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人到哪里看戏、听书?
【1】安徽会馆戏台
安徽会馆位于升州路西段,坐北朝南,南临升州路,北至安品街,东起登隆巷,西接仓巷。在清代中期,为桐城商人姚氏住宅。太平天国时为总圣库,又是英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为李鸿章所据。后又为皖人改建成会馆。
古戏台在东院内,靠登隆巷。建筑古朴雅致。外沿为月牙荷花边形,两厢为花廊,台后与屋宇相接。戏台有一米高,木板面,座北朝南。台前场子变大,可容1000余人。
据老住户回忆,约在民国11年(1922),陈玉真在此唱过京剧《九更天》。民国26年(1937),馆内许多屋宇被炸毁,戏台两侧花廊与后屋亦毁,仅存戏台。40年代初,北伞巷青帮头子缪凤池为母庆寿,曾请票友在此唱戏三天,有曹慧麟主演的《贵妃醉酒》,喻志清、王光和主演的《甘露寺》,陈广生主演的《女起解》等。一些安徽富商大亨也曾邀请戏班在此演出,以庆喜事,一般以京剧为主。1949后,此处改建为登隆巷小学,戏台在学校操场内,1958年拆除。如今登隆巷17号南京科教印刷厂中间空地即为原古戏台位置。南京科教印刷厂创办于1982年。
【2】万寿宫戏台
建于宋代,位于评事街39号,从西朝东。据《首都志》记载,南宋绍兴七年(1137),高宗皇帝曾在此为宋徽宗修祈福道场,清朝时为江西会馆。该建筑颇雄伟,花门楼以彩色磁片砌成,光彩耀目,上悬蓝底金字“万寿宫”横匾一块。门楼后两厢是廊,戏台在楼上,主要演京戏。民国时戏曲活动减少。逢年过节时有杂耍等娱乐活动。戏台于1958年拆除。
【3】福建会馆戏台
福建会馆,位于升州路488号,现名天后宫。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雄伟壮观,为庙宇式建筑。殿内泥金雕梁,雕刻精细。共四进,戏台位于第四进前。面南,有40多平方米,檐口高四米,三面空,飞檐翘角,形体古朴。1951年后,天后宫为市食品公司租用,一、二、三进成为腌腊加工厂仓库。1956年仓巷小学翻建,四进殿堂及戏台被拆。
【4】大香炉戏台
该戏台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新建王府时所建。位于大香炉30号,今南京第五初级中学成美校区西南角。该戏台坐东朝西,离地1米高。四角翘出屋檐,梁山刻有龙凤,三面空,一面实,古朴雅致。民国18年(1929),华风京剧研究社成立时曾在该处演出《凤还巢》《苏三起解》等。戏台于1983年6月拆除。
【5】丝绸业公会戏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京绸布商人组建具有商会性质丝绸锦缎的行业公所---丝绸业公所,并集资在古钵营建造房屋,作为行业议事、春节集会团拜、演出看戏之场所。
丝绸公业所原建筑群坐北朝南,二路三进,外砌高大封火墙,内有花厅、大厅及回廊。东路一进门厅内建有带门楼戏台,台高0.8米,台面约三十平方米。每逢丝绸业公会开大会,或春节团拜会,均有京剧演出。解放前和50年代初期,华社喻志清等人曾在该处演过京剧《苏三起解》等。1957年,建建邺中学时戏台被拆除。
天井后有回廊接二进大厅。大厅硬山顶,前后带轩,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宽11.15米,进深9.8米,高8.1米,地面为瓦钵垫方砖,细腻又平整。梁柱用料考究,轩梁上雕有八幅戏剧木刻,厅外简易戏台檐下有和合菩萨木圆雕二尊,刀法细致,栩栩如生。三进后厅墙壁内保存石碑一块,上记刻着集资人姓名、钱款数。石柱础侧面均刻花卉图案,完整清晰。西路为南北相对两榭,翘角飞檐,也前后带轩,古朴雅致。东、西路院落亦有甬道,侧门相通。解放后,曾作为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场所,1961年部分改作民居,部分为民族中学(今第六十中学)使用。后成为南京一中的校办工厂-南京东方机电设备厂。1984年7月公布为建邺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此处规划新建住宅片区,拆迁时我曾得见和合二仙木雕真容,可惜一夜之间与轩梁上精美雀替木雕同时被盗。如今古钵营一带已经毫无历史文化气息可窥。
丝绸业公会现址为古钵营10号,约建于清光绪年间,为绸布商人集资建成。建筑坐北朝南,有好几进房。戏台位于第一、二进之间,面朝北,有30平方米,离地1米。第二进为大厅,约150平方米。厅内梁上刻有八幅戏剧木雕,厅外檐下有和合菩萨木雕两幅,工艺精美。
戏台逢绸布公会开大会,或春节团拜,有京剧演出或清唱活动。1949年前及50年代初华社喻志清等人曾在此演出。戏台于1957年建建邺中学时拆毁。
【6】煤炭业公会戏台
煤炭业公会位于今升州路110号址,为一古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00余平方米。20年代始为公会所在地。戏台与二进相对,为古代建筑新式。30年代改为简式戏台,有20余平方米。高近1米,以木板铺面,两侧有对联一副:“看戏不知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二进是大厅,约200余平方米,可置八仙大桌10-20张,200多座。
1949年前公会每逢重要活动,就请戏班或票友演出京戏。民国二十五年(1936),公会理事裴吉元做五十寿,请“厉家班”来演《龙凤呈祥》《投军别窑》。厉慧敏、厉慧斌、厉慧生分别扮旦、生、净、丑角。此次演出礼钱、幛子全部义捐前线抗日战士。自民国三十三年(1944)起,公会少年子弟在此组成稚社,凡喜庆活动,即在戏台演出。1949年后,此处拆毁改建南京开关厂,后为百货公司城南批发部。
【7】甘家古戏台
甘家古戏台,两百多年。戏曲界,提起南京戏曲之家“甘氏家族”,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甘家的盛名一直不衰,可以说甘家大院本身就是一个大戏台,今其内还复建有一古戏台,常年余音绕梁。近几年,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南京白局传承人周末常在此进行公益演出。另在南捕厅与大板巷口还有一个新建的仿古戏台,称廿一熙园,曾经演过一段时间昆曲。
【8】升州剧场
民国初建,位于升州路222号,坐北向南,有两进。民国27年(1938),马聚兴茶馆老板马玉松,将第二进(100多平方米)出租给段有财、金殿元、王开兴3人开办升州剧场。扬剧界名角程俊玉、小玉霜、夏少山、包桂卿、杨葆珍等人在此演过《珍珠塔》《梁祝》《活捉张三郎》等剧目。民国33年(1944),马玉松将马聚兴茶馆转让给一金姓布店老板,剧场即关闭,不复存在。
【9】石鼓路民间戏院
民国初期,同一管姓帮会头子创建,位于石鼓路240号。面积约500平方米,半边是围墙,半边是一人多高的铁丝网。院内搭有半米多高的木板台,上盖芦席棚,四周拉布围。台下有长木条板凳,从后门卖筹进院。以演庐剧和淮剧为主。每天下午、晚上各演一场。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占南京时,戏院关闭。后拆除。
【10】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剧场
1977年11建,位于朝天宫4号江宁府学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可容纳120人,至今演出不断。
【11】原建邺区文化馆礼堂
1950年建,位于石鼓路149号。1956年翻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积约380平方米,舞台久140平方米,距地1.2米高,可容纳500人。常年以演扬剧为主,也演京剧、越剧、淮剧、庐剧等。1998年初,改为原建邺区图书馆,仍用于演戏、放录像等。
【12】义和书场
建于清代,位于评事街139号。坐西朝东,共三进,场主姓马。第二进面积约50平方米,可放8张桌子,自建成后每年都有评书艺人在此说书。民国34年(1945),民间艺人董小舒来说唱,名噪一时。解放初期书场拆除。
【13】松鹤书场
位于绒庄街1号,坐南朝北,共有二进,系民国时王、左两姓合开。第二进摆6张大桌子,可坐60人,评书艺人张洪儒、王宝林、张雨臣等在此说过《七侠五义》《乾隆下江南》《济公传》《周侗》等书,每天下午、晚上各说一场,生意兴隆。解放后书场关闭。
【14】兴和园书场
位于马巷116号,从西朝东,30年代初期为李云长所开,置10张桌子,可坐百余人。郭正明、张洪儒等在此说过《月唐》《郭子仪》《大清传》等书。解放后书场关闭。1993年扩建中山南路时拆除。
【15】王云舟书场
位于天青街(中山南路)100号,坐西朝东,有6张桌子,可坐50多人。解放前场主王云舟在第一进请人说书。何老四、戴金山、赵小波等艺人在此说过《飞龙传》《赵匡胤》等书。解放初书场停业。1961-1963年复业,何姓艺人再次来此说书。1965年书场关闭。1993年扩建中山南路时拆除。
【16】龚福兴书场
位于汉西门大街11号,坐东朝西,清代时,由龚家驹、龚家骐兄弟俩合开。书场共有两进,后进可坐百余人。民国时,艺人张洪儒在此说过《三国》《东周列国》《水浒》等书。每天来听书的有80人左右。解放初期书场关闭,80年代初被拆除。
【17】聂顺举书场
位于石鼓路243号,从南朝北,共三进。第二进为书场,能坐百余人,开业于清代,场主聂宝和。民国初期有评书艺人在此说书。后改为白天说书,晚上唱戏。艺人张长和、张洪儒在此说过《十三朝演义》《说唐》《乾隆皇帝下江南》《七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等。解放初期书场关闭,原建筑改作他用。
【18】小蓬莱书场
位于朝天宫西街40号,书场前身是清末香客集资捐盖的亭式房屋。坐北朝南,共四进。第一、二进面积约160平方米,有30张八仙桌,可坐200余人。民国初期有一外号叫“李逵”的人在此卖茶,取名“小蓬莱”。30年代唱过戏,40年代后成为书场。解放后,该书场只卖茶,1958年因街道工厂征房关闭。1996年因拓宽朝天宫西街被拆除。
【19】永和书场
位于三茅宫76号,坐东朝西,共三进。第一进开设茶炉和早点,二、三进共放15张桌子,可坐60人。民国20年(1931),场主刁云台在此设场,评书艺人王宝林等在此说过《大清传》等书。南京沦陷后,刁被侵华日军杀害,书场转让给张姓,活动停止,书场必作他用。
【20】马三和书场
位于洪公祠三元巷口,坐西朝东,共两进,后进说书,可坐百余人。场主马德才。日军侵占南京前,艺人刘海桃、戴金山等每天下午在此说《三侠剑》《七侠五义》《水浒传》等书。搞日战争胜利后,因拓宽马路书场被拆。
春节专题 点击可阅
还有多少人记得“金陵民间文化庙会”,有无恢复的必要?欢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