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林达 | “井底”市场——基于身体与观法的身份重构

侯林达 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2024-09-04


 侯林达 

“井底”市场——基于身体与观法的身份重构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

设计导师:钟山风、侯晓蕾、范尔蒴

艺术导师:栾雪雁


整体概览,上下滑动观看




  一.理论出发点  


本次毕设理论基础的建立以一张黄色小卡片的偶然发现为开端,并由上面的信息发现一切都是可以买卖和消费的,这一切之中当然也包括性欲性行为和性快感;其次,什么可以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由道德和政治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


 低成本广告是一种私密消费的大门,即使是单一类型的广告模式,也可见到多种方式多种类型的信息,它具有低成本可批量印刷的形式、私密性、可选择性读取、真假难辨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传播者的消费水平、广泛而私密的个体需求、定点定量的散落式传播以及传播者的目的。


  二.消费社会中的符号价值  


黄色小卡片作为一种广告,属于较为复杂的社会编制和系统,其性质是一种视觉文化,通过图像的表征模糊通俗文化和纯艺术的差别。除此之外它的传播途径是购买、出售和交易,具有美学和投资价值,它本质上是一种景观社会的投射。

   景观社会的本质是消费社会,根植于生产,景观本身就是商品形式,景观社会与商品社会的区别是商品社会中,物体被分析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但在景观社会中,物体被分析为影像与现实的区分,形成一种影像社会,使用价值无关紧要。马克思将三种不同的价值区别开:由大写开头的 Value,指的是由制作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而获得的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商品在市场出售的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一个商品由多有用,鲍德里亚提出了马克思提出的三种价值以外的第四种:符号价值,也就是商品在物体系中通过区别自身获得奢侈品的地位。他认为当代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在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体系中的消费品系列是一种必然有序性指涉,并且存在于整套消费品之间,其支柱就是由符号话语所衍生出的暗示性的符号价值和结构性意义。因此鲍德里亚指出,消费体系中价值才是消费者的主要需求,而不是物本身。消费本身已经通过符码成为了一种手段,用于建立地位和身份。


三. 拟像与仿真


1.美国迪士尼乐园

就像被狼抚养大的孩子变得像狼一样,在物品中成长起来的人也变得像物品本身。当这种现实的仿真模拟开始变得比现实本身还更真实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超真实的宇宙。

这种超真实最典型案例就是美国迪士尼乐园。拟象与仿真都是某种特殊的实现现实的社会形式,以及模拟“真实”的方式,所以我们无法获得真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仿真方式。本质上,仿真指的是一个社会如何模拟真实的方式。迪士尼乐园作为成功的商业案例、满足人们精神幻想的快乐园地、全世界最大的动画企业而存在,同时它也是美国基因的微型化完美模型,美国的客观性图像在此被绘制,迪士尼乐园达成了与美国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美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拟像,作为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的典型案例被研究。

2.对应到中国

   美国的迪士尼作为一个舶来品所体现的美国的拟像对应到中国,是无法以偏概全, 以全部的人口基数作为对象来研究的,因为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与复杂的社会现实, 因此对应到中国时应选择人口基数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来研究,也就是“小镇青年”这一群体,而例如抖音 快手这类短视频app的新媒体作为小镇青年的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而存在,它们是中国小镇青年的拟像,因此我选择小镇青年聚集的地方——北京CBD化石营社区来进行设计。


  四.场地设计  


该场地是北京CBD商务中心区的一处棚户区,在其东南西北向均有高层建筑,并将化石营社区一层一层包裹起来:东边是京广中心,共52层;东南侧是北京财富中心、共45层,以及CBD的新地标中国尊,高达528米;正南是23层的万通中心;西南是朝外SOHO,共33层;西北是复星国际,共24层;北边是16层的雨霖大厦。原场地包括一处已作废的停车场(空白场地)以及社区平房共5.5公顷,空白场地面积共3.0公顷。


在白天可以看到场地形成CBD中心区的一处“井底”,夜晚则成为深陷在霓虹灯内的黑洞。


其居民大多是来京务工的“打工仔”和“北漂”,因为没钱买新房而无法离开这里的老人,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大多白天出去务工,晚上回来,邻里之间见面不多。在社区内部有一条约150m长的东西向商业街,商业街的两端尽头西侧是街道办公室,东侧则是一处大件垃圾堆放点,商户类型有卖蔬菜、副食、家禽、日用品,理发店,手机业务等;

西南侧的角落有一处孤立的公共厕所,胡同在南北东西走向上都有,最窄的只能容一人通过,但是每条巷子彼此相通。化石营的整体环境较为脏乱,但房租十分便宜,大概为1000-1500/月,为小镇青年提供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住处。



笔者将化石营社区分为地上圈与地下圈,地上圈属于CBD城市圈,给人以一种开放感和时髦感,地下圈属于化石营社区圈,给小镇青年一种安全感,同时保证它的热络氛围。对于化石营外的人,关于进出场地笔者希望他们只有一种选择权,地上即可满足其对于景观的需求,对于化石营内的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在地上与地下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由。


首先保留城市开敞空间与“井底”封闭感的特点,进入地下进行设计,使只用于晚上睡觉的社区在地下进行热络交易,同时保持地下安全感。第二,使地上的城市现代圈子与地下社区交易场所形成对比和相互沟通同时对对方感知达到最小化。第三,利用视觉动态通过对视线的把控构成进入地下后逐渐消失的CBD景观。第四,利用视域上的交错,使地上的人(CBD圈)看不到地下(化石营社区圈)入口,达成遮蔽视线的目的,但地下可看到地上,这也是笔者对之前所提出的对于选择权的回应


除此之外,笔者对外来居住者、化石营外的人、长居本地人以及经商者进行了人流分析,并得到得到以上这张热力图,可以看到人流主要集中于商业街,越靠近场地边缘的地方热力随之减弱,那么设计则是对于人流聚集点的南移,让人流能够均匀分布在场地的内部。




此基础上能够回到我的理论,既然美国迪士尼乐园是属于美国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拟像,它跟美国是相互促进的一个关系,那我有没有可能创造小镇青年生活的一个拟像,来达成它与小镇青年互相促进彼此身份价值的这么一个东西?化石营社区本身在cbd里面的存在就相当于容纳小镇青年的一个袋口,那我就希望以拟像的方式来创造一个袋口中的“袋口”,使它由一个相对消极的转化为一个相对积极的“袋口”,那么就引入了袋口这个概念,同时它可以使上下两层达成一定的联系,形成立体交通网络,由此对袋口的单元模型进行了推敲。




为了使袋口单元模型得到进一步推进,笔者分析了社区内部人流点到外部边界的网络分部与社区外部人流点到内部边界的网络分布,可以发现,得到的人流干扰网络有相对密集和相对稀疏的区域,那么为了发展这一分析,笔者将人流点扩大到化石营外部的地铁站、公交站以及一些可能的人流集散处,得到以下这张人流干扰网络,并通过此人流干扰网络得到人流可能的聚集点,以此聚集点为圆心,以其干扰半径为半径画圆,得到袋口的形状、位置与大小,形成如下的图形。

   在生成袋口的形状与位置后,笔者将袋口的边界延伸,可进行形态的变化与袋口影响力、人流干扰网络的暗示。


   图中红色部分是各个袋口与可连通的地下部分,袋口的朝向与开口方式保证了地下部分的采光以及公共性,同时他们承担了社区市场与袋口通道的功能,在面对社区的部分,袋口向内部开放,在面对外来人流的部分,袋口向外部开放。



   在第二稿中,笔者将地上路径随袋口的入口朝向进行排布,使人流对于所有袋口都具备可达性,但对于这种路径还未完全进行科学的推测,同时笔者发现场地中部缺乏一个人流聚散广场,因此在场地中部设置广场后,重新进行了地上路径的排布,使地上路径在相对于袋口具备可达性后对于中部广场也具备一定可达性。



▼在袋口消隐在地面之上后,笔者设置了一条弯曲的红线来引导人们对于袋口相互关系的感知,形成视线上的引导与暗示,这条红线将各个袋口串联起来,在人流聚集的广场中部东侧的袋口形成一个大的节点,在社区内部形成小的节点,同时与植物组团、袋口的坡道形成关系,并通过悬挂一些原场地废弃的垃圾作为装置来激发场地的活力,与人体产生互动。



▼红线在袋口处出现拐点,引导人们的方向感,同时在一些具有台阶的节点处,让红线成为扶手或游玩的装置;在一些小型植物组团处,红线具备灌溉的功能,可浇灌植物形成景观;在袋口广场处,通过艺术作品来使人们通过短视频来交换信息的行为在此发生。


▼除此之外,在广场设置了一些装置来增加趣味性,例如竖向钢管组成的水雾迷宫,以及在场地入口节点处,设置了地上镜面。以镜面的方式来暗示地上与地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化石营内外身份的关系。

  

▼在地下部分的内部,笔者进行了室内菜市场以及小型店铺的排布,用以转移场地原有小型商业街的基本需求。


▼在地上部分的小广场内设置了可以用以休憩的场地,同时增加了排水功能,以水渠的方式将雨水汇集到场地凹陷的部分。


  五、结语  


作为中国人口基数最大的群体的拟像,“袋口”承担着多种艺术化表达,暗示着中国小镇青年与他们所处的大环境中的角色的对立与融合,回应鲍德里亚对社会符号学的分析,“袋口”属于小镇青年的身份符号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用以使用交流的场所,并赋予其市场功能以填补化石营市场经济功能的缺失。

▲空间漫游视频




#毕业作品不断更新中,敬请关注

【2020毕业季相关链接】 点击图片跳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