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冉云芳 , 石伟平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是否获利?——基于109家企业的实证分析

冉云芳 , 石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9-10


本期精彩回顾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19总目,点击可阅览全文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一期

特稿

特稿 | 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

专题:职业教育

匡瑛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

付雪凌 :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

宾恩林 :加强应用性研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之路



摘要:本研究基于成本收益视角,通过对浙江省、上海市109家企业的结构式访谈,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的成本收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总体上是盈利的,但仍有超过4成的企业亏损;企业支出的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主要均为人力成本和人力收益;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分别处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第4和第8个月,但行业之间的差异巨大;较低的学生留任率使企业在实习结束后获得的长期收益不高;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收益受部分实习特征和企业特征的影响较大,学生留任率受部分实习特征、企业特征、短期成本收益的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几种改进建议:可通过建立实习企业筛选指标体系,规范学生实习培养方案;依据不同行业用工及岗位技能形成特征,设定学生实习周期;建立成本收益核算机制,对企业进行专项成本补贴和奖励;加强校企双方交流与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企业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职业教育;实习;成本收益分析;学生留任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与博弈行为研究”(BJA190091)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20年第一期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三、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实习作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企业实习能起到关键的职业定向作用(劳耐尔等编, 2014, 第235页),尤其是顶岗实习,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特定工作岗位上的生产力,同时也能帮助雇主在聘用过程中做出有效决策(杨钋, 田艳春,2014)。多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问题。《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都对职业教育实习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尤其是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从推动实习到规范实习管理的转变。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全面的深度合作。为了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案》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积极赋能。第一,拓宽合作领域,寻找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在现实情况中,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尤其是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上,想通过这种机会弥补短期用工需求或积累长期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无法获得预期收益,企业不愿意调动过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参与到合作中来,因此,也很难获得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师资等优势资源上的支持,企业参与实习的收效不佳。为此,《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顶岗实习”作为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普遍的方式,在校企资源共享的机制下,它能使校企双方获得的实习效果得到较大改善。第二,运用经济杠杆撬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无论何种形式,均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如果在参与之初就让企业认为他们可能得不到有效收益,或者他们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那将很难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方案》指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这对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将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规范顶岗实习制度。当前,职业院校拥有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很多,但高质量且真正发挥实习实训功能的基地并不多,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质量。《方案》指出,要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能为实习提供硬件资源的保障。同时,《方案》还规定,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课时原则上应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对顶岗实习时间尤其是具体课时数进行限定,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障。


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实习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例如,在政策层面,办学体制机制不够开放(童卫军, 范怡瑜,2012),实习制度缺失(徐丽香,黎旺星,2008),对实习主体的权利、义务缺少利益保护和责任监督(陈玲,2010);在学校层面,管理体制不健全(吴文艳,2015),实习指导教师作用和责任缺失(邓东京,易素红等,2015),缺乏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李绍中,欧阳葵,2014);在企业层面,参与积极性不高、师傅指导不力(李军雄, 曾良骥等,2010), 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郭建如, 邓峰,2014);在学生层面,学生利益需求未得到满足(郦昕阳,2011),参与积极性不高(李玲,2012),实习工作强度过大,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何婧, 易红梅等,2017),学生劳动时间普遍过长,且有被安排从事明令禁止的实习事项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陈向阳,2018),缺乏稳定性(傅建东, 吴燕华,2015)。第二,是关于实习管理和质量提升策略的研究。例如,在管理层面,健全实习的组织保障体系(刘凤云,2010),加强和规范实习过程管理(林润惠, 2012, 第152—153页),完善实习风险管理(石骏, 2013, 第132—138页);在评价层面,选取多维评价指标(易兰华,2014),建构实习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王万刚,胡先富,2013);在机制层面,优化法律法规(孙长坪,2012;余友飞,2018),建立学生实习制度(都昌满,2010),加强保险保障机制建构,保障学生利益(陈萍,2011)。


尽管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职业教育实习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研究,但多集中于对宏观问题的探讨,而微观层面的实习教学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实习跨越了学校教学场所和企业生产现场,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活动(祝成林,柳小芳,2019)。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实习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公众对实习乃至职业教育的认知。从实习相关的核心利益主体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在实习中的合法权益并未受到充分关注和保障。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在经营发展中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环境,它的首要任务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徐金河,陈智强,2018)。因此,为社会培养人才非企业的本职,企业也没有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义务(肖风翔, 陈玺名,2016),企业是否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主要取决于这项合作能否给它带来净利益(冉云芳,2017)。目前仅有少量研究从企业视角分析其参与实习的成本收益要素(桂永霞,2012;刘君,2016),或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要素及具体值(冉云芳,石伟平,2015;冉云芳,2016),但鲜有研究涉及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收益。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大多从政策视角、管理视角或学校和学生视角进行分析,较少从企业视角研究其参与实习的成本或收益。企业作为承担学生实习的重要主体和工作场所,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与企业愿意付出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考虑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否则企业就会失去提供实习岗位的动力。本研究从成本收益视角出发,对企业参与实习期间的短期成本收益,以及实习结束后的长期收益进行测量,建立短期成本收益和长期收益之间的假设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深入了解企业参与实习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下,从多角度寻求优化方案,有利于增强企业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习质量的提升。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企业参与实习是对其成本收益进行考量之后的市场决策行为。一般来讲,企业参与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对特定企业有益的特殊人力资本和对所有企业通用的一般性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他们更希望能够教给学生具有排他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特定的人力资本。二是短期用工需求。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压力之下,企业希望通过接收学生实习来弥补短期用工缺口,节约劳动力成本。在现实中,上述两个目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相互转化。受不同目的、不同劳动力市场特征、不同行业及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收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企业能获利,有的企业则亏损。国外研究者将短期内盈利和亏损的企业分别视为“替代策略”和“投资策略”的思路(Mohrenweiser, Backes-Gellner, 2010),而我们将这两种类型分别视为“生产导向”动机和“投资导向”动机(冉云芳,石伟平,2015)。显然,以短期用工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很有可能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有损学生利益。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期间的成本收益(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主要分为人力成本和人力收益,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结束后的长期收益主要取决于学生留任带来的人力资本收益(冉云芳,2016)。企业参与实习的主要方式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因此,本研究假定,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主要是人力成本和人力收益,企业参与实习的长期收益主要是学生留任带来的人力资本收益。从理论上讲,企业参与实习期间如果亏损的话,需要通过学生实习结束后留任工作的长期收益来弥补亏损。但在现实中,其长期收益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学生留任率较高,企业长期收益较高,足以补偿前期的净损失;二是学生留任率较低,企业长期收益低,无法弥补前期的净损失。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自由度较高,大部分短期内亏损的企业,其长期收益都不高,且无法弥补前期的净损失。这类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再接收学生实习,二是退而求其次,对短期成本收益进行有效调节,被迫从“投资导向”转为“生产导向”,以短期内不亏损为原则参与实习。显然,无论是哪种选择,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都是不利的。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对成本和收益的调节和控制过程,本研究对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净收益和长期收益的关系作出如图1的解释:在企业参与实习期间,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一段时间内(T1),其劳动生产率水平有限,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要高于学生为企业带来的生产价值,企业的亏损金额为 A ;随着学生顶岗实习时间的增加,其劳动生产率及生产价有所提高,到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Tt),企业可能会按低于学生生产价值的标准向学生支付实习补贴,以弥补前期投入的成本,企业获利金额为 B 。若 B⩾A ,则企业处于盈利或盈亏平衡状态。若 B<A ,则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而学生实习结束留任企业后,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要低于其生产价值,企业获得长期收益,金额为 C 。对于亏损的企业来讲,只有在满足 C>|B−A| 的条件下,企业才能通过获得长期收益来弥补前期亏损,以获得盈利。否则,企业将不会持续参与实习。

从图1可见,企业参与实习的长期收益主要取决于实习结束后的学生留任率。本研究在考察短期成本收益和长期收益的关系时,选择学生留任率这一关键指标来替代长期收益,考察短期成本收益与学生留任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具体影响路径如下:企业在参与实习期间,如果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来培养学生,也愿意花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将参与实习作为未来人力资本积累的手段,那么在实习结束后,学生的留任率就越高。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短期成本收益对学生留任率有显著性影响


同时,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参与实习作为一种市场决策行为,还会受到不同职业领域和员工规模的影响,其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也不一致(Soskice, 1994, pp.26—60;Wolter, et al., 2006)。企业年限、企业发展阶段和雇佣倾向(偏好于聘用与现有员工学历结构相似的员工)也在企业培训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Dietrich, et al., 2007)。企业内部的培训状况、所属行业领域、技术结构、生产力结构对企业参与决策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Muehlemann, et al., 2007; Schweri, Müller, 2007; Bellmann, et al., 2014)。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状态和趋势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方式、职责及作用也会不同。上述企业特征对我国企业参与实习的影响尚未得到验证。本研究将企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分别分析其对短期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的影响。在实际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企业参与实习的特征,如实习广度(合作学校数、实习学生规模)和稳定性(合作年限),可能会影响其对实习的认可度,从而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学生实习时间对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和收益也可能有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将考察企业实习特征对短期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假设:


H2:实习特征对短期成本收益有显著性影响

H3:实习特征对学生留任率有显著性性影响


根据以上假设形成的模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三、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 模型选择


1. 成本收益分析模型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分析社会投资意愿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投资领域,特别是用来评价投资在提高生产力和收入方面的能力。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可以用货币方式衡量的产出(Carnoy编著, 2000, 第465—466页)。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从理论上讲,它所做出的参与实习的决策,应该是经过成本收益的考量的。而企业在参与实习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不可量化的风险成本,对于这个不可量化的风险成本,本文暂时不做进一步讨论。在参与实习结束后,企业会因学生的留任带来一些不可量化的长期收益,本文用李克特量表来表示这部分变量。综上,本研究把纳入成本收益模型的变量分为企业参与实习期间可货币化的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


由于企业参与实习的大多数成本和收益与学生的实习岗位有关,而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及盈利能力均不同,因此很难对其成本或收益进行直接测算。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测算方法的基础上(Beicht, et al., 2004, p.264; Dionisius, 2009),结合我国的实际调研情况,根据人力成本和收益,采用单位小时工资和相对于正式员工的生产率进行替代测量。本研究所测量的成本、收益,均是在对各项具体成本、收益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人数进行平均分摊后所得的生均成本和生均收益。


具体来看,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如表达式(1)所示,其中:ci 代表企业参与实习的生均短期成本, wsi 代表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及其他福利成本, wti 代表企业付给指导师傅的工资及产能损失成本, Xi 代表企业参与实习期间发生的其他直接成本。

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收益如表达式(2)所示,其中:bi 代表企业参与实习的生均短期收益, bsi 代表学生顶岗实习的生产价值及其节约的费用, bvi 代表企业利用学校场地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收益, bgi 代表企业获得政府奖励或专项补贴等补给收益。

其中,学生顶岗实习的生产价值是由每位学生从事顶岗实习的时间(hs)乘以学生相对于正式员工生产率 γ(0<γ<1) 及其工资(w)构成,如表达式(3)所示:

企业参与实习的生均短期净收益( Bneti )的表达式如(4)所示:

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投资回报率表达式如(5)所示,其中, ROIi 代表企业参与实习的生均短期投资回报率,即企业参与实习的生均短期净收益与短期成本的比率。


2. 多元回归模型


由于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短期投资回报率和学生留任率均为连续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企业实习特征对短期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的影响因素模型如表达式(6)所示:

在(6)式中,Yi是被解释变量,代表短期成本、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短期投资回报率和学生留任率,X1i,X2i,X3i,X4i是关键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合作学校数、合作年限、实习学生规模和学生实习时间,Ti是一组控制变量,代表企业年限、员工规模、所有权性质、行业类别、发展阶段、中高职学历员工占比、科研(技术)人员占比和是否有全职培训人员,ε是随机扰动项,β0,β1,β2,β3,β4,γ是待估参数,需要用样本数据去估计,当用样本统计量 β^0 , β^1 , β^2 , β^3 , β^4 , γ^ 去估计回归方程中的 β0 , β1 , β2 , β3 , β4 , γ 时,得到估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表达式如(7)~(11)所示:

在考察短期成本收益对学生留任率的影响时,除了上述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外,我们还将短期成本、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作为解释变量纳入了模型中,因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共线性,因此,分别将其单独与短期成本纳入回归方程。模型表达式如(12)~(14)所示。

(二)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收益的实证研究”的调查。课题组首先通过个案访谈、团体焦点访谈和试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确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和收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建筑设计业、汽车维修与服务业、IT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和酒店服务业等六大行业的160多家企业进行了成本收益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地点主要在浙江省、上海市,调研对象主要有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人事经理、财务经理、部门经理或班组长、一线指导师傅等。考虑到调查内容的复杂性,课题组通过结构化访谈与被访者进行面对面提问,并就成本收益进行测算。在总体样本中,我们提取了109家仅以接收学生实习为合作形式的样本数据,并围绕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短期成本收益对学生留任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1. 企业参与实习期间的成本收益值及其区间分布


企业参与实习期间的平均成本收益随学生实习周期的长短而不同。在调研样本中,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分别为6个月、10个月和12个月,企业的短期成本、短期收益和短期净收益呈逐渐上升趋势,短期净收益分别为3385.96元/人、6689.58元/人和13096.5元/人,短期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5.5%、22.6%和35.1%。平均来看,企业短期成本、短期收益和短期净收益分别为32269.02元/人、38617.5元/人和6348.48元/人,短期投资回报率为19.7%(见图3、图4)。这表明,企业在参与实习期间,无论时间长短,总体上都是盈利的。平均而言,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对实习学生每投入100元的成本可以获得119.7元的收益。


但从具体的区间分布来看,平均来讲,有超过60%的企业短期成本在20000~40000元之间,有约50%和22%的企业短期收益分别在20000~40000元和50000元以上。有超过40%的企业短期净收益和投资回报率为负值,频率和占比为44和40.4%,且若参照当期银行平均存款利率3.5%的基准,企业短期投资回报率低于3.5%的频率和占比分别为45和41.3%(见图5、图6)。这表明,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收益值差异较大,有超过4成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 企业参与实习期间的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构成要素


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构成要素见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短期成本中,企业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及其他福利成本最高,均值和占比分别为21238.94元/人和65.82%;其次为企业付给指导师傅的工资及产能损失成本,均值和占比分别9244元/人和28.65%;其他三项成本总的均值和频率分别为1785.95元/人和5.53%。在短期收益中,学生顶岗实习的生产价值及其节约的费用最高,均值和占比高达37207.30元/人和96.35%;其他两项收益的均值都较低,占比分别为1.91%和1.75%。可见,企业在参与实习期间发生的成本主要为企业付给学生和指导师傅的直接或间接成本,收益主要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生产价值及其节约的费用,占比分别达到94.47%和96.35%。


3. 企业参与实习期间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


在本次调研样本中,所有企业都在第一学年对学生开展了现场认知实习培训和指导,平均时间为4.5天,但只有10家(9.17%)企业在第二学年接收了学生跟岗实习,平均时间为54.6天。在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阶段,企业花费的成本较少,但也不会得到任何收益。因此,企业参与实习期间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主要在第三学年的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但每个月发生的成本和收益值存在较大差异。从调查数据来看,随着学生顶岗实习时间的推移,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无太大变化,但学生带来的生产价值在逐渐增加,使得企业净收益呈逐步增长趋势。具体来看,6个月实习周期的企业,在第3个月时短期净收益出现了盈亏平衡点,在第5个月时,企业所得收益与前期支出相抵,实现保本。拥有10个月、12个月和平均实习周期的企业,其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均在第4个月和第8个月(见图7、图8、图9、图10)。这表明,一方面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周期越长,企业获利越多;另一方面,企业也会根据学生的实习周期对其自身的盈利状况进行把控。


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还会因不同行业类别存在较大差异。从样本企业来看,商贸物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分别在第2个月和第3个月;制造业、汽车维修与服务业、酒店服务业的盈亏平衡点均在第5个月,投资回收期分别在第10个月、第10个月和第11个月;IT服务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分别在第4个月和第8个月;建筑设计业的盈亏平衡点在第7个月,但在学生实习期内,企业未能收回所有成本(见图11)。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行业所属企业的具体岗位技能养成周期不同,使得学生实习期间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影响了学生为企业带来的生产价值。


4. 参与实习结束后的学生留任率及企业的长期收益


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参与实习的初衷是为了筛选优秀的实习生留任企业,为其长远发展积累技能人力资源。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参与实习结束后的学生留任率均值为28.5%。留任率在10%及以下的占比为10%,10%~30%的占比为52%,30%以上的占比为37.6%(见图12)。这表明,在参与实习结束时,每10个实习生中能留任企业的不到3个,学生留任率并不高。


实际上,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的留任率对企业长期收益的获得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由于企业参与实习结束后的长期收益不可量化,因此我们采用1—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从图13可看出,在企业参与实习结束后,长期收益均值相对较高的变量为“可优先挑选优秀学生留任,防止员工短缺”“是企业的人事策略,使员工队伍年轻化”“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和知名度”,这三项的均值分别为3.72分、3.63分和3.55分。而在“减少企业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依赖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学生留任后,对生产工艺更熟悉,提高生产率”“学生留任后,对企业更加认同,降低流动率”这几项收益的均值在3分~3.5分以内,处于一般状态。其他收益的均值都在3分以下,介于比较低和一般之间。因此,总的来讲,企业参与实习结束后的长期收益并不高,大多处于一般和比较低的状态。

(二) 影响因素分析


1. 短期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表4)


从4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在本研究的核心变量中,合作学校数和合作年限均只对短期成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均无显著性影响。这一结果可以理解为:企业参与合作的学校数越多,合作年限越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的参与度越广,稳定性越好,那么,企业就能放心地投入较多短期成本。但企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生产价值,这一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实习学生规模并未对短期成本收益产生显著性影响,这表明,企业的生均成本收益不会因学生规模而变化。学生实习时间对短期成本、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虽然学生实习的时间越长,企业投入的短期成本越高,但企业获得的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也越高。


从控制变量来看,行业类别、注册年限对成本收益影响最为显著。制造业、汽车维修与服务业、酒店服务业的短期成本在1%水平上显著高于商贸物流业,所有行业类别的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均显著低于商贸物流业。这表明,在所有行业类别中,商贸物流业的短期成本最低,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最高,获利最多。企业注册年限越久,其投入实习的短期成本越高,获得的短期净收益和投资回报率越低。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年份越久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能越强,更愿意或更有实力在学生实习期间投入成本,并承受短期内亏损的风险。在企业发展阶段变量中,仅有成长期的企业在短期成本上显著高于转型期的企业;有全职培训人员的企业仅在短期成本上显著高于无全职培训人员的企业。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全职培训人员主要是在学生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和管理,因此,有全职培训人员的企业只是增加了部分人力投入成本,但对企业收益几乎没有影响。


企业员工规模、所有权性质、中高职学历员工占比和科研(技术)人员占比对企业实习期间的短期成本、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均无显著性影响。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在样本企业中,参与职业院校实习的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在员工规模、所有权性质等方面存在趋同性,如员工规模均不大、所有权性质多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员工学历层次总体较低、企业技术含量均不高、科研(技术)人员占比较少,等等。


2. 学生留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5)


模型5纳入了实习特征和控制变量,考察其对学生留任率的影响。从结果来看,合作学校数和合作年限均对学生留任率有着正向显著性影响。这表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稳定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企业,使学生留任企业的机率越大。而实习学生规模和学生实习时间对学生留任率并无显著性影响。


由于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是由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计算而得,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又具有很强的多重共线性,所以,三个变量不能同时纳入模型。模型6、模型7和模型8均在模型5的基础上,依次加入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短期成本和短期净收益、短期成本和短期投资回报率作为自变量,考察其对学生留任率的影响。从结果来看,3个模型调整后的R2从23.1%分别增加到了37.8%、34.9%和33.5%。这表明,新增解释变量对学生留任率有较大影响。


具体来看,在关键变量中,合作年限对3个模型均在5%水平上呈正向显著性影响,即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年限越久,校企合作稳定性越高,学生留任率越高。但合作学校数、实习学生规模和学生实习时间在3个模型中对学生留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在模型6中,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在1%水平上对学生留任率分别有着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性影响。这表明,企业投入的短期成本越高,学生留任率越高;企业获得的短期收益越高,学生留任率越低。在模型7和模型8中,短期成本对学生留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但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在1%水平上均对学生留任率有着负向的显著性影响。这表明,企业获得的短期净收益越高,学生留任率越低;企业获得的短期投资回报率越高,学生留任率越低。在实际上,企业投入的短期成本主要是支付给学生和指导师傅的相关人力成本,若企业能够给予学生较高的实习补贴,同时,能给予师傅额外工资,安排指导师傅多花时间指导学生,可以预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学习更多技能,对企业更加认可,从而有更强的留任意愿。若企业想要获得越高的短期收益、净收益和投资回报率,则只能降低成本投入,或让学生从事更多的劳动,为其带来生产价值。可以想象,学生如果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也就不会有太多好感,他在实习结束后自然会选择离开。


从模型5~8的控制变量结果来看,企业注册年限、员工规模、中高职学历员工占比、有无全职培训人员对学生留任率并无显著影响。国有及控股企业的留任率在5%水平上均显著高于其他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可能的原因在于: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倾向于选择留任在相对稳定的国有及控股企业。在模型5中,所有五大行业类别的学生留任率均高于商贸物流业,且制造业的系数最高,说明制造类企业的学生留任率在所有行业中最高。在模型6~8中,仅有制造类企业的学生留任率显著高于商贸物流业,其他行业的学生留任率与商贸物流业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成长期企业的学生留任率在1%水平上均显著高于转型期的企业,但其他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学生留任率上与转型期的企业并无显著性差异。科研(技术)人员占比在5%水平上均对学生留任率有着正向的显著性影响,这表明,科研(技术)人员占比越高,企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学生留任率也会越高。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见,一些变量对短期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如合作年限、所有权性质、科研(技术)人员占比对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短期投资回报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学生留任率均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学生实习时间对短期成本、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均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但对学生留任率却没有显著性影响,即学生实习时间越长,企业支付的短期成本越高,获得的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也越高,但学生实习的时间长短并不影响其留任率。在实际中,还有可能出现学生实习时间越长,重复简单劳动的时间越多,他们对实习岗位的认同度越低,越不愿意选择留任企业等情况。从短期成本收益对长期收益的影响结果可见,短期成本对学生留任率有着正向的显著性影响,短期收益、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对学生留任率有着负向的显著性影响,这也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建立了我国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通过结构式访谈方式收集实证数据,首先对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就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收益和学生留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第三,就短期成本收益对学生留任率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企业参与实习总体上是获利的,但各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有超4成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第二,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构成要素及其占比有较大的差异,但成本主要与实习学生和指导师傅的人力成本相关。短期收益相对单一,主要与实习学生的生产价值相关。第三,企业在参与实习期间的成本收益发生在不同时间段。平均来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分别发生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第4个月和第8个月,但不同行业有较大差异,企业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实习周期对其获利情况进行调整。第四,在核心变量中,合作学校数、合作年限、学生实习时间对成本收益或学生留任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在控制变量中,注册年限、所有权性质、行业类别、发展阶段等基本特征对短期成本收益或学生留任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是否有全职培训人员对短期成本有显著性影响;科研(技术)人员占比对学生留任率有显著性影响。第五,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在与实习特征同时纳入模型时,分别对学生留任率有着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性影响。短期成本和短期净收益,短期成本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分别在与实习特征纳入模型时,短期成本对学生留任率无显著性影响,短期净收益和短期投资回报率对学生留任率有着负向的显著性影响。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一) 建立实习企业筛选指标体系,规范学生实习培养方案


当前面对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的中小型企业,对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有着很高的积极性。随着高职“扩招100万”“中本贯通”等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学生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与更多企业开展实习合作,学生实习也将成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式。然而,现实中却有部分企业为了解决短期用工、节省劳动力成本的目的,参与学生实习,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一些在参与实习期间就获得较高利润的企业,大多安排学生从事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从而获得短期利益,失去了实习应有的教育和教学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第一,职业院校应当建立选择实习企业的核心指标体系,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甄别,选择以人力资源积累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进行合作。从研究结果来看,可依据企业相关特征及校企合作经历等指标来筛选企业,如合作学校数量多、合作年限较久、处于成长期、有全职培训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企业。第二,职业院校应与多家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习培养方案,规范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我国参与实习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企业师傅掌握的技术技能规范性、标准性、权威性不足,且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和企业并未就学生实习达成统一的培养方案,学生实习期间普遍缺乏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因此,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并在实习中落实。

(二) 依据不同行业用工及岗位技能形成特征,设定学生实习周期


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时间均在第二学年结束时的6-7月份,且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各个专业的实习周期基本一致,分别为半年和一年。高度统一的实习时间点和实习周期带来了两大现实矛盾:第一,学生实习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匹配。在现实中,不同行业的企业有自身较强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用工需求,企业在用工需求旺盛时,学生不能及时参与顶岗实习,而在企业用工需求的淡季,学生却被安排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这会带来几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方面,学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非常有限,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管理成本,企业无利可图,积极性也就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在淡季时没有太多的生产性任务,学生无法学到完整的操作技能,不利于对整个岗位工作环境的全面认知。第二,学生实习周期与企业岗位技能形成周期不匹配。不同行业类别的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位之间,因岗位性质、岗位任务和技术规范不同,其岗位技能习得的周期长短不一。如果学生实习周期为半年或一年,但实习岗位的技能习得周期要长于半年或一年,那么学生在实习期内就无法完成本应掌握的技术技能,企业也可能面临亏损。相反,学生如果在实习期内掌握了岗位技能后,若长时间在企业实习,也不能获得额外的新知识或技能,就容易成为简单的重复劳动力,这对学生的实习成长不利,但企业却能因学生带来的生产价值而获利。例如,商贸物流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回收期分别在第3个月和第10个月,若统一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6个月,从短期来看,商贸物流类企业能获利,制造类企业会亏损。同样的,学生在商贸物流类企业实习的一段时间后,就已掌握了相关技能,在后面的时间就会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工作;但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制造类企业实习的学生可能还没完全掌握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因此,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用工需求和特征,灵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段,同时,根据具体岗位技能形成的周期,灵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周期,保证企业和学生双方的利益获得。

(三) 建立成本收益核算机制,对企业进行专项成本补贴和奖励


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和收益构成要素及具体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企业所在行业的工资水平、投入能力及职业岗位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企业参与动机、学生从事不同技术含量的岗位工作任务及时间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在现实中,有一部分企业存在短期内亏损、长期收益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与实习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但对学生实习来讲,这些企业又是比较好的实习单位。若政府或学校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企业只能自身进行成本收益的调节或终止合作。从理论上讲,企业若要保证短期内不亏损,可采取降低短期成本或增加短期收益的方式来实现。从降低短期成本来看,一是可通过降低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来实现,但政策规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80%,因此,该方式的操作可能性较小;二是减少师傅指导学生的时间,以此降低师傅的产能损失;三是减少学生实践操作机会,以此降低设施设备的折旧费用和材料损耗成本。从增加短期收益来看,主要途径是让学生长期从事简单的非技能性生产任务,获得生产价值。显然,这些举措对学生技能的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保障企业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实习中来,我们可以建立企业参与实习的成本收益核算机制。一方面,从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内容开发、指导师傅和学生数占比及指导时间、学生实习教学和实习生产的时间分配等因素出发,大致测算出企业投入实习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并进行针对性补贴。如针对短期内亏损、长期收益又不高的企业,对其指导师傅进行专项补贴,通过提供实训设备、教学材料等形式,与企业共同分担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生的设备和材料损耗等成本。另一方面,针对短期内亏损、长期收益较高的企业,对其进行专项奖励。如重点考察学生实习结束后的留任率或学生留任一段时间后的稳定率,若达到一定标准,可对其进行奖励。

(四) 加强校企双方交流与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实习结束后的整体留任率并不高,且即使留任,其稳定性也比较差。这一现象与我国劳动力市场自由度高、企业发展不成熟、校企之间缺乏实习管理沟通、学生对企业岗位及职业认知不足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加强交流和沟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职业道德素养。第一,从调研来看,所有企业都接收了学生在第一学年进行认知实习,但时间太短,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精髓,且高达90.83%的企业未接收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跟岗实习。因此,在这两个阶段,职业院校和企业应紧密联系和沟通,安排更多的培训人员或管理人员来开发企业内部课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文化、制度、工作岗位等。第二,在顶岗实习阶段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养其对真实工作岗位和环境的认同感,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在调研中,许多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规定不得在法定节假日实习和加班的政策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但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员工管理难度和人力成本。同时,在同工同酬的情况下,对实习学生的特殊规定不利于学生融入企业员工队伍,学生也感受不到真实职业岗位上的艰辛,不利于其吃苦耐劳、职业奉献和工匠精神等的养成。第三,建立职业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的沟通机制。在实践中有不少下列情况的出现:职业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看望实习学生,了解学生实习近况,由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不排除有的学生会夸大事实,带着个人主观色彩向指导教师“告状”,诉说他们在企业面临的“不公遭遇”;一些指导教师也未向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和沟通,出于保护学生利益的角度,充当学生的“帮凶”,向企业提出要求。学生实习是从学习到工作场所的重要过渡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和畏难情绪,学校指导教师应和企业指导师傅就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沟通和联系,同时,搭建平台,给予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Carnoy编著. (2000). 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闵维方等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玲. (2010).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萍. (2011). 高校学生顶岗实习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 (6), 32-35.

陈向阳. (2018).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31省(市、自治区)学生的调查. 教育发展研究, (1), 52-60.

邓东京, 易素红, 欧阳河, 等. (2015). 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现状调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2), 88-91.

都昌满. (2010). 高校学生实习: 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5), 144-149.

傅建东, 吴燕华. (2015).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性的案例研究. 职教论坛, (21), 82-86. DOI:10.3969/j.issn.1001-7518.2015.21.018

桂永霞. (2012). 顶岗实习的实习费用与学生劳动报酬问题研究(一). 经济研究导刊, (22), 114-115. DOI:10.3969/j.issn.1673-291X.2012.22.050

郭建如, 邓峰. (2014). 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 高等教育研究, (4), 43-51.

何婧, 易红梅, 李桂荣, 张林秀. (201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满意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教育发展研究, (19), 40-47.

劳耐尔等编. (2014). 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上册) (赵志群, 等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军雄, 曾良骥, 黄玲青. (2010). 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与职业, (3), 43-45.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0.03.017

李玲. (2012).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研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郦昕阳. (2011). 以学生得益为主旨: 顶岗实习的目标架构. 高等教育研究, (11), 56-60.

林润惠. (201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凤云. (2010).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江苏社会科学, (S1), 127-131.

刘君. (2016).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成本分析的实证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 38-43.

冉云芳, 石伟平. (2015).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本、收益构成及差异性分析——基于浙江和上海67家企业的调查. 高等教育研究, (9), 56-66.

冉云芳. (2016).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冉云芳. (2017).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部收益率分析及政策启示. 教育研究, (4), 55-63. DOI:10.3969/j.issn.1006-8724.2017.04.013

石骏. (2013). 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孙长坪. (2012). 建立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基于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的思考. 教育与经济, (2), 6-12.

童卫军, 范怡瑜. (2012).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 中国高教研究, (5), 102-104.

王万刚, 胡先富, 袁亮. (2013).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探索, (10), 58-59. 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10.024

肖风翔, 陈玺名. (2016).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的根源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校企基本利益冲突视角.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69-73.

徐金河, 陈智强. (2018). 破解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之困: 借鉴德国的经验. 高等教育研究, (2), 54-58. DOI:10.3969/j.issn.1008-5149.2018.02.010

徐丽香, 黎旺星. (2008).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技术教育, (23), 65-65. DOI:10.3969/j.issn.1008-3219.2008.23.036

杨钋, 田艳春. (2014). 顶岗实习对高职毕业生保留工资的影响. 教育学术月刊, (6), 54-60.

易兰华. (2014).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7), 64-69. 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4.07.013

余友飞. (2018).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构与实证研究. 职教论坛, (4), 126-130.

祝成林, 柳小芳. (2019).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与职业, (4), 20-26.

Beicht, U., Walden, G., Herget, H. (2004).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comp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 Bielefeld: Bertelsmann.

Bellmann, L., Grunau, P., Troltsch, K., Walden, G. (2014). Make or Buy: Train In-Company or Recruit from the Labour Market?. Empirical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6(1), 9.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vet-journal.com/content/6/1/9

Dietrich, H., Gerner, H D. (2007). The Determinants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Business Expectations. 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40(2/3), 221-233.

Dionisius, R., Muehlemann, S., Pfeifer, H., Walden, G., Wenzelmann, F., Wolter, S C. (2009). Cost and Benefit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A Comparison of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Applied Economics, 55(1), 7-37.

Mohrenweiser, J., Backes-Gellner, U. (2010). Apprenticeship Training——for Investment or Substit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31(5), 542-562.

Muehlemann, S., Schweri, J., Winkelmann, R., Wolter, S C. (200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cision to Train Apprentices. Labour, 21(3), 419-441. DOI:10.1111/j.1467-9914.2007.00379.x

Schweri, J., Muller, B. (2007). Why has the Share of Training Firms Declined in Switzerland?. 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40(2/3), 149-168.

Soskice, D. (1994). Reconciling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The Germa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L. M. Lynch (Ed.), Training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olter, S C., Muhlemann, S., Schweri, J. (2006). Why Some Firms Train Apprentices and Many Others Do Not. German Economic Review, 7(3), 249-264. DOI:10.1111/j.1468-0475.2006.00155.x




精彩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正式发布网络优先出版

《网络优先出版》网站》》http://hdsfdxjkb.xml-journal.net/article/latest_all

管华 :教育惩戒权的法理基础重述

胡劲松,  张晓伟:教师惩戒行为及其规制

徐键 :论高校教育惩戒的法律性质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61;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微信矩阵



华东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