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故事,配不上李安的才华
早在18岁时,李安便迷上艺术电影,被伯格曼的《处女泉》夺去“童贞”。二十年后,他凭借“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声名大噪;那时候的他,始终坚信“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直到60岁时,李安迷上技术革新,被“打破真理”的“120帧”夺去了“贞操”。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双子杀手》,再到尚未成型的《马尼拉之战》(人称“120帧三部曲”),他如此执着地视“120帧”为信仰。
李安这辈子,被无数人奉为传奇;但个中苦楚,终究只有他自己才心知肚明。他的电影生涯,注定也是他的漂泊生涯。李安曾回忆说,在台湾人眼里,他从小就视为外省人;在美国人眼里,他是来好莱坞打拼的华人导演;而在大陆人眼里,他则是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无论身在何处,都逃不过外人的宿命。
这样的李安,无疑是孤独的;而他的电影王国,同样难逃孤独。相比当年3D技术在短短几年内便被整个世界广泛应用的盛况,世人对于120帧的接受速度显然要滞缓得多。正如李安自己所慨叹的,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全世界至今只有李安一个人在拍120帧,连技术狂人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续集都只用每秒48帧。犹记得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美国只有两块能放最高格式(120帧+3D+4K)的银幕,而如今,这个数字是0。
相比之下,国内对于这位“华人之光”的支持倒是有目共睹。三年前,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块银幕能放映最高格式的《比利·林恩》;到今年,为了迎接《双子杀手》的到来,最高格式的银幕数已经增加到了30块。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国人对于120帧的好奇心,似乎早已不如三年前那么强烈。即便《双子杀手》上映三天的票房已然逼近当年《比利·林恩》的国内最终票房,但口碑降级到底是不争的事实。
在李安导演的作品序列中,新片《双子杀手》目前的豆瓣评分为7.1,仅高于排名最差的《绿巨人浩克》;而在IMDb上的评分更是只有5.7。认真如李安,难道也敌不过“扑街”的命运吗?至少在安叔的影迷眼里,太不尽如人意。
苦心打造多年的《双子杀手》真的“失败”了吗?谁也不敢妄下定论。毕竟从视听层面而言,我们着实感受到了“120帧+3D+4K”和“造人”技术带来的强烈震撼。无论开场的高速列车狙击、摩托狂飙的重头戏,还是最后的枪战高潮,以及年轻版威尔·史密斯亮相时的真假难辨,都印证了新技术的造梦能力。
当然,也难免有不少观众依然觉得,120帧过度追求高清和帧率,反而有一种极尽失真的“虚假”感。这种论调,其实早在当年《比利·林恩》上映时就曾被反复地提及。借此,我不得不说,120帧的这种效果是高帧率自身赋予的,而非李安导演人为强加的;只是过去一百年间诞生的电影都是每秒24帧,我们尚且不习惯帧率上的变化而已。
向来都精益求精的李安导演,正是因为当年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发现在3D效果下,传统的每秒24帧极易造成“频闪”问题,才渐渐地入了高帧率的坑。在拿到第二座奥斯卡导演奖杯的那一年,他冥冥之中感受到了120帧的召唤。
李安后来说,我已经看过大海了,我不能假装没有见过。这也正是他为何在《比利·林恩》遭受挫败之后,依然笃定用120帧拍《双子杀手》的原因,包括那部已经酝酿了很多年的《马尼拉之战》,同样非120帧不拍。执拗如李安,不看到彼岸恐怕是不会轻易放手的,即便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李安的魔法;但世事向来如此,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无法避免残酷的过程。
遗憾的是,即便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愿意拥抱120帧这项新技术,但《双子杀手》的评分终究不如预期可观。要知道,三年前的《比利·林恩》尽管评价也比较两极,但豆瓣上的最终评分也达到了8.4分,甚至与《断背山》《色,戒》《推手》等安导的名作并驾齐驱。相比之下,《双子杀手》则无奈垫底。
同样是120帧,为何口碑会有这么大差距?众所周知,再牛叉的技术也终究无法凌驾于好故事之上;显然,李安导演比任何人都深知这个道理。而他为何会看上《双子杀手》这个已经被甩手很多年的老套剧本,除了被业界归为“行活”之外,恐怕也是因为受到其中父子关系命题的感召。
这真的是个一无是处的烂剧本吗?无论放在二十年前,还是放在今天,它其实都不算太差,其对于克隆和人性的探讨还是不乏深度的;只不过,像这样司空见惯的类型片剧本,显然早已配不上李安的才华。
那天看完零点场后,我忍不住想:已然开始感叹自己老了的李安,为何要把这几年如此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拍这种电影上面呢?即便他真的是尽力把一部别的导演拍可能只有两星的电影拍到了四星水平。
这也是很多影迷之所以爱李安的重要原因。纵观《双子杀手》,尽管剧情上完全能够一眼看穿,但李安还是极尽可能地在原本薄弱的文本上,赋予了着实动人的对人性的探幽,以及更深层的对故事的挖掘。
比如追杀戏中对“镜子”的出色运用;比如亨利向小克揭示真相那一刻如父如子的深情独白;比如反派被灭之前所说的“克隆军队”则又部分暗合了《比利·林恩》的主题;再比如那句台词,“我看到他就像看到了鬼魂,所有死在我枪下的鬼魂”。这其中,固然有原剧本的创意,但更多的是李安气质的构想。
尽管如此,但假如有一天,120帧真的被全世界广泛应用,那时再回头来看《双子杀手》,你即便依然会为李安当年的孤勇所动容,但恐怕没有哪位影迷会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未来铭记的经典,它剩下的更多只是阶段性的史料价值而已。
再超前的技术都会有过时的时候,正如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在这影史更迭过程中,有多少昔日的先行者终究只是时代的试验品。当然,也不乏会有伟大的成功者。我们也非常愿意看到,李安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开创者。
我们只是心疼李安,从来都是认真拍电影的他,即便面对《双子杀手》这种完全配不上他的才华的剧本,都愿意兢兢业业地耗费这么多年时间。但他到底已经不再年轻了,今年65岁的他,还能再折腾多久呢?
试想,他的“精神导师”伯格曼在65岁的时候,都已经拍完某种意义上的“封镜”之作《芬妮与亚历山大》。李安又是否还记得,他在拍《色,戒》拍到身心俱疲的时候,跑去瑞典法罗岛拥抱伯格曼的那个夏天。他当然都记得,只是他可能真的太累;对他而言,玩技术再辛苦,也比掏灵魂要来得轻松。
如今这个时代,已然不再是大师辈出的盛世,但作为当下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拿过无数大奖的华人导演,李安依然有能力去创造更杰出的电影世界,而绝不仅仅只是空有技术的120帧的世界。但说到底,李安并没有义务为大家对他的幻想负责。
而真正属于李安的传世经典是什么?我们早已一部部都如数家珍。是《色,戒》《卧虎藏龙》,是《断背山》《理智与情感》,是《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或许,已经缔造过太多影史经典的他,早已经不需要靠新的经典再次来证明自己;但……我们还是在翘首等待。
谁也猜不透电影的未来会如何;我们只希望,未来的李安导演依然能吸引到足够的资金去缔造“每秒120帧”的美梦,与此同时,也能有一个更配得上他的才华的好剧本。
作者| 陆支羽;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