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丁鹏:TQM视域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探索 |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04
内容提要:根据G省2019年“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结合近年的硕士学位点评估结果分析,部分“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思路方法、结构逻辑、格式规范等方面存在典型问题。究其根源,现有的“双一流”高校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存在内部监管不足、过程性质量监管不足等问题。在TQM视域下基于PDCA模型构建“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明确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各环节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助力“双一流”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真正实现。关键词:双一流;硕士学位论文;全面质量管理;PDCA模式;质量标准
目次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Plan环节:制定“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方案 三、Do环节: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方案的实施 四、Check和Act环节:“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自我完善 结语
“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核心之一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科研的阶段性成果或学习总结,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深刻体现,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现在全世界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关键词——质量,我们提出的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质量。明确“质量”这一发展方向后,审视当前“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可能存在的隐忧,完善TQM视域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工作环节和质量标准,通过富有智慧的程序性安排和过程性控制提高“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
(一)“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2020年4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下达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2014年-2019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结果为“限期整改”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不乏“双一流”高校的身影,占硕士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总量的25%。2020年9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日前,河北、江苏、广东等省市陆续公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部分“双一流”高校在“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名单中格外刺眼。基于问题导向,笔者选用广东省(以下简称G省)抽检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结果为样本,相关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广东省抽检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结果数据对比图
从表格数据可知,G省送审的890篇论文中,27所高校的8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中,两所“双一流”高校占比37.5%;32篇“存在不合格学位论文”中,两所“双一流”高校占比25%;根据官网按单位统计的2019年G省抽检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结果来看,G省27所高校中,2所“双一流”高校优秀论文的平均比例为8.625%,良好论文的平均比例为83.42%,其余25所高校中优秀率比其平均比例高的有6所,良好率比其平均比例高的有8所(其中有3所普通高校良好率为100%),“双一流”高校抽检论文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和全省平均率差异较小。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现有政策框架下“双一流”建设面临规模过大、目标广泛、建设周期短、突出绩效评价等政策约束,一流学科建设遴选标准的不良导向,使得“双一流”高校对第三方评价和学科排名给予了过度关注,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和过度追求数量目标。此次27所高校抽检的890篇论文中,2所“双一流”高校达314篇,虽是按照“随机抽取、均衡比例”的原则组织,但因抽检数量较多,出现问题论文的概率也相应提高。二是“双一流”高校教师科研压力更大,教学任务重,竞争激烈,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课题,部分导师并未将自己的角色调整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文献准备、写作等方面疏于指导,对提交、送审、同意答辩等环节未尽职尽责,没有对学生各个阶段写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及时督促。
从媒体报道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通报中可知,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共性问题聚焦在选题、思路方法、结构逻辑、格式规范等部分。以论文写作为示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存在的典型问题为选题意识不明确、论文逻辑性不突出、论文写作规范性不足及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很多“双一流”高校对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主题”缺乏定向化精准关注。所谓“高风险人群”,一类是指在职攻读研究生或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及超学制研究生,这类学生多数已参加工作,学习精力不足,对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实际写作中更是力不从心;一类是指兼职导师和退休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这类学生和导师沟通不足,难以获得充足的指导。从教学实践和论文抽检结果来看,“高风险人群”所撰写的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此外,硕士学位论文中还存在“高风险主题”论文,即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的主题论文,因学生囿于自身导师指导的范围,在学科意识、话题熟悉度等方存在不足,不善于借助院校的交叉性、实务型、团队式等特色优势,导致论文写作平平,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参加抽检的硕士学位论文都已通过毕业答辩,属于各高校评议过关的论文,因而这些数据不免让人意外,也为“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监管体系当前存在的不足
通过查阅G省“双一流”高校对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其多采用事前评阅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抓住开题、中期考核、评阅和预答辩这些关键环节。从已有的抽检评议结果来看,当前的监管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过度依赖外审评阅机制,内在的过程性监管机制不到位,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环节的分流机制未发挥实际作用。譬如在开题过程中基本仅有导师和学生的单一互动,人文学科尤为突出,甚至出现“开题必过”的现象。二是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集中于静态性控制和结果性检验。论文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开题只是起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在根本上是一种学术管理,必须依靠充分发挥导师自主性来开展。在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上,很多导师往往对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全日制硕士、非全日制硕士的写作能力和审核标准进行区别性对待与差异化指导,甚至要求学生论文勉强可以送审即可,质量把关流于形式。三是院级、校级组织缺乏对未通过答辩等相关环节学生的定向跟踪反馈机制,更多地依赖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三)运用TQM视域构建论文质量监管体系的优势
2020年9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双一流”高校只有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引领支撑作用。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已有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高校通过提升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但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非一日之功。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多用于工业领域,随着科技进步发展为现代化质量管理理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即全面质量管理,由美国A.V.费根鲍姆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TQC(TotalQualityControl)演化而来,基本观点为传统的对局部生产过程进行把关的质量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顾客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需要从系统观点出发,统一计划和组织予以解决,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种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并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进入企业。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科学理论代表,它被广泛运用于包含教育领域在内的其他领域,其特性在于“三全管理”,即全员参与、全过程和全环节。将其具体运用于“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即以“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持续提高论文质量为目的,通过全过程和全环节的体系设计让学生和教育参与者都获得发展的管理途径。产品生产需要经过设计、制造、质检、出厂等环节,硕士学位论文的产出与其具有相似性,均需在各流程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实现质量监管。在TQM视域下选用其工具代表PDCA循环运用到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中,主要包含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步骤:(1)“计划”,即明确目标、制订方案。(2)“执行”,即按照预定的方案和措施进行贯彻实施。(3)“检查”,即对照质量要求和标准检验执行环节的效果,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即是对前述环节的把关。(4)“处理”,即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监管体系。通过四个环节的持续运转可以有效地在质量监管体系各个环节充分实现论文的管理效应。
之所以将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对象限定为“双一流”高校,一是因为已有的论文抽检评议结果显示“双一流”高校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双一流”高校的师资、生源、科研资源更为雄厚,构建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条件更为成熟;二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双一流”高校在高等教育院校中居于引领示范地位,必须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建成后,通过示范效应提升其他高校改进论文监管流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平稳有序逐步推进。
和传统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相比,在TQM视域下进行“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完善存在以下优势:一是使得监管方式体系化。传统的监管模式虽然集中于过程性控制,设置很多关键环节或举措,但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更多是通常做法的集合,TQM视域下的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过程控制之优势,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注重全主体全过程全环节的设置,不仅有力保障质量提升,还凸显理论意义上的质量文化。二是运作方式可以自我完善,有力提升质量管理效应。PDCA循环通过规范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设计使得管理系统的运行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现实意义上来说作用发挥具有长效性,即便面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都可以通过Check环节和Act环节进行持续改进。
纵观学者研究,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多为宏观整体体系的构建,更多的是以学校作为主体从教学管理等方面展开。虽然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的“全员参与”涉及省级、校级、院级等各级组织的参与,但为了凝聚重点,明确“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标准,突出细节,本文将以PDCA模式的“计划”和“执行”环节作为“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的重点。
从PDCA管理环节来看,“计划”是整个模式的起点和基础,该环节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环节的质量和改进效果能否顺利实现。Plan环节即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具体到“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主要为通过分析论文质量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再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措施改进计划。从全员参与的特性出发,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把控在层次上主要包含省级、校级和院级组织,主体则主要是学生、导师和评审组乃至各级管理者。
(一)Plan环节制定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研究生院官网的查询,很多高校并未公布单独的“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指导相关办法及实施细则,只是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列明培养要求和学位论文的相关标准及流程设置。诚然,硕士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总结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属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衡量依据之一,将其一并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不仅仅要体现在培养方案中,更应该从质量保障角度入手,强化过程管理,针对如何合理监管“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出台院级组织和校级组织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增强质量保障程序的可操作性,将全流程质量监管落在实处。
笔者认为,在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方案中,应当明确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旨目标、培养主体、责任主体、指导主体、学科主导、监管规范与体例、硕士学位论文各环节相对明确的时间节点安排、申请评阅、论文送审、预答辩、末位监控、质量约谈、奖惩机制等方面,并结合各校级组织授予硕士学位的工作细则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文件及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质量方案的调适。
如前所述,Plan环节包含多个步骤,其中明确目标第一步,即制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方案的目标是有效解决硕士学位论文在抽检评议以及研究生日常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同时构建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的持续改进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根据各“双一流”高校及各学院在对外审评阅机制分数状况、答辩表现、省级校级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等方面的表现,对各培养单位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研判,梳理问题清单。在日前已公布的各省市抽检评议结果中,“双一流”高校出现问题整改论文甚至出现学术不端现象让人意外的原因是“双一流”高校相较普通高校,生源质量更佳,师资力量雄厚,在特色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上更具优势,因而其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外在保障条件更全面。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找出“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原因也是Plan环节的重点之一,最后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即各层次制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和方案层层推进,将论文质量的监管流程和任务明确清晰地分工到各校、各学院、各人。
(二)方案中质量标准机制的构建
Plan环节涉及多方面内容,而制定出可操作的各环节清晰明确的质量标准和程序机制尤为重要,对于之后的实践环节具有指导性意义。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仅分析学位论文选题、摘要、目录和行文等核心要素的质量标准。
选题部分。选题是否得当决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方向和基准分,须从以下方面予以考量:(1)选题宜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即要做到“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决定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处着眼”决定论文是否具备理论高度,大而空的选题易出现教科书式大纲和普法性文章。基于学科特点无法避免的大题大作要进行限缩,比如可以围绕某典型案件或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展开。对于选题范围较大的题目,宜通过恰当的副标题来限缩范围、聚焦问题,但要遵循“副标题必要性原则”,主标题确定了某个具体问题,副标题可以对其作出进一步的限定、解释或说明。(2)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论文围绕某核心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等内容展开,该核心问题是问题意识的具体化表达,且须具备学术特征、研究价值和写作意义。(3)强化学科意识。如果对学科的发展热点、新兴问题欠缺了解,或某主题在该学科内暂无研究,则意味着这类选题可能没有理论价值或超出硕士生的写作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后续写作和质量水平。(4)要有学术创新。学术创新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材料或者新方法等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做好知识储备,且不能只做纯粹的汇总分析。部分学生过分依靠导师课题选题,一定意义上会限制学生学术自主性的发挥,也会禁锢学生研究思路的发散,降低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5)善于借助发展优势和团队力量进行选题。新时代“双一流”高校建设必然包含各学科的交叉性、综合式发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是理论创新的永恒源泉”,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也必须涉及到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以笔者所在的东南大学法学院为例,该院借助东南大学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优势,通过与本校的理工医学科交叉进行跨学科建设与发展,创立了“交叉、团队与实务”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平台,发展多个特色教学创新团队,完善实务型培养机制等举措,深入贯彻了“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生在选题时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工程法学、交通法学、医事法学等特色学科及团队优势,提高选题的熟悉度、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论文写作也可得到充分的师资指导和成果保障。
摘要部分。高质量摘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的概括性和逻辑性缺一不可。摘要是高度凝练、客观、概括的文章核心观点,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概括;在逻辑方面则要通过内容的关联,层层相扣,不能将重点章节内容概括后进行堆砌或拼凑。(2)表达的准确性和美观性缺一不可。在文字表述上应细细打磨,不仅要表述确切,言语通畅,更要追求摘要文字的漂亮美观。(3)篇幅的协调性。摘要虽简练短小,仍要“五脏俱全”,并保证各部分篇幅的协调性,层层推进。关键词从文章标题及正文高频词汇中选取是通常做法,例如某学生文章标题为“……的实证研究”,遂直接将“实证研究”选取为关键词,但很少有人通过“实证研究”一词去检索定位自己所需的文章。学生往往认为关键词就是高频词和主题词,实则不然,关键词更多是问题词,即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可以快速查找定位到相关文章,因而对关键词的选取要避免出现空洞性词汇。
目录部分。一篇学位论文的结构由几个部分(编、章、节)构成,好比一座建筑物由基础部分、屋顶部分和若干楼层构成一样。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要审查论文的结构是否完整、合理。正所谓“大纲不牢,地动山摇”,例如某学生论文大纲各章标题分别为“问题与方法”“一个前提性反思:直接关联说之反驳”“实务标准说之迷思”“学理标准说之商榷”“修正的违禁品相当说之提出”“结论”,这份大纲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读者以此大纲无法知晓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对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更是一片茫然。要列出质量中上的目录大纲,应注意以下几点:(1)布局要合理,篇幅要协调,重点章节中不能畸轻畸重,保持重点内容在大纲排列中的平衡性。(2)“题眼”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突出主线和主题。篇幅的协调性也体现在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明确的“题眼”要在大纲和主题中一以贯之,章节标题和文章标题要相互呼应,不能突破大标题“另立门户”,各章节紧密围绕题目展开,切忌为了完整而罗列,甚至将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内容列入三级标题进行章节的拼凑,忽视标题的内容和逻辑。(3)三级标题应尽可能翔实,至少列出三个。论文的中心章节部分必须具体到三级标题,此乃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学术规范。同时注意在对小标题进行设计时应使用直接、简明、具备吸引力的标题语言,不能大量使用非标题语言。
行文部分直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术自主性的部分。冯友兰先生曾提到“照着讲”和“接着讲”的不同,通俗理解“照着讲”主要是要说清楚对某一个问题前人是怎么思考的,“接着讲”则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接着讲下去。对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来说,既要“照着讲”,也要“接着讲”,“照着讲”考验学生对学说的理解和文献的引用,“接着讲”则是更为重要的科研创新部分。创新是学术的生,要实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质量要求,行文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问题指向章节要对核心问题阐述清楚,全文以问题为导向展开递进式论述。对于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等共识性的内容无需赘述;对于核心概念或者关键词的界定要清晰明确,不能论证不清或内容含混模糊,所论证的内容要和论题紧密切合,切忌文不对题。(2)对域外制度的借鉴和引用不能仅停留在罗列和陈述层面,应和文章内容紧密结合,为观点提供借鉴以真正解决文章的核心问题。例如某学生论文选题为“论域外某罪名及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启示”,文章的前四章均在孤立地对该罪名在域外的历史发展、功能、罪名构成要件和评价进行罗列阐述,即大篇幅内容仅停留在介绍该罪名的层面,缺乏对我国刑事立法内容的借鉴和启示探讨从而偏离主题。(3)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不能写成现状论、原因论、对策论的三段论,容易泛泛而谈,欠缺理论基础。因而不仅要有具体问题的论述、对策措施的展开,也要让文章理论基础清晰明确,和内容紧密结合。在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往往看到学生动辄举起立法“利器”,修改法条、新增某部法律法规甚至修改宪法,未考虑对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大大降低论文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即便是修法也应明确其具体内容,正因为该措施影响重大操作严谨,更应论证翔实、深入和具体。(4)语言表述规范。即文字使用准确,论证翔实,行文流畅。
引注部分包括脚注和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的主要内容是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其第一要义是规范性及准确性,即对于论文所引用的他人成果要清晰注明确切出处,且出处必须真实正确;学说观点和数据来源均应增添脚注,进行规范引用。罗列在参考文献列表部分的刊物均应在文中标出引用位置,这些属于引注部分的最基本要求。对于引注的内容部分,则要运用“三名”原则,即除经典文献外,着重引用五年内的名家、名篇或名刊:名家即为硕士学位论文所涉及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名篇即为学界的知名文章,这点可以从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率上进行判断;名刊即至少为CSSCI期刊。虽然刊物来源是否权威并非文章内容质量的第一评价标准,但是引用能反映出文章理论水平的权威性和基本内容的学术性,因而参考资料在“名家、名篇、名刊”中应尽量符合其一,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最新的立法动向。域外内容的引用必须是近年来发表的新文献,保证同域外研究的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在Plan环节中既要明确目标,更要构建好硕士学位论文各部分内容质量的标准机制,才能让Do环节的过程性控制具备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实现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自查工作和内部监管。
Do环节是Plan环节方案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付诸实践才有意义。Do环节主要包括成立各级组织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和明确责任人、根据管理方案制定实施细则、明晰流程步骤等方面,即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方案的实施步骤。通过Do环节的主要流程步骤对方案中的质量标准机制予以重点体现。如图1所示,“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由之前的常规环节设置改进优化为7个环节,其中开题环节承担着源头监管的淘汰分流作用,初审环节和复审环节则是在学位论文外审前后院级组织对其的内部过程监管和评阅机制,末位监控环节则是对正式答辩环节后的跟进完善,即过程性监控并不以通过论文答辩为终点,而是立足于整体不断提高论文质量。通过明确硕士学位论文中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的各级流程有哪些,以实现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在运转中的价值目标,同时构建评判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是否合理的外在标准。
图1 Do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流程步骤图
(一)源头监管:落实开题环节的淘汰机制
开题环节承担着硕士学位论文分流管理的任务,该环节质量直接决定了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可行性和方向。但现实中此环节的淘汰功能并未落实到位,“开题必过”成为当下各高校开题答辩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院级组织要做好源头监管的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将现有的开题环节工作落实到位。根据学科方向进行统一开题,成立各学科论文质量指导小组并明确负责人,建立各学科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论文质量小组。实践操作中要合理设置开题评阅分数梯度,并以此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次评价。同时,明确导师作为选题的第一把关人,评审老师应坚持学术标准,不能因人情因素对选题质量宽容对待。第二,做好不合格开题的二次开题工作。多数高校对选题调整情形多为导师同意即可,该做法固然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但将选题调整效果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与导师的责任心也可能衍生其他问题。开题环节中被评价为不合格的选题在进行二次开题答辩时,应作为重新开题进行严格把关;被评价为合格的选题应在学生修改完善后进行学科论文质量指导小组的评阅交流工作。第三,把握好开题环节和二次开题工作的时间安排,给后续工作留出充足时间,以三年制的法学硕士为例,开题时间宜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期进行,最晚不宜超过二年级下学期。
(二)过程监管:严格送审流程的评阅机制
以往硕士学位论文的监管体系过分依赖盲审机制,欠缺监管的自主性,出现“开题一时爽,送审泪汪汪”的场面实属正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流程立体化监管就必须发挥学院的团队力量和学科特色,扎实过程监管,在常规流程之外增设院级组织的初审和复审环节,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内容、行文规范等进行高质量指导,转变师生单独互动的局面。
院内初审环节是论文经导师意见修改定稿后的第一道关口,在硕士学位论文提交评阅之前,按学科方向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院内初评,学院成立各学科论文质量指导小组负责硕士学位论文的初审工作,在该环节中应注意:(1)前期准备:论文初审会是整合本学科师资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审,硕士学位论文能否参加院内初审环节由指导老师审核同意予以确认,同时为了确保评审会的质量和效率,应提前将参评的论文汇总并要求评审组提前看阅,加强对导师责任的督促落实。(2)参与对象:初次评审会应邀请硕士生和导师共同参加,让学生可以充分吸取学科组评审意见并做好记录;且尽量在评审会上增设学生阐述环节,对自己论文思路进行介绍,充分尊重学生学术自主性。(3)召开时间:宜早不宜迟,学院和导师需明确学生提交初稿的时间节点。(4)分级评价:论文质量指导小组负责对初审环节的论文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分级评价,通过分级评价机制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流并做好后续跟进。其中,优秀和良好级别的论文可直接正常参与后续送审流程,合格和不合格级别的论文需在修改后经导师确认、学科组二次审核、学院审核环节后方可参与送审。(5)后续跟进:在评审会之后请导师们综合论文质量指导小组意见认真指导论文的框架调整或者内容修改,并由论文质量指导组进行跟踪反馈,既把好论文修改关,也督促导师担当责任。通过院内初审环节的硕士学位论文方可正式送审。
院内复审环节针对正式送审评阅后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由论文质量指导小组分学科方向进行,相当于对送审环节未达到合格分数线论文的严格把控。该环节主要包括两类对象:一类是送审评阅后评阅意见在80分之下的论文;一类是“双盲”评审制度下外审分数相差10分以上的论文。正因为该环节针对范围有限,学院和各学科组也可以集中精力精准施策,对“问题论文”进行重点改进,因而复审环节召开的时间可由各学科组根据硕士学位论文的修改情况自行安排,同时明确复审通过的才能进行再次送审,以避免二次送审中再出现质量问题。院内初审和复审环节所针对对象和具体内容均存在差异化安排,通过这种严格的程序监管和明确的时间节点,切实做好过程监管。
(三)末端监管:严格答辩环节的标准机制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对硕士学位论文的终点存在误解,认为只要硕士学位论文的送审评阅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但是从各省抽检评议结果看,被评议为不合格的论文都是经过正常送审评阅流程的,这说明部分“双一流”高校的答辩环节没有切实做好硕士学位论文的末端监管工作。因而有必要在常规的答辩环节之外,自主安排预答辩环节和末位监控环节,把好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程序监管的最后一道关口。
预答辩环节是根据衡量各学科的论文质量后的自主选择。在送审评阅后、正式答辩前,各学科组可以根据论文的总体质量情况安排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环节。预答辩环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必须进行预答辩环节,当该学科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送审成绩80分以下(不含80)的学生数量超过一定比例,必须组织进行该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环节;第二类是可以进行预答辩环节,即学科论文质量指导小组和学科组教师根据本学科论文质量情况进行商议,自主决定是否设置预答辩环节,以及自主决定本学科方向中应参加预答辩环节的论文范围。预答辩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对论文整体质量不高的学科组进行强制性、末端性监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打破唯评审分数论的误区,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不能仅仅因为硕士学位论文通过了外审就心理松懈,忽视后续环节。
末位监控环节,是对各学科方向答辩环节中得分位于后10%的硕士学位论文实施论文质量指导小组重点审核,该环节一方面可以解决答辩环节中分数相对薄弱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审核工作,提高硕士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倒逼学生在末位监控前的诸多流程中认真对待,自觉提高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度。但应注意,答辩环节得分位于后10%不代表该硕士学位论文本身被否定,因为末位监控环节是基于答辩环节整体分数进行判断的,相当于是分数分流以后对得分靠后学生进行答辩后的二次把控。
Check和Act环节是对该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前述环节的问题,通过检查和处理实现该监管体系的自我更新和持续完善。
(一)Check环节:对执行效果的评估
Check环节的实质是对Plan环节中制定的方案在Do环节中的效果评估,及时发现流程运转中的问题,并进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修改计划改进执行,即对检查结果进行改进实施和完善,如果发现存在未解决或新出现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进入Act环节或载入下一个PDCA循环,直至形成一套标准化方案。具体到“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院级组织要通过对学生、导师、学科组、评审组等主体的跟进反馈,各环节实施情况及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等对论文质量管理办法、方案及流程步骤进行检查,针对出现问题的部分及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Check环节也可分为三部分,即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前期检查主要通过开题任务书、开题报告等审核管理来实现;中期检查则是院级组织和校级组织双管齐下,多以中期考核的方式对论文撰写进度和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过程性检验,对于未按照进度完成论文实施安排的学生进行定向化精准关注,同时和导师进行沟通,责令导师履行职责;后期检查则通过答辩、抽查、重复率查询、论文存档等方式体现,譬如答辩环节实质也是对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成果的一种检验。
(二)Act环节:总结经验持续完善
Act环节是解决已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Do环节的实际效果和Plan环节的预期效果予以对比评估研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PDCA循环本质上是管理工具,而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效应,通过Act环节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方案。在“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中,Act环节较为关键,原因在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监管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主体之间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存在差异,对于该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都会在Act环节显现,对于标准方案的修订更是意义重大。
该环节重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处理前述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训的总结,对前期的Plan予以修订,对制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缺漏予以补正,为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奠定良好基础;另一部分则是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并以此构建标准化方案与流程,促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持续改进。
综上分析,通过PDCA循环建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存在以下显著优势:第一,各级组织根据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目标,建立以自己为主体的PDCA循环,环环推动,各院级组织的PDCA循环推动校级组织的质量监管,以此类推层层往上,彼此促进,从而充分融合各级组织的协同效应,建立一个有机逻辑联系的整体。第二,质量提升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质量提升是动态的持续性过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并非单一性静态化设计,而是最大程度发挥程序机制的作用,内外监管双管齐下,一个循环结束,在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得到改进和优化,再循环,再提高,保证了该体系的适配性。第三,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效应。该体系每运转一次,就能够解决一部分现存的问题,质量水平就会上升一步,使得“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标准要素和程序设计不断完善,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通过论文质量监管的对象、方法、过程等要素,形成“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的稳定性架构,实现过程性监管和差异化管理。通过PDCA循环可以让“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管方法和工作流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长效化。通过四个环节周而复始地运转,强化导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助力“双一流”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真正实现。
推荐阅读-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要目
【本期特稿】1.TQM视域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探索——以G省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为样本刘艳红、丁鹏(1)【学术视点】2.对我国刑罚目的的再追问陆诗忠(12)3.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演进、逻辑与挑战徐泉、郝获(25)【法律与实践】4.预防性刑法观视域下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修订贾占旭(37)5.论检察机关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的维度牛正浩、潘剑锋(47)6.论证据认可的心证意义及失权作用马家曦(63)7.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判定标准的路径建构——以美国和英国实践为视角史欣媛(77)【探索争鸣】8.大数据时代犯罪时空新认识蒋占卿、沈尧(89)9.抗诉何以加刑:上诉不加刑的规范解释——以“余金平案”为基础的讨论程龙(101)10.我国刑事立法理念和技术反思——以“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入罪”为视角段阳伟(115)【青年法苑】11.法治化视角下的生态扶贫:概念生成、价值理念与机制构造肖融(126)12.税务裁量基准的功能定位与结构塑造——基于实证的分析张馨予(137)《甘肃政法大学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类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双月刊。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经过多年努力,本刊已成为我国法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和平台。
-END-
刘艳红 | 民刑共治: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 法学论坛202105
刘艳红:人工智能法学的“时代三问”
刘艳红:法秩序统一原理下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保护对象研究 | 法律科学202105
刘艳红:洗钱罪删除“明知”要件后的理解与适用 | 当代法学202104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点击「在看」,就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