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闹翻天的独立电影,为何只有5.9分
看死君:疫情尚未退散,影院迟迟不开;在这连商业电影都无处容身的当下,原本便夹缝求生的独立电影更无立足之地。
继蒋能杰导演在网上自发安利《矿民、马夫、尘肺病》的资源后,蝉鸣知了导演紧随其后,祭出了他的长片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此后又不断有独立导演放出自己的电影,如同一场勇敢的接力。
然而,每一部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相比纪录电影《矿民、马夫、尘肺病》的高评分,蝉鸣知了的《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则遭遇了口碑两极分化。
但正如导演自己所言,“因为我得让我的电影活着,这样我才能活着,不管你看得起、看不起我,我都是一名导演,有金棕榈包袱拍正经电影的导演。”或许在拍这部电影之前,他早已做好了被diss的准备。
我们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从“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角度客观分析了《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悬殊较量
浅谈作者电影语境下个人意志的存在方式及真实的反身性
作 者 | 刘 弢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影片《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是源自真实事件改编的作者电影,以伪纪录或故事片嵌套还原的形式重现亲自扮演主人公的导演蝉鸣知了给自己第一部长片寻找投资的经历。
电影从筹备、开拍再到后期制作,创作者的身份几次在电影文本里重叠、互换,由此而让我想到了一个源自文学批评理论的名词——“隐含作者”。
芝加哥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韦恩·布思在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中引入了“隐含作者”的概念,其类似中介存在于真实作者和文本之间。
申丹在《再论隐含作者》中写道:“不难看出,布思眼中的‘隐含作者’既是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形象,又是作品的生产者。隐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我们会读到的东西’,而作品是隐含作者“选择、评价的产物”。该文章的理论模式表格有具体的例子可以更直观的呈现什么是“隐含作者”。
在《呼啸山庄》中,隐含作者为埃利斯·贝尔,文本叙述者是耐莉·迪安,受话者为洛克伍德,真实的小说作者是埃米莉·勃朗特。《简爱》中隐含作者为柯勒·贝尔,叙述者为简·爱,文中的受话者则是读者,真实的小说作者为夏洛特·勃朗特。
如果把这个分析模式放在这部电影里,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有趣且少见的关系网。《擦》的主人公是晨风,导演是蝉鸣知了(本名陈峰),饰演晨风一角的演员为蝉鸣知了,导演按其自身经历撰写剧本,后期剪辑同样是导演本人,这就让电影的创作脉络乍一看像是一个复杂的多时空交织的虚实网络。
如果择开来看,以虚和实作为分界,现实中发生过的找投资事件是电影故事的创作起因。电影在一开头就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原因——晨风以叙述者的角度做旁白,向观众解释了为什么想要拍“这部”电影。
五年前一个傍晚,他在自家的窗户边看到两个醉酒的女生,被眼前“美的画面”所吸引,于是开始着手构思。出现在电影开头的总结似的片段会让观众意识到晨风已经处在“现在”,试图给观众讲述的是他的过去。
之后电影以分隔清晰的多个段落按照顺序的时间线串起整个故事。段落主题大致分为晨风找投资、谈崩投资;晨风总结失败、陈述自己对电影的看法;晨风做和《乡愁》元素有关的梦;晨风超现实地展望未来的自己。
细致拉片过后,我把电影分成十七段,六段是投资相关,七段是梦境,两段是和摄影工作室的朋友聊天,一段是回家寻求帮助,一段是结尾。
片中晨风总共拉了六次投资,在我愿意相信这些内容是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尽管背景和真实经历吻合,我认为很多段落中人物的对白经过了统一地戏剧化加工,是架空在真实经历之上、编剧为了实现话语集权突出矛盾而特意设置的。
例如在第一次寻求投资时,高级员工Polo衫男(后面可得知是秦总)提点晨风要有“小姑娘”才能讨老板欢心,进而搭线投资事宜。之后晨风见到曾是演员的魏导,魏导带他参观了自己管理的演员培训公司,并告诉他摄影棚他可以随便用。
摄影棚里一群年轻女孩像白菜一样摆成一排,另有两个女生在靠墙排练粗陋的戏码,其中能被看清脸的女生努力表现着脸谱式电视剧演技。
有意思的是,整个场景魏导和晨风都没有出现在画面里,让看似隐晦重提“姑娘”的桥段变为演员培训的生态现状和观众的直接对话。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之后出现了很多次。
回家的晨风用电脑观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里豆子和投资商喝酒的片段,被一群陪酒女围绕的豆子不堪重负。这样对照现实、明贬暗讽的设置在电影中反复出现。
之后晨风联系演员经纪,找到了几个合适的女生。在和土老板们见面前晨风特意提醒长相最好的女生不要加老板微信。
把女生带过去前,再次出现的Polo秦总俯在晨风耳边悄悄地说些了什么,并给了他一叠钱,场面突然变得像皮条客在和客人结款,而拉皮条这个词也在之后重复出现,在晨风口中变成其辩论电影的论据。
这些场景真实到仿佛让人置身其中,就算没有过影视从业经历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人情冷暖,普通人努力又笨拙的求生姿态让他们的希望顺着抛物线降落在中空地带。
晨风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拍电影的梦想,想过会很艰辛,却没想到社会人的苦如此难咽。但是在别的投资的片段里,却又出现了一些失真的段落。
在第二次投资谈判中,耿总劝晨风按照《擦》demo的形式转行做网红,遭到晨风的强烈反驳。此时的耿总,像是一个功能性人物,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晨风机会好让他解释他认为的电影是什么。耿总不会打断不会认同,也不会参与真正关于电影的讨论。
这整个对话一边是自说自话,一边是闭耳不听,从而用愚蠢引发下一段长篇大论。在晨风那一大段不疾不徐的解释和自白之后,耿总终于试图找寻两人关于电影的共同话题,抛出《霸王别姬》这根橄榄枝,如果晨风顺着爬上去,也许梦想的电影已经拍成,就不会有现在这部电影了。
晨风指出《霸王别姬》不是最好的大陆电影,并认为如果要合作,作为投资方的耿总需要完全明白他的电影是什么,否则他们任意一方都有可能沦为阿谀奉承的小丑。
随后两人到室外抽烟,耿总以电影预算太低的理由拒绝了晨风,晨风没有多说话,反而和气地谢过他。也许这一切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处处显露着不可思议和肉眼可见的虚假。
耿老板是追求热钱的愚蠢金主的典型形象,且还是温顺的愚蠢。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听别人夸夸其谈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艺术,不可能做到保持友善听完整段话。
纵观《擦》全片,导演在拍摄两人对话时始终没有给侧机位的双人镜头,永远是单人正反打,当晨风开启话匣子大段大段的叙说,实际是在给观众灌输,并没有起到和角色沟通的作用。
然而晨风付出的所有努力不就是为了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达到自己的目的吗?由此不难看出有时晨风像是一座故意隔绝自己的孤岛。
影片中导演(同时也是现实中的导演)的困难来自于无法开拍自己梦想中的电影,但比起理想失意,更让他痛苦的是无处觅知音的孤独和放逐感。时间长了好像已经习惯一个人在电影里游荡,成为电影之子从此就是离电影最近的人,有了电影不离不弃的陪伴,从此不会再孤身一人。
但是蝉鸣知了没有和自己挣扎的内心自洽,他渴望找到“不可能”的那个人,即使他已经知晓结局。我一度对充满希望色彩的片尾有些迷惑,因为我在片中没找到晨风重拾信心的线索。
难道是因为最后做的梦,提灯寻物的自己看到奖杯和电影剧本,从梦中意象的潜台词和信仰大师的文字符号得到提示,让他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系统整理完导演给出的脉络,我发现晨风不曾失去过信心,对电影圈大环境的一分厌恶必然伴随着一分热爱,爱与恨彼此交杂在一起,已经无法被解释清楚。
真实作者蝉鸣知了为了不让个人意志受到伤害,在电影文本里构建了一个不立体却单方面丰满的隐含作者晨风,他内心对电影了解万分,为了理想不愿折腰不会放弃,以敌对的身份和批判的角度抨击这个只认钱不识人的坏时代。
单一的态度导致出现了无法避免的过剩的自我意识,我很难不认为晨风是一个极度自恋的人,闭环不只出现在创作中,还出现在思维模式里。封闭能够消除复杂情况,提纯电影的风格和主题,从而为电影定下主调,最后晨风生产了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产物《擦》。
在过去和现在,晨风重新经历了蝉鸣知了所遭遇的挫折,并把这些经历个人化,电影的旁白和画面上出现的文字写作来自两个人,有时真实作者会用总结陈词般的短句在为章节画下句点的同时隔空安慰隐含作者,现在的眼光和以前的影子交汇,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导演蝉鸣知了把自己的个人意志让位在影片结构、构图和剪辑里,他藏起迷茫和犹豫,观众只能在影片乐观的气质上窥探出某些端倪,因为乐观的人往往会在认清苦难后继续前行。
金融市场中索罗斯发展完善了反身性理论。反身性的意思是投资者会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最终令市场产生“偏见”,失去理性和有效。
如果一个电影作者想要让观众百分之百的了解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味去填充、给予观众实在的“真”,很多时候创作者追求自以为的真的执念其实是自己粉饰现实的过程。要尝试编造远离平凡现实的假面,用困惑去消解误会。
观众也在思考,给观众空间和时间与你一同在精心构筑的影像里探索,就算不能互相理解,也能保持一致的体验。创造相同的经历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需要电影有高完成度和精准度。
最后我想说《擦》有一些很有记忆点的扎眼的符号。多是在黑夜的室外空镜转场和室内螺旋的楼梯空镜让我从建筑风格上感知上海的新潮和老派。面馆永远在播放电影产业新闻,虽然主角不在意这些新闻,但创作者在提醒观众放眼大环境变化。
前后工整对仗的摄影工作室的聊天段落设置的非常合适,在片头出现时像为即将远行的马车装上货物,结尾则像到站后把货从马车上卸下来,因此我觉得电影的“第二幕”在此结束,删去回父母家借钱的段落,保留超现实的结尾,会更紧凑。
简单的少机位设置让画面化解了部分段落的冗长感。反复出现的《乡愁》背景的梦境像润滑剂般调节了电影的情绪,并把导演对自我才华的迷信和对权威大师的迷恋推上高潮。
我恰好在前不久看过《乡愁》,秉烛穿过温泉的戈尔恰可夫已然和故乡分离,仍然心甘情愿地注视在泥沼中沉沦的国度。塔氏是爱人类的,当一个人爱上人类,所有的故乡都将变作异乡,再也无家可归。我觉得把《乡愁》作为彰显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并不合适。
塔可夫斯基《乡愁》
作为拧巴的人活在世上,会比一般人背负更多,无论隐含作者晨风能够被观众接受,真实作者蝉鸣知了已经为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踏出了第一步。任何人都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希望有梦的人在逐梦的路上能拥有自由的力量。
作者| 刘弢;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