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狂热而孤独!除了他,没人敢这么拍电影

雅众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0


看死君:说起当代德国电影大师,可能很多影迷心目中的首选便是“德国新电影四杰”。而我们今天要聊的,正是被称为“德国新电影的意志”的四杰之一沃纳·赫尔佐格,以及他的新书《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文末福利)



首发| 雅众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二战后发端的德国新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1962年26位德国青年电影人联名发表《奥伯豪森宣言》,宣布“爸爸的电影死了”开始,一直到1982年法斯宾德离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德国电影迅速复兴,并为世界影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导演。



在这批导演中,尤其以维姆·文德斯、沃纳·赫尔佐格、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和沃尔克·施隆多夫四位成就最为突出,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



在四人之中要论言论之大胆、经历之传奇,恐怕赫尔佐格属其中之最。旅行、徒步、吃鞋、跳进仙人掌丛、用枪胁迫演员等等,早已成为了影迷口中津津乐道的影史八卦。



德国人大胆无惧的行事作风也最终反映在他那些留名影史的作品之中,没有这份敢与天斗的勇气与惊人毅力,怎么能拍出《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这样的电影?那个想要在热带陆地上移动游轮的商人菲茨杰拉德又何尝不是赫尔佐格自己的缩影?


1972《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1982《陆上行舟》


这个让杨德昌将其姓名印在T恤上、被特吕弗称赞为“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的“疯子”导演,除了职业生涯拍摄的60余部电影之外,其在拍摄幕后的疯狂经历也非常值得大书特书一番。



尽管赫尔佐格导演本人并没有执笔写书的意愿,但好在有人了解这些幕后经历的重要性,并最终通过与赫尔佐格长达数年的访谈,将其落笔成文,编撰成书。这个人就是英国作者保罗·克罗宁,而这些努力的最终成果就是《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介于赫尔佐格目前并无回忆录性质的书籍出版(很大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因此毫不谦虚地说,除了赫尔佐格自己的电影以外,本书是你了解这位电影大师的最佳途径。



也正是介于此书成书的难度与详细程度,克罗宁才会在前言里自信地说道,关于赫尔佐格导演,“目前而言,它是最好的一本(书)”。在首版出版10多年后,出于“希望它能自成一体,而非仅仅只是点评”的想法,克罗宁和赫尔佐格又对此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扩充与修订,每个章节都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哪怕读者并没有看过多少赫尔佐格的电影,“也仍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即刻地感知到某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克罗宁说,“任何时候,只要维尔纳·赫尔佐格一施展本领,我们便可期待,由他口中迸出各种出人意料、无可比拟、熠熠生辉的高见,外加各种如宝石般闪闪发光的独特措辞。”现在,就让我们闭嘴聆听赫尔佐格的教导吧!



关于看电影


我爱电影,但和那些一辈子都看别人拍的作品的电影人不同——比如说马丁·斯科塞斯,他自己收藏电影拷贝,有个藏馆,对他来说,电影就是生命的快乐源泉,是他经常要参照的坐标——我不觉得有这必要,每天非得看上三部电影。对我来说,一年看上三部好电影,那就够了。



我平均下来,可能一个月能看一部。通常那就是在电影节上,我一下子就把一年的指标都给看掉了。我不是个电影发烧友,对比绝大多数同行,电影学养这样的形容词,都不太能用在我身上。摸索着爬进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用几天的时间来看别人的努力成果,我想象不出这对于我自己的作品,能起到什么帮助,或是造成什么损害。



电影是我生命中最迷恋的东西。看到精彩的电影,我会被它彻底征服。当初看过的电影,即便多年后回想起来,可能仍会为它的美而感到心痛,尽管它们对我来说永远都像是一个谜。我觉得我永远都不可能明确地指出,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电影里真正的诗意、深度和启示。



我一直弄不明白,黑泽明是怎么拍出像《罗生门》那么好的东西来的。那种均衡感和流动感,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而他对于空间的使用,也实现了高度平衡。有史以来真正伟大的电影,其实就那么少数的一些,《罗生门》便是这其中之一。


黑泽明《罗生门》


反过来,罪孽深重的电影,那就很容易便能够说出一大堆了。关于拍电影,正是烂片教会了我最多的东西。我会寻找它的负面意义。看到这样的电影,问问自己:“如果让我来拍,我也会这样处理吗?”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受教育过程,可以由此了解到,当你处理自己作品和想法时,该往什么方向走。



我的第一部失手之作,《大力士》,它留给我不少重大教训,从那以后,关于我应该怎么拍,我的想法就明确了很多。上来先拍了这么一部小片子,这是件好事,好过一上来就急着拍某些意义更重大的东西。



初识法斯宾德


我初识法斯宾德,差不多也是在那段时间。在我们开垦那些处女地的过程中,他始终是一位可靠的志同道合者。某天晚上,他出现在我家门口。


那应该是一九六七年左右,他时年二十二岁,脸上发了粉刺,浑身上下胖嘟嘟的。砰的一下,他放下一大摞电影拷贝,那都是他最初完成的一些短片。



乍看之下,他像是个农民,其实却是个很懂人情世故的家伙,有着在街头生存的智慧。我立刻便察觉到,他身上有着某种很强有力的东西,那是一种真正的天赋。



他对我说,“看看这些吧,现在就看!我想让你来制作我的电影。”“雷纳,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回答说,“你得学我,自己的作品必须自己当制片。”我给他解释了,我这个制片人,和别的制片人不一样,我可不会基于商业目的买下什么项目,然后雇人来当导演。



我之所以建立自己的制片公司,纯粹只是为了制作我自己的电影。“你也必须拿出胆量来,创办你自己的制片公司。”我对他说,“放手去做吧。”后来再谈起这件事,他说他很感激我当初拒绝了他,是我让他意识到了那些他原本并不知晓的可能性。


左起法斯宾德、赫尔佐格、文德斯


关于克劳德·金斯基


跟金斯基合作,无疑就是和世上最厉害的瘟疫打交道,但话说回来,我们一起拍了那么些电影,每一部他确实都能交出了令人击节赞叹的演出来,而且这些表演在细微之处,还都真做到了各有千秋。我俩就像是两种处于临界点的物质,彼此一接触便会爆炸。



所幸,我能将这种高度可燃的混合物,转化为富有成效的银幕合力。他隔三差五地就会大发雷霆、制造丑闻、撕毁合同、恐吓剧组同仁。设法驯服这头野兽,将他身上疯狂的能量转化成银幕上的生产力,这成了我每天都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这方面,我相信有一点我做的很成功:成功驯服了他,却又无需剪除他的羽翼;否则,影片中出现的金斯基,虽然会变的人畜无害,但也失去了他身上的闪光点。我能完全把他看透,始终清楚知晓他身上歇斯底里的能量究竟有多强烈,知道如何在镜头前面调动、表现他的这种能量。



外人以为,我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爱恨交织形容。但事实却是,我对他,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有一阵子,我确实很认真地计划过,要拿燃烧弹去他家里炸他。我还准备好了滴水不漏的不在场证明,整个计划看似天衣无缝,结果却因为他家那条警惕心十足的阿尔萨斯牧羊犬而最终功亏一篑,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尴尬。



当然,这其实纯属闹剧,就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些意大利喜剧片里,银行劫匪打洞时钻错了墙壁,直接进了警察局那样。后来金斯基也跟我说过,差不多就在同一阶段,他也计划过要干掉我。这事让我们大笑了一场,还为此干了好几杯。



关于影评人


每部电影,不会因为正面评价而变得更好,也不会因为负面评价就变得更差。我从来就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事没什么兴趣。我尽量躲开我自己。某些更具分量的影评,或许我还会瞥两眼,因为它们对票房收入有影响,但总体来说任何影评都跟我没什么关系。观众的反应始终要比职业观影人的意见更重要。



如果是别人的电影作品,那我就更不相信职业影评人的意见了,我宁可相信其他人的大力推荐。有些影评人—例如约翰·西蒙—讨厌我几乎所有的作品。但那没问题。我从不介意西蒙把我的头摁在水里。他能摁多久就摁多久吧。事实上,我还挺喜欢他的敌意和无孔不入的刻薄话的。他要是看不上哪部电影,那就是从头到尾一分钟都看不上。他可真不是一个态度冷漠的人。



喜欢的电影


电影人里能让我觉得有亲近感的,我这会儿能想到有格里菲斯(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残花泪》),还有茂瑙、布努埃尔、黑泽明,以及爱森斯坦那部并不怎么受他蒙太奇理论约束的《伊凡雷帝》。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


爱森斯坦《伊凡雷帝》


上述这几位拍的所有作品,都堪称伟大,但只有格里菲斯,一直被我视作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我还喜欢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普多夫金的《亚洲风暴》和杜甫仁科的《大地》。


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


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饱含美妙的诗意,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音乐室》,则是每一位懂得欣赏电影的人,都无法忽视的作品。


沟口健二《雨月物语》


还有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电影,特别有力量,能与之匹敌的作品实在是不多。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小男孩错拿了同桌的作业本,他为物归原主,想尽一切办法。


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因为他知道,同桌已被老师警告,再不完成作业的话,就会被赶出学校。小男孩自己也有很多家务活要做—例如买面包、照料弟弟,但他决定不顾家规森严,为寻找同学跑出了家门,消失在群山之间。



这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影,故事说穿了其实非常简单,但你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阿巴斯的电影植根于波斯诗歌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中。


在德黑兰机场,坐上一辆计程车,驶向市区,一路上,司机很可能就会为你背诵几首海亚姆(Khayyám)、菲尔多西(Firdusi)、哈菲兹(Hafez)的诗歌。



在阿巴斯的《特写》中——所有关于拍电影的电影里,这是史上最出色的之一——忽然之间叙事停了下来,那几秒钟,我们看着一管喷漆颜料罐头,由山坡上一路滚落,直至其停下。那真是拍得相当大胆。


阿巴斯与黑泽明


戈达尔是个无脑儿


和一部优秀的功夫片相比,诸如戈达尔之流,那根本就是知识分子层面的假钞。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次的真理”,但凡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根本就是个无脑儿。而他甚至就不是个法国人,但却想要比法国人还法国人。



关于读书


阅读的人,拥有世界;沉迷网络或是看太多电视的人,失去世界。不看书,你永远都成不了电影人。现代社会中的人,大规模放弃阅读这件事,令人类文明伤得很深。我会给“无赖”一份强制性书单,全跟电影无关,有维吉尔、海明威、《皇家抄本》和拉伯雷的《巨人传》。



拉伯雷的《巨人传》里有许多不良、疯狂的故事,写得精彩极了。我还向他们推荐《沃伦委员会报告》,那是针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官方调查结果,讲了一个很特别的犯罪故事,有很强的叙事力量与令人信服的逻辑性,绝对会让你看得欲罢不能。另外还有本书,我也是直到最近才刚拜读:J.A.贝克的《游隼》。



首次出版是一九六七年,当时游隼因农药使用的关系,已在英国濒临灭绝。被毒死的不计其数,仅剩下很少的健康隼群尚能繁衍后代。作者的观察力,文字强度和精度都让人击节赞叹,而且非常有文采。由始至终,人类几乎就没怎么出现,笔墨全都用在了鹰隼本身之上,他怀着极大的兴奋,写它们如何气质不凡,如何善于捕猎。游隼由空中俯冲下来的描写,比比皆是,字里行间充满忘我之情。



给新导演的建议


电影人如果只会拍电影,没有别的本事,那他轻易就会被击倒。一个人如果知道怎么给奶牛挤奶,他身上就有过硬的地方。一个种土豆或是养羊的农民,怎么都不会显得可笑;牧场养牛的工人或能做一大桌菜的厨师,都是如此。



我第一次执导的歌剧在博洛尼亚演出前,那位从他果园里拿了瓶葡萄酒给我的八十岁的老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让人觉得难堪。而抓住一切机会走红毯,奖杯始终擦得锃亮的电影制片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个蠢货。



我见过九十岁的大提琴演奏家和照片摄影师,到了这个年纪,仍显得端庄大方;但这样子的电影人,我可从没见过。所以,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事,我的对策就是,只要有可能,就把工作先放下。我徒步旅行,我排演歌剧,我抚养孩子,我做饭,我写字。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让我独立于电影世界之外的事情上。



首发| 雅众;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影  迷  福  利


请大家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并在文末留言,聊聊你心目中的赫尔佐格,我们将根据留言质量和点赞数,送出三本由雅众文化出版的《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作者:[德] 沃纳·赫尔佐格、[英] 保罗·克罗宁

出版:雅众文化丨上海三联书店

页数:544页;定价:78.00元


维尔纳·赫尔佐格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灵魂人物,一生拍摄电影逾六十部,在剧情片和纪录片领域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很多作品具有寓言性质。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称赞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在本书中,赫尔 佐格全面回顾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其中涵盖了《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卡斯帕·豪泽之谜》《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等代表作品的台前幕后,以及他为拍摄这些作品而深入荒漠、雨林、高山等蛮荒之地进行的冒险与探索。赫尔佐格在这本书中给予观众的除了艺术上的启示以外,还有超越电影与艺术的人生洞见。它关乎勇气、真实与意志力,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那些“疯狂行径”背后的实质。




【 近 期 热 文 】


限制级神剧!这是杀人最变态境界

第 76 届美国金球奖完整获奖名单

吐血盘点!200 部电影填满 2019

黑镜粉吐槽:交互电影不会有未来

能“杀死”毕赣的,终究只有他自己

陆支羽:我的 2018 年度十佳电影

缅怀!今年去世的名人远不止这些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