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开学啦”春季法律悦读书单|燕大元照
本书呈现刑事法领域的法律大数据之价值,也展现法律学人运用数据的灵感与智慧,通过探索大数据研究方法在刑事法治研究中的应用,为未来此类研究提供借鉴。
法律人进阶译丛
如何高效学习法律
芭芭菈·朗格/著 谭晓晓/译
2020年2月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愿本书成为您法律学习的 “私人伴读”工具。如果您希望学习法律并且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希望理解并能够应用法律,希望深入并专注地学习,希望参与到法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希望在某个法律学习阶段结束时已经能够系统掌握一个法学领域并且将其中的知识正确应用在闭卷考试中,希望在学习之外毫无愧疚感地享受空闲时间并且花时间培养法律学习之外的兴趣。本书适合处在各个阶段的法学学生,能够帮助您优化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法,实现这些目标。
如何解答法律题
罗兰德•史梅尔/著 胡苗苗/译
2019年1月版
本书旨在解决初学者如何运用有效的语言解答法律试题(包括笔试、家庭作业等)这一问题。本书绪论以示例的方式呈现了法律案例鉴定的结构,重点介绍了案例鉴定报告在语言上的表述和呈现。之后的一章则以较大的篇幅,以体系性的方式按照大前提、推论、鉴定模式到判决模式的转换这一顺序,推荐了多种可供使用的表达方式。作者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解答法律试题的技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法律研习的方法
托马斯•M.J.默勒斯/著 申柳华、杜志浩、马强伟/译
2019年6月版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法学院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内容包括:专业学习初期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应试方法;专业学习不同时期的包括家庭作业、研讨课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学位论文在内的论文写作方法;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文献检索、文献引用技能;进行学术报告以及口试的能力;等等。
民法学入门
河上正二 /著 王冷然、郭延辉/译
2019年8月版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民法上的重要问题,如民事责任的认定,权利滥用、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民法典的形成,民法解释论,民法与宪法的关系等。全书对这些极其抽象化的理论问题娓娓道来,不仅有助于初学民法的人建立起民法的基本理念,还有助于学过民法的人重新领会民法学的奥妙。
德国大学刑法案例辅导·新生卷
埃里克·希尔根多夫/著 黄笑岩/译
2019年12月版
通过三卷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德国大学刑法案例辅导·进阶卷
埃里克·希尔根多夫/著 黄笑岩/译
2019年12月版
通过三卷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德国大学刑法案例辅导·司法考试备考卷
埃里克·希尔根多夫/著 黄笑岩/译
2019年12月版
通过三卷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奥地利民法概论
伽布里菈·库齐奥等/著 张玉东/译
2019年1月版
本书对奥地利民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集中阐述,包括民事主体制度、合同法、不当得利制度、无因管理制度、侵权法、物权法、家庭法、继承法及诉讼时效制度等。在对上述问题的阐述中,作者着重指出了奥地利民法与德国民法上相关规定的不同之处,以展现两国法律对同样问题解决上的不同路径及奥地利民法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毫无疑问,奥地利民法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也可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及未来的法律解释提供重要参考。
陈兴良作品集
“陈兴良作品集”系列
陈兴良/著 2020年1月版
“陈兴良作品集”是我继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刑法学”以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文集。如果说,“陈兴良刑法学”是我个人刑法专著的集大成;那么,“陈兴良作品集”就是我个人专著以外的其他作品的汇集。收入“陈兴良作品集”的作品有以下十部:
1. 自选集:《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2. 自选集:《走向规范的刑法学》
3. 自选集:《走向教义的刑法学》
4. 随笔集:《刑法的启蒙》
5. 讲演集:《刑法的格物》
6. 讲演集:《刑法的致知》
7. 序跋集:《法外说法》
8. 序跋集:《书外说书》
9. 序跋集:《道外说道》
法外说法
陈兴良/著 2020年4月版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的序跋集之一,收录了作者针对其本人的学术专著撰写的自序与自跋,共计108篇。这些序跋能够单独成书,主要是因为相关著作经常再版或重印,有着持续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作者在写作时跳出著作的框架,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体现出与正文的写作完全不同的心境和风格,使本书完美融合了学术性和人文性。
书外说书
陈兴良/著 2020年4月版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的序跋集之一,收录了作者针对他主编的学术著作撰写的序和跋,共计109 篇。作者用主编这一方式集合学术研究力量和智慧,记录学术活动,倡导与建构新的刑法学术研究模式,也借主编序跋表达学术主张,流露思想情感,推荐年轻刑法学者,成为中国刑法学术史和作者个人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刑法学术资源整合、学术思想交流、学术人才推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外说道
陈兴良/著 2020年4月版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的序跋集之一,收录了作者应邀对其他学者的学术著作、丛书等撰写的序和跋,共计153篇。其中之“道”,是道理的“道”,也是作为法之理的“道”。陈兴良教授为他人写序,多数是推荐青年学者,这是作者延续老一辈刑法学家培育作者这一代刑法学者的方式,既是格物致知的学术研究,也是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
刑法的格物
陈兴良/著 2019年7月版
刑法的格物」是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演讲集之一,侧重于对现实犯罪与刑法问题的思考。在作者看来,刑法的理念、制度和规则是刑事法治的三个层面:理念是较为抽象的思想观念,居于上层,对于刑法的制度建设和规范适用都具有指导作用;制度是刑事法治的一种体制性安排,它具有稳定性和基础性,对于刑事法治的实现具有促进功能;规则是刑事法治的具体体现,它对于权力的运作有限制机能,对于权利的行使有保障机能。围绕这三个层面,作者进行了十一个专题的讨论。
刑法的致知
陈兴良/著 2019年2月版
「刑法的致知」是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讲演集之二,偏重于对刑法的学理性探讨。内容分为刑法的方法论、刑法的知识论和刑法的学术史三个部分。其中,刑法的方法论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刑法学习的方法论、刑法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犯罪认定的方法论,其侧重于技术和技巧。相对于此,刑法的知识论则更加强调价值和规范。在刑法的学术史部分本书对苏俄刑法学和德国刑法学进行了历史考察,涉及的刑法人物包括贝林、特拉伊宁、李斯特和罗克辛等著名学者
刑法的启蒙
陈兴良/著 2018年2月版
全书以孟德斯鸠、贝卡里亚、龙勃罗梭等十位刑法学巨擘为经线,以刑法思想为纬线,勾勒出了刑法理念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转变。通过本书的梳理,读者得以进入一个没有条文的法理世界,启迪读者除了法条注释以外,还有一种不以法条为本位的刑法研究的范式之存在。
人文悦读
写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警世恒言,简体中文版首次面世
何谓美国
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著 李立丰/译
2020年1月版
真心希望我们美国人能够理解“美国”。
三百年来,我们一直于这片大陆辛勤耕作。距离在此建国也已有了一百五十年的光景。我们到底在做些什么?我们究竟想要做些什么?我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若将美国视为由诸多个体参与其中的一项共同事业,那么,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对此感兴趣,皆因自身所担任的教职使然。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帮助年青一代美国人发现、理解下一步的目标,但始终未曾如愿。此去经年,我那些最为积极活跃的学生,往往都会反复追问:“您确定自己所探求的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目标可言;也许您的问题本身可能并不存在;也许人活着不是为了这个或者那个,只不过碰巧变成了这样或那样而已。”如此一来,面对此前的尝试可能全部建立在纯粹幻想的基础上,是在让学生寻找根本就不曾存在的边界的这种质疑,作为一名充分尊重学生及其意见的老师,我感觉已经无路可退。
整场争论,都主要围绕一个词展开。这便是指代“目标”或者“方向”的“理想”(Ideal)。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即便还不甚明晰,但只有将人和目标或者方向联结起来,人本身才是“可理解的”。这些目标或方向——也只有这些目标或方向——能够赋予人以活着的意义。只有依据作为个人评价基础的行为标准作出评价后,你才能对行为人有所了解。说得直白些,真正了解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便是能理性地赞扬或者鄙视其品质。在人际关系中,理解,意味着评价。为人师者,我同样需要如此这般去了解美国。作为人民,我们有何价值?是该被推崇,还是该被鄙视?我认为,在当今之美国,最为重要的便是,通过与美国人生活目标的关系考查自身的生活。那么,美国人到底有何理想呢?
时至今日,当代美国人显然不会轻易赞成提出此类问题。我们不会动辄去说,更不会动辄去想什么“方向”或“目标”这件事。相反,避之唯恐不及,对此毫无任何信任可言。作为现实主义者,我们更愿意接受事实,而非什么憧憬。朴素、简单的诚实信念,要求我们发现并全身心地面对真实的世界,不得在此以外耗费心力。在这一点上,我们显然和开创这个国家的建国者们形成了奇怪的对比。美国生活方式的缔造者——以及服务于这种生活方式的政府体制设计者——在生产经营领域都堪称精明冷静,但在谈及为这个国家设计的宏伟蓝图,以及这个国家的人民应当遵守的生活准则时,他们快言快语,充满激情。自由、公正、平等、民主——合众国的创造者们将这些话语挂在嘴边,放在心里。为了这些理想信念,他们积极谋划,不懈奋斗,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正是凭借上述精神与才智,他们才设计出堪称人类最高成就的社会秩序。对他们而言,美国是一项充满理想的事业,一片亟待拓殖与开发的热土。
如今,我们作为后人,虽然和这些先辈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却早已不再讲述类似的话语,也不再进行同等水平的冷静思考。恰恰相反,“人民应当遵守的生活准则”这种话语本身,往往就会引发质疑乃至敌意。“难道我们将变成这些准则的奴隶?”很多人不禁会问。我们当中只要有人公开呼吁《独立宣言》中倡导的理念,便会被贴上“蛊惑人心者”的标签。我们会想当然地揣测:“冠冕堂皇的套话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示人的目的?”显而易见,这些担心并非毫无理由。现在,大声呼吁自由的,基本上都是些想奴役同类的家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演变为确保人和人之间事实不平等的强力工具。呼吁公平正义,大体服务于实质上缺乏公正性的目的。我们所有的道德及政治理念中最具包容性、最为强有力的民主,现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俨然成为一种可耻的圈套。一旦提及民主,我们或施以自嘲,或报以苦笑。
在过去的三百年,特别是建国后的一百五十年间,究竟是什么改变了美国人的所思所想?难道我们已经丧失了理想信念?难道我们已经下决心用事实陈述来取代价值判断?我不这样认为。目前,人们所表达的讥讽与幻灭,不仅不能证明他们的热情耗尽,反而彰显出一种迫切而又备受折磨的需要。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痛恨假借民主、正义、平等、自由幌子的言行?这显然不是漠不关心的无所谓心态。这也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相反,其所表达的,是对我们所珍爱的理念被恶意虚假陈述的满腔怒火。我怀疑现今这个世界还有谁会像美国人这样,如此强烈地呼吁公平正义与内心真诚。然而,现实面前,人心不古,我们被迫放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特质。
我们没有权利希望美国能逃脱外界的不幸,或者奢望美国永远存在。可以预料,美国也会像过去的其他国家一样,走向灭亡,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寄希望于从外部时间意义上说,美国将是人类愿望的‘永恒之城’,那简直就是疯了。但我们可以,而且必须马上着手,规划美国如何在世界这幕大戏中适宜地演好其角色……
一封致“英国国鸟”知更鸟的情书
知更鸟传
〔英〕斯蒂芬·莫斯 著 孙红卫 / 译
2019年12月版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只小鸟不期而至,来到我后院办公室敞开的门前。他朝着我的方向蹦蹦跳跳,往一边歪着脑袋,似乎在上下打量着我。忽而他又扇动翅膀,飞到附近的一棵接骨木上,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开始敞开歌喉,唱一支柔美纤细、起伏回旋的歌,歌声妙不可言、动人心弦。晚秋的午后,大自然静谧无声,此景此声让我的胸中忽然涌起无限的欣喜和欢愉。
这当然是一只知更鸟——除了它,还会是哪种鸟儿呢?没有哪种鸟儿会如此从容自若,又亲切可人;也有没哪种鸟儿会在一年之中的这个时节如此频频地引吭纵歌。每逢此时,白昼渐短,夜晚很快降临,我们为迎接将至的隆冬做着准备。
知更鸟的形象深藏在我们孩提时的记忆之中,出现在数百万张的圣诞贺卡之上:这种小巧玲珑、体态丰腴、长着红色胸脯的鸟儿,如同肉馅派和圣诞树下成堆的礼物一样,已经是圣诞庆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在乃至整个冬日,知更鸟都会是我们厨房窗外的常客,朝向一边歪着头,仿佛在喋喋不休,叮咛我们为鸟食台添满食粮,确保它能吃饱喝足。
一年中不论什么时节,我们都乐见知更鸟的到来。年复一年,它们都是最先鸣唱的禽鸟之一——在位于萨默塞特郡的我家花园里,新年的第一天,它们便开始歌唱了。距离春日还有数月的光景,这些短促而富有节奏的鸣啼,犹如五线谱上的乐符,有条不紊地奏响在冬日之中,预示着下一个季节的来临。
到了三月或四月,花园里的知更鸟已经圈定了自己的领地。每年这个时候,每次离门外出,都能听到三四只知更鸟似乎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歌唱。我知道它们这般乐此不疲纯粹是出于生物学原因——或为驱赶对手,或为呼朋引伴——但是,我相信任何人听到一只知更鸟的歌声后,都会瞬间心情愉快、步履轻盈。有时,生物学知识在人的情感之前也会相形见绌。
随后不久,每一对双宿双飞的知更鸟便开始一心投身于养家糊口、繁衍生息的大事了:先是筑巢、产卵,待雏鸟孵出,又飞来飞去,四处觅食。如果它们能将后代养大——由于它们的巢敞开暴露在空中,知更鸟常遭喜鹊或松鸦捕杀——那么在六月的某个时候,我的办公室门外便会迎来一位新的访客:一只稚气未脱的雏鸟。这个斑斑点点、长着棕色羽毛的小生灵,它的圆润丰满的身姿、小圆珠般闪闪发光的黑眼睛为我们提供了其出身血统的唯一线索。
每到此时,成年知更鸟便会有数周时间暂停歌唱,藏在山楂树丛或苹果林中脱下旧羽,换上一身色泽艳丽的新羽。随后,暑假临末,它们又开始一展歌喉——在这之前,它们已划分好秋、冬两季的领地,这种行为在英国鸟类之中独一无二。由此一来,直至岁末,在我每日忙碌的时候,我的知更鸟也在不辞辛劳,为我轻吟浅唱。
虽然我振振有词,说“我的”知更鸟,但事实上这只鸟儿很可能已不是那只我在新年第一天听到的歌唱的鸟儿了。知更鸟很少能活过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很可能这位歌唱家是那一只鸟儿的子嗣,或是来自邻家花园的入侵者。
在萨塞克斯郡,我的姨妈在她的花园里为知更鸟投放了近六十年的食物。她将这种观点斥为“无稽之谈”,声称同一只知更鸟已经至少连续十年飞到她的窗前,任凭我费尽唇舌,也不肯改变观点。她还不许我提关于知更鸟的那些令人不愿面对的事实:在常出没于花园的所有禽鸟中,它们最有侵略性,也最为暴力。有时,相互竞争的雄鸟之间会展开殊死搏斗,直至死亡。就像其他的知更鸟忠实爱好者,她对这些事实充耳不闻,坚决置之不理。
除了真实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知更鸟,还有文学、历史中的知更鸟。我们对这种小巧玲珑的鸟儿充满了倾慕、怜爱与赞叹之情,其文化、历史的一面不仅反映在诗歌与散文的字里行间,也藏在我们心中。
2015年5月,知更鸟被评选为“英国人最喜爱的鸟儿”。对于它必然拔得头筹,我感到毫不意外。唯一存疑的是它会以多大的优势胜出。在这次投票中,知更鸟的优势遥遥领先:在对入围的十种鸟儿所投出的近二十五万选票中,它几乎赢得了三分之一的选票。排在其后的竞争者仓鸮和黑鸟,得票总数还不及知更鸟的三分之一。
这并非知更鸟首次登上头条。早在1960年,《泰晤士报》就曾在读者中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尽管是自选的调查)。最终结果是,知更鸟轻易击败了红松鸡,赢得了英国(非官方)国鸟的美誉。
特别推荐
要命的选择:霍尔姆斯杀人案、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
雨果•亚当•贝多/著 常云云/译
★ 一场关乎生死的“头脑风暴”和“良心煎熬”;
★ 引发300万弹幕热评的网络奇书;
★ 囊括B站大V半佛仙人强烈推荐的经典案例;
本书源自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雨果•亚当•贝多教授1995年春在塔夫茨大学开设的一系列讲座。书中选取了三个烧脑虐心的经典案例——既有真实发生的“美国诉霍尔姆斯案”,也有经典的虚构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试图让读者共同思考:当遭遇特殊情形,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导致有人丧生,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要命的选择”?
电车难题: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
托马斯·卡思卡特/著 朱沉之/译
★ 全世界大学课堂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
★ 哈佛大学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
★ 比肩「洞穴奇案」的哲学难题;
本书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电车难题之谜
弗朗西丝·卡姆/著 常云云/译
获誉“电车难题女神探”的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丝·默纳·卡姆担纲主讲,她与担任评议人的“电车难题奠基者”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规范伦理学大师托马斯·胡尔卡、超级公开课“死亡”掌舵人谢利·卡根这三位哲学名家同台争辩,合力探究著名伦理话题“电车难题”。
来源:燕大元照
责任编辑:吴晓婧
审核人员:张文硕
客服 | 法小宝
微信 | pkulaw-kefu
微博 | @北大法宝
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信息
北大法宝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宝学堂
法宝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