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请别保持沉默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儿童性侵的新闻不绝于耳,再次引发了不少讨论。回溯这些年,已然有太多惨痛的案例被曝光于世。从国外的神父娈童事件,到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自杀,再到以“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案(后被改编成电影《嘉年华》)等等。我们真的应该习以为常吗?绝不!
无论是尚且稚嫩的孩童还是花季少年,遭遇这种毒手怎能不让人心痛;而由事件本身所引发的社会与法律效应,则逐渐将事态趋向复杂化。也正因此,往往会有一批总是将视线聚焦于社会层面的导演们,以“性侵”为议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优质的、同时极具思考意义的影片。
《黑暗中的孩子们》
对于此类题材,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韩国的《熔炉》和《素媛》,这两部电影都在现实力度上与电影观赏性上做到了极佳的平衡,甚至推动了法律的完善,在此不再赘述。
《熔炉》
《素媛》
借着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关注“儿童性侵”的新片《感谢上帝》的出炉,我们择选了几部同类题材电影,再来谈谈这个话题。有人说,面对“儿童性侵”,不要怕“炒冷饭”,因为没有谁是局外人。童年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经历过的人都懂。
《感谢上帝》
熟悉欧容电影风格的观众,肯定对他那些尺度极大的欲望思辨之作印象颇深;而这次,欧容则大胆转型现实主义,聚焦于真实事件,并在柏林电影节上收获了一座评审团大奖。
影片改编自震惊欧洲的法国天主教神父Bernard Preynat性侵童子军事件。与一般真实案件较为不同的是,直至影片完成时,这依然是一个尚未告结的案件。
此前,神父被指控在1982至1991年间性侵了童军露营中的60名儿童。早在1991年,受害者及其家庭站了出来,Bernard Preynat被当时的主教在教区停职半年。他对性侵的行为忏悔不已,但依然恢复了神职。
直到2015年,红衣主教Philippe Barbarin革除了Preynat神父的神职。随后,案件罕见地进入世俗法庭。不过Preynat神父的律师反驳说,虽然神父认罪,但案件已经过了法律时效。人们把新的矛头指向了红衣主教Philippe Barbarin,认为他有意隐瞒罪行,将他人置于险境。
法国主教团于7月4日公布了判决,阐明Preynat神父“对未满16岁的儿童犯下性侵罪行,因此被判决有罪”;而且“因其屡犯这罪行并造成众多的受害者,法庭决定在此案件中实行《教会法典》所规定的最高刑罚,即撤销圣职身份”。Preynat神父仍可在一个月内向圣座教义部的法庭提出上诉,但在此期间这项判决将要执行。
这一次,欧容并没有将视角聚焦到案件本身,而是通过三位案件中的受害者,借由他们每个人的局部事件构成整个故事,并以此交代出整个案件的进展。影片的视点在三位角色之间切换自如,欧容打磨多年的娴熟的叙事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因为受制于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在具体叙事环节上,欧容不得已采用了大量口述信件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以至于影像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所幸,欧容向来擅于在作品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通过各种叙事细节与演员们优秀的表演,对人物精神与情感进行了深度的发掘与展示,涉及到他们所受的身体的伤害、心灵的创伤,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纵观影片中的三位主角,他们的家庭、身份、性格和遭遇都各不相同,故事也将他们彼此的异同巧妙地表现了出来。主角们原本坚定的宗教信仰,也伴随着事件的推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人放弃了信仰,有人心中不再那么虔诚。甚至不仅仅是主角,一众配角也都是有血有肉的。
影片结尾处,一个孩子的疑问伴随着音乐,敲击每个观众的心扉:你还相信上帝吗?
《聚 焦》
2016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的题材与《感谢上帝》有重合,同样来自真实事件,同样以教会性侵为议题,但侧重点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片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这个世纪初《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专题报道组,用一整年时间连续发表了70篇报道,揭露波士顿地区90名牧师涉嫌对男童性侵。这组报道不仅荣获次年普利策奖,更促发了整个社会对教会娈童问题的重视。
电影的片名即来源于此。主要角色都是记者,通过对他们新闻报道的再现,冷静理智地交代出整个事件。影片的基调极其严肃冷静克制,多线叙事也在精准的剪辑下显得天衣无缝,的确是一部水准极高的标准奥斯卡系电影。
总之,导演汤姆·麦卡锡没有丝毫对这一事件贩卖“同情”,而是通过稳扎稳打的叙事奏出一曲对新闻工作者的悲壮颂歌,以及展现了对儿童性侵的深恶痛绝。
《神秘肌肤》
本片围绕两个男孩的遭遇展开,两位角色从人物形象到遭遇都迥然不同。Neil的故事线异常明晰,因为童年遭遇性侵,由于自身没有正确认知,以及在教练的错误引导下,反而在性爱里迷失,最后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Brian的故事线则相对要隐晦一些,从精神深处,他是拒绝面对这一切的,于是自我保护机制生效,他失去了这一段的记忆,甚至归咎于外星人,也因此留下了心灵伤痕。在故事最后,两个人殊途同归,同样陷入到无尽的痛苦之中。
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对于性侵本身的批判态度,更多关注的是受害儿童的童年生活环境,并充分建立在儿童的立场之上,诉说出他们的孤独,缺乏理解与沟通,以及对性认知的偏差。
整部电影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呈现方式上,都是异常新颖而特别的,看完后一定会被电影强大的吸引力所影响,陷入深深的震撼之中,囧瑟夫的表演也令人印象至深。
《虐童疑云》
1964年,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修女贝维尔令行禁止,教条严明,为学生们所畏惧;而新来的神父弗林则态度和蔼,处事开明,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这期间,弗林尤其关心学校内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学生唐纳德·米勒。某天,詹姆斯修女将唐纳德的奇怪表现报告给贝维尔修女。贝维尔认定弗林正与男孩发展不正当的关系,她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制止。
本片英文原名“doubt”,意为怀疑,全片也围绕着这一行动展开。贝维尔修女基于她的怀疑,对神父进行了调查,以极其主观的念头让故事得以进行,强调了心理要素,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也都明确指向了神父的行为确实存在,而最后一次,只是还未发生。本片堪称表演教科书,应该没有什么比看梅丽尔·斯特里普、霍夫曼、艾米·亚当斯同场飙戏来得更让人激动了。
《水果硬糖》
这是一个复仇故事,讲述了十四岁少女海莉替遭受性侵的闺蜜复仇的故事。海莉年纪虽然小,但却相当厉害,准备充分,果断干练,面对恋童癖没有丝毫的手软。
故事层层推进,从物理阉割到结绳上吊,再到各种线索的发掘,女孩与罪犯彼此斗智斗勇,无疑是非常紧张刺激的一部影片,也可以说是观感最“爽”的一部性侵题材电影了。
这部影片的价值在于,宣扬受害者应当勇敢地对施暴者作出应有的反击。虽然整个故事比较极端,但它所呈现的态度与立场,当年赢得了不少掌声。
所谓对恶人手软就是对自己残忍。无论是性侵,或者遭遇到其他危险,除了必要的自我保护,在事后采取足够的措施,也是维护自身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鱼 缸》
这又是一部比较特别的影片了,曾荣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由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
本片讲述了15岁的少女米娅,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的男人出现。
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位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美好,她遭到了诱奸。
法国《电影手册》给这部电影的评价是,“没有幻想,也毫不偏移的直视”。这看似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但其中也不乏白马这样的隐喻符号。
基于导演对这个世界的敏锐嗅觉,她赋予了每个人物相当的复杂度,让本片不再仅仅停留于性侵这一话题上,而是深入角色,缔造了对一个少女、对性的最深沉的书写。
《嘉年华》
我们最后要说的,依然是这部了不起的国产电影,来自文晏导演的《嘉年华》。影片围绕着四处打工的黑户少女小米与遭遇“干爹”性侵的女孩小文和新新展开。
在母亲得知小文遭遇性侵之后,非但没有给予任何关怀,反而是一记响亮的巴掌,母亲将一切归咎于孩子自己。而旅店老板为了息事宁人,也删除了监控视频,于是所有证据都掌控在用手机拍下这一切的小米手中,而小米为了保全工作,什么也没有说,始终保持沉默。
警察没有去找证据,反而开始质疑起孩子口供的真实性。去找医生做鉴定,结果医生却说孩子并没有遭受性侵。所谓现实的荒谬,往往便是如此。
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那座“玛丽莲·梦露雕像”了。这座雕像贯穿始终,像一个巨大的隐喻,笼罩着每一个人。
整个故事所映射的社会现实是无比尖锐的,包括以小米为代表的底层失语的现实,以所谓官方为代表的物质世界的黑暗与虚伪,以母亲为代表的传统家庭的压抑,等等。
与性侵有关的电影还有很多,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在此,也真切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健康舒适的环境里成长,而不是在尚且懵懂的年纪里遭遇不应有的魔爪。
也希望所有人在事件发生后,能有正确对待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要知道,每一次悲剧的发生,受害者与施暴者都不仅仅是当事人本身。身处这个社会漩涡,没有人会是局外人。
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