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才的死与生!多兰新片真的砸了吗?

小飞侠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0


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最受全球瞩目的当属泽维尔·多兰的新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一方面,作为导演界的大明星,从戛纳到多伦多,多兰都不缺少光环;另一方面,在欧洲名气盛行许久,难得回到家乡,加拿大的媒体们也给足了面子。



自《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遭遇滑铁卢之后,不少大牌评论开始看低多兰,在早期才气尽显和青春期荷尔蒙过剩的情绪外,认为他暂时很难走出“恋母”和“同性恋”叙述的怪圈。尽管多兰近几年的创作开始往新的方向转变,但收效甚微,有人说他矫情做作,有人取笑他荷尔蒙耗光。


电影《只是世界尽头》


但从其电影创作的历程看来,其实多兰的每一部电影都特别得私人化,“恋母”、“同性恋”、“性别模糊”等等,从他的纠结、他的窃喜、他的叛逆,让人很容易就彻底沉浸在他的荷尔蒙之中,悄然进入多兰提供的绮梦故事,去理解复杂的他人和自己。


电影《妈咪》


虽然笔者从不以取向来判断导演,但无可厚非的是,多兰是继贾曼、阿莫多瓦之后,最能将同性恋特性融入创作并衍生出自身风格的导演。多兰的天赋让他的电影风格过早成熟,不但强烈且延续在每一部作品。每一次谈多兰,都不得不从其旧作中寻找痕迹。



从《我杀了我妈妈》黑白画面独白中的特写镜头;到《幻想之爱》单色霓虹场景中自我意识高度理想化的迷恋;再到《双面劳伦斯》中不以性别转变而消失的爱,甚至难以辨别爱的本质的情感,在积雪的街道,鲜艳的衣服和梦幻的超现实成了多兰镜头的理想之爱。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


电影《幻想之爱》


电影《双面劳伦斯》


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以棕、绿、灰调色,大片的玉米秸挤压着屏幕的高宽比,呼应同性恋人面对恐同家庭时的沉闷和绝望气氛;《妈咪》用运动中的高宽比变化来喻示人物成长,又用同样的手法呈现生活中的压制。


电影《汤姆的农场旅行》


电影《妈咪》


多兰的片电影总是流露少年般的敏感和趣味,无论矫情也好中二也罢,它的作品都透着一股真诚,将自己情感与困惑彻底袒露,剖析得堂堂正正。这些真实与辛酸很容易击中观者内心,引发共鸣。


就像《妈咪》中那个拉开银幕、直视镜头的瞬间,面对屏幕的观众仿佛与电影中的人物直接发生对话,在眼神交汇处感受到多层人物关系。



从《只是世界尽头》开始,多兰尝试去涉及更为宏大的生死及家庭命题。尽管当年在戛纳拿下了大奖,但也有不少嘘声;作品最后呈现的不成熟,也让多兰饱受质疑。


即便他有足够的能力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生死命题扣在一起,却少了许多以往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感。多兰对于复杂人生的理解着实有限,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时显得非常力不从心,以至于家庭群戏几乎失控。


电影《只是世界尽头》


新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还是在重复《只是世界尽头》时的问题,多兰带有标志性的“自恋”让他在描述与自身经历类似的人生体验时如鱼得水,但在面对更复杂的人生观时就变得捉襟见肘了。


电影《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片场照


从整体结构上看,《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典型的三幕剧,导演将叙事时间轴打乱,以倒叙开始。第一幕从鲁珀特的童年时代开始,与约翰·F·多诺万借笔友的关系常年通信。第二幕的镜头一转,鲁珀特业已长大成人,在记者的采访中,回忆起童年时的这些信件和他的成长经历。直至第二幕,影片始终将核心的母题藏在若隐若现的纱帐中。



在最后一幕终于揭开面纱,一朝成名却选择隐藏性向的多诺万,用他的死和生鼓励着鲁珀特去勇敢面对生命的本质。曾经深埋在信件中的挣扎与矛盾,越过时空,成为鲁珀特直面自我的动力。连接多诺万与鲁珀特之间的除了情感上的书信,还有让两人陷入困境的同性危机。



从剧本而言,《多诺万》其实没有什么缺点,遗憾的是也没能让人看出什么优点。跟《双面劳伦斯》行云流水的时间轨迹,又或者是《只是世界尽头》的多层结构相比,新作《多诺万》让人明显地感觉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电影以多诺万的视角开始,在叙事的过程中,重点主要转移到男孩的视角,比以往更为旁观。



以往多兰最为珍贵的同性脆弱和恋母之爱,植根于同性视角中的狭小视野和深埋在心底的恋母情结,促使多兰的作品多了一种超越性别、超越伦理的感情,建构起艺术“本我”与现实“本我”之间脆弱而绮丽的关系。

 

而《双面劳伦斯》以母子之爱模拟出异性之爱的呈现,是极为让人惊喜却难以为人所模仿的关系状态。这种极微妙以至难以察觉的关系,在母与子的天然血缘中显得格外牢固。无法否认的是多兰的作品就是格局小且多愁善感,往好的方向说就是精巧且细腻。



所幸,《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经历了《只是世界尽头》的游离后,终于回到了多兰擅长的半自传式。抛开各自表达的价值观不说,典型的叙事风格上的自信,争执时的人物大特写,在流行音乐衬托下的慢动作蒙太奇,或忧郁,或宣泄,整体风格的统一,可以说还是为影片服务的。摄影师安德烈的画面凸显了镜头人物的情感探索。



母子关系作为多兰恒久不衰的主题,娜塔莉·波特曼在饰演鲁珀特母亲的过程中,始终带着某种神经症和距离感,而苏珊·萨兰登则用尖酸刻薄来代表多诺万的原生家庭。同性身份迫使多兰从母子关系中窥视与异性的相处,镜头扫过母亲角色的眼袋、鱼尾纹,对母亲的“怨恨”实际上是一种爱的反向体现。



影片的主轴自然是落在了多诺万的生活与死亡上,同时半自传式的作品一如既往地以“母子关系”提供戏剧冲突的来源。两个平行的剧本框架,脆弱敏感的生死经历,以及争持不下的母子关系,使影片在风格审美上趋向于中庸,而少了些性感和俏皮。

 

这使得新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创作上显得颇为尴尬,虽然延续了多兰式的同性脆弱与敏感,也有认清自我忠于内心的坚定,但影片着实没有更多的现实深度,浮于表面的情感总让人觉得有种不由自主的虚。当多兰往里填入抒情式的心灵鸡汤时,影片便无法避免地陷入狗血。


“囧雪”基特·哈灵顿片场照


影片《多诺万》从打光、调色,再到服装的设置,都极具个人风格,大景深镜头、戏剧性配乐、明亮色块、狭窄的视野等。虽然老被人诟病矫情,但也着实已经印上多兰的个人烙印。影片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剧本上,电影的技术元素反而突出了影片的剧作缺陷。



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嘶吼式台词,意味着场景中的物理空间根本没发挥作用,景别与运镜上的单调乏味,在大主题前突出了全部缺点。对于多兰来说“感知就是现实”,可惜片中过于摇摆的主基调以及大量冗长的对话,大大抵消了其余镜头的美感,缺乏对个人美学掌控范围的理解。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   演   徽   章   套   装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85 折


套装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黑泽明、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希区柯克、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巴斯


●这款导演徽章共计9枚,主题为大师级电影导演。

●徽章材质为马口铁+安全别针,喷绘工艺,磨砂覆膜(耐磨)。

●徽章尺寸为直径5.8cm,可以别在包包或衣服上。


导演徽章套装,目前是八五折现货,72小时内发货!可以扫上图二维码,或戳“阅读原文”购买!


详情请参考:迷影福利!史上最有逼格的9枚徽章





【 近 期 热 文 】


奥斯卡种子选手,是这部黑马喜剧

神谕!他如此悲伤,就像折翼天使

江湖儿女:谁是炮灰,谁又是囚徒

娼年:直面身体的欲望,并不羞耻

树木希林去世,又少了一位老戏骨

这些“不要脸”的角色,只有他能演

墓地看鬼片!修女的这波操作有毒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