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个人破产的“重生”: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个人破产制度并非纵容“欠债不还”,而是通过严格的司法审查机制和监督管理,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保留发展空间。实施个人破产状态联合公示制度,既能实现多渠道公开失信行为,形成各方面有效监督,又能有效引导相关主体诚实守信,保护个人破产信用可修复的权益。

来源 | 经济日报、上海证券报

北大法宝法律法规库


  近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了首宗个人破产清算案件(延伸阅读:全国首例 | 破产等于不还钱吗?),全国首位法律意义上的“破产人”产生。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防止个人破产制度被恶意滥用?如果公示的破产信息有误或未及时更新,能不能申请信用信息修复?


  “当前,我国整体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不排除一些人会恶意借贷并大肆挥霍,然后通过个人破产逃避债务。因此,为避免‘赖账得利、诚信受损’,一方面要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严惩失信行为。”北京市京师(泉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文福说,个人破产制度并非纵容“欠债不还”,而是通过严格的司法审查机制和监督管理,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保留发展空间,获得“经济再生”的机会。


  破产制度试点改革是中央赋予深圳的重要任务之一。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开始施行。同日,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挂牌成立。


  近日,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会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印发了《关于建立破产信息共享与状态公示机制的实施意见》,为个人破产制度“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实施意见》要求,相关单位通过“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深圳市个人破产信息公开平台”“深圳个人破产案件信息网”“深圳信用网”等多个平台联动公示个人破产状态。如果债务人、破产管理人在个人破产程序中受到法院处罚,以及因转移财产、破产欺诈、虚构债务等严重妨害个人破产程序的失信行为信息,将予以公示,切实保障个人破产制度全流程在阳光下运行。


  打开深圳市司法局官网的“深圳市个人破产信息公开平台”,记者看到,多条深圳个人破产申请与受理信息已经上线,全国个人破产首案——梁某锦获法院批准个人破产申请也可在“重整与和解信息”栏目下查看。



  根据《实施意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场监督管理局与破产管理署就破产案件信息、办理破产信息、债务人信用信息形成“三向互动”的深度共享机制。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三方根据各自职能,分别负责以市场主体信用为重点的破产信用信息公开、以破产案件为核心的破产司法信息公开、以债务人为中心的破产事务信息公开。破产信用信息经一方登记,多平台联动,实时、高效、精准公开公示企业和自然人等市场主体的破产信息、破产状态


  此外,我国个人破产和社会信用体系联动机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难免会存在信息被不当采集、错误记录、不当披露的风险,也可能会出现信用管控过度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问题,《实施意见》还探索建立个人破产信用修复和权益保护机制,明确个人破产相关主体享有知情权、查询权、异议权、更正权、修复权等信用权益。


  哪些情况可以申请信用信息修复?《实施意见》明确,公示的破产信息有误或未及时更新的,当事人有权提出异议;债务人或破产管理人主动更正失信行为并积极配合个人破产程序的,经法院同意可以申请停止公示相关信息;符合条件的信用信息主体,可以凭生效法律文书申请修复相关信用信息;免责考察期限届满或重整计划、和解协议执行完毕的,债务人可以申请标注免责信息、说明情况,降低此类信息对相关主体负面影响等情况下,可以申请信用信息修复。


  专家表示,联动公示机制拓展了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力量,全方位、全流程加强对债务人、破产管理人监督管理;倒逼债务人自觉加强诚信自律、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其他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公示平台获悉债务人个人破产状态和信用信息,从而提示和明确相关行为风险。


  王文福表示,深圳实施个人破产状态联合公示制度,既能实现多渠道公开失信行为,形成各方面有效监督,防止债权人恶意逃废债,又能有效引导相关主体诚实守信,保护个人破产信用可修复的权益。


  “促进破产有效监督、高效办理是建立这项机制的一大特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德林表示,个人破产相关主体就诚信参与破产程序、履行法定义务作出的信用承诺,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个人破产相关限制、处罚、失信行为等信息纳入信用信息范围,并建立常态化、高效率的个人破产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打通了“数据壁垒”,优化解决了材料重复提交、信息重复填报等问题,多方合力提高个人破产办理质效,使破产管理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更全面、更便利地获取破产信息,为恶意逃债问题的社会化治理提供支持。


-END-

责任编辑 | 李妍靓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5年5次起诉离婚”案二审宣判 | 《民法典》:返还彩礼的3个条件

大数据杀熟,携程被判退一赔三!

全国首例未成年人文身民事公益诉讼案宣判

全国首例认定直播带货场景下的直播平台为电商平台的商标权案宣判!

离婚“首判不离”,警惕!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