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 | 张一弛:耕耘,收获,在上科大的无悔青春
编者按:
大地泛碧,春暖花开,上海科技大学即将迎来首届本科毕业同学。在这铭刻历史的时节,请来倾听毕业生们的心声。
真所谓:曾忆当年兴意发,不觉今日已开花,经历千般真磨砺,静待桃李满天下!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大四学生张一弛
1
GPA
3.81
2
“3+1”及暑期项目经历
2016.7-2016.8,参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暑期课程项目
2017.8-2018.5,参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工程学院3+1交流项目
3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2016.10-2017.8,参与梁俊睿教授课题组的“四旋翼飞行器”项目
2015.7-2016.11,参与高研院汪宁教授课题组“锁相环电路研究”项目
2015年暑假 ,参与张良峰教授课题组的“密码分析”项目
4
申请国外大学OFFER情况:
康奈尔(Cornell) ,PhD Fellowship 全奖
奥斯汀(UT Austin) ,PhD Admission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UCSB) ,PhD Admission
以下是张学霸回顾上科大的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收获,并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在以下的这些话里面,我想纯粹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在上科大的经历和一些体会。
当初选择上科大,主要是因为我觉得时代在变化。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吃大锅饭的时代在渐渐褪色,一个人还是得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让自己站稳脚跟。基于这一点,就有了这么个考量:如果我去其他的学校,那么很可能我的周围就有几千个像我一样的人在分享有限的一点教育资源;但是如果我去上科大,她的教授们全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和非常强劲的学术背景、她的课程设计是紧跟国际的范式、她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并且她的规模又是小型化的,具有极高的师生比,两相对比之下,这个结论就很明显了。后来的高考,如果我的印象没错的话,我的总分除了清华和北大没法去,其他地方都是可以的。
当时有些人就问我,你选上科大这么个新学校有没有后悔,我就想你这个问题其实不该问出来。如果我还想努力做个聪明人,我就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批判自己的选择。还有些人一定会问,你为什么相信上科大的宣传呢?我会说是因为“感觉”。这和站在风口上创业成功的商人一样,你问他们为什么你相信这是个风口呢?他可以跟你说一千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最终我认为都是因为感觉。事实证明,即使是在这个即将要从上科大毕业的关口,我还是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我的感觉是正确的。
我在上科大接受的教育,是比较全面的,在专业课程方面,训练的强度是非常、非常高的。全面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正式的学院只有物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计算机电子工程)和生物,但是通识教育,囊括了音乐、历史、文学,甚至政治理论。不仅仅通识教育很齐全,而且质量非常高,请来的教授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比较有作为的人。我有时候偶尔翻阅一下曾经在《中华文明通论》和《世界文明通论》课程上写的文章,真的会被自己当时的想法震撼到,至今觉得那可能是我的思想最富有深度的时候了。这种通识课程的教育,我觉得会增强思想上的辩证性,就是看待一个问题不再那么简单了,分析的维度变多了。而且你发现和别人讨论的话题变多了,这对你本身的交友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专业课程,都是学以致用型的设计,也就是说除了作业、实验以外,还会有最终的项目。在这些动手设计、实践的过程当中,可以灵活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加入一些别的课程涉及的元素,对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课程材料,都是英文。我们必须得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国际上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研究,大多数是以英文发表的。因此上科大英文的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学术的交流甚至工作、或者出国读书的。
我所提到的这些上科大教育的优点,都是经得起比较的。我和很多学校的同学交流过,了解了一些他们的课程情况,我不想说这些学校的名字,但是据我的了解,大多数的工科课程,是在考试,考的还是一些概念、名词的掌握情况,能够有机会有意识去动手做的人凤毛麟角。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还玩一些纯背诵式的东西,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纯粹纠缠在概念名词上,就像PPT造车一样,最终肯定会失败的。再比如说课程训练的强度,我曾经在上数据结构课程的时候,教授的每一次作业,都会模拟一个情境,然后用课程所学的种种数据结构去构思一份代码,来解决这个情境下遇到的问题。我的编程能力开始不怎么强,为了能够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作业,几乎每天都会花5个小时到6个小时的时间去尝试,有时候睡觉也不自觉地想着。这种强度的训练的结果就是,现阶段我所碰到的任何一份代码,我都有办法把它读懂,任何需要写代码的地方,我都可以高效地写完。这和很多其他学校的工科课程形式主义的实验和项目,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再说出国留学,有人问我怎么会想到要出国。我说高中刚毕业那会儿,你问我要不要出国,我就肯定回答你,不会。多了我不敢说,但是你把我们家往上翻三代,全都是在国内扎根、生活,我怎么可能会想到要出国?那么进了大学之后呢?格局变了,眼界就不一样了。我每天在上科大上的课,教授介绍的最新技术,诞生在地球的另一边;我每个礼拜在上科大听的讲座,会涉及到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某一个领域最前沿发生的故事。你就自然而然会想,如果我想把我手上的事情做好,我就一定要到最好的地方去,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学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上科大有这个能力,帮助你把这个“世界真大,我想去看看”的单纯念头落实。上科大的英文教育环境,让我在语言上没有沟通的障碍;上科大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让我在海外的交流学习(伯克利)没有任何的不适应;上科大对于本科生开展研究的鼓励,让我能够得到扎实的科研训练,为之后奠定基础;上科大丰富的3+1海外交流机会,让我能够有机会获取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研究经历、和世界一流的教授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源和机会,我才能够在最后申请的时候拿到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自己的学校有能力满足自己在学习上的需求,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评价吗?
综合来说,我当初的选择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上科大的学习氛围也是充满理想主义的。浪漫让我坚信上科大的模式,理想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很纯粹。而从结果来看,现实终究还是给予了我丰厚的馈赠。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上科大的培养!
推荐教授寄语
作为张一弛同学的导师,我从他进入上海科技大学开始就与他有不少接触,也参与了他的博士申请过程。一弛的自信和努力让我印象深刻。但我更欣赏他在经验分享中对格局的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年轻人就应该要有更大的格局和跳出框框的勇气。格局的扩大与勇气的增强更多得靠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更多的历练,而非祖上的荫庇。相信一弛一定能不骄不躁,继续努力,迎接未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梁俊睿
我认识张一弛同学是因为他曾经修过我教的本科《电路基础》课。此后,由于他在这门课上拿到A的成绩,我邀请他在大三时担任《电路基础》的课程助教,一弛同学出色地完成了助教的工作。正是由于他在课程成绩和助教工作中都表现很出色,当他让我帮忙推荐美国高校的教授并写推荐信时,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之后我给他提供了一份比较长的教授名单,上面的教授都是我比较熟悉的。结果证明这份名单给一弛在择校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我很高兴看到一弛同学拿到了多个名校的PhD offer。祝愿他在新的起点上飞得更高!
——周平强
非常高兴得知张一弛同学拿到了Cornell和UT Austin的PhD offer,他是我们电子方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的好多优点都对他的成功申请有直接的帮助,值得学弟学妹学习。首先是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钻研精神,还记得2016年春季我的《电磁学》课上他问过我“电位移矢量的物理意义”的问题,很少有同学能对电磁学中的基本概念思考到这个深度。其次,他有很好的科研素养和潜力,这就要提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他来找我讨论我发给他的一篇文章,他没讲几句我就觉得有问题,经查看才发现是我给他发错了,把另一篇内容很偏且很难懂的文章发给了他,不过听他讲完了,我欣喜地发现他竟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所提的问题非常有水平,着实难能可贵。再次,一弛同学表现出很难得的成熟、稳重、自信的特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努力,不盲从,不轻信,这一点尤为重要,但确实是好多同学需要提高的地方。回想9年以前我申美国学校PhD program的时候也申请过某名校,可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3月17号上午得知他拿到这所名校的PhD offer,当时真的是无比地欣慰,特别是听他说到“学生帮你拿了一回,咱们也算扳回一局了”,真的比我自己拿到offer都高兴,我想这就是作为老师能得到的最暖心的回报了。祝一弛同学将来无往而不胜,期待他获得更多让老师们骄傲的成就!
——王雄
*原文via上科大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