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仰望李沧东!他让我明白,我为什么活着

黄摸鱼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0


曾经有一次,我和某师长谈及雨果和狄更斯,他说道:“我通常称狄更斯为巨匠,而称雨果为大师,这是因为狄更斯写作手法虽然力压群雄,但在思想上却无法同时容纳革命主义与人道主义,而雨果则一直探讨如何将二者结合,虽然没有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但他一直在努力思考,这种悲悯人道主义是可敬的。”



在当今电影界也有这么一位,他心中饱含理想和纯真,但同时也观察现实保持深沉,他的电影平静但依然蕴含着怒火。他是行走在沙漠与绿洲中的电影诗人,李沧东。


作为李沧东导演的影迷,我很幸运地参加了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李沧东的大师班,并一睹了李沧东导演的风采。借这一个契机,我想好好谈一谈李沧东,也谈一谈李沧东之于我。 



1.从作家到作者,从青年到暮年——李沧东个人生涯


李沧东,1954年出生于韩国大邱,其父在当时被打为“左派”。他童年的物质生活较为贫穷,并且家庭也经常遭受来自政府的压力。这一点在其短篇小说《烧纸》(中文译本收录于《黑暗之魂:韩国分段小说选》)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小说中因政治运动被军政府迫害的父亲很大程度上是李沧东对自己父亲的代入。



可能是受其父亲思想影响,作为作家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与政治极其强烈的情绪与抱负,是十足的人道主义者。以《烧纸》为例,他在文章中极力描绘这个家庭因政治而悲惨无比的图景,并且运用了“烧纸祭奠”这么一种相对激烈的形式来抒发愤懑之情。


可以说作家时期的李沧东饱含着青年的活力与热情,就像他自己所说:“渴望把我脑子里的思想都用笔表达出来。”他的写作更多的是自我式的表达,缺少一定的交流和共情。李沧东自己也调侃说:“我无法成为村上春树一样的畅销书作家。”



而他之所以进入电影界,原因之一便是他在长期写作中不断反思自己自我表达的方式,一味的宣扬自我理念效果并不好,而与观众进行交流却能让更多人理解他自己的想法。而且一般来说,电影相较之文学,其表现的手段更为丰富,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所传达出来的效果也更好。特别是他在看过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之后,他甚至惊呼:“他怎么知道我的故事。“


电影《风柜来的人》


从电影中他直观感受到了,电影作为媒介的交流力量。甚至后来有人建议他把《薄荷糖》写成小说,但却被他拒绝了,他说因为薄荷糖是电影的语法,里面有电影化的独特时间体验,这是文学无法做到的。


电影《薄荷糖》


电影和文学相比,传播和理解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即便语言不通,也能通过镜头语言感受到导演的思考。就这样,在引路人朴光洙导演的指导下,李沧东在剧组摸爬滚打,慢慢学习如何做一个作者型导演,通过电影与观众交流自己的思想。


接下来的十几年,他的电影之路从釜山电影节走到戛纳电影节,再走到威尼斯主竞赛并夺得特别演奖,李沧东用三部作品达成了很多电影人一生的梦想。



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天才,能夺得这样的成就更多的是常年累月的思考沉淀,《绿鱼》中的意象,《薄荷糖》中的倒叙,《绿洲》中的幻想,这些东西承载着极其深厚的文本,包含对时代变化、历史、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


电影《绿鱼》


而在他的电影生涯正如日中天之际,他却选择了投身政治。2003年,在总统大选期间,他公开力挺卢武铉。卢武铉竞选胜利后便邀请他做文化观光部部长。


担任部长的这一年对他来说是五味杂陈的一年,他利用政治的力量积极推动韩国的文化事业,这其中就包括主动提出降低电影配额,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韩国老派电影人们,遭到了以林权泽等韩国元老级电影人们的强烈抗议。



而李沧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任期间他多次出访外国进行交流,逐渐意识到韩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性,而老派电影人们则更强调“本民族”的电影,实质上是新旧观念的冲撞罢了。


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得他的仕途格外艰难,从而草草收场。他曾回忆到:“虽然我的部长办公室位置很好能看到南山塔,但我在里面却每天都兴奋不起来,因为无论我在做什么都随时有人进来打断我的思绪,向我汇报工作上的种种琐事。”



政治的艰难晦涩,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心中的热血,而通过官场他也目睹了更多社会的险恶,使他更加注重对众生百态的观察。面容的日益苍老,更是直观地提醒着他,他已年轻不再,这些都不同程度德改变了他的思考。


也正因此,结束仕途的他,某种意义上也正式步入了“暮年”,而这一点的最好印证则要到《密阳》出现。这时候的他显然更加冷静了,《密阳》中我们更少看到前三部作品中略微激烈的情感爆发,更多看到的是旁观者式的对现实的冷静观察。


电影《密阳》


而2010年的《诗》则是一种冷静的巅峰,察觉到现实背后血淋淋的残酷与黑暗,却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并反思,叙事的深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诗》


在《诗》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殊荣后,李沧东却又离开了公众视线,一方面他开始着力于扶持韩国年轻一代电影人,监制了几部新人导演的作品(2013年《华颐:吞噬怪物的孩子》、2014年《道熙呀》、2016年《我们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也在对多个剧本进行甄选。


电影《华颐:吞噬怪物的孩子》


电影《道熙呀》


随着与年轻影人接触增多,李沧东的态度发生了悄然改变,他开始关注思考年轻人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也为暮年的他注入了一股别样的创作活力。“年轻人为何总是愤怒?”这个问题之后便成为了《燃烧》的一部分。



李沧东在《燃烧》中思维的突破与创新在我看来是他电影创作的又一春,那个青年的李沧东仿佛和暮年的李沧东握手言和,并一同思索更深刻的问题。  


2.残酷的诗意,悲悯的观察者——李沧东电影艺术特色    


李沧东从影十几年,电影作品虽然仅有六部,但对于电影界以及广大观众来说却是部部珍宝。电影界爱称他为电影诗人,因为他的电影大多坚持诗意现实主义,在残酷的现实之下依然流露出些许浪漫色彩,这既是所谓“残酷的诗意”,它也是李沧东“绿色三部曲”的主要艺术特色。



处女作《绿鱼》嵌套了一个类型片的外壳,一方面这与1997年颓圮的韩国电影市场有关,那时的商业电影很多时候都没人愿意去看,更何况纯艺术电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沧东受到其引路人朴光洙导演的影响,类型电影的意识与技法有了一定积累。



但《绿鱼》却远不是一部普通的类型片那么简单,李沧东在这部电影中发挥自己的作家特长,加入了相当多的文学化的隐喻与意象,绿色的鱼代表着纯真与和睦时光,追赶不上的列车则暗示了莫东的人生命运,莫东家的小院子多次和大都市的图景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则象征着城市化对乡村记忆的的压迫。



在影像风格上其实李沧东也在进行测试,他从《绿鱼》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想回到过去,暖黄色调的老旧照片与现实场景冷峻的影像形成很鲜明的对比。《绿鱼》之于李沧东是一部奠基之作,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产生的极大的反差,含蓄的文学化表达,冷峻的镜头语言,这些东西都在《绿鱼》中萌芽,而在《薄荷糖》中便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我毫不避讳的说,《薄荷糖》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一瓶薄荷糖,是脆弱的、难以割舍的纯真与理想,但世事变迁无情,时代的火车从不为谁停留,漆黑冰冷的车轮一次次碾碎理想主义者的记忆与信念,现实的黑暗与心中的纯真不断折磨着他们,带来强烈的疼痛猛刺他们的心灵,心灵承受不住了便就溢了出来。


每当火车驶过,他们都会脚疼,疼痛使得他们不得不缓缓松开紧握薄荷糖的手。薄荷糖不见了,他们躺在桥底,爬上铁轨,放声告别。



影片《薄荷糖》的倒叙是一种残酷的叙述结构,它就像扒洋葱一样,活生生地将金永浩的悲剧一层层扒开,因为倒叙我们才能思考他人生悲剧的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地唾弃这个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可怜人。



当我们最后看到悲剧起源的时候,竟发现金永浩人生的始末竟在同一个地方干着同一件事情,唱着同一首情歌,只是后来,那悲伤的歌词竟成了结局,看着这样的诗意,我和片尾的金永浩一样,再也无法忍住泪水。



残酷的诗意,在《薄荷糖》中达到了某种意义的高峰,但李沧东并未停下脚步。《绿洲》中他大胆的在诗意的基础上加入了浪漫的色彩,幻想首次出现在他的电影里。


四次幻想,饰演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文素丽,在这其中同薛景求饰演的洪忠都翩翩起舞或是穿越高架桥,甚至在现实中洪忠都奋不顾身也要为她砍去投下阴影的树枝,这是多么浪漫的爱情图景。



然而浪漫归浪漫,李沧东依然残酷,警察局中他们没有说话的权利,梦醒过后没有郎才女貌,只有两个边缘化的社会弃子,甚至在全片中,他们遭受了无数的痛苦却连一次放声痛哭的机会都没有。



影片《绿洲》中的美好更加美好,残酷更加残酷,但没有人能活在梦里,这些美好最终只能进一步加深电影的悲剧感与深刻性。



重归大荧幕时他的电影特色已经发生了些许改变,《密阳》作为他的回归之作可以说是一个新起点,诗意依然存在,但是李沧东自身的角色似乎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那位完全的情感丰富的人道主义者,得益于他息影期间的社会观察,他慢慢也有了“悲悯的观察者”这个新身份,也放弃了更多结构上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他自己谈到这部电影时一直强调:“这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密阳》中,全度妍饰演的女人是相当悲惨的,她被男权所控,被愚昧所绞,甚至被宗教亵渎,但所爆发出来的情感并没有之前作品中那么激烈,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人无助哭泣或是平静地寻找解脱的方式。



就像设置宋康昊这么一个角色一样,李沧东或许想借他告诉我们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其实都是旁观者,我们对于这种事情很多时候无法给予直接帮助,但我们可以借此来思考问题的源泉,让这些问题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为了不让观众完全旁观,他也做了一个巧思,“密阳”虽然是虚构之地,但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虚构,影片第一个镜头是天空,最后一个镜头是土地,天地间,那是我们所有人正生活着的人世,这个故事依然是现实主义。



最后那一缕阳光,在我看来也意味着那个女人其实并没有完全向现实妥协,那缕阳光是她最后所深藏的愤怒。这就像《绿鱼》是《薄荷糖》的奠基一样,《密阳》某种程度上也是《诗》的奠基,但还不光如此,《诗》是李沧东在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



影片《诗》的两条叙事线一明一暗同时进行,明的是杨美子解决孙子奸杀女孩的问题,而暗线则是杨美子如何做诗的过程,从叙事上来说,就已经体现出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倾向,在影像上体现的更是明显,杨美子寻找美的事物的同时永远被孙子的恶行困扰着,美与丑的交织折磨着这位老人的心智,但她没有像金永浩一样将痛苦释放,而是每当痛苦来临的时候默默俯下身子写一行小诗,李沧东是观察者他不会帮助片子里的人物将痛苦完全排解。



而对于写诗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腼腆的表达,人们写不出诗,是因为人们不能正视自己的罪恶,或是忽视平庸的罪恶,无法正视罪恶的眼光是容不下、找不到美的,没有美,就无法获得诗的灵感。有几场戏更是令人叫绝,杨美子参加女孩葬礼、孙子被抓走以及最后的结尾,这三段中流露出的那种平静的是无声的震撼。



李沧东在《诗》中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平静的叙述方式,以及最悲悯的人文关怀。无论是文本还是影像都是如此,而在美学方面也惊喜般重拾了前期的残酷诗意,在我的心中,它堪称完美之作,流淌的河水、前行的大巴,都好像想诉说着什么,但你完全意会到那具体是什么,只觉得心中似乎也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



而李沧东的最新作《燃烧》,在我看来是非典型性质的李沧东电影,他做了太多传承与改变。虽说这次没有那么诗意,但却来的更冷峻更猛烈,这次李沧东全面升级,配乐与画面的结合超过之前所有作品(这一点在大荧幕的感受颇深,所谓“骨骼发出的低音”,真的是只有在影院里才能感受得到的)。



多场戏的调度让我惊喜(做爱戏,跳舞戏,结尾),叙事上前1个小时基本承袭原著,映射出大量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后一个半小时则是完全的爆点!钟秀的意志一步步被冲垮,最终完全燃烧!



创作者焦虑的投射也很成功,而对于阶级问题的思考并非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展现,而是通过“从高处扔下来的人血馒头”以及“饿感”的细微差别来展现的,同时在人血馒头这件事上,李沧东做到了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最为可贵。结尾恐怕是李沧东最别出心裁的地方,既是误导也是指引。



影片《燃烧》中流露出的那种创作者的无力,令我不禁担心李沧东的下一部作品要何年何月才能看到了,且看且珍惜。不过显然《燃烧》也将是李沧东的一个新起点,我期待着他下一个新面貌的出现。



3.他是我一生仰望的目标——李沧东之于我


说了这么多关于李沧东的,也该说说李沧东之于我了。学生时代爱看日韩电影,但也并非是偏爱艺术电影。高二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薄荷糖》,初看并没有现在这么强烈的体会,只是感觉悲从中来。


等到高考的这一年,种种变故发生,自己经历了许多大事,身边有许多很重要的人陆续离开或是渐行渐远,随着长大,我对所生活的世界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那个曾经单纯的少年现在已经成为朋友们打趣的人情世故的老手。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薄荷糖》,想起了我第一次看它还有很多疑惑没有弄清楚,于是我又打开了《薄荷糖》。两个多小时过后,我和金永浩一样泪水止不住的流。这种感受就是,当你有一天回忆自己的人生之时,不敢相信自己的人生变成了如此模样。


金永浩的理想主义正是我一直很珍视的东西,看他在电影中不断受伤疯狂,我仿佛感觉到有一把刀也正垂在我的头上,因为我清楚我所生活的世界的黑暗面并不比电影中少,我害怕孤独,我害怕金永浩的结局会是我的结局。



当年看《薄荷糖》时流的泪,既为金永浩而流,也为我自己而流。那时我想,既然这个导演如此打动我,那么我便要看完他的所有电影,就像洪尚秀在《这时对那时错》中所说:“爱一个导演最好的方式是看完他所有的电影。”


从《绿鱼》到《诗》我感受到了李沧东导演的作为电影人的风骨,他一直在寻求纯正的同观众精神上的交流,而并非娱乐化的快餐交流,对于学习电影专业的我来说,李沧东导演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就定了型。每次重看他的电影,都感觉在听一位深沉的老者为我讲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艺术?我们为什么活着?他就在那里一直坐着,等着我来找他答疑解惑。



高考前夕,《燃烧》正式来到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李沧东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村上春树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们的合作让我欣喜无比。我忙里偷闲地搜罗一切有关《燃烧》的报道,虽然《燃烧》有得有失,但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李沧东自己都对此表示很乐观,作为他的影迷我也有理由相信他。


这次来平遥影展也就是为了李沧东,本来只有讲座一场我都已经很激动了,但到达平遥后我惊奇的发现会放映《燃烧》,这一下圆了我的两个梦,一个是大荧幕上看一场李沧东电影的梦,第二个是见到李沧东导演的梦。



放映厅里,我刚从“骨骼中的低音”中缓过来,就在前门看到那个日思夜想的身影,李沧东导演比照片上高不少,不变的是沧桑的面容,朴素休闲的穿着。原以为他是个完全老派的人,但没有想到他也会和贾科长打趣,他也会抢洪尚秀台词“我这种阅历丰富的人没有什么女人不同。”


原以为我会严肃一个半小时,但最后却是以欢笑结尾。全程李沧东导演的回答都很精彩。而最打动我的则是他对年轻一代电影人的嘱托;“一定要找到与观众交流的方式。”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像李沧东导演那样积极与观众交流,自己可能就最多能做个拍拍没人爱看的文艺片的N线导演吧。



但听到他的话后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是不是不应该这么懦弱呢?即使做不到,也试试吧,这可是你最尊敬的人亲口嘱咐的话啊。


这次也有遗憾,没能亲口问李沧东导演一个问题,没能要到他的签名。不过这可能也就是天意吧,毕竟这个人是我要用一生来仰望的人,怎能让我这么轻易触及呢?



对于现在年轻的我来说,能静静仰望着他的背影,就已经足够幸运了。我可能做不到让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但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尝试用电影为自己的偶像献礼,不试试谁又能知道结果呢?


本文原标题:行走在沙漠与绿洲中的诗人——李沧东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 PYIFF 10.15

 大师班:李沧东 “燃烧的诗” 


主持人:谢谢各位在场观众,我们的大师班很快开始,大家可以稍微轻松一下调整一下。

    

贾樟柯:观众下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由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陌陌独家支持陌陌大师班,今天大家刚刚观赏完学术交流放映李沧东导演最新的作品《燃烧》,下面我们请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主角当代电影最杰出的作者之一李沧东导演。

    

今天话题我想从几年前的哈萨克斯坦阿拉穆图开始说起,因为在几年前我跟李导演一起去阿拉穆图参加一个电影展,那时候他距离他的上一部影片《诗》拍完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我问他最新的电影什么时候拍?然后我们等了很久了,然后李导演说我一直在写剧本,没有确定要拍哪一个,那么距离《诗》八年之后,他拿出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燃烧》,我也听李导演说,在这几年他准备了一些剧本,但是大部分的剧本都跟愤怒有关,那我想请李导演谈一下剧本的准备,为什么决定拍《燃烧》这部影片?

    

李沧东:在正式回答贾导的问题之前,想向来到平遥电影节的各位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和最真心的感谢!这部电影它非常长,也不是那种非常有趣味性的电影,大家能够坚持看完并且来到今天的分享会,所以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刚刚入场的时候看到这个影院非常的大,坐满了观众,我的内心也是非常的意外的。贾樟柯导演是我非常喜欢也非常尊敬的一位导演,但是在今天我们俩现在的位置是他来提问我来回答,我觉得也有点儿尴尬,觉得有点不公平,其实我也有很多的问题想要问贾导。

   

贾樟柯:我可以在韩国回答你的问题。

    


李沧东:好的,我期待我们在韩国的相会。在过去的八年里,其实我也并没有闲过,我一直通过创作在思考,今后我电影的一个方向还有如何通过电影来和观众进行更好的沟通,还有现在当今社会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我一直对这些进行着思考,通过这些思考我发现就是不管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不管是哪一个人种、哪一种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现在人群都普遍处于一种愤怒的状态,所以我想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之所以拍《燃烧》这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和我的编剧我们今天编剧也来到了现场就是这位在座的吴正美女士,对于如何来拍关于愤怒题材的电影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思考,也写了很多的剧本,之后是日本NHK电视台向我提议将日本的一些短篇小说进行改编成电影,我们的吴正美编剧就选上村上春树的小说开始了构思,然虽然村上春树的这一部小说看起来跟我的主题愤怒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随着深入的理解,其实它是有一些内在的联系的。

    

贾樟柯:我想了解就是因为这个电影的主人公是年轻人,你对韩国的当下的年轻人的生活对他们的日常困境有什么样的一个观察?对你来说怎么理解现在的韩国年轻人?

    

李沧东:我觉得中韩两国年轻人还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正在经历飞速发展阶段,但是可能韩国年轻人在毕业之后他们就很难就业,面临着生活成本的大幅上增还有房价的上涨,一方面是现实的窘迫,但是另一方面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活环境改善,这样一个对比所以就显得他们对生活没有希望,这其实是韩国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比如在导演的《燃烧》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主角叫做本,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富二代,他其实知道社会是存在有问题的,只是他不知道具体的问题是什么,所以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差距导致他对生活的无力感更加强烈,把一些愤怒也只能更加深刻的掩藏起来。

    


贾樟柯:《燃烧》这部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小说,也借鉴了作家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那么想问你自身作为一个作家,那么在改编小说的时候,从小说到电影做了哪些调整做了怎样一些属于导演的一些思考?

    

李沧东: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主要是围绕了一个小的谜团展开的,第一个就是这个主人公到底有没有烧这个仓库,第二个就是小说里面这个女人到底有没有消失,通过这个小说里面的疑团,经过一些电影上的处理,其实可以把这个延伸到更多的疑问上,导演认为解决回答电影中存在的这两个疑惑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把电影中的这个疑问延伸到对生活的思考上去,比如说究竟什么是生活,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生活中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思考来引发观众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

    

贾樟柯:下面一个问题是一个中国女演员拜托我问李导演的。这个中国女演员跟我一起去了哈萨克斯坦,李导演给我们拍了非常多的照片,这个照片还保留着。她是赵涛。赵涛因为她在香港有工作,所以她今天有一个礼物首先要送给李导演,是一个印有关二爷的香炉。赵涛很想问一个问题,因为她看李导演的采访,李导演曾经说过,像他这样阅历深厚的人没有什么女人他不懂的,他也确实是特别会指导演员,大家还记得在《密阳》的时候,他让全度妍获得戛纳最佳女主角奖,包括这部《燃烧》的女主角其实是一个新人,演的也非常好,赵涛和我本人也非常想了解导演和演员的合作,指导表演的方法。

    


李沧东:首先非常感谢这个礼物,确实很喜欢也很意外,我们吴正美那位作家来的平遥就是想要见赵涛演员一面,但是她不在所以非常的遗憾。对于指导演员的演技来说可以说有一百万种方法是非常丰富的。我在现场的时候经常会对演员说这样一句话让他们不要演戏,我希望比起指导他们说如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情感,我更希望他们能够自发通过自己内心的理解还有自己的感悟来表现。但其实并没有刚刚说的那么一句话那么简单,演员他们都有一种强迫症,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表现表演的欲望,所以其实在理解人物还有理解人物感情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演员他会受到非常非常多各方面的干扰,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演出的时候希望更好的帮助演员,让他们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是从自己的内心来理解更好的理解人物的一些情感。

    

但是其实导演在现场指导的时候自己也会不自觉的陷入到这个对角色的理解中,从而来影响演员对角色的阐释和发挥。

    

贾樟柯:今天我们来了非常多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李沧东导演在八十年代包括九十年代他是一个韩国著名的作家,特别想了解一下从文学到电影,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转变成一个电影导演?那么在他从事电影的最初的那个年代,经历了什么?我非常想让李导演分享给大家。

    

李沧东:我自己最开始从作家转为电影导演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要如果一定要说其中一个原因的话就是跟我个人有关,我当时在作为作家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作品写的不好,晚上辗转反侧写不出一句话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在想如果能有人来代替我把我头脑中的想法表现给大家就好了,所以我后来就当了电影导演之后,其实电影导演不像写小说那样需要自己花费很多的心思,虽然有的时候要跟编剧来讨论如何写这个剧本,但是其实自己亲历亲为的事情动脑筋的事情没有写小说的时候那么多,但这里并不是写了小说就能拍电影,也没有这个意思,我觉得拍电影和写小说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并不是像村上春树那样最畅销的作家,所以我没有办法在一个最广的幅度上和广大的读者朋友进行沟通进行交流,但是现在当我当了电影导演之后我可以跟更多的观众分享我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变为电影导演的一个契机。

 

最开始在当电影导演的时候也想过很多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更广的层面上跟更多的观众进行沟通,最开始在拍电影的时候也借鉴了一些韩国传统电影的一些拍摄手法,然后我觉得在当作家的时候其实更多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当电影导演的话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跟更多的人进行沟通,所以如何的和更多的人达成有效的沟通这也是我自己一直思考和苦恼的一个问题。

    

贾樟柯: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导演第一部影片是《绿鱼》吗?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下《绿鱼》这部影片的拍摄的情况?怎么样完成这部影片的?

    


李沧东:第一部作品《绿鱼》在推出的时候是韩国1997年,那时候韩国电影产业处于一个低谷,当时就是在韩国的情况就是给人钱他们也不会去看电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电影作品来和更多的观众进行沟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也只能拍类似于《绿鱼》这样的作品,当然我们在选择《绿鱼》这个作品的时候也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其中也有一些当时人难以接受的东西我们都放到了这个作品里面。

    

贾樟柯:还想请导演说一下,因为即将有很多进入电影行业的学生,我们今年有来自中国7个电影学院的同学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你对这些年轻的即将开始自己创作生涯的电影工作者有什么样的一些建议,有什么样的一些话想讲?

    

李沧东:对于新人导演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还是需要来思考如何通过电影来和观众进行沟通,需要找到自己的沟通的方式,不管你是选择拍摄商业电影还是要选择拍摄自己的独立电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沟通方式,像很多的艺术电影独立电影他们虽然看起来都是非常艺术性的,但一直也在探寻和观众之间沟通,所以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

    

对于新人演员来说虽然电影导演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但是其实演员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他们有可能不一定拍到自己想要的角色,他们更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新人演员在接收到角色的时候能够更多进行思考,将这个角色演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有自己特性的角色,而不是在大街上随处可见非常普通的角色。

    


贾樟柯:刚才李导演多次强调了思考,通过作品如何跟大众来进行对话、进行沟通,特别他说即使是一个独立电影作者型的电影也要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某种方面跟我们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主题电影回归市集设立的初衷不谋而合,确实平遥国际电影展也是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来重新思考电影跟观众的关系,跟大众的关系。

    

下面,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开放问题给大家,哪一位提问,请举手。

    

记者: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个电影以及听到李导演的非常精彩的对话。我有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李导演之前当过韩国文化部部长和导演这个职位比起来,您更喜欢哪一个职位?



李沧东:当然是更喜欢电影导演。其实并不是想当文化长官才去接受这个职位的,当时也拒绝很多次,没有办法,最后还是接受这个提议,我觉得在当文化长官的那段时光应该是我职业生涯里面最艰辛的一段时光。

    

贾樟柯:第二个问题,中间这位。

    

记者:您好,首先感谢一下贾导给予的这次机会,我是一名山西籍电视人,我想对李导的提问是,因为韩国整个在综艺市场是很影响中国的综艺节目,我们很多中国综艺节目也是在借鉴这块市场,所以我想提问的是有没有可能或者有没有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将韩国的综艺或者整个综艺市场节目与电影进行融合或者是提到一个更好的新的模式的平台,谢谢!

    

贾樟柯:李导要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还是多问一些关于电影创作的问题好吗?

    

李沧东:其实现在在韩国它的综艺对各处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电影还是新闻,现在受到综艺的影响都很多,比如说像《燃烧》这部电影里面主角其实并不是非常经常出现在各种综艺节目上,没有进行很大的宣传,所以在韩国其实《燃烧》它的上座率还有它的反映度都不是很高。

    

贾樟柯:我们给后排那位男生一个机会。

    

记者:谢谢贾樟柯导演。此时此刻我拿到话筒心里面非常的激动,尊敬的李沧东导演你好,这个影片《燃烧》是我看您的《密阳》、《诗》之后的第三部电影,《燃烧》这部电影我看了应该是第三遍,每一遍的感受都不一样,关于电影创作者想向您请教一下如何用一些具体的细节来表现您的思想?谢谢!

    

李沧东: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也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导演认为如果你在细节上不能够更好的打动观众,那么这部电影就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因为正是细节才能够更好的打动或者是更好的对电影进行一个阐述,这也是所有电影人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细节其实并不是通过仔细的思考得来的,而是一些偶然的机会来发现,然后更深的进行挖掘,所以这样才有更好的刻画。


    

记者:李导你好,看了电影以后很多疑问,相信很多观众会跟我一样,比如说猫是不是真实存在?那口井到底有没有,包括就是最后钟秀杀掉本的那一幕,在这一幕之前钟秀在屋里写稿子,对于这些疑问会是真实发生吗?导演可能会说心中的想法不一样,就像海美吃橘子一样,关键你信不信,但是我想问导演,你心中的这些答案是什么?谢谢。

    

李沧东:也没有办法回答你的这个问题,第一因为普通的悬疑片会通过过程的最后告诉你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解决的,但是在《燃烧》的这部电影里面希望更多演员是通过解决疑团这个过程来对故事究竟什么是故事进行更多的思考,就比如刚刚这位观众提问到的究竟它钟秀杀了本这一幕是电影里面真实存在一幕还是小说里面一幕这个其实都是导演想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观众对电影里面这些问题的思考进而来引发对于究竟什么才是电影对这些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贾樟柯:下一位,那位先生,摄影机后面就是你戴鸭舌帽的。

    

记者:谢谢贾导谢谢李沧东导演。我最喜欢的三个导演,贾樟柯导演、李沧东导演还有杨德昌导演。我想问一下李沧东导演,您在每一部作品里面都有对宗教一些诠释,尤其在《密阳》里面,这部片子我也看到了一些对于人与宗教之间的探讨,对于人与宗教的关系您是怎么看待的?

   

李沧东: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痛苦,有的痛苦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排解,这种情况下,宗教也许成为我们唯一的寄托,我自己并不是很确定是否通过宗教我们能够获得幸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宗教确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安慰,但是由于过度的信仰宗教有的时候也会导致一些困难,历史上也会有因为宗教而爆发战争的这种情况,所以比起我本身对宗教确实是有一定的关心程度,但是我更关注的是信仰宗教的人群他们为什么信仰宗教,宗教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宗教和人之间的联系,我更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贾樟柯:最后一个机会给我刚才说的鸭舌帽先生。

    

记者:谢谢导演,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女主角在夕阳下跳舞的时候,背景有一个韩国的国旗正在飘动,这个时候摄影机是对着夕阳的西方。这个镜头停留的时候是往右摇停在北方,我想问一下导演对于韩国跟朝鲜两个国家年轻人在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生存的压力有什么区别?或者是有什么感受?包括我在片子里面也看到了电视里放着特朗普的讲话,这些就是两个不同社会体制下的年轻人的一个思考,我想可能您有什么感受想问一下,谢谢。

    

李沧东:在这个电影女主跳舞场面里面出现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来说是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性意味的,但是在这个地方女主跳舞我更多想表现出女性对于自由的一个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和政治有一定的关联。第二个关于国旗从西向北移动的这个画面,其实就是一个机位的自然的移动,并没有很特殊的意义。第三个关于在电影里出现特朗普演讲的画面其实只是想表现出韩国人日常政治生活的一面,不光是在韩国,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大家关注政治这都是很正常的,同时我认为其实政治也是生活中一个要引发人思考的东西,所以希望通过电影能够引发大家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贾樟柯:非常感谢大家,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平遥国际电影展宣布,我们在17号举行的平遥之夜将会授予李沧东导演今年东西方交流成就奖,让大家起立我们一起向这位杰出的作者致敬!

    

李沧东:谢谢谢谢!




 导   演   徽   章   套   装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85 折


套装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黑泽明、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希区柯克、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巴斯


●这款导演徽章共计9枚,主题为大师级电影导演。

●徽章材质为马口铁+安全别针,喷绘工艺,磨砂覆膜(耐磨)。

●徽章尺寸为直径5.8cm,可以别在包包或衣服上。


导演徽章套装,目前是八五折现货,72小时内发货!可以扫上图二维码,或戳“阅读原文”购买!


详情请参考:迷影福利!史上最有逼格的9枚徽章




【 近 期 热 文 】


变性之痛!这才是年度最佳处女作

恐怖小爆款!暗网深渊别轻易凝视

87部!世界各国申奥片最完整片单

他不是黑人王家卫,别提政治正确

金马奖提名的十个惊喜和十个遗憾

救救孩子!十月院线指南,很堵心

天才的死与生!多兰新片真砸了吗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