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既然爱情留不住,不如一起种棵树

2018-02-25 晏凌羊 晏凌羊

 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与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林语堂:既然爱情留不住,不如一起种棵树




文/晏凌羊


1


我们做这样一个无聊的假设:如果民国的才子们站开一排,任由你来挑选的话,你选择嫁给谁?

 

我先来分享下我的意见。

 

鲁迅是我景仰的人,但如果选他做伴侣的话,太需要勇气。

 

迅哥儿个子不高、性格太硬气,爱憎分明,身体还不大好,关键是家里还有个不肯跟他离婚的原配夫人朱安。谁跟他在一起,估计都要承受点非议。鲁迅当年都跟许广平同居了,都还遮遮掩掩。

 

胡适也不行,他跟大字都不识几个、长相也不出色的原配夫人江冬秀过了一辈子,还赢得“怕老婆”的名声,但他也是疑似出轨过的人,关键还嫖过娼。

 

郁达夫、徐志摩、郭沫若不行,那是妥妥的渣男,而且也是嫖娼队的成员。不过,那个年代的文人嫖娼,贵在坦诚,对家人坦诚、对外人也坦诚,从不藏着掖着。这点,比现代社会中瞒着妻子去嫖娼的鸡贼男要坦荡。

 

徐悲鸿、老舍、傅雷、吴宓等等也不能嫁,婚后会出轨。

 

詹天佑、何应钦、林语堂、朱自清、吴文藻、陆侃如等等都可以嫁,而这些人中,大多是基督徒或接受过基督教的洗礼,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巧合。詹天佑和何应钦都是后来皈依基督教的,唯独林语堂是从小就信仰耶稣。

 

当很多名人、政要、商人纷纷反抗父母给自己包办的婚姻,另找时髦美女、知识女性结婚时,林语堂从来没动过这样的心思。

 

他的妻子廖翠凤担心丈夫会喜新厌旧,打趣地说:“人家做了教授,一窝蜂地离了黄脸老妻、娶新潮女生,你就不想赶这个时髦?”

 

林语堂摇摇头安慰她:“凤啊,你放心,我才不要娶什么才女为妻,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离了你,我活不成呀。”

 

新婚之夜,林语堂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把结婚证书给烧了。

 

他说了一句名言:结婚证只有在离婚时才会用到,我们一定用不到。

 

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自信,也只有林语堂有。更何况,他那时还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可他一旦结了婚,就开始恪守作为丈夫的本分,旧情复燃这种事儿他干不来。

 

2

林语堂的妻子,是他的初恋情人陈锦端的父亲介绍的。

 

这段故事,说起来挺简单。

 

林语堂上大学时,看上了同窗好友的妹妹陈锦端,几乎是一见钟情。陈锦端也倾心于林语堂的博学多才,爱他的“英俊有名声”。

 

很快,才子佳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开始恋爱。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是福建名医,而林语堂是普通牧师的儿子,两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非常悬殊。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招致了陈天恩的反对。

 

他跑去告诉林语堂,自己的爱女已经定亲了。林语堂沮丧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徐悲鸿和蒋碧薇谈恋爱时,也曾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俩采用的方式是:私奔。沈从文追张兆和时,门第悬殊也摆在那里,他采用的方式是:死缠烂打,追求到手为止。

 

林语堂不,他选择顺其自然。


当然,难过的情绪肯定会有的。

 

某一回半夜里,林语堂的母亲提一盏马灯到林语堂房里,问他有什么心事,林语堂忽然失声大哭,哭得很伤心(哈哈,感觉林宝宝失恋的样子也很可爱啊)。

 

陈天恩见林语堂人长得帅又有才,为了弥补内心的一点点歉疚,就把自己的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


 林语堂


廖翠凤对林语堂的事迹和才气早有所闻,见到林语堂之后觉得他甚是可心,非常愿意嫁他为妻。

 

要说廖翠凤,当年也算是个“女追男”的典范。


林语堂与她的兄弟很有交情,有时会去廖家吃饭。席间廖翠凤偷偷看他并让他察觉,后来还把他换下来的脏衣服拿去洗了。

 

 廖翠凤


廖翠凤的母亲问女儿,他(林语堂)只是牧师的儿子,会比较穷。

 

廖翠凤斩钉截铁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

 

廖翠凤如何让林语堂知道有这席对话的?我们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林语堂听到这些话后非常感动,最终下定决心跟廖翠凤结婚。

 


站在林语堂的角度,这不难理解:对方人品、家世、长相等都不错,还那么中意自己。自己被人嫌弃穷,正伤心难过呢,忽然来一个姑娘说她根本不介意自己没钱,肯定会很感动的。

 

陈锦端看到林语堂娶了邻居家的女儿,拒绝了父亲给自己介绍的富家子弟,只身赴美国留学。

 

陈锦端学成回国后,心里还想着林语堂,廖翠凤善解人意,甚至主动请来陈锦端做客。每次陈锦端要来,林语堂都十分紧张坐立不安,女儿不解就问妈妈,廖翠凤笑着说,“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姨。”

 

陈锦端看到林语堂一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也就断了对林语堂的念想。

 

据说她后来单身到三十几岁,在美国学成回国后,找了一个厦门大学的教授结了婚,婚后领养了一男一女。

 

林语堂结婚之后,时不时还会回忆起这个初恋情人。他有时候也会画画,画中女人的发型从未改变,而他也很坦诚地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

 

70年代,林语堂住在香港三女儿家。某天,陈锦端的嫂子登门拜访,林语堂问起多年音讯不通的初恋情人的情况,当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已经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的他忽然说:“我要去看她!”

 

廖翠凤知道丈夫对陈锦端的那份深情,忍不住说:“语堂!不要发疯,你不会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

 ▲老年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

 

很多人讲起这个故事,总觉得林语堂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心里有一朵白玫瑰还有一朵红玫瑰,甚至有人矫情地替他表达“我把婚姻给了你,爱情给了她”。

 

真抱歉,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关于体面,关于放下,关于宽容,关于爱。

 

林语堂当初没有执着地要把陈锦端娶到手,没让她跟着自己私奔。他性格不拧巴,不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跟别人过不去,所以能顺水推舟地娶了廖翠凤。

 

结婚之后,他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妻子,虽然挂念初恋情人,但仅仅是挂念而已;就连初恋情人都撬不了他的墙角,其他人就更不行了。林语堂也喝花酒,但只买艺不买身,甚至也曾有寡妇勾引过他,可他一次没中招。

 

而他的妻子廖翠凤,面对情敌,不妒忌,心量宽大,懂得他,成全了他那点挂念。

 

陈锦端呢?被棒打鸳鸯虽然也难过,但没有沉迷于得不到的痛苦中,而是选择投入学习、工作,忘却情伤。林语堂结婚后,她没有硬要当小三。

 

之后,她没有因此而守寡一辈子,遇到合适的人就结婚;没遇到合适的人之前,就到了三十岁也不着急。

 

你看,这个三角恋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活得那么体面。

 

在这个故事中,甚至连陈锦端的父亲都是一个有点可爱的角色,他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反对儿女婚事,但不同的是,他又有点小内疚,觉得肥水不该流外人田,所以一反手就把自己明明认可却又拗不过面子无法接纳的“准女婿”拱手让人。

 

也不知后来他后悔了没有。


3

 

林语堂跟妻子结婚后,一直恩爱有加。妻子忌讳别人说她胖,但喜欢人家赞美她挺直的鼻子,她生气时,林语堂总是去捏她的鼻子,逗她笑。

 

两个人的儿女都老大了,林语堂还能跟太太拍这样的照片。

廖翠凤女士喜欢谈论家事,林语堂便坐在椅子里,不看书报,只抽着烟斗,也不要有任何声音,静静地听她说话。如果太太在生气,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

 

他说:“有句话可以告诉先生们,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林语堂非常懂得体贴妻子,饭后会帮忙洗碗碟,知道太太讲究穿鞋,每次经过鞋店,就鼓励太太买买买,自己则带着孩子在鞋店外头等着打发时间。 

 

林语堂搞发明,搞得倾家荡产,他和妻子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然后就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

 

最重要的是,林语堂幽默啊。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如果一个丈夫有幽默细胞,做妻子的当真会比较快乐,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事,丈夫都能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

 

林语堂和妻子恩爱一生,当然也要取决于他娶到的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换很多虚荣心强一点、承受力差一点的女性,林语堂赔光家当去搞发明,估计都要跟他大闹三百回合了。

 

林语堂承认,他的自由天性也只有廖翠凤这样的妻子才能完全包容,并总结说:“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

 

林语堂去美国留学时,清华不再向林语堂提供费用。为了省钱,林语堂决定到德国读书,为了帮丈夫省钱,陪读的廖翠凤甚至到古战场上去捡旧靴子穿。

 

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或许,也只有廖翠凤这样的女子,配得起林语堂这样的谦谦君子吧。

 

林语堂跟廖翠凤生了三个女儿,但从不重男轻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坚持西式教育,尊重她们的个性和自由,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女儿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林语堂、廖翠凤和三个女儿


很多人说,林语堂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非常“直男癌”。

 

比如,在《京华烟云》里,他塑造的姚木兰这个形象,代表了他对女性的要求和审美。姚木兰这个角色既有独立、侠义的一面,又有迎合男性需求的一面。

 

又比如说,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他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生了孩子的情妇是妻子,不生孩子的妻子是情妇。”

 

有了这几句名言,很多人立马对他“粉转黑”,说他太过“直男癌”。要我说,这可能真是个误会。

 

要知道,林语堂是个幽默大师。很多话,他是用调侃的方式表达的,目的只是为了引人发笑和思考,未必是他的真实原意。

 

林语堂的父亲是个牧师,母亲任劳任怨,他从小就懂得体恤父母的辛苦,特别是二姐为了能让他上学自觉选择了辍学,二姐出嫁后回娘家时患了鼠疫去世,使得林语堂变得非常关心女性的命运,倾其一生关注女性问题,极力倡导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主等现代观念。

 

林语堂所表现出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意识,在今天看来没啥了不起,但他那个年代,能甩同期的文化名人一大截,甚至今天看来都依然是超前的。

 

怪才辜鸿铭说到男子多妻,曾以一个茶壶可配四个茶杯作比。林语堂以《金瓶梅》中潘金莲之语:“哪有一只碗里放了两把羹匙还不冲撞的么”加以反驳,可见他是推崇一夫一妻制的。

 

林语堂根不在乎“传宗接代”,丝毫不在乎自己命里是不是一定要有儿子,女儿们出生后他支持妻子廖翠凤早早做了手术,把所有的爱倾注到三个女儿身上。

 

就这一点来说,现代很多重男轻女的“直男癌”患者连他的脚后跟都赶不上啊。


4

 

林语堂一生顺风顺水,除了搞发明破了点财之外,没经历过太大的磨难,唯有一件事,很令他痛彻心扉。

 

那便是大女儿的死。

 

林语堂对三个女儿,实行的是放养型教育。

 

在巴黎,他带女儿们去夜总会,看跳舞,半夜才回家。次女高中毕业,他说你别读大学,先工作,去教外国人中文,于是,十八岁的次女就成了耶鲁大学的教员。

 

林语堂的次女先后在联合国相关机构等任职,曾任香港中文出版社社长六年,是三个女儿中唯一生育有子女的。

 

三女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香港大学生化学系的主任。

 

唯独大女儿,是他的至痛。

 

林语堂的长女成年后,他代女儿选中了一位医生,双方家长一商量,就为儿女们拟定了婚期。这也是林语堂颇受人诟病的地方:一个思想开明的父亲,怎么会为儿女包办婚姻?

 

订婚宴前一天,大女儿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亲友们一片哗然。

 

事实证明,林语堂的眼光是不错的。他知道谁靠谱,而谁不行。

 

只可惜,他的大女儿中了爱情的魔咒,根本听不进去父亲的话,甚至用实际行动表达抗议,非要跟那个小混混结婚。

 

你看,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被人反对,就越是想得到。别人一反对,你就陷入可能将失去的痛苦之中,都不会抬起头来看看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林语堂见女儿如此坚决,只好作罢。那段婚姻,从一开始所有人就不看好。大女儿的丈夫是个小混混,高中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不务正业。

 

林语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在不幸的婚姻中挣扎,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婚,眼睁睁看着她得了抑郁症,久久走不出来。

 

大女儿的精神状况时好时坏,数度进出精神病院,最后自杀。

 

林语堂对女儿的教育,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可最终他的大女儿还是得病自杀。我们只能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原生家庭重要,但天生的基因更重要啊。

 

5

 

我为什么说林语堂可嫁呢?

 

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有才气,有智慧,对婚姻认真,何况又幽默。

 

还在上海居住的时候,林语堂夫妇带着孩子们到无锡游玩,本打算第二天回来,但临时改变了行程,当晚就回了上海。

 

到家后,他们发现,家里的厨子和洗衣妇睡在他们的床上。

 

他们这是撞破了奸情。

 

这种情况,换很多雇主都要气炸了,廖翠凤也很生气,执意要赶走二人,倒是林语堂又大发慈悲,替厨师求情,理由是“他烧的八宝鸭实在好吃”。洗衣妇却没有脸面再留下来,离开了。

 

林语堂就提议让厨子把他那个乡下的妻子接到上海,顶替了洗衣妇的职务。

 

看林语堂的故事,总会被两个细节所打动:

 

1923年,廖翠凤在厦门生下第一个孩子。他们是因为在国外生孩子太贵所以才回国的。林语堂为了省钱,提早买了回国的船票,定了回国的日期才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就是说,如果林语堂过不了答辩,这票就白买了。廖翠凤听到消息,很是担忧林语堂万一拿不到博士学位。预估到林语堂要回来这天,她挺着大肚子焦急地等在路边,两个人在路边会合,忍不住激动拥吻。

 

在美国,林语堂搞发明,搞得倾家荡产,一家人都没地方住了,只得寄居在朋友家中。廖翠凤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我们从这里搬走之前,一定要把椅套洗干净还人家。”林语堂安慰她说:“凤,我们从头来过。你别担心,我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即使在最窘迫、仓皇的日子里,林语堂依然能给到妻子浪漫和安全感。

 

林语堂说:“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这个婚姻观,今天很多人都奉若圭臬。

 

林语堂对待感情和婚姻,从不拧巴,从不较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得比较佛系,一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话是徐志摩说的,但他可根本没做到。徐志摩娶了张幼仪后,非要去追林徽因。被林徽因拒绝后,他又跟凌叔华暧昧。看上人妻陆小曼后,非要把人家娶回家。娶了吧?他又想着林徽因。

 

他做不到的事情,林语堂替他做到了。

 

林语堂不是不懂爱,只是爱得和缓,爱得细水长流。他承受得住生命中必有的遗憾,所以也珍惜得起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长女自杀身亡后,林语堂的健康每况愈下,便到香港与次女、三女长住。

 

三女儿忽然问道:“爸,人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思?”

林语堂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

 

享受,分“享”和“受”。命运给你好的,你享用;命运给你坏的,你承受。

 

这,也不失为一种“顺天而为”的活法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写民国人物需要点阅读门槛,所以不爱么受欢迎。上篇文写的是林语堂的事业,这篇写他的家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对胃口就多看几眼,不对胃口就略过好了,请别锲而不舍地教我写作嘛。那啥,羊羊时不时会在头条接点广告或开启公众号互推,此时原创文章会放次条。谢谢谅解,晚安。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还有:

民国故事 | 林语堂:我本是个逗逼作家,奈何去搞发明差点倾家荡产

民国故事 | 鲁迅那么对朱安,是不是渣男?

民国故事 | 谁说才女多薄命?看看人家冰心

情感婚恋 | 我离婚了

情感婚恋 | 我为什么觉得ayawawa的理论荼毒人心?

情感婚恋  | 愿有人疼你入骨,从此深情不被辜负(故事)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