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院长致辞 | 陈柏峰:在内卷的校园追求自由
2022年法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在内卷的校园追求自由——2022年法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法学院院长 陈柏峰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校友们:
大家晚上好!
祝贺同学们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祝贺家长们培养子女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也祝贺老师们迎来新的更加优秀的生源。据了解,学校在各省招收的高分考生,有一半进了法学院;在多个省份生源的前十名,都进了法学院;而山东最甚,前26名全部进了法学院。学工部余小朋部长说:“多么好的生源,法学一流学科不能辜负啊!”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础的职能。本科生培养是大学的根本,研究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标志。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人才培养;对同学们而言,就是人才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今天,面对同学们,我想谈谈在大学校园中的成长。我总的看法是:与整个社会同步,大学校园日益内卷,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追求自由,更加弥足珍贵,也比其它时代更为必要。
“内卷”与“躺平”,是最近两年的流行词汇。“内卷”,最早被人类学家用于描述非洲部落形式不断精细发展却没有创造的艺术模式,后来被经济学家用于描述劳动高密度投入而边际效益减少的“无发展的增长”,还被政治学家用于描述权力扩张、税收增加而效益递减的国家政权建设。在流行语境中,“内卷”就是付出大量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努力的效益不断下降,是努力的贬值性投入,类似于通货膨胀。“躺平”大概是伴随“内卷”的流行而生出的相对词汇,是指面对竞争压力“一躺了之”,消极应对,甚至甘当看客。
今天的中国,似乎各行各业都在内卷。这有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的因素,既反映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一面,也体现发展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只中国,整个东亚社会似乎都已如此,尤其在高考、考公务员、应聘大公司职员等方面。目前,这种内卷的氛围已经嵌入大学校园,并向本科毕业之后的升学或考公务员延伸。我知道,很多同学在还没有开始本科课程就开始关心如何攻读硕士学位,很多家长也在打听、研究学校的保研制度。你们太卷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已经树立了新的目标,并准备用中学时代的做题思维来实现目标。一些见多识广的家长,甚至已经帮助孩子规划好大学生涯的一切。
今天的大学校园,充斥着内卷的氛围。同学们时刻盯着学校的保研规则,研究课程绩点的具体算法、科研竞赛的加分规则、加权总成绩的排名方式。保研规则成为很多同学的学习指南,学习已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异化。做什么能够提高保研成绩,同学就去做什么。为了重要课程的分数,一些同学琢磨如何给任课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会如何让课程作业更加花哨;甚至直接找老师说“我要保研,我要申请国外名校,请把分数打高一些”;还有同学学会了从形式上规避规则,例如将不容易得高分的课程放在保研之后学习。为了提高保研成绩,一些同学甚至不惜花“版面费”在劣质期刊上发表论文。
大家都在努力学习,为了课程的绩点、论文的等级、竞赛的奖项、社会实践的荣誉等,并对这些斤斤计较。如果总在计较这些东西,我们的认知力可能会日益狭隘,判断力有所偏颇,想象力逐渐匮乏,与大学校园应当涵养的优良生态不相匹配。常常有同学将考试成绩上升到“正义”的高度。学院确实有义务让人才培养过程公平公正,但我有时候还是会生气:哪有那么多“正义”?我们的同学为什么不能更加泰然一些,阳光一些?今年上半年,本院一位研二同学,申请硕博连读未获面试通过,于是开始投诉导师组没有择优录取。这位同学为什么如此自信呢?是不是因为他的课程考试分数还不错呢?但是,攻读博士学位需要研究能力,这远远不是考试分数所能反映的。
对比今天的大学校园,我的大学时代恍如隔世。我1998年上大学,是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那时的校园,似乎是“躺平”的。记得上大学的第一天,一位老乡师兄就跟我说:“柏峰,你以后每天跟着我打牌就可以了。至于考试,考前两周用点功就行,老师会划重点的。”当然,我没有完全听他的。不过,课程考试确实大多提前两三周才准备,很多课程不一定从头到尾认真上,更多的时间花在图书馆看书。以至于我毕业工作后,一直想不起来同教研室的张继成教授到底是不是我的《逻辑学》任课老师。老乡师兄第一天跟我说的话,倒不是忽悠我,他自己大学四年就是这么践行的。今年年初去参加广州校友会活动,遇见这位师兄,他早已是成功律师。“躺平”的大学生涯似乎没有成为他事业的阻碍。
大学期间,宿舍有八位同学。有两位同学(包括我)喜欢泡在图书馆,有一位同学一直在外面兼职做见习记者,有一位同学似乎一直在挣扎着考英语四级(大四时终于通过),还有一位同学总在琢磨做生意,剩下三位同学的主业似乎是玩游戏(主流是CS)。他们六位同学都很喜欢玩游戏,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我也着迷过赛车游戏和四国军棋。而且,我们宿舍的学风在班上四个男生宿舍还算好的,印象里有个宿舍从来不学习。那时候的校园中,认真学习都似乎有点不正确,至少在男生中。考试前的一个月左右,大多数同学开始用功,我们会去借女生的课堂笔记复印、记背。很多女同学的笔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几乎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了,而且比老师讲课的逻辑性还强。宿舍里有两位同学特别神奇,他们大约有一半课程没去上课,也不提前准备考试,只是在考前的那个晚上通宵把教材看一遍,第二天直接上考场,通常也能得70分。
与那位老乡师兄一样,“躺平”并没有影响大家丰富多元的前程。大学毕业后,泡图书馆的两位继续读了硕士博士,做见习记者的同学去了新华社,琢磨生意的就去做了生意,其他同学去做了公务员、法官。一位几乎不学习的同学,居然去了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他会误人子弟吗?我觉得不至于。前几年,有位大学同班同学联系邀请我去广西讲学,他那时是某高校的科研处长、年轻教授、省级人才,这让我十分吃惊,因为他留给我的是学习不好、经常挂科的“老大难”形象。我们同一级的同学,毕业后出了不少“怪人”。有人沉迷于学习哲学不能自拔,考取北大哲学系,又去俄罗斯研习东正教;有人沉迷于阅读马列全集,毕业后却成了成功的商人;有人沉迷于编程,毕业后在垃圾邮件的指引下成了马云的合伙人,成为阿里巴巴早期最懂法律的程序员,写作了支付宝最早的用户协议。
也许,我在回忆中美化了自己的大学时代。毕竟,信而好古,厚古薄今,都是普遍现象。《庄子》云:“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每一代人都偏好于向后一代人讲述过去的好时光。不可否认,过去的校园有过去时代的很多问题,比如生活匮乏、自由散漫、缺乏目标、无所事事、滋事斗殴。不过,正如儒家“回向三代”是为追求政治理想,追述和诠释前史以鉴于将来,我在此回忆跨世纪的校园,是为了面对今天校园的异化。
过去的校园,自由散漫,不只是学生散漫,老师也散漫。经常是学生在课堂里坐了一节课,来个人说老师不来上课了。放在今天,这绝对是严重教学事故,处分不会轻。自由散漫是缺点,但换一个角度也是优点,可以给大家自由探索的空间。大家可以从容思考,慢慢探索。我们不要总是赶着自己前进,一门考试接着一门考试,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想的都是分数,都是绩点,都是证书。这样,所有的任务都变成了压迫。大学校园已经被时代的快节奏裹挟,大家都喘不过气来。不止同学们,老师们也如此。只要有课,我就担心迟到挨处分,前一天晚上就睡不好。在这样紧张的心态下,还能有多少乐趣可言呢?生活和工作过于紧张,从容就没有了。大家匆匆奔忙,怎么可能享受校园,怎么能有深度体悟呢?
这并不是说,大学就应是轻松的享受。享受校园,不过是修辞化表述的一个场景。其实,我们需要付出卓绝的努力。大学阶段需要学习和锻炼的方面很多,千万不能局限于几门功课,更不能局限于功课的分数。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共情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是做任何事情所必备的。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许涉及它们,但未必全能反映。系统的教学体系、多元的校园社团、丰富的社会实践,所有的一切都不足以穷尽能力培养要素。大学是一个开启我们人生可能性的场景,而人生的可能性还需要大家各自去探索,去尝试,去努力,去坚持。
曾经有学生问我:“老师,您总是鼓励我们尝试、拓展、寻找,失败了怎么办?”这种提问的感觉,似乎一次失败就是一生的灾难。同学们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原本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个体不约而同的都往那个“有用”的框框里跳,鲜活有趣的自我反而被漠视、禁锢。因此,考试成绩第一的同学,迷茫一点也不少,眼睛里同样没有光,他们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再看看我们那个时代的校园,同学们的特色多么鲜明,学习生活多么自由,生命力多么旺盛!
法学院绝不简单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我们一生的成功或失败,绝不是某一次考试所能定局的。中学老师曾经告诉你们,高考会成为你们的成功之门。这不过是激励大家努力的善意谎言。大学毕业时保研或考研的成功,也并非人生的成功。人生是个持续用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索的过程。我们很难事先预设哪条道路最好。做最好的自己,你得先发现怎样做适合自己,因此需要探索。法学院需要多元性,鼓励大家自由探索。我们期待大家以校园为平台,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校园、在法学院奠基,在人生道路上持续努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进而未来成为法学院各有特色的优秀校友。
大学教育要培养自由探索的人。这并不是说,国家的发展战略、社会的人才需求、个人如何谋生,就不重要;而是说,功用不能替代人的价值和自由探索的意义。教育要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大学应当成为价值的生产地和聚集地。一个社会只有在解决了人的价值问题后,功用才能健康发展。大学需要在年轻的同学们身上种下种子,并让它们自然生长。而同学们并非被动的器皿,你们需要依托校园,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历史文献和现实社会出发,自由探索,积极追求,去延续文明和价值。越是在内卷的社会和校园,这种探索和追求越是弥足珍贵,因为这是让受现代性遮蔽的心灵苏醒的事业。
校园的异化,有很多制度性因素,国家和学校应当改革制度。但是,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历史发展有个人难以抗拒的规律。我们每个人总要在具体场景下生活,时常感到个人只是大时代的一粒沙尘。越是如此,越是应当积极面对具体场景,去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去追求真正的内在发展。在内卷的校园追求自由,这是同学们未来四年或三年需要直面的问题,也应当成为我们一生中面对理性化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
-END-
责任编辑 | 郭晴晴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