪个成年人,会惊异于风和太阳,关注诗与光呢?

 

从语言环境来看,我们不仅亲自生产了当下的语言,也被这些语言塑造和改变着。正如诗人北岛在编写的《给孩子的诗》一书的序言中表达的那样:


诗歌在词与世界之间。诗歌是用语言的钥匙,打开处于遮蔽状态的世界……如今,我们正在退入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这是一个毫无精神向度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化价值与理想的时代,一个充斥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行话中: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最为通行的是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雅和俗的结合构成最大公约数,简化人类语言的表现力。诗歌何为?这古老的命题,在当今有着特殊的意义。


《给孩子的诗》
选编:北岛
版本: 活字文化·中信出版社 2014年7月


在这个人类语言表现力被无限简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习惯于聆听同一种语言、讲述同一种语言、记住同一种语言。

 

恰恰是孩子们的诗,点醒我们,在变为成年人之前,我们也曾这样与世界相处过。那时,快乐是黄色的,河里的鱼儿跳上岸,会变成漫天繁星,大海的波纹就像是老了一样。那时的我们,无忧愁,不焦虑,并且还固执地相信——将来。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张畅;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图片,给你听点好听的~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