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仁也没想到,他竟会摊上这部“烂片”?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今年迄今为止的韩国商业电影,“丧尸片”毫无疑问会是绝大多数观众脑海中最先闪现的词汇。
两部丧尸题材电影《#活着》《釜山行2》一前一后登陆韩国院线,助推韩国影市率先从全球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这足以见得今年韩国电影市场上丧尸电影的吃香程度。
《#活着》
就商业表现力来看,《#活着》和《釜山行2》毋庸置疑是大获成功的,前者由刘亚仁、朴信惠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年轻演员共挑大梁,一经上映便轻松蝉联长达多周的本土票房冠军。
后者更是凭借前作强大的号召力,首周即斩获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全球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首周开画。
《釜山行2》
相较于票房和网络热度的居高不下,这两部丧尸片的口碑就显得不是那么好看了。截至目前,两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都稳定在5.6分,IMDb的评分则刚好碰到及格线。
如果说观众对《釜山行2》的差评很大程度上是以前作为参考标准的结果,那么作为全新原创丧尸片的《#活着》似乎就难以推卸“烂片”的身份了。
那么《#活着》究竟是不是烂片?或是《#活着》究竟烂到什么程度?显然豆瓣、IMDb这些用户基数较大的评分网站上已经给出了具有信服力的答案。
但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仍旧是一部值得一看,甚至值得被国内的电影编剧借鉴和学习的商业片。
跟《釜山行2》的韩国沦陷这种虚构的未来背景不同,《#活着》的故事发生在与现实生活接轨同步的当前。由刘亚仁饰演的主人公吴俊宇是一名平平无奇的游戏玩家,宅在家中打游戏是他的日常,生活起居则是全由父母和姐姐照料。
某天早上10点,吴俊宇被闹钟吵醒,醒来后他发现家里除了自己空无一人。洗漱完毕后的吴俊宇看到餐桌上的留言条,原来父母因事远行,吴俊宇需要自行解决温饱问题。
父母外出算不上什么大事,因此吴俊宇也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像往常一样回到房间与小伙伴们打比赛,沉浸在游戏刺激的氛围里面。
但没过一会儿,游戏里的小伙伴发出疑问的口气,并让吴俊宇打开电视看一下发生了什么情况。吴俊宇漫不经心地打开电视,却被手机、电视和自家公寓外面的场景吓住了。
原来首尔突然爆发了一种传染疾病,被感染的人类会在短时间内失去理智,成为食人伤人的行尸走肉。吴俊宇对公寓楼下正在发生的惨境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便是安静地待在家里,以避免被这些行尸走肉发现和攻击。
没过多久,吴俊宇家的门被人敲响,吴俊宇开门探视情况,却在这时被陌生男子趁虚而入。入室男子是同楼403的住户,他的家人已经遭到丧尸攻击。被突如其来的一切弄得惊慌失措的吴俊宇对男子的解释不予理会,他只想赶紧把对方赶走。
男子其实已经被感染,他的双眼很快便血丝爆起,面孔和肢体扭曲,症状即将发作。面对突然的状况,吴俊宇拼尽全力才将眼前已经沦为丧尸的男子赶出门外。
既担忧又害怕的吴俊宇收到了父母发来的短信,他们嘱咐儿子要待在家里,一定要努力活下去。显然,吴俊宇现在唯一的任务,便是在被丧尸团团包围的公寓中生存下去。
现在的吴俊宇只想活下去,为了挚爱的家人们,也为了还有美好未来的自己。他将家里所有能利用的食物和工具都利用起来,就这样安稳地度过了数日。
但随着事件的蔓延,家里的食物供给也变成了难题。与此同时吴俊宇还面临着手机信号中断等一系列问题,他的生存意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某个绝望的晚上,吴俊宇终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意图上吊自杀,终结饥饿和精神上的痛苦。但在他都已经吊在绳上的时候,对楼却有一束激光射过来,规劝他活下去。
看到此情此景的吴俊宇再度燃起斗志,他从绳上挣扎下来,看到对楼住宅里用激光笔拯救了他的女子,她叫金宥彬。
为了投递食物给吴俊宇,金宥彬拼尽全力将一端系有重物的缆绳扔到吴俊宇窗台,但由于距离太远,缆绳最终落到地面。发现情况的丧尸抓着缆绳疯狂地往金宥彬的房子袭来,看见对面紧迫,吴俊宇出动了自己的无人机帮忙,俩人费了很大劲才将丧尸从绳上驱走。
随着势态的加剧,危险越来越无法避免,躲在房子里已经不再是万全之策。由于突发的意外,大量的丧尸往金宥彬的公寓里赶来,他们不久便会破门而入……
别出心裁的小格局叙事
影片《#活着》虽与《釜山行2》在类型上相撞,但两部电影的设置其实完全不同。相较于《釜山行2》那种对齐好莱坞丧尸片叙事的、崇尚大场面和多类型多元素的电影,《#活着》则显得轻盈简洁得多。
整部电影的情节只发生在两栋公寓及衔接公寓的地面上,这两点一线式的空间设定不免让人想到希区柯克的《后窗》,像这种极限化设置能有效地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悬念。
以往丧尸片大都是群像题材的,罗梅罗的活死人系列、《僵尸肖恩》、《死亡录像》、现象级美剧《行尸走肉》、《釜山行》、新近韩剧《王国》皆是如此。即便是以突出单一主人公的《生化危机》,也始终无法脱离群像展开情节,群像的存在既能增强剧情起伏,也能拖延剧情的稳定发展。
《僵尸肖恩》
《行尸走肉》
《王国》
但《#活着》主打的正是独角戏,整部电影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刘亚仁个人的叙事,后半部分则加入了朴信惠。这种独角戏的丧尸电影并非仅此一部,2018年的法国文艺丧尸片《黑夜吞噬世界》便是与《#活着》拥有相仿格局的作品。
但真正意义上与《#活着》一样主打独角戏且大获成功的纯商业片,上一部大概还是2007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由此可见非群像的丧尸商业片的处理难度。
与现实接轨的道具运用及反思
和去年韩国爆款电影《极限逃生》的创意构思相同,与科技相关的道具也是《#活着》中至关重要的构成。整部电影中运用到了手机、自拍杆、激光笔、无人机等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道具,这些道具使得整个故事变得具有相当高的说服力,它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某个角落。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与不断的更新换代,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成为与我们日常出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卖购物用手机、社交沟通用手机、新闻浏览用手机,甚至落实到乘公交车这件事上,手机支付也早已取代了传统的投币。
关于智能科技好与坏的争论从未中断过,人们享受并赞美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也有人抨击智能科技对人的绑架;认为人享受科技的同时成为了科技的奴隶,人的智识正在退化,甚至很多人已经不再习惯提笔写字这件事。
影片《#活着》便睿智地以无处寻觅的3.5mm孔耳机情节对智能科技进行了反思。如今越来越多手机取消了3.5mm的耳机孔,无线耳机取代有线耳机,一副过去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3.5mm孔的耳机也成为了罕见之物。兴许再过一些年,它就会像万能充那样成为抖音上的猎奇发明了。
但影片并没有执着于批判智能科技,它也在让观众看到智能科技的好处。除了无人机和手机这些设备一定程度上帮助主人公化险为夷之外,电影还对SNS这种在韩国本土活跃的社交信息技术予以肯定,在危机的关头,SNS的社交信息反馈甚至可以成为人的救命稻草。
尽管《#活着》的观众评价并不理想,但这的确是一部商业性极佳的电影,它在商业层面的成功是有理有据可循的:一方面它具有小格局叙事的新鲜设定,另一方面它有着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新鲜卖点;它的侧重点是“新”,而非一部套类型片公式的俗气之作。由此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活着》足以成为内地商业片学习借鉴的对象。
或许是因为国内观众对《#活着》的期待值过高,观影过程才产生了极大得落差感。倘若我们真的正视其“爆米花电影”的属性,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来观看,或许这部丧尸片还是足够有趣的。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看电影看到死】原创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