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步下神坛,恐怕是所有超级英雄的命运

黄摸鱼 看电影看到死 2022-05-14


在全球疫情持续肆虐、电影票房一路颓势的背景下,曾经辉煌的超级英雄大片也不得不面对战略格局黯然收缩的宿命,票房号召力早已大不如前。(文末福利)


在战争、病毒、贫穷的现实阴云之下,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去相信,那些超级英雄电影中光鲜亮丽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被赋予的希望与正面价值观。



直到最近几个月,两大好莱坞巨头漫威与DC争相推出其招牌超英系列电影的新作,渴望在后疫情时代重新唤醒超级英雄电影的票房号召力。DC《新蝙蝠侠》紧随漫威《蜘蛛侠:英雄无归》之后,以重启的崭新姿态,同全世界观众见面。


2022《新蝙蝠侠》


这次的蝙蝠侠,不再是满身哲思的复仇使者,而是一个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落魄贵族,他以不合时宜的“骑士法则”,解密着哥谭这座黑色迷宫中一个接一个的罪恶谜题,同时也在黑夜之中寻求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视听谜题与肮脏美学


影片《新蝙蝠侠》的“新”,首先是影像层面跟以往的《蝙蝠侠》系列有所不同。它既不同于蒂姆·波顿版高度明暗对比的哥特风,也不同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版的高对比景深,而更是被阴影与黑色充斥的一部全新的蝙蝠侠电影。


影片中,马特·里夫斯导演巧妙地利用声、光、影,将哥谭市塑造成一个“谜题叙事空间”,并用缓慢的运镜引领观众和人物共同沉浸到这样的电影环境中去。



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便试图颠覆观众们对超级英雄电影的视听习惯。一个主观视角下的偷窥镜头,刻意混淆蝙蝠侠的身世信息,并利用“谜语人”的呼吸来隔绝同期声。在制造惊悚感的同时,也“阻止”观众从声音层面获取有关人物的信息。


这便是导演给观众们提出的“谜题”:眼前的偷窥视角究竟是谁的行为?颠覆之处正在于,它一反超英电影用高效率的视听语言推进剧情的常态,反而是选择慢下来同观众进行心理博弈。



而导演对“谜题”的解答也颇具设计感。当镜头进入室内,纯客观视角下的市长现身。视听氛围在此被有意阻断,似乎看上去这是一套自相矛盾的操作,但实际上,这正是导演又一次出给观众的“谜题”:消失的主观视角的源头去了哪里?


导演再次一反常态,不去解答悬念,反而堆叠悬念。此刻,市长的客厅呈现出强烈明暗对比的区分,一度“黑”到让人难以发现后景的存在。直到市长离开明亮的前景,谜语人便在后景处毫无预兆地显现。原来,他就是前面主观视角的归属者。



在这样一个看似冗长的开场中,导演与摄影师以纯视听层面的双重谜题,奠定起整个故事的叙事基调:“以黑色悬疑侦探电影式的视听语言,持续对观众进行信息掩盖甚至误导,伴随文本上的谜语向观众提问,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代入到蝙蝠侠与警探的同一视角中去。”


这也正是《新蝙蝠侠》整部电影贯穿始终的视听手法: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的刻意模糊,对偷窥与凝视的巧用。



区别于接近现代大都市的诺兰版哥谭,《新蝙蝠侠》中的哥谭则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下,俨然显现出不真实的怪诞感。通篇的夜戏中,导演不仅大胆地让黑色充斥,又不断用诸如红色、黄色、紫色等表现力极强的色光,以营造出虚幻、复古之感。


也正因此,影片中的画面往往看起来很“脏”或者不清晰。而这种“脏”,却正是《新蝙蝠侠》美学颠覆性的所在。 



脏,是对大部分超英电影(仅照亮画面的简单布光+纯窗口展示式镜头)的逆反。向来对影像层次颇有考究的资深摄影师格雷格·弗莱瑟(掌镜代表作《沙丘》《曼达洛人》等)与导演马特·里夫斯一拍即合,他们都渴望在《新蝙蝠侠》中重新诠释超英电影的视听魅力。



他们大量借鉴70年代好莱坞犯罪电影中的变形镜头,在此广泛使用。作为中心人物的蝙蝠侠便往往都以一种畸变的姿态出现的画面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蝙蝠侠身上的英雄感。


在摄影机的调度上,导演与摄影也彼此配合,试图进一步削弱蝙蝠侠的正面气质。如,蝙蝠侠的首次登场,相比其他超英电影中被无限润色的主角出场而言,可以说相当“普通”。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蝙蝠侠被最大程度去神化,甚至跟反派谜语人的出场没什么区别。在缓慢的运镜中,导演让蝙蝠侠不紧不慢地露出全貌;画面前景处,还通过大量的强光和雨水渲染自然环境,极尽可能弄“脏”镜头,从而遮挡对人物的观看。



可以看出,导演在有意削弱蝙蝠侠出场时刻的整体风貌,无论视觉上的正反派趋同还是对画面信息的有意遮挡,都是要让蝙蝠侠褪去英雄滤镜。这样的蝙蝠侠,更像一个凡人。


纵观整部影片,环境则一跃成为主轴,层次丰富的都市风景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氛围感。正是借由这种真实的塑景,观众才得以被代入到这个以超级英雄为主角的“虚幻”叙事当中。



身份认同与步下神坛


新一代蝙蝠侠的形象,显然是这部电影的另一大重要话题。罗伯特·帕丁森所诠释的这一版蝙蝠侠,被很多观众评价为是具有十足忧郁气质的“吟游诗人”。因为这个阶段的蝙蝠侠正处在迷茫的成长期,而这种迷茫,恰恰是这一版蝙蝠侠对于身份认同的持续追求所造就的。


相比其他版的蝙蝠侠形象,帕丁森版更像是“出道初期”的蝙蝠侠,既没有对复仇的执着,也没有外露的富家子弟气质,他更像是一个古板的绅士秉持着家族那一套“骑士法则”。



事实上,这套家族法则正是蝙蝠侠与生俱来的第一个身份。韦恩家族对他的言传身教,以及他对父辈的崇拜,让他天然就有着贵族式的责任感。此时的蝙蝠侠,还停留在认为自己是夜晚凝视着哥谭这座罪恶之城的管理者的阶段,以为任何坏人看到夜空中的蝙蝠灯都理所应当产生畏惧。可以说,蝙蝠侠在此阶段依然是带有很高的姿态的。



但这样的身份,随着谜语人事件的不断发酵,很快就被彻底磨灭掉了,而“凝视”的概念则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谜语人第一次留下“给蝙蝠侠”的信件后,反凝视便逐步深入。


在一个个谜题被解开的过程中,蝙蝠侠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从始至终都在被谜语人凝视着;谜语人也丝毫不惧怕自己,反而有着渴望击垮权威的热情。这一切,让蝙蝠侠从小由韦恩家族树立起的身份价值观彻底崩溃。



遭遇自我身份认同失败的蝙蝠侠,选择走到群众中去,试图脚踏实地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寻求在哥谭这座城市的身份认同。但实际情况依然出乎蝙蝠侠的预料,他本以为自己坚守信条的惩恶扬善会得到平民百姓的尊敬,可实际上却成为被舆论攻击的对象,甚至成为明面上象征城市公正的警察群体的眼中钉。



正如谜语人留给蝙蝠侠的谜题一样,蝙蝠侠在意识到自己的破局之举却致使他遭遇更多的凝视与非议之后,蝙蝠侠自此真正成为了一个“孤儿”。着这副面具的他立足于夜晚的正义,却最终反过来被“正义”唾弃。


在普罗大众看来,蝙蝠侠的所谓义举似乎也不那么正义,而同样戴着面具的谜语人似乎跟蝙蝠侠也没什么两样。这致使蝙蝠侠失去了社会性身份。



蝙蝠侠面具背后的布鲁斯·韦恩,正是在这样的郁郁不得志当中进行自我反思。面对空前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动摇的生存危机,布鲁斯·韦恩试图褪下蝙蝠侠的面具,重新做回那个完整的布鲁斯·韦恩。毕竟被唾弃的是“蝙蝠侠”,而韦恩家族则在这座城市中有着无数的拥护者。


这是布鲁斯·韦恩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第二次寻找。他试图放下夜晚的蝙蝠侠身份,转而复兴韦恩家族在哥谭的影响力,依靠家族头衔为他的“骑士准则”寻找身份认同。



然而,在谜语人的谜题“复盘”下,布鲁斯·韦恩的第二次身份认同尝试再次破产。韦恩家族与黑帮关联的一个污点被发掘并公之于众,这对布鲁斯·韦恩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其始终坚守的“骑士准则”式的家族价值观的根基自此开始动摇。



但其实并非是这种准则有误,而是布鲁斯·韦恩自身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孤独,致使他从小就过于渴望寻求一个实在的依靠和信仰。去世较早的他的父亲,则因为信息差的存在,理所应当地成为布鲁斯·韦恩几乎唯一的榜样。他所信仰的韦恩家族的精神,实质上是被他自己过度神化了。



这种完美价值观的瞬间崩塌,伴随而来的则是布鲁斯·韦恩的暂时疯狂。在反派谜语人的步步紧逼下,布鲁斯·韦恩与蝙蝠侠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当谜语人点出韦恩家族的罪状,布鲁斯·韦恩便陷入彻底的自我怀疑中,他逐渐无法正确地认知自己。至此,无论是蝙蝠侠还是布鲁斯·韦恩,事实上都已经放弃了主动去向外界寻求身份认同。



然而,导演马特·里夫斯依然给布鲁斯·韦恩和蝙蝠侠留出一条带有反转意味的后路。在城市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作为蝙蝠侠伙伴的戈登警探在关键时刻给予了蝙蝠侠身份认同。这份意外的认同,唤醒了蝙蝠侠此前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促使他再次义无反顾地拯救哥谭。



而这次拯救哥谭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蝙蝠侠与布鲁斯·韦恩双重身份“走下神坛”的过程。“走下”而不是“跌落”,正意味着这是蝙蝠侠主动走入到哥谭平民百姓的人群中去,褪去了原有的俯视视角与神秘色彩。


他不再是以蝙蝠侠的身份作为夜哥谭的隐形守护者,也不再是以韦恩家族的身份作为哥谭的权力阶层,而是真正以一个普通哥谭市市民的身份,去保护这座岌岌可危的城市。



影片中,大选会馆一段的影像也不断揭示着这一事实。整体激烈的混战场景中,导演依旧保持缓慢的运镜来细致地展现蝙蝠侠艰苦的战斗;甚至在战斗过程中,也时常将视角切换到其他的市民身上。而在蝙蝠侠搭救被障碍物困住的人群时,摄影机始终都俯视着他,画面也依旧被刻意模糊。蝙蝠侠落入水中的整个过程完整而缓慢,仿佛他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由此,蝙蝠侠彻底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他真正以普通人的姿态走进到人群当中,而这样的身份也终于如愿得到了普罗大众的认可。至此,蝙蝠侠与布鲁斯·韦恩才算最终得到了理想当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作为新一代蝙蝠侠,这样的身份认同过程,无疑也反映出影片主创团队的价值观取向:“这是一种对于《小丑》极右主义的反击,让英雄回到人群中领导人群,而非煽动人群。



难敌经典,志在唤醒


影片《新蝙蝠侠》不能说是一次绝对华丽的重启,毕竟有诺兰版《蝙蝠侠》这样的珠玉在前,要想超越真的太难。但在我看来,这次重启终究称得上大胆而有力的尝试。它在尝试着唤醒早已被“主题乐园”式超英电影“愚弄”多年的观众们对于电影本身的信心与热情。



它似乎从一开始便拒绝讨好观众,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电影语言跟观众沟通互动,引领我们步入到这样一个充满黑色谜题的都市空间中,跟随蝙蝠侠共同接受一场艰苦的洗礼。


纵使这部电影长达近三个小时,难免会有很多人看得昏昏欲睡;而且,因为导演对电影视听语言太过精益求精,以致于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物关系的刻画。但在这个行业持续低迷的春天,《新蝙蝠侠》依旧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是一部持续彰显着电影艺术本身魅力的作品。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志在唤醒之作。它不单单是唤醒持续低迷的全球电影市场,更试图唤醒在这个艰难的时代越来越Emo的人心。马特·里夫斯或许正是希望,我们也能像全新的蝙蝠侠那样尝试去改变,重拾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热爱与激情。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影  迷  福  利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在文末留言,我们将根据留言质量和点赞数,抽选10位影迷,每人送出一张《新蝙蝠侠》电影票!




【 近 期 热 文 】


真不是故意给这部口碑动画泼冷水
这位大师拍了部小妞片?怎么可能
真正糟糕的,恐怕是我们这个世界
这大手笔改编,真的比不上原版吗
雨水时节,我们需要这部爱情电影
这座金熊,是充满灵性的乡野群戏
这破尺度爽剧,辜负了万众期待么
情人节!厢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陆上观影团,一个无风不起浪的电影俱乐部

在 陆 上 ,我 们 一 起 看 电 影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