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评《寄生虫》,最高9分,最低3分
《寄生虫》
7.1分
1.刘起:9分
影评人。
影片《寄生虫》用类型片的框架处理社会阶级问题,但又是高度反类型的,前半段是洋洋得意的骗子喜剧,突转为一个刺激紧张的“闯入者”惊悚类型。住宅空间、石头、蟑螂、洪水、印第安人、气味,奉俊昊从来不害怕表达的直白,因为他在这些高密度的隐喻/明喻符号之下,又加入了一些更微妙反讽的处理。比如穷人/富人的人物设置,最浅表是穷人-恶/富人-善,然而富人其实不是善良愚蠢,只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极端冷漠、自私和轻蔑。穷人的恶,则是算计欺骗中带着不安忐忑(关心辞退的司机、觉得夫人善良)。穷人以为“富人因为有钱所以善良”——这才是真正单纯。奉俊昊用一种春秋笔法,把类型中二元对立的面子和里子颠倒反转了过来。
虽然寓言文体比现实主义更不自由、看起来更粗暴直白,但本质上无法调和、高度紧张的一个社会阶级问题,其复杂、尖锐、暧昧、艰难,也许是区区一个现实主义文本已经无法承载的,只能反其道行之用一个高度凝缩、戏剧性的寓言模式来呈现。值得称赞的是,奉俊昊也在寓言中超越了寓意符号本身,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轻易阐释却无法真正抵达的文本。
2.秦婉:9分
凤凰电影策划。
各方面处理都很精巧,无论是空间设计和调度,还是影像呈现,最终以一个半寓言的形式去形成表达,既满足类型片要求,又有极大的探究空间。在阶级差异和精神差异的焦虑越来越极端的当下环境里,本片对于华语片也极有发散价值。
电影里最让我触动的应该是人往底层走的极限是什么,还能往下走多少,很少有电影表现这一点,毕竟大多数人是向上看的,在向上看的过程中发生故事,《寄生虫》里的穷人家庭也是如此。但那个住在地下室的人为什么那么舒服那么愿意留在原地呢?人可以丧失尊严背负恐惧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依然觉得舒服。生而为人的拉伸区间可真是大。
有些人都被限制得不见天日只能靠偷食活着还觉得舒服,甚至觉得自己从小就这样。这种舒服崩塌后,第一时间拿刀去捅的不是上层阶级,而是比自己也就好一点、还想要打破阶层并取得一丢丢表面成功的底层同类,对无意间施舍的上层倒是感恩戴德。替换到精神思想层面上也是一样。
3.桃桃林林:9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水准很高的类型片,略荒诞的讽刺喜剧,结尾又颇伤感。讽刺与批判兼具,喜剧与惊悚并行,剧作导演能力都非常突出,演员也全员都很好,全员。
4.贾选凝 8分
影评人,香港资深媒体人。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腾讯大家”签约作者。
在大众文化生产的领域,类型叙事至今依然是最有力资源,类型生产的能力也直接指向电影工业的成熟度。而怎样在类型片里讨论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奉俊昊做出了极佳垂范,他一直都尝试在类型叙事的壳里,去探索更多可能性。他让我们看到历史与社会议题可以被如何“电影化”——深入的反思能力,和纯熟运用大众性、国际性的叙事策略从不矛盾。
奉俊昊总能在类型片结构里,置换掉某些“最类型”的特质。譬如一般类型片的“故事”都用二元冲突法则,但是在《杀人回忆》的叙事过程里,“推动故事进程的二元的双方”从“警察vs.凶手”被转换成了“警察vs.警察”——《寄生虫》同样如此,“富人vs.穷人”的冲突,画风突变为“穷人vs.穷人”的厮杀。这种既使用类型又改造类型的操作方式是“经由对‘类型'精致的破坏带出更深层思考的特质”。
典型的情节剧写作强调人物关系的“功能性”,并以此为前提设计故事,再从中传达“人物命运感”。《寄生虫》虽然也做足了功能设计,但故事走向却让人瞠目结舌,“情节剧-惊悚片-社会悲剧”的一路神展开,完全打破了类型叙事的闭合框架,结尾更是奉俊昊最擅长的方式:不但“反大团圆”,而且会用看似平静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一个“永远无法获得解决”的世界。当年的《杀人回忆》在这一点上做得登峰造极(后来无数导演试图效彷都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而我个人也很喜欢这一次宋康昊大叔那个很有超现实色彩的结局:他突然就懂得了像自己这样的人应该去往何处,那是“寄生虫”在偌大世界的唯一位置。这种极为悲哀的安得其所,也是完全反类型的。据说《寄生虫》的团队曾计算过,以韩国人的平均收入来计,需要547年才能买下电影里那栋豪宅,因而“在那天来临之前,请好好保重”听上去绝望透顶。
5.王昕:8分
电影研究者。
金钱是烫平一切褶皱的熨斗,却也否定了所有褶皱中的人生。作为坐落于韩国电影程式的寓言,《寄生虫》的简单与不简单在于它极富强度地道明了那个人尽皆知的真相:阶级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真实,“富人和穷人是不同的物种”,分隔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有着不同的气味和道德。有着光鲜家庭表象、缺乏家庭实质,以雇佣方式(主奴逻辑)划定界限的朴社长们,和“折叠”在半地下室防空洞里的失业者破产者们,到底是如何镶嵌在同一个世界里的?通过进入地狱的更深一层(的意象),影片展示了这一颠倒的“寄生结构”隐藏着怎样的扭曲与阴暗。而影片结尾半地下室中的成功学逻辑(幻想)更复制和强化了这一结构。
因而想要理解片名“寄生虫”的真正意涵,还是要回到马克思。但今天的尴尬在于,“寄生阶级”的事实仍然明确,革命的阶级却已消散,暴力的一刀之后仍是对现有秩序的无限臣服,隐匿于地下对着社长相片忏悔流泪。
6.亵渎电影:8分
电影从业人员,微信公众号“亵渎叔推荐”运营者。
主题讲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但没讲阶级斗争,富人因为有钱,所以善良从容,根本看不见眼皮子底下的寄生虫,因为富人不需要争抢,他们身居上流生来就是赢家。在下流的穷人群体里,有盲目崇拜富人,安于现状,不去想改变阶级属性的群体。只是主角一家这种想去改变现状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痛苦,抢到的却是更下层人群的利益,再怎么折腾,也处于富人的平行世界,努力到最后却只能沦为更下流的群体。想要改变阶级属性寄生上流,就只能靠发梦了,所以这个故事才冷酷可怕。本质上是一部类型片,但奉俊昊的视听语言极其精准,一直在利用空间内的高低调度两个阶级的状态。从剧本的角度,前一个小时有很多功能性的叙事节奏处理,但前后在隐喻性的细节上又处理得非常工整,一直拿两个群体的生活细节做对比,朝着电影的主题表达而去,视听技巧上赏心悦目。
7.奇爱博士 8分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幕味儿”微信公众号(Movie1958)运营者。
关于《寄生虫》的评价,众多观点的冲突集中于故事到底可不可信——我相信,在影片斩获金棕榈之后,戛纳的光环,以及它通常所代表的现实议题属性和艺术至上属性,加重了观众的困惑。可是,你会怀疑《金燕子》里的王羽能否上演百人斩吗?《精武门》里的李小龙真的能万夫莫敌吗?你不会,是因为你知道这是神话和虚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寄生虫》?它会是戛纳的一个特例或者未来创作方向吗?
《寄生虫》的故事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任何发生的可能性,因为上流社会绝没有那么愚蠢;但当你把它当作一则寓言来看,它又相当的犀利和真实。现在的奉俊昊,我还是愿意把他当作韩国的达米恩·查泽雷,一身牛力气走到黑,导演技巧爆裂,但还缺点节制和虚实相生的控制力。和《燃烧》比,他距离李沧东的大师境界还很远很远,希望时间能带给他更好的沉淀。
8.风间隼:8分
影评人。
贫富阶层分化经典社会学议题的戏剧化、影像化表达。阶层是什么?不仅仅是一个富一个穷,一个有车有房一个蜗居斗室。它是品味、习惯、心态的综合。父亲在“帮闲”和“穷味”双重刺激下爆发的瞬间,暴露出的是东亚社会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所撕裂出的阶层断层和社会乱象。《寄生虫》并不是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争斗,而是大寄生虫与小寄生虫,以及寄生虫与new money之间的恶斗。精密的算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影像让人想起黑泽明的《天国与地狱》。可惜剧作未臻完满,敏赫与富人一家的主体性和戏剧冲突都未得到充分展现。个人认为是小奉作品中的中上之作。
9.胡续冬:8分
构图、场面调度、镜头运动、光线与色彩的处理、剪辑都非常出色,可以成为教科书级的范本。寓意化的符号也很丰富,但有时候符号与寓意之间的转换过程有些便捷化。叙事节奏控制得也不错,看上去很快速的进程,其实都有精准的铺垫。主要的遗憾是伦理层面上,可阐发的空间虽然也比较开放,但是放射力还不够。这样一部视听语言高度精湛的电影,如果只能看下载版,实在是可惜了。
10.吴泽源:7分
电影学硕士,电影杂志编辑,写作者。
《寄生虫》对观众来说就像一个罗夏测试图,它折射出的,更多是人们对它的期待。如果你期待一个具有净化和启迪作用的金棕榈杰作,那么它显然有些不够格;如果你期待一个快意舒爽的类型片,那么它又未免显得太沉重、太浑浊了。《寄生虫》不是没有毛病——它和去年的戛纳自由派电影《黑色党徒》一样,都失之简单。把白人至上者拍成坏傻X,把精英富人拍成没有共情心的傻X,真的能解决任何问题吗?但《寄生虫》的优势在于,奉俊昊显然比斯派克·李拍得好多了。(其实也比李沧东拍得好。)
《寄生虫》不是一篇无可挑剔的社会学论文。但它绝对是一出好戏,即便你在回味时会找出一大堆问题。这刚好是有趣之处。对《寄生虫》大加批判的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但大众却会拥抱这部电影,就像大众曾经拥抱街头杂技、滑稽表演和喜剧默片一样。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11.耳朵:7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在电影院环境里看的当下,是完全会被情节吸引的,无论是笑点,还是悬疑的部分。甚至在惨剧揭晓的时候,还会心有不忍。整个叙事节奏的确是一流大师水准,根据受众心理设计起承转合。但作为一个极致精巧的类型片,也有类型片本身的缺憾,例如绝对的二元对立,较为浅显的细节呼应和符号隐喻。不套上“金棕榈”、“艺术电影”这样的宏大词汇去讨伐,自然还是一部杰作。
12.路西法尔:7分
文艺学博士。
穷人寄生于富人,富人也寄生于穷人,还有地下室的丈夫寄生于管家妻子,所以片名中的《寄生虫》应该是指所有人,但也正是这部影片被批评为折中暧昧的地方。不深究的话算是一部很优秀的类型片,娱乐效果十足。但要说得金棕榈……就像是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北京折叠》。
13.西帕克:7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好片,但没到金棕榈的水准,也不如《杀人回忆》和《母亲》。奉俊昊描写穷人间的互相残杀入木三分,对于富人的描写却缺少层次,还需要再看一次《天国与地狱》。最大的惊喜可能是地下暗藏的阴暗玄机,不过这个梗在《绑架门口狗》里就玩过了。
14.赛人:6分
影评人。
戛纳的口味真是难得连续发作,《小偷家族》和《寄生虫》都散布着蛆虫的气息,日韩的这两部影片都努力为观众的嗅觉服务。奉俊昊这一次延续了《雪国列车》中的等级效应,都急于把一个故事讲完,讲到后面又有些懒得收拾。乐于将一个不必要放大的主题,作出沾沾自喜的扩张。所谓最好的计划就是不计划,相比,国人这方面的教训更通畅些,那便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而另一个更有意思的主题,却没有得到更有效的抵达。
不妨将它视为一部讲述入侵的电影,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真正的入侵有两种,一种是让别人成为我,如《仆人》和《定理》。另一种是让自己成为别人,如希区柯克的一系列电影。奉俊昊取的是后者。与染谷将太气质接近的崔宇植要通过奋发图强来取而代之,就太过常态了。倒是那个小少爷的表现很有意思,他是靠他的好斗、好战来掩饰他的恐惧。他爱扮演被入侵者,换来的却是一场真正的入侵。就此,也极幽默地道出某类人欲成为艺术家的种种不宜告人的隐秘。全片还有些半明半昧的诲淫气息,也较为有趣。但仔细想想,它也就这样了。
15.闵思嘉:6分
影评人。
在奉俊昊的作品序列里只能属于中等水准,观影快感很高,但整体就建立在一个封闭而刻板的阶级对立话语体系内,富人形象的傻白甜是这个故事成立的前提,也让它变得浅薄。直白而明喻的表达也让影片失去了阐释空间,沦为充分调动观影情绪的快感机器。现代上层空间建筑与过往底层空间的对立充满丰沛细节,但前者全是模式化,后者又充满了贫穷心理优越式的心理关怀。看起来是试图触及低阶群体,实质上结尾已经证明了其阶级价值观的坍塌,或说一开始就站在了富有即胜利的逻辑上,这是纯消费纯资本的高快感情节剧,之于人之权利、自我确认、如何在阶层之外寻求认同,几乎空白。
16.LOOK:5分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奉俊昊这一次是延续了《雪国列车》的寓言体创作,贫富二元阶级封闭固化无法打破的寓言算是自洽但并无深度,而极致的概念先行以及创作者极度渴望压迫性控制观众的心理导致叙事与母题分裂、角色扁平且过分功能化。
17.悉尼卡通:4分
编剧。
从来对奉俊昊不抱期待,这部依旧延续了他的过往,喜欢的人估计会跪舔很久吧,但对我,又是一场糟糕节奏、逻辑脱线设定和恶趣味一上头其他完全不管不顾的折磨。寓言也好,荒诞也好,那是风格,那是定位,什么时候成了拿来搪塞诸多先天畸形的借口了?这简直跟踢球时本方禁区手球却大喊“我是守门员”一样无耻。不管上面的活儿玩得多花哨,整个基础残得一触即溃,完全禁不起推敲,这使得现实感落不了地,抽象性上不了天,对喽,就是个悬浮片。仅有的亮点,恐怕是对李春姬同志的cos了吧。
18.黄小米:3分
影评人。
既不是彻底的黑色幽默,也看不见真诚的社会反思,亲情的呈现属于聊备一格,感觉在贫富互换的喜剧《幸运钥匙》和仆人杀主人的《冷酷祭奠》中间打了个转,两部片的优点都欠缺。
《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
5.9分
1.独孤岛主: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对当代香港的诸般暧昧情绪高度浓缩,形成了比第一部的盲目反转更有能动力的剧作基础与情感场域。
2.奇爱博士:7分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幕味儿”微信公众号(Movie1958)运营者。
不少动作枪火场景还是可圈可点的。不过,我看到古仔、宇哥、渣渣辉这几个港片老戏骨,还是挺感慨的,最年轻的古仔都50了。虽是搏命演出,但也只能体能不够,特技来凑,少了过去港片粗糙自由凶猛的质感。偏偏香港最卖座的,还就这几位,真有青黄不接之感!
3.秦婉:6分
凤凰电影策划。
文伟鸿的手感比之前好了很多,开始注重故事和情感的集中性,整体可看度不错,超越了前作电影,当然站在港片更高的角度还是难逃卧底片的套路。
4.闵思嘉:6分
影评人。
虽然是传统的卧底故事,但还是有一定的更新,比如用三人关系来增加复杂感,比如结尾加入牛群的追车戏设计,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是这些老面孔浴血奋战,也不知是港片之幸还是不幸。
5.风间隼:6分
影评人。
剧情是港片的标配,兄弟情大过天,明知套路,看到最后心里还是忍不住小纠结。花钱的地方体现在缅甸和西班牙的闹市开打,飙车爆破枪战交足功课,仿佛港片黄金时代,全世界都是香港警察办案现场。狂牛冲过来的一霎那我甚至想结局莫非是兄弟俩一角挂一个,坏人安然无恙?幸好马上意识过来这不是游乃海作品,是正得不能再正的邵氏出品。所以总结两句就是:真兄弟、真牛!不过所有噱头都不如古天乐那一张木脸,文能搞基武能MMA的张家辉演得越好,我就越替他冤得慌,暗笑到腰疼!
6.桃桃林林:6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常规香港犯罪片。相比第一部,在动作场面上升级了不少,追车、爆炸、枪战场面的增多,也能感受出预算的增加,比第一部更电影了。另一个感受就是,三个男主都明显见老啊,尤其吴镇宇,老得好明显,唉。
7.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前一个小时,像是在《无间道》的双重卧底格局上突破了一步,变成三个人。但是这个局做不下去,提前戳破了。如果专心做到底,可能会更好看。最后只能靠银幕奇观撑场面,没想到港片追车戏到今时今日还可以推陈出新,期待以后可以来一个追飞机之类的。
8.西帕克:5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这剧情不就是卡格尼那部《脏脸的天使》吗?西班牙奔牛节追车创意不错,可以和《扫毒2》中环地铁站拼一下。但执行得太魔幻了,缺乏真实感。想对标《碟中谍》系列还是差了太远。
9.赛人:4分
影评人。
有着过往港片极尽过火颠狂之能事,逻辑上颇不顺畅,总有人在该死不死的时候,又站了起来。但也带出香港当下的症候。身份的替换,对当事人而言,皆是不归路。
《上海堡垒》
2.3分
1.闵思嘉:4分
影评人。
特效部分其实还不错,但在情节层面几乎全面塌陷,任何一个人物或者情感线索都没能支撑起这场末日战斗。
2.耳朵:4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主要问题其实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没有构建出可信的未来世界,很多概念设定都是一笔带过。我真的从头到尾不太明白“仙藤”到底干嘛的,怎么就成了故事导火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还是一种核能?二个是叙事视角过于混杂,而且每个视角也是模糊不清。但真心实意可以夸一句,周杰伦的歌选得真好。
3.王昕:3分
电影研究者。
2006年夏天《上海堡垒》在《九州幻想》上连载结束时,《三体》在《科幻世界》的连载才渐入佳境。这个EVA同人式的故事构成了很多奇幻科幻爱好者的青春记忆。然而电影《上海堡垒》背离了绫波丽(林澜)、明日香(路依依)、碇真嗣(江洋)式的人物关系和人物逻辑,人物间的羁绊没能建立,同时科幻场景和战斗也缺乏多景别切换、连续运动镜头创造的强度和质感,较为敷衍潦草(几乎可以逐个镜头吐槽),观众因此无法情感和身体性地代入。而“世界系”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相信与沉浸,没能越过这个门槛,就只能作为笑料和再创作素材存在。
4.秦婉:2分
凤凰电影策划。
在导演、剧本、选角、表演各方面堪称全面崩塌的一个惨案。首先战斗戏与感情戏极为生硬地穿插,一上来就把类型完全模糊掉了,导致一直在这种疑惑中观影。退一万步,就算你不打着科幻大旗,说这是一个纯爱片,那么男女主角情感的发展不存在,人物前史个性不存在,表演上的cp感火花不存在,最后剩下可看的是什么呢?最基础的偶像剧颜值吗?廉价感十足还自以为动人的回溯彩蛋吗?最可怕的是,不光是主演不在一个次元里,就连配角、老演员的搭配和演出也都尴尬极了。
在科幻设定、外星人战争的层面上,更是没有任何智商和战斗思路了,不提外星人看似有强大技术却头脑极其简单,就连地球这方的战术也十分混乱,高以翔角色似乎是来制造矛盾的,但很快这种矛盾就被消解了,战斗每个环节以及人物的牺牲都像走流程一样,到了高潮更是毫无悬念感和紧迫感。
本片在科幻和动作层面也是审美极差,动作逻辑完全不讲,稀里糊涂看不清对象和方向地一通乱打,毫无可看性。特效上你说陆沉震撼,但这个情节仿佛是为了有而有,逻辑完全不存在。
无论科幻设定、感情纠葛、演员表演都让人提不起投入观影的兴趣,恐怕是今年的大明星主演的国产商业片里极为罕见的一部了。
5.西帕克:2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一部科幻片充满了烂俗爱情片桥段,剩下的就是塑料感十足的五毛钱赛博朋克特效。至于外星人从哪来,干什么,就随便写写吧。
6.风间隼:2分
影评人。
“科幻元年”之后当然是“科幻一年级”,你还指望中国电影一下进化到2019年不成?
7.桃桃林林:2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如果说科幻只是背景,主打爱情的话,为什么爱情部分也都很突兀且硬来呢?另外,滕华涛导演感觉完全不会拍动作戏和战争戏,动作场面也太乱来了,也难得见到打得这么不紧张不激烈不好看乱糟糟的。以及,除了两位主角表演一般之外,所有配角的表现也都很差,所以,选择他们出演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8.亵渎电影:1分
电影从业人员,微信公众号“亵渎叔推荐”运营者。
这些电视剧老导演不仅对科幻电影有误解,对类型片有误解,对电影是什么也有深深的误解,奉劝这些电视剧导演还是安心拍电视剧吧。但凡编剧或者导演对类型片的写法有半点了解,也不至于片子拍成这个样子。《上海堡垒》是一部标准的烂片,电视剧思维的产物,所有叙事逻辑和戏剧冲突都是想当然,一分钟不用廉价的抒情配乐就会死,反派无逻辑,特效无细节,叙事无节奏,也没有科幻世界观的构建,还处于编剧瞎JB写,导演行活瞎JB拍的阶段。《流浪地球》的成功仅属于郭帆导演和他的团队,暂时还是小概率事件,对中国电影工业和中国科幻电影的影响目前真没看出来,如果大家是对中国科幻电影有什么期待的话,还是散了吧。
9.赛人:1分
影评人。
审美的全面崩塌如同上海的陆沉。将地理位置定得如此清晰,但这座城市的气息,从一开始,就荡然无存,这是比它的消失还要让我痛惜的。它仿佛是一座不值得纪念的城市,爱谁谁吧。
《红花绿叶》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胡续冬:6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不管怎样,作为一部罕见的呈现回民生活面貌的电影,必须得鼓励、支持。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是里面的宁夏方言对白和旁白,语言非常鲜活、跳脱,不知是不是拜石舒清《表弟》的小说原作所赐。想找原作来看,一时半会儿没找到,但感觉刘苗苗在用影像重构《表弟》的时候,有很明显的时间错位和感觉错位。尽管刘苗苗说她有西海固情结,但是这部片子复现出的西海固过于小清新,和张承志通过《心灵史》在几代人的阅读史里建立起来的西海固叙述反差太大,和石舒清其他作品里洁净中透着刚性的西海固也有很大的距离。另外就是,第五代的很多老毛病也拖了这部片子的后腿,比如许多不带人物关系的大空镜,比如对乡村经验的刻板化处理等等。
2.赛人:5分
影评人。
虽不及刘苗苗盛年之时那般灵气满满,但靠着那与世无争的朴拙劲,仍勾画出一种久违的人情来。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好,而是因为你不够好。只有这样的人间,才值得留恋。这次座谈会上,我说《红花绿叶》好就好在,它是真的盼望“天下眷属皆成有情人”。想不到,片方还真的用了这句话。我为这感到高兴。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